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文佛塔:石塔不言 下自成蹊

在莆田文化史上,鄭露三兄弟在南山(今廣化寺)創建閩地第一所學堂“湖山書堂”,開創莆田文化教育先河,換來“十室九書堂,龍門半天下”的人文薈萃盛況。歷經1400多年,脫胎於湖山書堂的廣化寺與福州鼓山寺、廈門南普陀寺、泉州開元寺並稱福建四大叢林。

釋迦文佛塔:石塔不言 下自成蹊

▲釋迦文佛塔資料圖

在廣化寺東側,塔高約30米、五層八角形、仿木樓閣式石建的釋迦文佛塔,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莆田文化地標建築。歷經八級以上地震矗立無損,石構斗拱精巧,塔身雕像豐富,對於研究莆田社會學、宗教學、雕刻藝術、海絲文化等領域,釋迦文佛塔都是一座獨一無二的“寶藏塔”。

輕靈雋永 強震不倒

釋迦文佛塔又稱莆田廣化寺塔,位於莆田市區西南鳳凰山麓的廣化寺東側,仿木樓閣式石築,八角五層空心,高30.6米。石塔創建年代文獻無記載,但根據塔上題刻的最早年代,即第2層北面塔門右門柱上“乾道改元清明日亳社張景醇挈家同登”字樣看,石塔於南宋乾道元年(1165)已建成。據福建省文史專家黃華考證,釋迦文佛塔的始建年代從塔身雕刻圖案的風格來看,也符合南宋早期風格。他認為,釋迦文佛塔建築風格獨特,雕刻工藝精湛,堪稱仿木構樓閣式石塔代表。

釋迦文佛塔:石塔不言 下自成蹊

▲在樹叢掩映下的釋迦文佛塔 許武 攝

在整體造型上,它與同時代的石塔一樣恢宏壯麗,卻能給人一種輕靈之感。半米高的捲雲欄板環繞塔底,視覺上看,石塔仿若飄逸雲端。隨著塔身逐漸縮小,5層飛簷也逐層漸縮精細,每層飛簷寬度相當於塔體寬度的三分之一,在修長塔簷的襯托下,塔身再添展翅欲翔的輕盈之意。

結構上,塔簷雙重疊,僅在各面的中間和轉角處設置斗拱輔作,這種處理使得飛簷更修長輕盈;塔身轉角處瓜楞形連躓倚柱上置櫨鬥,每層柱頭鋪作、補間鋪作表現為一杪一昂加一杪一昂的做法及形式,這種結構可見於敦煌榆林窟,而在我國現存的古代建築中極為罕見,為人們研究古代建築的斗拱結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釋迦文佛塔:石塔不言 下自成蹊

▲釋迦文佛塔內景 林愛玲 攝

釋迦文佛塔的內部空間較大,每層外廊進入室內都要先經過短距離的門道,再上四級臺階才到達室內地面(通常塔室地面與同層外廊在同一平面上),由於室內地面比外迴廊高,因此室內頂部都形成拱狀券頂,從力學上看,拱形的荷載能力,穩定性和剛度均大,增加了塔體的抗力。這也從側面解釋了歷經800多年釋迦文佛塔依然完好無損的原因。

歷史上,莆田曾發生八級以上大地震,有史料記載的分別在宋淳熙十三年(1186)、元至正十九年(1359)、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明正德十五年(1520)、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清嘉慶十四年(1809)、清嘉慶十九年(1814),地震的巨大沖擊,曾使釋迦文佛塔橫置的石塊斷裂甚至脫落,但整體沒有受損,依然矗立近千年,不倒不歪,其結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可見一斑。

千幅浮雕 “繪”聚寶塔

釋迦文佛塔最顯著的特點是塔身擁有極其豐富的雕刻,據統計,共有浮雕891幅,平均每層有178幅,還不包括塔底捲雲欄板、覆蓮座和第一層塔殿內、第五層內室的石案和瓦當上的雕刻,堪稱塔中石雕寶庫。

釋迦文佛塔:石塔不言 下自成蹊

▲塔身人物雕像 林愛玲 攝

全塔雕刻繁密,卻繁而不亂。這是因其採用對稱佈局形成的效果。在相對稱的位置雕刻同類型的圖案,相鄰的圖案也呈對稱狀態。須彌座束腰上的浮雕圖案以各面中點為中線,塔身、塔簷都有中線,所有中線兩側圖案的種類相同並且畫面構圖的趨向性相對,呈現出古代建構水平中的對稱美,平穩端莊,詩意雋永。

據黃華統計,釋迦文佛塔上雕刻圖案數量最多的是折枝牡丹,共432幅,佔全部浮雕的近一半;其次是朵雲圖案,共272幅,眾多的朵雲浮雕圖案與塔基捲雲欄板相呼應,呈現出塔逸雲端的藝術效果。塔簷轉角處的起翹對接處上方覆龍首石雕的條石,盡顯華貴。廣化寺賢富法師認為,“牡丹、祥雲、龍首這些都是皇家的寓意象徵,能在一個佛塔上呈現,可見當時廣化寺所受朝廷賜額的榮耀”。

再看,塔上最精彩的主圖案——分佈在塔體每層每面兩側的高浮雕宗教人物立像,有圓雕和浮雕兩種。塔身各層各面(門洞、影門或塔龕)的兩側都有高浮雕立像,共80尊,其通高在107~116釐米間。高浮雕立像有羅漢、護法金剛、菩薩,人物形象十分生動,有手託阿育王式塔,持鈴、缽、貝葉經、扇、如意、念珠、拂子等器物,形態各異、清晰可見。

據統計,以上浮雕佛像中,有10多尊戴冠佛像是密宗形象,就連羅漢像的手中也持有密宗法器,這在全國範圍內的佛塔中也是極其罕有的,為研究南宋佛教密宗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傳播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證。

釋迦文佛塔:石塔不言 下自成蹊

▲釋迦文佛塔塔基捲雲欄板浮雕 林愛玲 攝

此外,層層斗拱疊澀出挑,每個拱頭均雕朵雲、雙頭羽人、飛天伎樂和牡丹、鳳凰等精美圖案,塔簷仿磚瓦雕刻,有鳥革翬飛、凌風飄舉之勢,體現出精湛的雕刻技藝。

釋迦文佛塔除了雕像藝術豐富,塔身題刻也不少。據黃華考證,在石塔門框、門楣、門內通道墟、柱子以及室內牆壁等處均有發現,有116處題刻保存尚好,字體多為楷體,基本可以通讀。題刻內容絕大多數是捐建石塔施主的籍貫、姓名、捐錢的數目和祈願等內容,反映出宋代莆田社會生活、經濟狀態和民俗特點。

海絲遺蹟 鉤沉記憶

“釋迦文佛塔是以佛號命名,這種塔名並不多見,結合塔身諸多官樣元素,可判斷,當時的莆田和廣化寺具有很高的宗教、文化、政治地位。”賢富法師向記者介紹,廣化寺所在的南山不僅擁有莆陽儒家文化的起源背景,自書院發展成道場後,則成為傳播佛學的文化基地,也成為莆陽釋家文化的文脈。

宋乾道《莆陽圖經》記載:“白湖東引滄江,介延壽、木蘭二水之間,南北商舟會焉。”在宋代,廣化寺東面約1公里處即白湖港。位於興化灣沿岸的釋迦文佛塔通高36米,對於過往的船隻乃極為醒目的標誌,自建塔之後就發揮了航標塔的作用。

釋迦文佛塔:石塔不言 下自成蹊

▲飛簷造型輕巧飄逸。林愛玲 攝

“釋迦文佛塔塔身上許多精美的浮雕,表明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有商品的交流,也有中外文化的交流。”莆田市文管辦原主任連金焰介紹說,石塔塔簷薄而長,挑出的疊澀巨石浮雕有鳳凰、雙頭羽人、飛仙、花草等圖案。石塔浮雕的菩薩和羅漢,或手施密宗手印,或手持鈴之類的密宗法器,這些都是密宗形象的浮雕,佐證了當時密宗思潮在莆田一帶的流行。

宋代,莆田航運水系發達,海上貿易活動帶動了經濟文化的交流。連金焰認為,釋迦文佛塔塔身一層多處浮雕及波斯獻寶圖案,這些負重的侏儒力士或背壇,或扛象牙,或頭頂果盤,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反映了宋代莆田海外貿易的興盛,在泉州港的輻射下,莆田的產品也行銷海外,遠達波斯、大食等阿拉伯地區。承載著歷史,留存至今的釋迦文佛塔也被納入莆田市海絲文物精品,見證著一段繁盛的歷史。

釋迦文佛塔:石塔不言 下自成蹊

▲1988年1月,釋迦文佛塔被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愛玲 攝

據莆田市文管辦工作人員介紹,新中國成立前,釋迦文佛塔沒有得到保護,致使第一層塔身少數浮雕佛像遭受損壞。1961年、1979年和1983年,省政府三次撥款,對石塔進行全面勘察和維修,目前已經完成塔身防雷工程和安全監測系統。(福建日報 林愛玲)

值班主任:林雙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