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恩怨分明的事件?

mr彪爺


毛泽东的第一爱将伍中豪被敌人杀害,整个红军队伍悲愤交加,罕见的为了个人血债,集结队伍,围歼仇敌,手刃凶手,为伍中豪报仇血恨。

伍中豪是绝对的人中龙凤,他先考进北京大学,后又进入黄埔军官学校,与林彪同为黄埔4期生。毕业后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军事考官,并结识了大他12岁的毛泽东。

两人同睡一屋,十分投缘。毛泽东经过接触后十分欣赏伍中豪的军事才能,而伍中豪对毛泽东更是钦佩有加,称他为老师。


后来伍中豪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伍中豪的军事能力突出,有勇有谋,带领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考验。

他年纪轻轻,就已担当大任,与林彪并称为“井冈山双鹰”,与彭德怀怀、黄公略、林彪并称为井冈山“四骁将”。

他与毛泽东的感情深厚,始终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指挥,曾用枪指着与毛泽东有分歧的师长余洒度(后投敌叛变)的脑袋争论。

伍中豪身经百战,战功赫赫,成为当时毛泽东最为倚重的第一爱将,很多事情做出决定前,毛泽东都要征求一下伍中豪的意见。


伍中豪所在红军部队整编为红一军团后,他担任12军军长,政委为谭震林。伍中豪曾因患肺炎住院,毛泽东不顾有被传染的危险,几乎天天去看望他,为他端水盖被,一坐就是半天,这是红军中任何人都享受不到的待遇。

1930年10月,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去赣西南各县集结部队,路过安福县时,突然遭到县靖卫团袭击,敌众我寡之下,伍中豪率战士们边打边撤,寻机突围,在县效亮家山一带,战斗到最后,弹尽无援,被敌人残忍杀害。这位战功卓著、前途无量的杰出红军领导人牺牲时年仅25岁。

伍中豪牺牲的消息传来,红12军的官兵们无不悲伤痛哭,毛泽东听到报告后,又惊又痛说不出话来,当场泪如雨下,心情压抑好几天没有出门,难过的滋味或许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到。


在红军一片报仇的声浪中,性如烈火、悲愤难平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调兵点将,亲率5千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把安福县靖卫团围个密不透风,激愤的红军将士很快就将其一举歼灭,并活捉了杀害伍中豪的靖卫团团长罗汉苟。

在亮家山,伍中豪的墓地旁,红军少有的设立了刑场,彭德怀坐镇监斩,伍中豪的搭档、红12军政委谭震林竟亲自操刀行斩。在数千名红军的呐喊声中,谭震林手起刀落,凶手罗汉苟的人头落地。

红20军军长曾炳春双手捧着凶手的污血,撒在伍中豪的墓上。

在我军的历史上,少有这样为个人报仇而兴师动众、大动干戈的事情,但红军将士恩怨分明、肝胆相照,也是人之常情。伍中豪的牺牲是我军一个极大的损失,一个出类拔萃、屈指可数的卓越年轻军事奇才,令人遗憾的死于肖小之手,着实令人唏嘘。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是中学同学,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都曾在美国攻读物理系。

1950年8月,邓稼先回国,七年后,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两年后,第一枚氢弹爆炸,中国在热核武器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让人瞠目结舌。世界许多国家猜测,谁是中国的费米(美国原子弹之父),其中也包括杨振宁。



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访问,他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第一人。周总理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亲自安排邓稼先陪同杨振宁。

两个人老友重逢,畅谈友谊之时,又心照不宣,尽量避开那个敏感的话题。

直到临行前一天晚上,邓稼先和杨振宁告别,杨振宁这才旁敲侧击的询问道:听说中国大陆的热核武器研究有阳早和寒春夫妇的参与(在华工作的美国人,韩春参与过曼哈顿计划),不知是不是真的。



邓稼先敷衍道:这事儿我也不清楚,有机会我给你问问。

当天晚上,邓稼先把杨振宁的问题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周总理指示道:明天你去告诉他,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工作,都是由我们自己独立完成的,并没有外国人的参与。


第二天杨振宁回美国,邓稼先到机场送行,把周总理的话复述了一遍。据记载,杨振宁得到想要的答案后,久久难以平静。


花近高楼1


1938年,日军分别从华北和华东出兵,南北对进,准备对徐州进行分进合击。其中,华北日军也分两路,一路是日军矶谷师团沿津浦路南进,一路是板垣师团从烟台登陆,两军准备在台儿庄会师之后,进攻徐州。这样,以台儿庄为中心,国军和日军展开了徐州会战的焦点战。日军只要突破台儿庄一线,渡过运河,就可以从西面和北面进攻徐州,而国军要避免在徐州附近被日军包围,就必须在南北两线顶住日军的进攻,才能为内线作战留出空间。

临沂之战是徐州会战的外围战,也是前哨战。此时驻守临沂的是庞炳勋。抗战爆发之初,庞炳勋就在沧州一带与矶谷师团交过手,损失惨重。此时庞炳勋名义上是军团长,但是只下辖四十军一个军,和汤恩伯那种两三个军的军团不可同日而语。更惨的是,四十军实际上也只下辖一个师,所以,虽然庞炳勋的部队顶着一个军团的架子,但实际上作战部队只有一个师多一点的部队,实力并不强。而此时进攻临沂的板垣师团的一个支队,人数也达到七八千人,兵力与庞炳勋部相当,日军又有装备优势,庞炳勋拒城死守,浴血苦战,等待救援。

而第五战区此时能够抽调出来救援庞炳勋的,其实也没有多少部队。此时第五战区自身的部队原本主要都在南线抵抗日军,北线能够依赖的部队,除了庞炳勋军团之外,再就是川军二十二集团军,在滕县之战中川军师长王铭章战死,全军覆没,川军同样损失惨重。而从一战区程潜部下抽调来的部队五十九军张自忠部正在南线帮助于学忠的五十一军抵抗南路日军,稳定淮河防线,汤恩伯的部队在台儿庄以西与日军周旋,作为机动打击兵团,是第五战区此时主要的打击兵团。

万般无奈之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只好命令已经完成南线稳定战线任务的张自忠部紧急北调,增援临沂。但李宗仁知道,张自忠和庞炳勋早有嫌隙。庞炳勋和张自忠都出自冯玉祥的西北军系统,但在中原大战中,庞炳勋临阵倒戈,曾经攻击过张自忠部。七七事变后庞炳勋部在平津一带曾与二十九军配合作战,但二十九军的防线被日军矶谷师团攻破,致使庞炳勋的部队暴露,只能孤军苦战,最后损失惨重,部队大幅减员。虽然战后庞炳勋因功晋升军团长,但所辖部队实际上仍然是自己的那一个师。

虽然庞炳勋的部队只有一个师,而张自忠的五十九军下属两个旅四个团,总兵力达到三万四千人,而且装备也要比庞炳勋和孙连仲的部队好得多,是清一色的中正式步枪,各种炮配置齐全,虽然不及日军和中央军精锐部队,但在地方部队中绝对称得上一流的装备。也是因此,张自忠的部队才会被李宗仁当成第五战区仅次于汤恩伯军团的重要机动打击兵团来使用。但毕竟庞炳勋年龄大,资历老,又顶着军团长的名义,张自忠如果到了临沂,两军配合作战,自然要以庞炳勋领衔,所以李宗仁很担心张自忠不肯配合。

张自忠奉命北调途中,路过徐州,特意去拜会了李宗仁。李宗仁除了给张自忠拨调补充了一些武器装备之外,特意和张自忠进行了一次谈话。李宗仁说,你们以前有嫌隙,但那都是内战,无所谓对错,现在我们都是为了抵抗日寇,是为民族生存而战,希望你能不计前嫌,和庞炳勋精诚合作,共击日寇。张自忠在七七事变后一度奉宋哲元之命在华北与日军周旋,所以被全国目为汉奸,到南京后,军委会高层有人主张杀张自忠以肃军法,是李宗仁在军委会为张自忠仗义执言,才免于处罚,后来又重掌了五十九军。因此,张自忠一方面是出于抗日的民族大义,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李宗仁的感激,表示绝不计较,一定和庞炳勋精诚合作,共抗日寇。

李宗仁虽然对张自忠的态度大为嘉许,但仍然有些不放心,于是派战区参谋长徐祖诒和张自忠一起前往临沂前线,以便协调。张自忠原打算部队到临沂前线后,先休息一下,然后再投入战斗。但等到他到达临沂前线,庞炳勋已经快要支持不住了,是听到张自忠的部队即将到达前线,才苦苦坚守的。因此,张自忠的部队一到前线,和庞炳勋一商量,张自忠就决定放弃休息,直接投入战斗。在作战策略上,庞炳勋主张五十九军进入临沂,和四十军一起守城,但张自忠认为,此时日军损失也很大,如果五十九军攻击日军侧背,会更有利。最后决定,庞炳勋部仍然继续守城,张自忠部则攻击日军侧背。

张自忠部投入战斗后,日军猝不及防,加上庞炳勋部奋起余勇,不断派小部队反击,日军受到内外夹击,经过五天战斗之后,板垣师团也无力再派兵增援,只好下令进攻临沂的日军突围,撤回莒县,坚守待援,以待后续日军部队再来增援。日军开始撤退后,张自忠和庞炳勋部奋勇追击,日军伤亡惨重,仅一千多人逃回莒县,闭城死守。临沂之战日军毙伤俘共计一万人左右,是抗战军兴以来,日军第一次被打退,也是号称钢军的板垣师团在南口会战受到重创之后再次遭到重大打击,整个师团基本上被打垮。而且,这也是日本自成立新式陆军以来,精锐部队第一次遭到歼灭性打击。

临沂之战和台儿庄之战合称台儿庄大捷,日军共被消灭二万余人,是日军侵华以来第一次遭到如此重大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日军骄狂自大,看不起国军,所以被张自忠部的野战和近战打得叫苦连天之外,张自忠在民族大义面前能够捐弃前嫌,不计个人恩怨,完全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张自忠像汤恩伯一样,这时候为了保存实力,避敌不战,不要说能够创造大捷,就是张自忠再晚一点到达临沂,庞炳勋就得从临沂撤出来了。


萧武


历史上恩怨分明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我们说一些民国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吧,说到民国时期,蒋介石是不得不说的一个人。

不得不说蒋介石就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所以,他做事也是一项恩怨分明的。你看在他北伐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势单力薄,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所以,他开始把目光注意到西北军冯玉祥的身上,那时候冯玉祥的军队有40万。同时,他还注意到了李宗仁桂系军的厉害,所以,为了获得这两支军队对自己的的支持,他就主动找到了冯玉祥和李宗仁和自己结拜为了兄弟。

可以说在北伐战争的时候,他们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就是因为蒋介石和李宗仁冯玉祥团结在了一起,他们目标清晰有共同的敌人。

我们还知道,他们在一起肯定是不会长久的。

毕竟他们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想把自己做强做大,当北伐过程中的敌人,被消灭之后,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蒋介石开始要向自己的兄弟李宗仁和冯玉祥下手了。因为他们的存在,影响到了自己实力的壮大。

同时,他们力量过分的强大,也会影响自己的统治。

所以,他就想要削减李宗仁和冯玉祥的部队了,这一下李宗仁和冯玉祥不干了。他们都大骂蒋介石是过河拆桥。

没办法谈不拢那就战场上兵戎相见吧。

于是,北伐战争之后,最大的一场战役打响了,李宗仁和冯玉祥联合山西王阎锡山,一起向蒋介石发动了总进攻。

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打了一个不差上下,谁都胜不了谁。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东北军张学良成为了他们双方争夺的焦点。

也就是说谁能够争取到张学良,谁就可以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

阎锡山派了自己的手下,去找张学良,但是因为阎锡山的抠门,他们连张学良的面都没有见到,就被赶了回去。

不得不佩服蒋介石的外交手段,蒋介石不惜花费重金,给予张学良最大的好处,满足张学良的个人私欲,还给张学良拜了把兄弟。

最终,张学良宣布帮助蒋介石打冯玉祥、李宗仁和阎锡山。所以,这一战是毫无悬念的,蒋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你看,蒋介石是不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正如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爱恨分明的。我爱你是因为我利用的着你,我们要对付共同敌人的时候,我就联合你。一旦共同的朋友被消灭之后,我就要对付你了。

相信李宗仁、冯玉祥和阎锡山对蒋介石的这一点认识会更加的透彻。

张学良肯定也熟知蒋介石的套路,毕竟在他帮助蒋介石打了中原大战之后,全面抗日爆发前夕,蒋介石去西安督战,实行攘外必须按内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引起了张学良的不满,蒋介石被被张学良扣押了,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西安事变。

张学良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最终,在周恩来的调解下,这件事才算完美的解决。中共开始,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但是,西安事变的解决,给张学良带来了灾难。

因为蒋介石把他给囚禁了一生,直到蒋介石去世,蒋经国去世张学良才获得了自由。


史学达人


所谓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生其中之一,对立的双方的必然会势同水火、不死不休。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历史上的解狐和祁奚因为恩怨分明,即便是被人戴了绿帽子,或者是父亲被人杀死,他们对仇人的态度也让人大跌眼镜。



解狐恩怨分明,举荐夺妻仇人为官

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为人耿直倔强且公私分明。

当时,解狐有一个小妾叫做芝英,芝英长得如花似玉,身材也是婀娜多姿,因此深得解狐的宠爱。

不过可惜的是,因为解狐公务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美人,所以芝英心生寂寞。恰好解狐的家中有一个家臣刑伯柳,这个人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经常趁着解狐外出撩拨芝英。

芝英看到刑伯柳年轻帅气,而且还会变着花样的取悦自己,心中自然泛起了一丝涟漪。一来二去,两个人就背着解狐走到了一起。



纸终究包不住火。当时,解狐其他的家臣发现了这件事,并且告诉了解狐。解狐一开始并不相信,但这个告密的家臣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所以解狐决定和这个告密的家臣设下计谋,试探一下刑伯柳和芝英二人。

某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解狐假装接到了国君的旨意,命他去边疆巡视数月。由于事出突然,解狐谁也没带,急急忙忙的就走出了家门。

见解狐离家,春心荡漾的芝英迅速溜到了刑伯柳的房间。两人一见面就如干柴烈火,如胶似漆的卿卿我我。正在二人行苟合之事时,大门突然打开,解狐怒不可遏的带着家丁出现了。

发生了这种事,解狐自然是把二人吊起来拷打。经过拷问,解狐知道了芝英爱慕刑伯柳年轻英俊,最终经受不住寂寞而勾搭成奸。

最终,解狐将二人痛打了一顿,逐出了家门。



事情到可这儿,解狐和刑伯柳已经有了不共戴天的夺妻之恨,按理说两人必将处处作对,老死不相往来。不过,由于解狐恩怨分明,两个人在以后还有一次事业上的交集。

几年之后,解狐的好朋友赵简子的领地缺一位国相,于是赵简子请解狐给自己推荐一个人。解狐思来想去,觉得和自己有夺妻之仇的刑伯柳挺合适,于是解狐就推荐了刑伯柳。

刑伯柳到任之后勤勤恳恳,把赵简子的领地治理的井井有条。赵简子当时非常开心,在一次赏赐刑伯柳的时候说:“当初解将军果然没有看错人。”

刑伯柳听说是解狐举荐的自己,以为解狐已经忘记了当初的仇恨,所以在一次回国都的时候专门拜访解狐,可当刑伯柳到解狐府上的时候,奇怪的一幕发生了。



当时,刑伯柳站在解狐府门前,准备向解狐请罪。结果解狐看到后,拈弓搭箭就射向了刑伯柳。幸好解狐当时年纪大了,箭法不是太准,这支箭才从刑伯柳的耳朵旁边瞬间飞过。

这一箭吓了刑伯柳一身冷汗,忙问解狐是为什么。

解狐回答说:“我举荐你,那是因为你有这个能力。我现在射你,是因为我们之间有夺妻之恨!你再敢来我家,我一定把你一箭射死。

说完这句话,刑伯柳也明白了解狐为人恩怨分明,所以深鞠一躬之后走了。



祁奚恩怨分明,举荐杀父仇人解狐

公元前572年,晋悼公刚刚继位,此时中军尉祁奚因为年迈,准备辞官。

晋悼公同意了祁奚的请求,但要求祁奚辞官之前推荐一人,祁奚想来想去便推荐了解狐。

当时晋悼公很疑惑,因为解狐和祁奚有杀父之仇,两人经常闹矛盾,为什么现在祁奚会推荐解狐。面对国君的询问,祁奚说了一句话“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是问的谁能够担此重任,并不是问我的家仇,言外之意,我的仇恨是我和解狐两个人的恩怨。



历史上,解狐和祁奚两个人为人正直且恩怨分明,不会因私废公,也因此才得到了后世推崇,成为了公、私,恩、怨分明的代表人物。


我是越关


历史上很多人都有鲜明的恩怨分明的个性的,他们正是因为有这种性格,所以,他们做事也是恩怨分明的。

我们说几个和蒋介石有关的。关于蒋介石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说到民国的时候,蒋介石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

当然了关于蒋介石的很多事,我们也都很熟悉。不得不说他就做了很多恩怨分明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和蒋介石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人,还有两个声名比较响亮的在黑道上混迹的老大,他们就是青帮的杜月笙和黄金荣。

你很难想象得到蒋介石这个混迹政坛的大人物,竟然会和杜月笙,黄金荣有关系吧。事实上,他们不但有关系,而且他们还是结拜兄弟。

当然了他们结拜的时候,还是蒋介石年轻的时候。到了蒋介石一步一步的升迁上去,尤其是北伐的时候,杜月笙和黄金荣,就找到蒋介石,把当年他们结拜过兄弟的兰谱,退还给了蒋介石。

因为蒋介石是要混迹政坛的人了,混迹政坛的人,是不能有污点的。

若是让外人知道蒋介石和杜月笙黄金荣是兄弟,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断送蒋介石的政治前途的。

蒋介石对于杜月笙和黄金荣的做法,当然是感激戴德了。在蒋介石发达之后,他也没有忘记,曾经的这两个好兄弟。

他们之间始终都是友好往来的,比如蒋介石发动的针对与共产党的四一二政变,事实上就是杜月笙亲自策划与实施的。

还有黄金荣过生日的时候,蒋介石亲自到黄金荣的府上,给他去庆祝生日,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还下跪了。

可见蒋介石对他们的关系,还是十分的亲密的。这就是所谓的你对我有恩,我对你也有情,这就属于典型的爱恩分明。

还有说到杜月笙和黄金荣,就不得不说另一个大佬,也就是斧头帮的帮主王亚樵,王亚樵其实和蒋介石也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王亚樵是著名的“暗杀大王”,他暗杀过汪精卫、暗杀过宋子文、暗杀过日本高官,当然还暗杀过很多人。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王亚樵也暗杀过蒋介石。

那时候日军已经开始侵略中国了,王亚樵对于蒋介石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满意,他觉得日本入侵中国了,大敌当前我们应该联合起来,一切抗击日本侵略者。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亚樵实施了,暗杀蒋介石的计划。当然了王亚樵之所以要杀蒋介石,还有其它的因素,反正关系十分的复杂。

有一次蒋介石去庐山游玩,他觉得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所以,就派了自己的亲信,去庐山暗杀蒋介石去了。

本来蒋介石去庐山,当时的警戒是十分的严密的。

可是,王亚樵派去的人,还是把枪给带上了庐山,他们是通过把枪支给拆解掉,然后赛道火腿肠中,带上的庐山。

可是,就在他们上了庐山,安装组装枪支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他们组装枪支的时候,竟然丢了几颗枪支的零件,留在在火腿肠的袋子中。

当时,他们也没有太在意,就把带有零件的火腿肠给扔了。正是被扔掉的这个特殊的火腿肠,救了蒋介石一命。

因为蒋介石的侍卫发现了这根特殊的火腿肠,当他们看到零件之后,知道大事不妙了。他们又加强了警卫,杀手在接近蒋介石就很难了。

所以,这一次蒋介石也就死里逃生了。不过,后来蒋介石查明了这件事。当他得知王亚樵要暗杀他的时候,蒋介石是十分的震怒的。

于是,蒋介石就命令自己的军统头目戴笠,把王亚樵给暗杀了。你看蒋介石就是这种性格,你若是对我不利,会影响我的事业或者前途,我就要你不得好死。


汉史趣闻


中华上下五千年,自古诞生英雄圣人无数,仔细品读他们的一生,我们不难会发现,他们身上皆有一种美德——恩怨分明。

我是弹指间的历史,我为大家介绍一件恩怨分明的事件。

朱元璋荣归故里,赏赐昔日仇人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根天子,他出生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家庭,祖上几代人皆以农业为生,朱元璋是家中未死的孩子中最小的,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因此他最初的名字叫做朱重八。

家里贫困,时常受人欺辱,不要说读书,就连吃饭都成问题,饥不果腹以成为家常便饭。为了生存,朱元璋很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替家里分担一下负担。

1343年,濠州发生罕见的旱灾,第二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这对本不富裕的朱元璋一家,简直是雪上加霜。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和他的母亲相继去世,家中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

此时,朱元璋家中早就一贫如洗,今后如何生活都是个问题,更不要买棺材说安葬去世亲人。无奈之下,朱元璋想到了父母曾经给地主刘德打过工,刘德家大业大,借点钱安葬亲人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刘德并不是什么好人,听到朱元璋要跟他借钱安葬亲人的时候,当场就翻了脸,他觉得朱元璋这辈子就是一个穷人,说不定没过几天就饿死了,要是把钱借给他,不就跟打水漂一样吗?随即使唤人,将朱元璋赶了出去。

幸好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心地善良,给了他一块地,作为他安葬亲人的坟地。没有棺材,兄弟俩只好用破衣服包裹住尸体,将亲人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后来,朱元璋加入了起义军,一路扶摇直上,在击败了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彻底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

当上皇帝后,一次,朱元璋回到家乡,望着曾经生长的地方,心中感慨颇深,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是天下之主,再也不用忍饥挨饿。地主刘德得知朱元璋回来后,害怕朱元璋秋后算账杀了自己,连忙磕头认错。谁知,朱元璋不仅没有杀他,还赐给他数亩良田,免除赋税,表示理解刘德当年的做法,并不怪他。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以报他当年施地埋葬亲人之恩。

朱元璋心中宽广,恩怨分明,难怪他能够在各路豪杰中脱颖而出,成为大明的开国皇帝。


弹指间的历史


说到历史上有哪些恩怨分明的历史事件,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民国时期,发生在蒋介石身上的一些事情。

不得不说在了解了蒋介石的生平之后,他的很多事做得都是恩怨分明的。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早年的时候,混迹过上海滩,他还加入过青帮。

当时的蒋介石是拜在青帮大佬黄金荣的门下,而且蒋介石也是混迹上海青帮开始小有名气的。那时候他还和黄金荣、杜月笙结拜为了兄弟。

就是这一段历史,在后来成为了蒋介石的污点。

我们都知道后来蒋介石成了混迹政坛,很快就成为了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为了不影响蒋介石的政治前途,杜月笙和黄金荣主动退还了和蒋介石当年结拜兄弟时候的兰谱,表示从此,他们之间就再也不是兄弟了。

蒋介石可以在政坛上大展身手了,对于他们的这一表现,蒋介石还是很满意的。

之后,蒋介石就和杜月笙、黄金荣就桥归桥,路归路了,甚至是有了隔阂,到了蒋介石败退台湾,杜月笙甚至客死他乡,也不去投靠蒋介石,这说明他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化解的地步。

你相信这个天下会有谋杀蒋介石的人吗?

我真的是没有想过,想要刺杀蒋介石的这个人,竟然是斧头帮大佬暗杀之王王亚樵。

那一次蒋介石是去游庐山,王亚樵就派了手下,把枪拆掉,装到火腿袋里。带到山上,然后组装起来,找时机刺杀蒋介石。

但是,派去的这个杀手,有点粗心了,他掉了一个火腿袋,被安保人员及时发现之后,通知了蒋介石,蒋介石加强了防备。

因此,才逃过了一劫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要刺杀蒋介石的王亚樵,还是蒋介石十分欣赏的人。因为王亚樵谋杀了日本侵华时期的最高长官白川义则。

要知道蒋介石八年抗战打死的日本军官,都没有王亚樵杀的这个军衔大。

为此,蒋介石还想拉拢王亚樵。

但是,王亚樵知道自己刺杀过蒋介石,若是这件事被蒋介石知道之后,他还有活命的机会吗?

所以,无论蒋介石怎么说,他都不为所动。

蒋介石以为王亚樵不为自己所用,是在摆谱。毕竟人家也是一个人才。

蒋介石觉得刘备请诸葛亮还是三出茅庐呢?

他请王亚樵也必须要三顾茅,这是对人才的一种尊重。

结果三顾茅庐人家也不来。

后来蒋介石才打听到,原来王亚樵不来服侍他,是因为王亚樵曾经派人刺杀过他。

蒋介石知道了大为恼火,就让他手下的军统头子戴笠,把王亚樵给骗出来,然后乱刀给砍死了。

王亚樵刺杀过的人,还真的很多的。

你看蒋介石就是这样一个爱恨分明的人,当你有利用价值的时候,我就爱你就会想着办法结交你,当你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别怪我无情了。

像王亚樵这样的人,本来他是很欣赏的,但是,了解到王亚樵曾经对自己下过手,他就恨得牙痒痒,最好立刻就能把王亚樵给碎尸万段。

其实王亚樵暗杀过很多人,卖国贼汪精卫,蒋介石的财政部长宋子文......,这些人都被王亚樵暗杀过。

不得不说王亚樵也是一个响当当的汉子。


不才讲史


恩怨分明,似乎我能首先想到的历史人物就是范雎。史书上说他“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范雎。战国时期名士。曾执掌秦国相印。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方针。对秦国强大乃至后来的一统天下影响深远。

有人可能会说,这么一个牛人,辅助过昭襄王成就霸业,也许会对恩会涌泉相报,可是怎么会对睚眦之仇也必报呢?这就不得不说他的坎坷经历了。

范雎,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级知识分子,最大的报负就是实现知识变现,将一身才学交给愿意赏识自己的boss们——各国诸侯,实现功成名就的人生目标。可是天不遂人愿,周游列国却无人赏识,最后回到魏国,做中大夫须贾门客,却被须贾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来在魏国人郑安平的帮助下,从厕所里面假死逃出,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以直报怨:

后来得到昭襄王赏识和重用,成为秦国相国。可谓权势地位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抬手之间便能呼风唤雨。再想到曾经羞辱过折磨过他的人,自然不会放过,他在须贾出使秦国的时候命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槽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像马一样喂他吃饲料。但是须贾对他有旧情,也不是最大的祸首,便放了他。范雎让须贾转告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拿来!否则屠平大梁。魏齐大为惊恐,便逃到了赵国,躲藏在平原君的家里,范雎依旧不肯罢休,最后魏齐被逼无奈自杀,此事才以赵王将魏齐人头送到秦国为结束。

以德报德:

其次说他涌泉相报,范雎得势之后,并没有忘了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对他们都报以厚恩。对曾经带他来秦国的王稽,他为其求得了河东郡守的官职。为大恩人郑平安求得具有实权的将军之位。无论大恩小恩,他不惜散尽家财来回报。这些曾经在危难时帮助过他的天使投资人们通通都获得了极高回报率的收益。所谓一饭之德必尝,范雎如此足够恩怨分明了吧!




不当之处或者有其他见解欢迎大家评论指导!


历史好奇怪


我觉得历史上比较恩怨分明的事情是伍子胥灭楚。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他的父亲在朝为官。因为被污蔑同太子谋反,被捕下狱。更可恨的是楚平王当时想把他们家斩尽杀绝。于是以加官封爵诱捕他和他哥哥。伍子胥非常精明,没有像他哥哥一样上当。而是选择逃走。他的父亲和他哥哥遭到杀头,同时楚平王下令全国通缉伍子胥。伍子胥逃跑过程中在过长江的时候,得到一渔翁的帮助,不但给他饭吃,帮他渡过长江。当时他解下佩剑赠给渔翁,渔翁不受。伍子胥又交代渔翁不要把他说出去。渔翁说,我这么帮你,你还怀疑我。万一将来有追兵来了,我怎么逃避嫌疑呢?于是投江自杀。伍子胥非常难过。据说现在武昌还有个解剑亭,就是当年伍子胥赠剑的地方。

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饥寒交迫。遇到一个女子在河边洗衣服。旁边的竹筐里放着食物。伍子胥请他赠给食物。女子低头说,我一个30岁的女子还没出嫁。怎么能赠陌生男人食物呢?伍子胥说,我实在饿的走不动了,夫人救人于危难之中,还怕什么嫌疑吗?这个女子于是就把食物赠给了他。伍子胥吃完以后。说我们是逃亡之人,来日相报。倘若遇见别人,不要说出去。女子叹息说,我在家里侍奉寡母,30岁未出嫁,今天同陌生男人说话又送食物,贞洁已失,以后如何做人啊?于是抱了一块石头,跳河自尽。 伍子胥叹息不已。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夺得王位,吴王答应帮伍子胥复仇,在军事大家孙武的帮助下,兴兵灭了楚国。当时楚平王已死。于是找到楚平王的坟墓。掘墓鞭尸300下。后来经过浣衣女投江的地方,因为她们家已经没人了,伍子胥为了感恩,将千金投入河中。

伍子胥去找帮他渡河的渔丈人后人而不得,后来追楚昭王到郑国,郑王为谁能退兵而烦恼。这是有一个人来说,他可以退兵。郑王问他需要多少人马。他回答说,只是一只船浆,我一人足矣。后来他跑到吴子胥营帐外,一边敲打着划船的浆,一边口中唱,芦中人,芦中

中人。腰间宝剑七星纹。不计渡江时,麦饭鲍鱼羹。伍子胥一听大惊,想起当年的渔丈人。招来一问,这个人正是渔丈人的儿子。因为逃避战乱,到了郑国。问他有什么要求?渔仗人的儿子说,郑国害怕将军军威,说谁让大王退兵,分一半江山给他,我希望大王退兵。伍子胥长叹一声,说当年要不是你父亲,我哪有今天?于是传令退兵。渔仗人的儿子也得了一百里的封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