歷史一書生
最近一部關於唐朝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大火,劇中的服化道盡力也是還原到當時場景令人稱讚。劇中的主人公張小敬所佩戴的橫刀,是唐刀當中四大刀之一,而橫刀最為簡單便利。說到唐刀,不得不講的便是它的殺傷力和它的用途廣泛。可是到了宋朝的時候,卻沒有人沿用這個武器,反而是換成了與他材質不同,殺傷力不如他的其他武器,令人不解,而唐刀的究竟有多厲害呢?
陌刀是唐刀之一,主要是為步兵所用,在敵人逼近二十步以內之時,步兵便用陌刀來與敵人抗爭。雖有精良的騎兵在前,但有手拿陌刀的步兵在後,兩者相結合,出其不意,共同作戰,堪稱一絕,尤其是在騎兵相接,以少戰多的情況之下佔優勢。但是到了宋朝,陌刀慢慢的便被長矛和長刀所替換。另一種儀刀主要用於古時的皇家護衛隊,現在的日本刀也是在多個方面借鑑了儀刀,刀上不僅裝飾華麗,而且有著龍鳳環,後來隨著朝代的更替在宋朝已經不使用了。
橫刀是這其中最為常見的兵器,它借鑑了古時候的漢刀,並且更新了它的製造技術。將原有的漢刀當中的一些對韌性有影響的雜質,用百鍊鋼的方法去除。與此同時將刀兩邊加寬,刀柄也適當的延長,不僅在作戰時攜帶方便,而且非常的耐用,可以將敵軍的鎧甲劈開。但也是這種刀,卻在宋朝的時候慢慢的被替換了下來。那究竟是為什麼宋朝沒有沿用唐朝用刀的輝煌呢?
一來是宋軍本身的軍事能力不強,他們的步兵作戰能力弱,沒有常年的訓練和武將的帶領,而是在文官的要求之下打仗,不佔優勢,而騎兵更是少之又少。本就在作戰時失去先機的他們,又沒有成為體系的指揮策略。所以步兵與騎兵相結合的情況就少,對於陌刀的使用,慢慢改成了宋掉刀。在多次戰爭失敗之後,漸漸的他們的軍事能力與敵軍相差甚遠,其實這也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統治者的政策從一開始便沒有偏向軍事發展,兵力有限,武器發展當然也有限制。
宋朝從趙匡胤開始,重視文官,輕視武將,甚至讓文官治理軍隊,為了防止武官重兵奪權而對武官的刻意壓制,造成了即使有大量軍隊在手,大敵當前卻都再三失敗的狀況。雖說這樣有利於皇權地位的鞏固,但是長時期的軍事能力處於弱勢,也使得宋朝對於軍隊能力強的國家侵略無計可施。在與契丹和西夏的戰爭當中總是以失敗為終,就更不用提五州之地的事了。文官只知道坐鎮指揮,不懂得根據實際變化來改變策略,而武將也無法改變現狀,由此一來,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一說成了宋朝最好的說辭。
統治者不重視軍事,刻意的壓制武將,雖然經濟上是強國,但是在軍事武器製造方面同樣也沒有大量投入。在兩宋時期,我國的經濟實力達到了一個頂峰。與軍事實力相反,他的經濟實力可以說是在當時的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因此使得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虎視眈眈。雖是土地農耕面積大大的增多,科技發達,經濟實力雄厚,但是在軍事發展上卻沒有投入太多的資金。唐刀的製作工藝需要大量的金錢,而且工藝複雜程序多,僅是一把刀便要花費一個工匠的許多心血,所以改為製造高效而又廉價的刀在當時是說得通的。
那麼錢和精力都花去哪兒裡了呢?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瓷器、輪船等製造上面,光是派往他國使者的龍舟便有一千多噸重,造價昂貴。忙著出使,宣揚國威卻忽略了軍事方面。從宋徽宗之後,王室和民間的奢靡之風大肆興起。不僅在吃穿用度上表現著豪氣,宮廷內部的收藏品更是數不勝數。因此大力發展經濟不僅是百姓政治需要,同樣也是王室貴族網羅天下珍品必不可少的途徑。如此的經濟與軍事比例失調,既引得他人眼紅,又無法抗拒他人前來爭奪土地寶物,實在無奈。
宋朝沒有很好的繼承唐刀的使用,還有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它的用途不再相同。五代十國之亂和唐朝時期的兵亂不同,面對契丹與西夏等遊牧民族的頑戰更是需要與敵人相稱的武器,而這個武器必須符合軍隊的現狀。唐刀的使用像前面所說的,跟據當時統治者的作戰習慣,通常是步兵與騎兵相結合時佔領優勢。但是到了宋朝時期,尤其是南宋,南方馬的數量少之又少,騎兵的數量就更少,而敵軍大多以遊牧民族為主,從作戰習慣上來看,唐刀的大小都不如長刀長矛等佔據優勢。
宋刀的長度變長,一來是使得敵人難以近身傷害到性命,二是在宋朝當時的作戰條件之下,長刀更適合於作戰。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當中,兵器也是一直髮展的,雖然沒有大批量製造出新型兵器,但是宋刀對於唐刀而言對敵人更有殺傷力。宋朝軍事力量上的不足,大多數源於它的指揮能力極弱,對於作戰的配備上,也不至於與歷史相反而行。更為重要的是,火炮的發明使得刀劍等其他兵器顯得毀壞能力弱,火炮在多種情況下幫助著宋軍打贏了許多以少勝多的戰爭,這也是原因。
究其根本,從唐到宋,武器的發展是不停的向前推動的。即使在宋朝時期有了與唐刀截然不同的武器,對於前者的改變很大,甚至在發展當中逐漸放棄了唐朝的鍛造工藝,聽起來甚為可惜,但是新事物的產生也是不斷的在適應當時的實際狀況。雖然統治者並不重視軍事力量上的發展,但武器作為戰場上最有效的工具,肯定是以與時俱進和極強的適應能力為主。所以唐刀在宋的發展並非是放棄,而是在歷史選擇面前宋朝選擇了適應。
木劍溫不勝
後世為何不用唐刀?我告訴你一個現實裡活生生的例子,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造訪瓦良格號航母的誕生地黑海造船廠,並尊敬的詢問老廠長是否能夠再造航母?老廠長堅定的搖搖頭:不可能了。為什麼?~梅問,因為造航母時那個偉大的祖國已經不在了,現在沒有條件了。
唐刀之所以在那個時代被奉若神器,是因為那個時代的唐朝國力經濟所能提供的資源種類數量,遠遠超越唐朝的領土範圍,唐朝經濟上的強大當然有能力去供給軍隊超過奢侈級別的裝備,也使得安史之亂前的唐朝軍隊首屈一指,地位和影響力跟今天美軍有得一比!隨後旦羅絲之戰後緊接著的安史之亂,絲綢之路這條經濟動脈隨之凋零,唐刀的製作無論從經濟還是效益角度國力來看都已經不再具備條件,隨著戰亂這種東西的製作者漸漸流逝,而製作方法卻是受到皇家嚴格管制對外嚴格保密的,隨著製作唐刀的條件和必要性逐漸喪失,最終擁有者可能的選擇就是隨葬或是秘藏封存,不可能讓這種極易威脅統治的事物流傳於世的!所以真正是那個時代所產唐刀,後世也必是他人覬覦搶奪之物能夠正常傳世只會是極少數!
頭名大咖
時代在發展,李雲龍的意大利炮當年也很厲害,現在拉到戰場上就是一堆廢鐵。宋朝是我國冷兵器歷史上的一個巔峰時期,宋朝人不用唐刀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唐刀已經被戰爭淘汰了。
宋朝在歷史上總以“弱”的形象示人,原因很複雜,但絕對不是宋朝軍人的鍋,宋軍其實很強大,唯一的缺陷北方產馬地盡失,只能被迫以步兵對抗騎兵。
從武器發展的角度來看,相比於唐朝,宋朝戰爭最大的特點就是隨著冷鍛工藝的出現與普及,北方遊牧民族開始大規模裝備“冷鍛甲”,防禦型武器的發展必然會帶來進攻型武器的進步。
限於冶金工藝的落後,隋唐時期部隊僅能裝備厚重的板甲。板甲顧名思義就是用大塊鐵板製成的盔甲,它的優點是防禦性能好,但缺點就是非常笨重,嚴重影響部隊的機動性。
以李世民為首的唐軍在群雄逐鹿之中發現,以犧牲機動性為代價的重裝重甲是極不划算的事情。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如何迅速抓住戰機才是取勝的關鍵。李世民採取的方式就是用少量輕騎兵作為機動力量,一旦敵人露出破綻,就能夠利用騎的高機動性形成局部的優勢兵力,從而給予敵人致命的打擊。
李世民的勝利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重裝甲兵暫時退出歷史舞臺,而部隊為了保持機動性只能採用防禦力較弱的皮夾。皮甲畢竟不是金屬,戰場上用利刃完全可以將其擊破,所以以鋒利見長的唐刀才會大規模出現。
到了宋朝時,冷鍛工藝得到進一步發展,而且還被北方遊牧民族所掌握。用冷鍛工藝打製的甲片厚度減少三分之二,韌度較之前也大為提高。冷鍛甲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重裝部隊的機動難題,所以金國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等重裝部隊才能名聲大振。
冷鍛甲防禦性能優異,如果不借助機械的力量,士兵很難用手中的兵器將其擊穿,所以宋朝在對抗北方騎兵時不再追求破甲。
宋軍迎敵時先用神臂弓進行遠距離壓制,神臂弓雖名“弓”,卻實為“弩”,發明於北宋神宗時期。神臂弓威力巨大,史料記載在二百四十步的距離仍能“入榆木半笴”。敵軍突破神臂弓的封鎖來到陣前短兵相接時,宋軍大多會採用重斧、銅錘、鐵簡等鈍器,依靠武器自身的力量致敵重傷。
所以說唐刀退出戰場並不是因為它的工藝複雜、造價昂貴,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盔甲升級了。
宋朝雖然不再使用唐刀,但卻在唐刀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專門對付騎兵的“麻扎刀”。在南宋抗金的關鍵戰役“順昌之戰”中,宋軍用麻扎刀砍金兀朮騎兵的馬腳,逼鐵浮屠下馬步戰,為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史料不輯
這是由時代決定的。
宋代相較於唐代,軍事上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宋遼西夏金四國都是盛行重甲步騎。不管是宋代的步人甲,還是金國的鐵浮屠札甲,都是動輒以55斤以上的厚札甲。甲片由冷鍛鋼打製,非常堅固。甲片環環重疊相連組成甲衣,做到緊密無縫,像刀劍這樣的利器,基本上是傷不到甲士的。
就算是近戰輕甲,分量也在30斤左右,如此高的防禦手段,恰好反映了從中唐以來不斷頻發的戰事催生的軍事科技進步。
題主所謂的輕便的唐刀,指的應該是唐代使用廣泛的唐橫刀。唐橫刀採用雙淬火技術,打出的刀刃堅固鋒利,刀神富有韌性。其鋒利程度,曾給東邊的日本、北邊的突厥、西邊的阿拉伯和西南的吐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正如我說的,隨著甲冑的範重化,甲冑的質量越來越好,劈砍類利器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弱化。唐橫刀固然鋒利,卻也是劈不開厚甲的防護。舉個很現實的例子:幾百年以後,唐橫刀的後代——武士打刀,在抗倭援朝戰爭中,並沒有表現出優越的成績。碧蹄館一戰,日本三萬人,面對大明的三千鐵甲騎兵,愣是沒有勝算,其中參戰的武士不在少數,這足以說明,鋒利的刀劍,在和重甲對戰時,沒有優勢。
除了戰爭優勢盡失,在價格上,唐橫刀過於昂貴,反倒不如價格低廉、又可以對重甲士兵造成傷害的鞭鐧錘一類鈍器短兵實用。再者宋軍數量越到後期規模越大,龐大的軍費已經讓政府非常頭疼,自然也就不會去考慮這種費錢還不給力的“華麗武器”了。
火器工坊
所謂唐刀到了宋代沒人願意用,本身就是偽命題!不存在的事情
所謂唐刀,其實本質就是隋唐時代的直刃刀,有環首或無環首。
下面就是一把典型的唐代環首刀。
其全長98.5cm,全重645g,平磨無鎬線。刀尖切先大約為135°,根部刃寬25.2mm,刀尖刃寬20.2mm.根部厚8.9mm,刀尖厚3.1mm;刀莖寬23.4mm,最厚處7.3mm,最薄處4.5mm,最窄處11.6mm寬,刀環扁圓,焊接在刀莖上,全刀重心在握把前20cm。
下面是宋代的一把直刃環首刀。
其全長78cm(圖上的總長度標錯了),刃長55cm,柄長18cm。刀根寬33.6mm,5.8mm厚;刀尖22.2mm寬,3.3mm厚;刀莖寬23.8mm,刀莖最窄處13.8mm,最厚處6.7mm,最薄處4.8mm.刀環59.2mm寬,48.1mm長,重心在把前17cm,全重560g。
很顯然,這兩把刀除了長短不同外,沒啥本質區別,特別兩把刀的重心都在把前20CM左右處,這體現了一種一脈相承的繼承概念。
所以說什麼唐刀到了宋代就沒人用了,純是扯淡。
當然,就算是直刃環首刀,宋代的跟唐代的也有一些不同。比如宋代的環首刀的環首更大了。還有唐代環首刀刃與其餘刀身之間界限明顯,刀身接近刀刃處會有起脊,(即“切刃造”);宋代環首刀刀刃與其餘刀身之間無明顯界限(即“平造”)。當然這個不絕對。
甚至連遼國契丹人的刀都是直刃的,可以說是深受唐刀的影響。
不過在宋代以及同期的遼金,以及元代之後,中國主流軍用刀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
這個變化主要有兩點:
第一,變彎了。
這個是受中亞影響,彎刀適合揮砍。因為當時甲冑越來越重裝,刀已經放棄了破甲能力,所以專注於對付無防護目標進行揮砍,這是個發展趨勢。
第二個是佩戴方式變了。
中國傳統的叫“璏式佩劍(刀)法 ”,就是將刀固定在卡扣裡,再把固定住刀身的卡扣連接在腰帶上。
中亞傳來的是“雙耳懸掛法”,刀的外鞘上都有兩個有孔的耳朵,用來穿上繩子,掛在腰帶上。
這兩種變化之後,刀的外觀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些人以為,宋代就沒有唐樣的環首刀了。但其實兩種刀共存了很長時間,最後彎刀才取代了直刃刀。
冷兵器研究所
唐刀在我們現在看來確實有很多的優點,比如說刃口堅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時刀身韌性不變形、耐用,輕便,鋒利等等。但是後世對於唐刀其實就不那麼重視了,其實唐刀的工藝不是失傳而是沒落,在唐朝之後唐刀就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宋朝的時候已經是全面放棄唐刀了,在元明清就更不用說了,但是唐刀的工藝並不是失傳,其實到現在唐刀的工藝還是存在的,還是能鍛造出來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是不可能每個人都配一把刀的。
宋朝沒有選擇繼續使用唐刀只能說唐刀並不是適合宋軍。
首先來說就是太昂貴,其實在唐朝的時候真正的唐刀也不是每一個士兵都有機會配有的,唐刀的分類是很多的,在軍隊中使用最多的就是陌刀,而像儀刀一般就只是在禮儀場合才用的。以陌刀為例,其使用的鋼是以印度海得拉巴出產的鑌鐵(烏茲鋼)為主料。對於當時的唐朝來說,進口烏茲鋼的成本中包含著萬里迢迢的運送費用,用其鍛造的陌刀的價值就更是千金難買。當時一把使用烏茲鋼鍛造的陌刀價格相當於一箇中產階級所有財產總和。在唐朝初期,很多富裕人家為了能買到一把上好的陌刀傾家蕩產。據說當時在日本,皇室得到了一把唐刀大宴群臣以示慶賀,旋即奉入祖廟,在重大典禮中才捨得拿出來。到了宋朝的時候雖然經濟上比唐朝是發達很多,但是還是不能讓唐刀大規模的裝備在軍隊之中的。
其次就是真的沒必要,宋朝為了和北方的遊民民族對抗,自己也是發展了大量的騎兵,還有一開始為了奪回北方也主要是攻城戰,這樣的話唐刀的優勢就不明顯了。而北方的騎兵更喜歡用馬刀,馬刀比較寬厚,重,這樣的話唐刀就更不適用了。抗戰時期的日本刀和唐刀很相似,你有看到日本騎兵拿著兩把武士刀拼的嗎?當然最主要的還有一點就是火器的使用,在唐朝末期火器開始大規模的在戰爭中使用,唐刀這樣小巧的軍刀就有點不適合了。
還有一點就是宋朝時期,石炭(煤炭)開始大規模的應用於冶金行業,這使得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軍器質量與產量整體提升了一個層次。但石炭中的硫元素進入鐵器中會使其脆度增加,造成頂級的鋼鐵製品較之前代品質有所下降,為了應付這種現象,手段就是把刀劍加寬,加厚。
而且到了宋朝的時候本來就是重文輕武,到了元朝又禁止私人擁有兵器,就是菜刀都不允許,這些先進的工藝自然就慢慢的沒落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因為到了宋代,唐刀已經不再適應新的作戰環境了
提起寶刀,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日本刀,日本刀以其優美的形態,鋒利的刀刃,折服了無數冷兵器愛好者。
日本刀流傳千年,至今已經成為日本的文化象徵,這讓無數國人感到羨慕。而談起刀劍,中國唐代的寶刀也是非常好看,尤其是唐代橫刀,外形優美,刀身修長,顏值不亞於日本刀。
橫刀之名出自於《唐六典·卷十六·衛尉宗正寺》:“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不過要說明一點的是,由於唐代法律不允許武器陪葬,因此唐代武器出土極少,到現在人們還沒有徹底區分橫刀和儀刀的不同。
目前日本正倉院存放有數把橫刀,但正倉院保存的橫刀都是短刀,類似於日本刀的長刀並沒有標註“橫刀”字樣,只是標註有“唐大刀”、“唐樣大刀”的名稱。(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代橫刀,看上去這就是一把短刀)
(正倉院中所收藏的唐大刀,這把刀曾為認為是橫刀,但在日本人的記錄上,這種長刀並不叫橫刀,正倉院所收藏的這把唐大刀應該是唐朝中晚期的作品,因為在唐朝中前期,唐刀都是配有刀環的)因此,橫刀可能是一種短刀,而類似於日本刀的長刀可能是唐代的“儀刀”。
但是今天不論是長刀還是短刀,我們通通稱之為“橫刀”或者是“唐刀”、“唐大刀”。
唐刀與日本刀很像,但唐刀是由漢劍發展而來,刀身是筆直的,沒有彎曲,這是它與日本刀的最大不同。雖然現在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日本刀就是由唐刀演變而來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刀必然對唐刀有所借鑑,起碼在外觀上是有所模仿的,因為這兩種到樣子非常像。
其實日本刀也是籠統的概念,我們今天常說的日本刀學名叫“打刀”,是到江戶時代才徹底定型的武器。這種刀在古代只有武士才能配備,一般士兵作戰是不會用的。
日本刀流傳千年,至今任然被完好的繼承了下來,是日本的國家象徵之一。但是唐刀卻在唐朝滅亡之後就漸漸銷聲匿跡了,這確實領人感到惋惜。
其實到了晚唐和五代十國時期,唐刀就已經不再是軍隊的主力裝備了,但這並非是工藝的失傳,唐刀的消失也不是突然之間發生的,更不是直接就被軍隊所摒棄了,唐刀是在戰爭形式的變化下,逐漸演變成了其他樣式的軍刀。
在唐代以前,雖然已經有很多少數民在在關內建立了諸多政權,例如五胡亂時的燕國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但這些政權都是在中原建立的。在唐代建立以前,中國塞外的少數民族政權依然非常落後,除了高句麗外,其他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國家行政體系。
不過就在唐末,塞北的契丹人和西北的党項人開始崛起,這兩個民族曾長期受到唐王朝的影響,文明程度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到了北宋初年,契丹人和党項人已經建立了遼國和西夏,與北宋呈現鼎足之勢。
平心而論,遼國和西夏的文明程度非常高,相較於其他的少數民族政權,這個國家還是比較文明的,尤其是對漢人都還算不錯,沒有特別嚴重的民族歧視,而這兩個國家的科學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當時由於冶鐵技術的發展和擴散,東亞大陸各政權的武器裝備都迅速提升,遼國和西夏的盔甲也開始應用局部的板甲和全身札甲。
當然,比起北宋軍隊的盔甲,遼國和西夏的盔甲還是有點差距的,但是跟以前的塞外軍隊相比,遼國和西夏軍隊防禦力已經非常強悍了。此時,橫刀這種刀身極窄的武器根本砍不透敵人的盔甲。
到了南宋時期,面對著更加全副武裝的金軍鐵浮屠,刀劍是不管用了,宋軍直接祭出流星錘、狼牙棒這樣的鐵疙瘩,硬是生生地將敵人砸死。(金軍騎兵)
相比之下,作為一個島國,日本一直就沒大有外族入侵的威脅,幾千年來主要是打內戰。而由於資源短缺等問題,日本士兵身上的鐵質盔甲數量極少,日本人的盔甲主要是皮甲,防禦力遠不及鐵質盔甲,鋒利的日本刀足以應對戰爭的需要,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刀保留下來的原因。
千佛山車神
到了宋朝,唐刀不好用,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唐刀比較輕短。戰場對決不利因素較多。對比之下,長長的朴刀更有優勢。
第二 唐刀的造價比較昂貴,工藝比較複雜,也就說是說良品率太差了
第三 宋朝的重文抑武,武將不值錢,兵器自然也不在話下,三品的文臣都可以騎在一品武將的頭上。
第四 宋朝的主要敵人是北方遊牧民族,短小的唐刀,不利於戰場上的搏鬥。而是一種叫做朴刀,兵器很流行。這點可以參考一下,《水滸傳》的各路英雄好漢。基本上都會用到這個朴刀
第五 兵器是歸國家所有,民間不得私藏,久而久之,國家層面不再使用,這種複雜工藝也就很難流傳下來。
總之。任何一種現象的產生,都不僅僅是一單方面的原因。而是各種原因穿插其中,形成一個複雜的結合體。唐刀,到了宋朝沒有流傳下來,也是基於此。
好了,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裡,有什麼不同意見的,也歡迎在留言區與我一起討論哦
歷史滾輪
看了幾個人的回答,說實話,不是主觀臆測就是人云亦云,更懶得就是粘貼複製。可嘆啊!
現在所說的“唐刀”,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就是一些賣龍泉刀劍的人生造的一個概念。我記得2003年前後,網上開始出現一些這樣的帖子,配合當時民族復興的輿論氛圍,一些人試圖通過在古典的傳說和史料中尋找我們這個民族曾經強大的佐證,當然這也無可厚非,我們這個國家本來就輝煌過,這確實是令人驕傲得一點。
但是,有些人卻走了歧途。近年來網上十分盛行的“網吹”三寶就是實例。“網吹古代有三寶,環首馬槊陌刀好!”這三種只存在於史料的隻言片語中的武器,被一些人無限的誇大了。這種誇大一方面滿足了刀劍廠商的商業利益,一方面也滿足了一些熱血青年的虛榮心。
這三種武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沒有現存的實物,在一些漢墓和隋唐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鏽跡斑斑的刀劍殘品,這些殘品別說驗證其鋒利程度和體驗其精良的做工,其鏽蝕之嚴重基本上已經到了一碰既碎的程度,我就想問,你咋就知道這東西異常鋒利?咋就知道切割盔甲如同切紙一樣?
現在一些人常常引用的《唐六典武庫令刀之制》不過是一個文章截取段落而已。這一小節主要是講的是武庫這個機構的職責和人員架構,比如武庫這個機構一把手就是武庫令,他的屬員就是庫丞和監事,然後順帶說了一下當時軍中最常用的一些軍械,比如:鼓,金(類似鑼),弓,弩,箭,刀,槍,盔甲,彭排(類似拒馬),旗幟,戰袍,號角,大纛,鐵蒺藜,斧鉞,鉤,棒,鐵盂(鐵鍋)。這些都是當時軍隊中最常用的物資,也就是制式裝備,是大規模裝備軍隊的。
又怎麼可能會是某些人吹噓的那樣,唐刀就是戰場上出奇制勝的利器呢。還有人一直說“唐刀”造價極其昂貴,製作工藝極其繁難,那不是胡扯嗎?任何大規模裝備軍隊的武器怎麼可能會造價極其昂貴又製造工藝繁難呢?不可能的!而且,持這種觀點的人十有八九是自己臆測的。不信讓他拿出證據來,在哪裡看到的這句話?那本史籍上有記載?他未必說得出。
再說說武庫令裡說的刀之制。原文說,【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今之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鄣刀蓋用鄣身以禦敵。 橫刀,兵士所佩之刀, 名亦起於隋。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根據一些出圖的壁畫,浮雕等,儀刀、橫刀的大體樣式基本能確定,當然了也不是百分之百。鄣刀不好說,陌刀更不好說,因為目前連壁畫都沒見過。但是陌刀的樣式,可以推測一下,首先這刀是步兵使用的長刀,從宋朝的《武經總要》上來看,最像所謂斬馬劍(陌刀)的兵器非掉刀莫屬,但是唐代的可能刀刃要更長,因為唐代這個兵器是步兵用的,用來抗衡騎兵。所以應該更接近《師父》中的那把兵器。
電影《師父》中的兵器,和陌刀應該接近。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說,所謂的唐刀並不是什麼貴重的刀(儀刀除外,因為是儀仗器具,裝潢很貴),都是當時軍隊大規模裝備的制式武器。刀槍劍戟這種兵器比不上弓弩,更不用說槍炮這種熱兵器,它們的威力並不完全來自於它們本身。這些刀劍,它們的威力主要來自於人的使用能力。使用者的勇氣、格鬥技術、戰鬥素養,才是刀劍所謂威力的本源。
至於說宋朝為什麼不再使用唐制的刀,應該說是因為使用環境發生了變化。唐朝和宋朝雖然間隔了幾十年,但是人文血脈並沒有斷,一直是根據周遭的環境變化而變化。到宋朝的時候,由於幾十年的戰亂,戰爭形態和戰爭裝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北方遊牧民族開始廣泛地農業化,他們掌握的冶鐵鍛造技術日臻成熟,遼金西夏有能力組建大規模的重裝騎兵和重裝步兵。唐時士兵(步兵居多)在陣前短兵相接時揮舞的窄刃長刀面對彪悍又裝備厚甲的北方士兵,越來越難以發揮效力。
短暫的五代十國時期,刀形就逐漸在演化,士兵單手刀開始加重刀頭,刀刃加寬,越來越注重劈砍的效能。當然了,刀這種兵器在當時的戰場上主要是給弓弩手配置,為的是防止對方奇兵突進而導致的弓弩手出現重大傷亡情況。
順便問個好玩的問題,假如對方的奇兵突進到眼前,弓弩手如何處置?答:弓弩手會按照事先演練多次的預案來操作——將弓弩扔到身後,抽出隨身攜帶的腰刀或者鐵棒,將進犯者給打回去。扔到地上的弓弩則有專門的小組負責撿拾保管。看到沒,打仗是門系統的工程。
所以說,宋不再用窄刃長刀,主要原因還是敵方防護能力普遍加強所致。
最後說一句,古代之所以能把匈奴突厥之類打地東逃西竄,並不是因為什麼環首刀、馬槊和陌刀,而是漢兵真正的大殺器——弩!正所謂【弩者,中國之勁兵,四夷所畏服也】
冬眠要趁早
唐刀輕巧快捷,殺傷力高,為什麼到了宋朝就沒人用了呢?
我國古代的人民十分崇愛習武,十八般兵器各有所長,其中唐朝盛行使用的唐刀也是一名佼佼者,它形狀狹窄筆直,剛硬鋒利,使用起來輕巧快速,殺敵於瞬間,可是為什麼發展到宋朝就幾乎沒有人使用它了呢?
首先唐刀起源較為特別,它的前身是漢朝的環首刀,即為漢刀,主要是由漢人所用,其長約115釐米,刀身刀柄短。關於宋朝時期武者們為什麼不喜歡用唐刀,可能是跟唐朝文化有著許多牽扯所導致,當年宋朝替代唐朝,雖然大部分人文習俗都一直沿襲,但也部分創新跟拋棄前朝“糟糠”的例子,其中也是因環境變化所導。宋朝歷經過幾十年戰爭摧殘,軍隊所使用兵器、裝備早有了很大的鉅變,不再像唐朝軍隊那樣配備唐刀,其主要是北邊遊牧部落逐漸接受農耕文化,鍛冶鐵器的技術日漸成熟,所以兵器改換很大,自然就不用唐刀了。
另外,唐刀需要精煉的高工藝技術才能鑄鍛成功,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其制本成本都相當大,其做工精細,重量輕巧且鋒利無比,利於殺傷敵人,在唐代時期很多錦衣衛跟明朝軍兵都喜歡佩用唐刀,而且在以往的唐朝與外敵戰役裡,唐刀屢次登場殺敵取得重要軍事用途。明朝騎兵,喜好在馬背上揮舞唐刀,原因是它輕巧速度快,且鋒芒滲人,給殺敵創造很高優勢。這各方面都說明,唐刀是唐朝武者用擁有具足輕重的地位,那麼到了宋朝,唐刀的軍方的地位卻逐漸走下坡路了。
唐朝盛世結束後,宋朝粉墨登場,但是宋代人民的思想觀念發展明顯跟唐代人有許多改變。當時的宋朝一點也不太平,境外有著金兵、西夏兵、蒙古族騎兵等諸多部落勢力對中原大地窺視已久,並且不時發兵侵擾宋朝邊境。因此宋朝在軍事戰略方面,雖沿襲著唐朝留下的一些裝備武器跟策略,但堅決拒絕沿用唐刀,其原因可能是當年唐朝騎兵比較多,且喜歡在馬背上耍唐刀,到了宋朝,騎兵變得很少,其實不是他們不想發展騎兵而是因為多種因素導致騎兵缺乏,馬匹也數量大幅減少,自己還無法養殖。當初宋朝的很多水草豐滿的草原地域被外境的部落民族搶佔,所以沒有適合養馬的地方,根據宋朝官方給出的數據,宋朝廷所養殖的戰馬達20餘萬頭,雖然看起來很多但其實僅有唐朝的一半數量而已。
考慮到騎兵缺少的原因,宋朝就很少用唐刀當戰爭武器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較為實際的原因,宋朝時期要面對的多數是遊牧部落,這些民族世世代代都是在馬背上生活,無論是放牧還是打獵或者是戰鬥,遊牧戰士們的騎術一直非常好。如果雙方騎兵交戰,宋朝騎兵根本不是遊牧騎兵的對手,況且人家都是揮舞著長刀長槍長劍等兵器,此時宋朝騎兵再拿出一把短型唐刀出來無疑是在找虐。經此種種原因,宋朝為了抵禦外族騎兵的進攻,於是在軍事研究方面加強了對重型冷兵器的研究,儘量創作出更長更利於騎兵交戰的兵器,所以就拋棄了唐刀。
如今我們在網上還可以購買到所謂的“唐刀”,但據說唐朝律法嚴禁用軍用兵器當陪葬品,所以考古很難發掘出真正的唐刀,加上宋朝人不喜歡用唐刀的習慣,使得唐刀的真正製造技術已經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