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的服務員為什麼總愛笑》

作為餐飲界黑馬,西貝的增長思維有什麼不同?

西貝這家企業很有意思。成立已經 30 年了,前面 20 年都不溫不火,2009 年時才 20 多家店,營收不到 5 個億。但在那之後,西貝開始突然發力,進入快車道。到 2018 年,西貝營收高達 56 億,9 年間增長 10 倍,成為餐業界的一匹黑馬。

西貝的增長模式有一個亮點,就是它重新定義了 “增長” 的含義。通常,我們評價一個企業增長的指標,是看營業額、利潤率或者公司市值,等等。但是西貝認為,企業的增長,說到底是員工的成長。西貝的一位高管是這樣說的:“一個企業,就是玩兒員工成長。員工成長了,企業還用說?”

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餐飲一線員工的起點普遍不高,文化水平有限,每天的工作內容也比較單調,你怎麼讓他們不斷進步、實現自我成長?而且,餐飲行業的人員流動性也比較大,你剛讓他成長了,他就跳槽了,這個問題怎麼解決?西貝的整個管理體系,就是圍繞著與員工成長相關的這些問題來下功夫的。對西貝員工來說,工作不只是一份謀生的手段,更是實現自我成長的途徑,他們當然也就 “總愛笑” 了。

西貝這家企業很有意思。西貝成立已經30年了,前面20年都不溫不火,2009年時才20多家店,營收不到5個億。但在那之後,西貝開始突然發力,進入快車道。到2018年,西貝營收高達56億,9年間增長10倍。在這幾年餐飲行業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西貝的表現非常搶眼。西貝的增長背後,有什麼秘訣?

我不敢說西貝一定能成為商業史上的經典案例,但我的確發現,西貝的增長模式有一個亮點,就是它重新定義了“增長”的含義。通常,我們評價一個企業增長的指標,是看營業額、利潤率或者公司市值,等等。但是西貝認為,企業的增長,說到底是員工的成長。西貝的一位高管是這樣說的:“一個企業,就是玩兒員工成長。員工成長了,企業還用說?”

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餐飲一線員工的起點普遍不高,文化水平有限,每天的工作內容也比較單調,你怎麼讓他們不斷進步、實現自我成長?而且,餐飲行業的人員流動性也比較大,你剛讓他成長了,他就跳槽了,這個問題怎麼解決?西貝的整個管理體系,就是圍繞著與員工成長相關的這些問題來下功夫的。對西貝員工來說,工作不只是一份謀生的手段,更是實現自我成長的途徑,他們當然也就“總愛笑”了。

而且,說服務員總愛笑,這還真不是西貝自己吹牛的,真有大佬背書。是誰呢?任正非回憶說,2000年前他曾經是憂鬱症患者,多次想自殺。直到2006年的一天,他去西貝莜麵村吃飯,看見很多內蒙古的農村姑娘在唱歌。看到她們那麼興奮、樂觀,那麼熱愛生活,任正非一下子淚如泉湧,放下了心理包袱,再也沒有想過要自殺。你看,西貝姑娘的笑,力量很強大。

說回來,那西貝究竟是怎麼讓員工成長的呢?本書作者賈林男花四年時間深入西貝調研,參加了西貝的無數次會議,訪談了西貝從一線到高層的幾百名員工,連洗碗工都訪談了好多個,就是為了搞清楚這個“成長的秘密”。我把它總結為三點:設定目標、組織賦能、創造性分利。

下面,我就從這三點來給你詳細講述,西貝是如何讓員工成長的。

下面就先來說第一點,設定目標。這是指,要幫助員工設定一個合適的工作目標,讓他能夠從工作中得到持續正向反饋。這樣,他就能建立起自信心,獲得強勁的自我驅動力,充滿熱情地投入工作。相反,如果一個人一直出不了成績,那麼他很快就會喪失熱情、意志消沉,變成職場上的老油條。

這和玩遊戲是一個道理。如果你在打遊戲時能應對挑戰,不斷升級通關,就會越玩越有興趣;但如果遊戲太簡單,一點挑戰都沒有;或者遊戲對你來說太難,根本沒希望通關,那你很快就會喪失興趣。

所以,設定一個好的目標,可以幫助一個員工快速成長。最理想的情況是,讓員工承擔的責任比他現有的能力高一點點,讓他努一把力、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等他能力成長了,完全勝任了這個工作,再讓他承擔更大的責任。這樣,員工就能一直保持很高的工作熱情,也成長得最快。

這本書中講了一個例子,讓我印象很深。我沒想到,西貝最精彩的員工成長案例,竟然來自一個叫李鳳蘭的老太太。今年64歲的李鳳蘭是內蒙古臨河人,這裡也是西貝起家的地方。西貝的主打菜品牛羊肉,就是典型的蒙餐特色。李鳳蘭年輕時是文工團演員,後來在餐廳當駐唱歌手,46歲時才開始北漂,進了西貝的內蒙古歌隊。李鳳蘭年齡那麼大,又是漢族人,不會蒙古語,在歌隊里根本使不上勁兒。

怎麼辦呢?對這個老大姐,西貝老闆賈國龍讓她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就在這時,西貝在北京開了第二家店,需要一個新歌隊。賈國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派李鳳蘭回內蒙老家招歌手。年輕人不願意來,李鳳蘭只招到了一幫和她差不多歲數的大媽,賈國龍很不滿意。但沒想到的是,李鳳蘭很快把這支歌隊訓練得有聲有色。她們的表演極富感染力,很快就成了西貝的招牌,很多名人都專門趕來捧場。李鳳蘭把歌隊的成功經驗推廣到了西貝在全國的所有門店,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任正非被歌聲治癒的情節。

到2006年,李鳳蘭已經52歲了。對她來說,一直負責西貝歌隊直到退休,已經是很好的歸宿。然而,賈國龍卻看到了李鳳蘭身上的魄力和管理能力,決定給她更大的舞臺和更大的責任。當時西貝又在籌備一家新店,正在考慮店長人選。這是幾千平米的大店,店長手下號令幾百員工,是真正的一方老總,很多中層幹部都盯著這個位置。結果賈國龍拍板,讓李鳳蘭當店長。之前李鳳蘭從沒參與過門店管理,她行嗎?很多人質疑。賈國龍鼓勵她說:你一定能幹好!

有了老闆的充分支持和信任,李鳳蘭被激發出了鬥志,她發誓一定要幹好。在接下來的兩年裡,李鳳蘭從頭學習從前廳到後廚的所有業務環節,也踩了不少坑,到第三年時,新店的生意開始好起來,提前三個月就完成了全年利潤。

還沒等李鳳蘭喘口氣,賈國龍的新任命又到了:派她去石家莊挽救一直賠錢的西貝海鮮匯。李鳳蘭去了一年,西貝海鮮匯扭虧為盈。緊接著,她又被調回北京,接手管理不善的“九十九頂氈房”,這也是西貝旗下的品牌。李鳳蘭一去,又成了,“九十九頂氈房”連續3年銷售額過億。

就這樣,50歲之前從沒幹過餐飲的李鳳蘭,被發現是一個餐飲行業的管理奇才。如今,64歲的她是西貝13個分部老大之一,在西貝幾十家門店中佔有股份,管理幾千名員工,個人年收入超過千萬元。什麼是西貝的分部老大,我後面再詳細講。

李鳳蘭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一旦把一個有能力的員工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會爆發出多麼驚人的能量。而且,這種個人成長在任何時候都不晚。類似的例子在西貝還有很多。西貝的13個分部老大和他們下面的支部經理,絕大多數和李鳳蘭一樣,是從基層崗位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不過,想要促進員工成長,企業也是要付出成本的。成長需要練習,甚至需要員工在關鍵崗位上實盤練習。你敢不敢放開讓員工練手?你願不願給員工試錯的機會?當一個企業需要掏真金白銀的時候,才能夠看出來它是不是真的在乎員工成長。比如書裡講了這樣一件事。

幾年前,一個年輕店長被派去籌備一家新店。當時新店的營業執照已經審批,但還在走流程,沒有正式發下來。這個店長開店心切,就提前了幾天開業,結果被執法部門抓了個正著,罰款100萬!如果你是老闆,你怎麼辦?西貝的做法是:沒有開除這名店長,也沒有懲罰她,甚至連重話都沒有說過一句,而是繼續培養。經過幾年的摔打、磨練,這名店長如今已經成長為支部經理,開了4家新門店。

你可能會質疑:難道無論員工犯多大的錯,西貝都不處罰嗎?當然也不是,要就事論事。賈國龍認為,人從錯誤中學到的最多,成長也最大。像前面這位店長,她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剛剛成長了,結果你把她開了,那這100萬罰款不就白繳了?換個新人,還得從頭教起。

事實上,那些厲害的分部老大們,當年也都踩過坑,賠過大錢,交了上千萬元的“學費”,才走到了今天。犯錯本來就是成長的一部分。企業想要員工成長,就要敢於在關鍵崗位上,給員工試錯的機會,有“員工犯錯,企業兜底”的氣魄。

好了,以上就是讓員工成長的第一點,設定目標。設定一個好的工作目標,讓員工承擔的責任比他現有的能力高一點點,這時他成長得最快;同時敢於讓員工練手、試錯,從錯誤中學習。

不過,要讓員工快速成長,光設定目標還不夠。還要有一個強大的組織來為員工賦能。這就是接下來要講述的第二個重點。

“賦能”是這幾年的一個熱門詞彙。但究竟什麼是給員工賦能?有人把賦能簡單理解為權力下放,但組織管理中一個最要命的難題,就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亂”。如果領導抓得太緊,底下的人沒有了自主決策權,組織就會僵化。而領導一旦放權,下面的人又往往自立山頭、各自為政,形不成合力。所謂“賦能”,就是要解決這個難題,實現看似相互矛盾的目標:怎麼樣讓員工既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能作為一個整體來協同作戰?

西貝也同樣面臨這個問題。為了激勵有能力的員工,讓他們放手去幹,西貝嘗試了一種獨特的組織模式,叫做創業合夥制,鼓勵員工內部創業。具體做法是,賈國龍把手下最厲害的干將派到全國各地,讓他們自己開疆拓土、打下市場,成為鎮守一方的“分部老大”。創業分部的股權由分部自己持40%,總部持60%。每個創業分部下面,還設置了創業支部,分部和支部經理都有股份,能夠獲得利潤分紅。

西貝的創業合夥制,讓真正有能力的人脫穎而出,幹得好回報很高。一個分部老大就可以年入千萬,支部經理也可以年入大幾十萬。這一下子就點燃了西貝人的創業激情。西貝在2003年有了第一個創業分部,目前已經在東北、西北、華東、華南等全國主要區域,有了13個創業分部和60多個創業支部。前面提到的李鳳蘭,就是這13個分部老大之一。

賈國龍相信,人一當老闆,就綻放了,西貝想要成功,就要扶持更多的人當老闆。這樣,生意場上就不是他一個人在單打獨鬥,而是他領著一幫人在“打群架”,人多勢眾。創業合夥制有點像古代的“分封制”,總部只負責制定戰略大方向,各分部老大擁有具體的經營決策權,權力很大。比如前面提到的門店被罰款100萬的事兒,分部老大自己就處理了,不用上報賈國龍。西貝從2009年起開始加速擴張,就是得力於創業合夥制的全面鋪開。

不過,各創業分部權力太大,也有問題。比如,2015年之前的西貝,幾十家門店沒有統一標準,菜單、環境、餐具、服務員服裝等等,都不一樣。還有,門店大多數都是粗放式管理,沒有標準化操作流程。總部巡視店面發現問題,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管理質量得不到根本的改善。甚至,一些管理得不錯的門店,掖著藏著,不願意把自己的經驗拿出來分享。這是典型的“山頭主義”。

更危險的是,當時西貝已經進入了發展快車道,每年新開幾十家店。如果各分部還是這樣各自為政、管理散漫,那快速行駛中的西貝一定會翻車。怎樣才能既不傷害分部的積極性,又能統一標準,形成全國一盤棋?關鍵時刻,賈國龍靈光一現,有了一個重要的制度創新,叫做“西貝賽場”。這是西貝獨特的績效考核體系。

具體來說,就是把西貝的每一個門店都變成一支球隊,讓每個門店之間都彼此競爭,每季度評出一個賽季冠軍。比什麼呢?你以為,是比營業額或者利潤率嗎?錯了!西貝比的是客戶滿意度和門店的標準化管理。細化到什麼程度?連桌布的四個邊有沒有對齊,調料瓶上有沒有油漬,都是考點。西貝賽場把每家門店從前廳到後廚的2000多個工作點都納入到考評體系。

這等於是把店裡的每個員工都變成了賽場上的球員,需要他們團結一致、高度敬業,才能拿高分。同時,賽場的成績也實實在在和每個人的利益掛鉤。成績最好的門店不但有高額獎金,還能獲得開新店的名額,員工能得到更快的晉升。

那為什麼西貝賽場只比管理,不比經營業績呢?賈國龍當時的理念是“盯住過程要結果”,他相信,只要過程做到位了,不怕出不了好結果。反過來,如果你只盯結果、不管過程,那很可能達不到你想要的結果。就好比孩子學習不好,你只盯考試成績是沒用的,你需要做的是每天輔導他學習,教會他方法。

所以,西貝賽場的真正落腳點並不在“考”,而是在“幫”,還是圍繞著員工成長做文章。賽場的裁判們通過走訪全國門店,可以及時發現各家門店管理的薄弱環節和盲點,提出改進意見;看到哪家門店有特別好的管理絕活兒,裁判會記錄下來,推廣到全國門店,共同學習。

那賽場的裁判是誰?就是西貝的普通員工。每個賽季總部都會從各家門店抽出一線員工,經過培訓後讓他們當輪值裁判。沒想到的是,這套體系後來成了西貝最有效的人才培養系統。為什麼呢?因為裁判員和運動員是不一樣的視角。通過當裁判,員工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和體會整個業務流程,個人能力會得到極大提升。一句話,當過裁判員的運動員更會比賽。一大批業務骨幹從西貝賽場成長了起來。

西貝賽場可以說是賈國龍的神來之筆。中餐的標準化本來就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在西貝獨有的創業合夥制下,各分部自主權很大,這讓標準化管理更是難上加難。西貝賽場先是精心設計了管理標準,然後通過比賽的方式,讓全員熟悉標準,還要不折不扣地執行標準。

這樣,既實現了標準化,又充分調動起了全員積極性,促進了全員成長。尤其是在西貝高速擴張的2015年~2018年,西貝賽場保證了每家新店的標準不降低,動作不變形,讓西貝順利完成了跨越。而很多失敗的餐飲企業,就是死於快速擴張時管理跟不上。

不過,管理企業沒有一勞永逸的法寶,任何制度都會有漏洞。西貝賽場開賽三年後,問題開始暴露。比如,考核項目過於繁瑣,門店過於關注考核細節而忽略了生意,甚至有門店曝出集體造假醜聞。賈國龍意識到,在某個階段上,你需要“盯住過程要結果”,但最終還是要落到結果、落到生意上。就像球隊,一開始必須抓各項技術指標,但最終還是要看有沒有進球。於是,在抓了三年標準化之後,西貝賽場正式改革,從過程導向變為結果導向,主要比經營業績。折騰嗎?折騰。其實,這種“折騰”,就是一個組織成長、進化的過程。

好了,以上就是讓員工成長的第二點,組織賦能。西貝通過創業合夥制,鼓勵有能力的員工內部創業,成為“老闆”,進入了發展快車道;同時又通過西貝賽場調動全員積極性,實現了全國門店生產和服務的標準化。

可能你會說,上面說的這些都有點兒虛,能不能講點實際的——錢才是激勵員工的最有效手段。別急,下面就來講激勵員工成長的第三點,創造性分利。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學華為,但華為的管理體系這麼複雜,究竟從哪兒開始學起?每家企業肯定有不同的理解。西貝老闆賈國龍認為,學華為,最重要的就是學任正非是怎麼分利的。任正非說,把錢分好了,企業管理問題就解決一大半。這一點最好學,也最難學。說它好學,是因為分利機制其實並不複雜,只要把道理想通了,每個老闆都能做好。說它難學,是因為這是反人性的,需要老闆剋制住自己的私心私慾,以企業的長遠利益為出發點。

就拿企業上市這件事來說。絕大多數老闆心裡都有一個“上市夢”,而賈國龍卻非要學華為,宣佈“西貝永遠不上市”。人家華為是真的不缺錢,而西貝的現金流沒那麼寬裕,上市之後可以加速擴張,幹嘛非要和錢過不去?行業老大海底撈在2018年9月上市後,市值過千億。資本市場一致認為,海底撈之後,行業內最具規模和實力上市的就數西貝了。投資機構聞風而動,排著隊來找賈國龍,希望拿到這個IPO大單,結果全都吃了閉門羹。

為什麼西貝不上市?幾年前,賈國龍本來也有上市意願,為此還特意引入了幾家基金公司的資本。但後來發現,上市和西貝的分利機制衝突了。前面提到過,西貝獨有的創業合夥制,每個分部老大持股40%,分部骨幹員工和下面的支部經理也都有股份。基金公司的投資人卻提出,“根據國際大公司經驗,對高管團隊的持股激勵一般不超過10%”,這一點是賈國龍絕對不能接受的。

賈國龍認為,資本進來了,就一定會要求利潤,這無可厚非。但是,外部資本分走的利潤多了,留給內部員工的就少了,這個矛盾沒法迴避。西貝的選擇,就是要把利潤留給內部員工,留給為企業做出了貢獻的奮鬥者,而不是外部投資人,所以永遠不上市。

那麼,在不上市的前提下,公司的利潤該怎麼分?老闆拿多少?員工拿多少?賈國龍夫婦是西貝的絕對大股東,他們帶頭作表率,把自己每年分紅的一半以上,拿來給員工發獎金。2017年發了7000萬元,2018年發了8000萬。有了老闆帶頭做表率,下面的13個分部老大,以及總部高管,也都共同約定:凡是年總收入超過千萬元的人,都把實際所得超過1000萬元的部分,拿一半出來發獎金,激勵自己團隊裡的骨幹成員。

賈國龍說,某種程度上,這些分部老大和高管都是“食利者”;而公司裡最大的“食利者”,是他自己。只有承認這一點,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公司高層,才能把私心私慾控制在合理的範圍,才能更好地去激勵奮鬥在一線的員工。

西貝有一個理念,叫做“先分錢,再賺錢”,在這個過程中倒逼員工成長。舉個例子。很多人不理解:招一個服務員,市場價明明就是月薪5000,西貝為什麼非要給6000?賈國龍說,你一上來就多給他1000,他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信任和肯定,就會拼命給你幹出7000塊的活兒來,個人也會成長得很快。如果你非要等到人家能力漲上來了才肯加錢,那就留不住人才。

上面說的是對基層員工。西貝後來從外部引進了很多高級管理人才,也是用相同的邏輯。只要是賈國龍認準的人,他要多少年薪,賈國龍都是一口答應,絕不討價還價。為什麼?賈國龍說他有個做建築設計的同學,最煩老闆砍價:“60萬報價想盡辦法摳成50萬,結果人家說不定就給你幹出20萬的活兒,你說傻不傻?”所以說,做企業,千萬不能陷入“精算邏輯”。

除了給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工資,西貝在發獎金時也很有講究。獎金通常不固定,而是不定期地、以各種名目發放。賈國龍把這叫做“幼兒園邏輯”。賈國龍有一次送孩子上幼兒園,發現教室牆上每個小朋友的名字後面都有一堆小紅花。你吃飯好,就是“吃飯小標兵”;睡覺乖,就是“睡覺小標兵”;愛唱歌,就是“唱歌小標兵”,等等,總之老師是用各種理由、變著法兒地獎勵你。小朋友能不高興嗎?西貝就把這招拿過來,“巧立名目”地給員工發獎金,這比固定獎金的激勵效果要好。

除了“幼兒園邏輯”,西貝還喜歡用“賽場邏輯”。就是獎金不是白給你,而是需要你自己去爭取。最大的賽事就是前面說的“西貝賽場”,而小的賽事隨處可見。比如某個門店推出一道主打新菜,負責點餐的服務團隊就搞一場內部PK,第一個開張的獎勵50元,每個人賣出自己的第1份、第10份、第20份,都有獎勵。雖然錢不多,但很好玩兒,工作氛圍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如果有人已經賣出了8份,他一定會想,得再努努力,爭取湊到10份。

再比如,西貝賽場每個賽季結束時,要召開一次大會,解讀賽場成績、分享成功經驗,有近千名幹部參加。但是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員工在大會上做報告時,沒在報告上花心思。報告質量不高,分享就效果不好,達不到學習的目的。怎麼辦?賈國龍大手一揮:大會開三天,每天拿出25萬作為獎金,由現場聽眾給報告者打分排名,第一名獎金5萬!這下,大夥兒就不是為了完成領導攤派的任務,而是自己要去創作一份價值5萬元報告,一下子就不一樣了。

除了想方設法讓員工在實踐中成長,西貝特別還捨得花錢送員工去培訓。賈國龍自己就到處去聽課,一旦發現有好課,就會打包送各級管理團隊脫產去聽。2017年,西貝全體員工的學習費用加在一起達1個億,超過了西貝當年營收的2%。有同行問賈國龍:我們也給員工報名學習,但員工不愛聽,就愛玩《王者榮耀》,怎麼辦?賈國龍回答說:你給他報300元一天的大路貨課程,他當然不愛聽;你給他報3000元一天的,一下子就把他鎮住,他怎麼會不好好學?

一句話,在賈國龍眼裡,做企業就像是種莊稼,而錢就是肥料;你把肥料給足了,員工和企業自然就能茁壯成長。

好了,以上就是讓員工成長的第三點,創造性分利。賈國龍宣佈“西貝永遠不上市,把利分給奮鬥者”;“先分錢,後賺錢”;還用“幼兒園邏輯”和“賽場邏輯”來激勵員工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