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的名片

費孝通的名片

費孝通的名片

史飛翔

費孝通(1910-2005)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是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如今,費孝通的印記已遍佈中國各大社會學研究場所。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門廳樹立著他的半身銅像。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的牆上也懸掛著他晚年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費孝通先生生前在他的名片上卻什麼職務也沒有寫。名片的正面樸樸素素、簡簡單單、大大方方地寫著“北京大學教授費孝通”。名片的背面寫的是費先生的學術經歷:“第一個是我的博士學歷,那是我考上的,我是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博士。第二個、第三個都是國外獎給我的榮譽,一個是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的赫胥黎獎,一個是倫敦經濟學院授予的榮譽院士,這兩個獎都是世界人類學的最高獎,東方人獲獎的沒有幾個”。費孝通先生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但這些顯赫頭銜他都沒有寫,只寫了一句“北京大學教授”,此舉足以看出費先生對自己學術身份的自我認同和對自己學術經歷的充分自豪。

費孝通先生1910年11月2日出生於江蘇吳江一個教育世家。父親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後留學日本,回國後創辦了吳江縣城第一所中學,其後又出任江蘇省視學(教育督導員)。母親當時就是“婦女界的先進人物”,和丈夫一起興辦新學。後來自己還親手創辦了一所新式幼兒園和一個紅十字會。費孝通小時身體羸弱,一度想學醫,所以1928年考入東吳大學醫學預科,測量人體骨骼數據。後來考入北大後才棄醫學文。對於這一轉折,費孝通自己這樣說:“這個決定是在20歲那年作出的,我不再滿足於僅僅幫助病人治療身體上的疾病這個目標。人們的病痛不僅來自身體,其實,來自社會的病痛更加重要。所以,我決心不去學醫為一個一個的人治病,而要學習社會科學去治療社會的疾病,這些想法和魯迅、冰心棄醫學文的想法是一樣的。”

費孝通先生長期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費孝通先生的學術工作是從農村調查開始的,繼而進入對小城鎮的研究,其後是關於區域發展的探索。他80歲生日時,有朋友問他一生的志向,他毫不思考地回答:“志在富民”。“志在富民”既是費孝通先生學術工作的主題,也是他的人生志向。費孝通先生生前特別重視實地調查,尤其重視社區的比較研究,1936他在家鄉吳江農村調查所著的《江村經濟》一書被認為是社會人類學實地調查的一個里程碑。費孝通先生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的第一任所長,是復建的中國社會學學會的第一任會長,也是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恢復重建的重要推動者,並擔任系主任,被譽為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為了表彰費孝通在社會學、人類學研究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傑出貢獻,1980年國際應用人類學會授予他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1981英國皇家人類學會向他頒發了赫胥黎獎章,1982年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授予他榮譽院士稱號,1988年獲《大英百科全書》獎。

面對紛然而至的頭銜和榮譽,費孝通先生淡然地說:“我最喜歡教書,我搞了一輩子教育,我也喜歡別人叫我老師。為什麼呢?我認為學問是一生的事情,學問是立身之本。沒有學問不行,我是把學術視作我的生命。”費先生特別提到,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他認為這“三立”很重要,而學術恰是這“三立”的根本。“要以學為本,這是我一生的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東西了”。

史飛翔,著名文化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員,咸陽師範學院兼職教授。陝西省首批重點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學藝術家。陝西省“百優人才”。陝西省“雙百人才”。陝西省散文學會副會長、陝西省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陝西省吳宓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散文學會文藝評論委員會主任、西安市高新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已出版暢銷書《民國大先生》《追影:真名士自風流》《歷史的面孔》等15部,先後榮獲“世界華文成就獎”、《散文選刊》全國散文獎、魯迅雜文獎、陶淵明散文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