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你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汉史趣闻


历史上的知名将帅多如繁星闪耀,仅中国近代史上的将帅也是济济一堂,军备君今天就说说两位开国功勋:粟裕大将和许世友上将。

粟裕大将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思想观念灵活,接受新事物反应快,在抗战与解放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粟裕是新中国授勋的十员大将之首,除了历年累积的卓著战功,其睿智的军事战略和卓越的指挥艺术尤其值得称赞。我军很多将领也对粟裕钦佩有嘉,将军在国内外拥有众多的“粉丝”,很多人甚至直呼其为“战神”。

粟裕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抗战中,粟裕率领的新四军第一师在各师中战功最多。粟裕大将不是那种死搬硬套,只会运用兵法书本之人,而他灵活多变,有着极强的战场敏锐性和控制能力,能够根据战事变化而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在解放战时期,中共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为先在苏中内线作战的意见。1946年7月时,在华东解放区组织苏中战役是粟裕大将最为经典的一场大兵团会战。他用兵灵活,不拘一格,连战连捷,被陈毅誉为“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在1946年8月,毛泽东在电报《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中说道:“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不难看出,毛泽东对粟裕的军事才能的肯定与夸奖,重要的是,他同样提到了“灵活”一词,这充分说明了粟裕的战略方针,大局意识强,战术多变、反应敏捷的军事天赋。在1949年时,毛泽东认为:“淮海战役中,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这样的高度评价来赞扬粟裕。刘伯承夸赞粟裕时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8月27日,粟裕被评为十大大将之首。虽然没有被评为元帅,但从战争中的表现来看,天才般的军事战略家是实至名归。

上将许世友,在军旅一生中,是最忠诚的一位大将,他对毛泽东的忠诚是无人能及的,同时,又是大孝子。

许世友是开国上将,位列十大将军行列,曾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总司令。许世友的一生,可以用“武、忠、孝”三个字概括。幼时曾随武术教练学习,之后进少林寺习武。在十大将军中,算是武术最厉害了一位了,这段经历也赋予他很多传奇色彩。

许世友于其他将领完全不同,他学历低,肚子里的弯弯绕比较少,最大的特征就是“忠诚”。由于自身本来就是武者出身,在思想观念上表现的有些愚钝,其实应该是称之为大智若愚。

在大革命时期,他就担任泗店区六乡农民自卫队队长,在1928年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成立时,他历任班长、排长、营长、团长。后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先后任二十五师师长、副军长、军长等,曾七次参加敢死队,5次担任队长,四次负伤,展现了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为毛泽东、周恩来率红军右路军长征北上走出草地打开了门户。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跟随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赓在冀南抗日根据地和山东纵队指挥作战。解放战争中,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并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解放济南等重大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队74师。

在毛泽东的字典里,许世友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在许多重要关口,毛泽东都没有忘记对许世友的特别关照。经过1937年的延安事件,毛泽东和许世友成为生死之交。在1967年武汉“七二0”事件中毛泽东对许世友说:“如果你没有地方住,到北京来,住我家里”。可见,毛泽东与许世友之间的感情并非是上下级那么简单,而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毛泽东把许世友当成了自己身边最信任、最安全的“友”人。而许世友也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毛泽东,他忠诚跟随和保卫毛泽东,至死不休。

在他这一生当中,除了忠诚还有孝道。年幼时母亲一人含辛茹苦的把他养大,所以他对母亲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小小年纪就帮母亲挑起养家的重担。参军后由于忠孝不能两全,他内心非常愧疚,建国后将母亲接到济南,却因母亲无法适应城里的生活环境,不得不送回了大别山老家。每次回家,看到母亲年迈,许世友长跪不起、泪流满面。

母亲去世时,许世友因公务缠身,没能及时赶回去给老人家送终,而这也成了他终身的遗憾。中央发布领导干部死后火葬《倡议书》后,许世友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说:我死后要和母亲埋在一起,生前没有为母亲尽孝,等死后我要去和她老人家做伴。中央为此特批了“下不为例”,并为他挑选了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


军备解码


粟裕称得上常胜将军。当年在华东地区老百姓门联上曾写着:"毛主席当家家家旺,栗司令打仗仗仗胜"。

战埸上栗裕运筹帷幄,横扫千军如卷席,然而,情场上他却履履受挫折。

l939年,粟裕32岁,早己超过了那"二八六团"即年龄28岁,军龄6年(团级干部),的结婚条件,但他还是实实在在没谈过恋爱的单身汉,陈毅笑他没恋爱细胞,说他"在作战地图前可以滔滔不绝,见了姑娘就不知说什么。"

立春后,粟裕来到教导总队,准备挑几个德才兼备的学员到机关工作。当时教导总队负责人梁国斌推荐一个叫詹永珠的扬州姑娘,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前不久还加入中国共产党,你是否找她谈谈,粟裕表示同意。当天下午栗裕和詹永珠(即楚青)见面了,就是这一面看上了楚青,因为通过这次谈话,栗裕觉得,她下只应成为他的部下,更应成为他的爱人。

于是,他决定向她求爱。

一月后,粟裕托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给楚青捎一封信和自已近照,信中谈怎么怎么喜欢人家,一个新四军指挥员对女战士真诚的爱......。他满以为可以打动姑娘的芳心。

可楚青看完信,一时险色大变,一个新四军将领怎能这样向姑娘求爱?猛的,将粟裕的信和照片撕的粉碎,并打定主义以后再不见粟裕了。

转眼到初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不久楚青从教导队毕业后分配到江南指挥部机要科任速记员。真是冤家路窄。楚青又成了他的部下。

但粟裕是个心胸宽阔的人,虽像过去那样爱着楚青,但他绝不会利用自已的权利和威望逼迫一个纯真少女的感情。他每次见到楚青都是一副若无其事,十分坦然的样子,这才使楚青安下心来。

但过一段时间,粟裕还是按奈不住内心的冲动,(政治家,军事家虽特重理性,但情爱仍旧是他们生活的润滑剂,是精神的调节器。)把楚青叫到办公室,亲切询问她工作情况,再次表明自己爱慕之情。

面对自己顶头上司,楚青还是沉着而冷静地把想好话说了出来:"首长,我对你的为人和指挥才能,内心是钦佩的。可我年龄还小,对谈恋爱没有兴趣,我经常想,自从日军入侵后,很多父老兄弟姐妹死在曰本鬼子刀枪下,我们活着人要牢记他们的追求和痛苦,不应考虑自己生话小事,要时刻想着为他们报仇!″

粟裕也坦诚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你说得对,我们应牢记烈士的遗原,努力争取抗战胜利。但我认为,凡有男女的地方,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如何艰苦,都会产生爱情的。作为一个革命者应该处理好革命与爱情的关系,而不是抹煞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感情。这样吧,我请你再考虑一下,最好我们能交个朋友,今后可互相体谅,互相帮助,这与干革命为烈士报仇并没有矛盾。

听了粟裕的话,楚青内心一惊,她感到粟裕的真挚和忠厚,沉默一会,她才轻的说道:首长,虽然你是一番好意,但我还是不想考虑这个问题。″

随相处时曰不断增加,尤其目睹粟裕在黄桥决战中表现出来的沉着镇定的大将风度后,内心极为钦佩,慢慢地粟裕成了她心中的传奇人物。

那天傍晚,他们又相约了,粟裕又像过去一样,先询问过去工作情况,然后诚心诚意地说:"我会尊重你的意見,尊重你的人格,你放心好了,现在我再次郑重向您求爱!″楚青羞涩的低下头,嘴唇动了动,但沒说什么。

見对方不语,粟裕又说:"我只是希望你知道,我是真心爱你的。如果你暂时不能接受我的爱,我可以等,等一年,兩年,三年我都会等的。″

那三年我还是不答应你呢?楚青抬起头,双目凝视粟裕,调皮地问道。

"那我继续等,再等个一个三年,两个三年,三个三年,一直等到你答应为止。″

楚青听了,激动得热泪盈眶,她将头靠在粟裕的胸脯上,无限深情看了一眼粟裕,说:"那......我要是現在就答应你呢?″

粟裕眼里闪着异样的光彩,幸福的突然降临使他无法压仰心头的激动。

1941年12月26曰,在新四军一師司令部,粟裕与楚青结合了,当时粟裕34岁,楚青22岁。


太阳58135


贺龙元帅来过我雁北区,12O师就他的部队,我们老家抗战时笫六支队就是120师下属,我老家是平鲁县,我父37年参加革命先就在六支队,后来我父亲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是县委书记李林技带父亲到晋绥根据地见到贺龙元帅,谈话2小时,父亲在生病其间,每谈到此事都激动不已。


用户118565843908


中国历史上的元帅和将军有太多了,让我最为佩服的元帅,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林彪、彭德怀,还有刘伯承元帅。

大家都知道在军事战争中,元帅和主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往往他们的行为,直接可以决定整个军事行动的胜败。恰恰林彪,彭德怀和刘伯承等元帅们,在当时就是起着这种作用的人。所以,我是的敬佩他们。

林彪元帅

林彪元帅他每次上战场之前,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第一战线。

在打仗的时候,往往士兵还没跟上来,他的子弹已经射入到了敌人的身上。士兵一看主将都这么拼了,他手下的将士们肯定是拼命杀敌了。这也就是为何林彪每次打仗,都能胜利的原因。

全面抗日爆发之后,在面对疯狂的日本侵略者的时候,中日之间的战役,往往中国军队都是以失败告终。

林彪不信这个邪,结果林彪指挥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首次对日作战以来的胜利。

这次八路军取得的胜利,大大的鼓舞了全民抗日的决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彭德怀元帅,每次战争也是选择站在第一前线,因为在这里方便观察敌人的队形,指挥部队作战,根据敌情的变化,快速做出正确的决定,才能最终取得战役上的胜利。

彭德怀元帅

百团大战就是彭德怀元帅打的最为经典的战役,那一次他亲自在前线,炮火轰鸣的包围中,指挥全体将士,冲锋陷阵。

当时日军扔的炸弹先后在彭总的身边炸裂,这一情况,被当时的一个外国记者拍了下来,场面真的是惊心动魄,危险十足。

将军都如此这般表现,把生死置之度外,士兵们肯定也是奋勇杀敌了。百团大战的胜利,是中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规模战役的一次胜利。

刘伯承元帅

最后一个说刘伯承元帅,他带领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插入敌人的心脏。要知道当时的刘邓大军是孤军奋战,跑到敌人的包围圈里,若不是主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想在那种情况下取的最终的胜利,真的是太难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他们在狭小的路上遇到敌人,拼完子弹拼刺刀,最终打败了拥有精良装备的敌军,取得了在中原地带的主动权。这次刘邓大军的胜利,为后来的三大战役,拉开了序幕。使中国解放军由被动防守,转向了主动进攻。

所以说在战场上,只有主将领导有方,革命队伍才会众志成城,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当然了我佩服的元帅和将军还有:朱德元帅、叶剑英元帅、徐向前元帅、罗荣桓元帅、贺龙元帅、聂荣臻元帅、陈毅元帅、粟裕将军、陈赓将军......


汉史趣闻


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主要是由第二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发起的,而第四野战军主力则于5月间从长江中游挥师南下,目标直指盘踞华中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为了确保四野在湘鄂赣地区顺利寻歼桂敌,西柏坡电令已经到达江西赣州的二野四兵团暂归四野统一指挥,兵团司令员陈赓接电后颇为尴尬,但仍然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

(抗战时期的林彪)

这是人民解放军著名将帅之间的历史传奇,因为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生,1924年11月毕业后并没有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教导团,而是留校担任黄埔二期入伍生的连长,此后相继担任第三期步兵科副队长、第四期步兵科第一团七连连长等职务。而林彪考入黄埔第四期时,被编入步兵科第二团八连,虽然两人不是直接的上下级,但就军中资历而言,陈赓仍然是林彪名符其实的“教官”。

1927年南昌起义的时候,原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陈赓转任第3师6团一营长,而林彪是第25师73团的一名连长,陈赓仍然是林彪的上级。据说在起义军南下途中与敌钱大钧部作战中,陈赓还在火线上指挥过林彪,有“你再不执行命令我就枪毙你!”的故事,只是未经考证不好定论。不过总体而言,陈赓在早年确曾是林彪的“师长”,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两人的军职才正式颠倒过来。

(抗战时期的陈赓)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出任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体组建的第115师师长,而同样是一方面军出身走过长征的陈赓被任命为第129师(四方面军为主)386旅旅长,从此成为刘邓麾下的名将,进而成为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已经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但林陈二人在这十余年中毕竟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现在二野第四兵团既然配属给林彪指挥,则陈赓就成为了林彪的直接下级,两人虽未见面,但终究还是在电波中确立了指挥关系,共同开始对蒋军残余的南线大追歼。而就在第四野战军主力和二野四兵团横扫中南期间,陈赓曾经三次违抗林彪的军令,续写了一段将帅传奇,其实电影《南线大追歼》里有关于这个细节的特别描述,包括陈赓故意关闭电台的桥段。



第一次是西进和南下之争,在四野主力向湖南纵深压迫之际,林彪电令第四兵团自赣州出动,西渡赣江经宜春、萍乡杀入湖南,配合正面的四野主力侧击白崇禧集团。陈赓接到命令后,认为桂敌必然继续收缩,以四兵团现有位置西进至多形成击溃战,实难有大的作为,应该贯彻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南下广东,合围所有中南地区的蒋军残余。

在考虑成熟之后,陈赓果断致电西柏坡并报四野前指、二野司令部,建议他率领四兵团直插广东,封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的退路,同时也说明部队集结完毕,随时准备执行四野的作战计划,而黄埔师弟林彪非常坚决,第一时间回电:“我决心已下,不可更改,立即执行”!就在陈赓倍感为难之际,西柏坡指示到达:二野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的两个军,统由陈赓指挥南下广东,再深入迂回广西和云南。



(陈赓和粟裕两位大将)

陈赓如释重负立即开拔,指挥五个军直扑粤北,1949年10月初兵临广州城下,余汉谋所部望风而逃,广州这个华南第一大城市已唾手可得。此时陈赓又接到林彪来电,命令四兵团等部停止前进,主力转而向西进入桂(林)柳(州)地区,以达到与四野主力会歼白崇禧的目的。陈赓对着地图思谋良久,认为所部距离目标1300余里,以时间计算不如调动其他四野部队为宜,并且还将延迟广州解放的速度,于是再次电陈利害。

西柏坡高屋建瓴回复所请:“同意陈赓意见,决定四兵团仍照原任务执行”,而林彪审时度势后也以为然,开国将帅们的战略眼光的确不是盖的。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陈赓命令兵团主力不许进城,马不停蹄追歼余汉谋集团,终于在阳江消灭其主力60000余人,取得“阳江大捷”。并且陈赓意识到,白崇禧集团残部必然企图通过雷州半岛出海逃跑,因此以第13军、第15军重兵驻于咽喉之处廉江,准备与四野合围残敌。



狡猾的白崇禧为了夺路出海,首先派出鲁道源兵团大举向东突围,试图以此佯动“声东击西”调动我军,四野前指电令四兵团除留一个师扼守廉江外,主力北上与四野在运动中会歼鲁道源,陈赓接电大吃一惊。四兵团首长一致认为:一个师是无论如何阻挡不住桂系主力的,设若雷州半岛有失,则白崇禧可以轻而易举从海上逃走,如果四兵团主力卡住半岛入口,则不仅白崇禧插翅难逃,鲁道源早晚也是瓮中之鳖。

几经思索后陈赓第三次抗命,以委婉的语气同时致电四野和军委,建议所部以控制出海口为主要任务,西柏坡以巨大的权威平息了将帅之争,回电迅速而简短:“同意陈赓同志建议”。1949年12月1日,白崇禧残部在博白战役中被二野和四野各一部全歼,纵横民国20多年的桂系集团灰飞烟灭。而林彪与陈赓之间关于战役细节的军事争论,以及互相之间的尊重也由此传为一段佳话,每每陈赓提出反对意见时,林彪最多只是苦笑。

1955年9月,林彪被授予元帅军衔,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


度度狼gg


朱德元帅是四川仪陇县人,1905年,19岁的朱德由长辈做主,娶了比他大两岁的表姐刘氏为妻。但是朱德不喜欢这种封建包办婚姻,自1906年离家求学之后,再也没有见过刘氏。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要接刘氏去北京养老,但刘氏死活不去,于1958年病逝。

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的朱德,参加了昆明的重九起义。到1912年,朱德已经是一名少校军官。这一年26岁的朱德迎娶了18岁的昆明师范学院的女学生萧菊芳,1916年,萧菊芳给朱德剩下了一个儿子,名叫朱琦。1917年,萧菊芳不幸染上了疾病,于1919年病逝。

萧菊芳生病期间,儿子朱琦由朱德抚养。朱德的下属就介绍了自己21岁的堂妹—陈玉珍。陈玉珍就帮助朱德照顾生病的萧菊芳和幼子朱琦。萧菊芳去世之后,朱德和陈玉珍结婚。陈玉珍将朱琦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并奉养送终了朱德的生母。南昌起义后,朱德曾听说陈玉珍被四川军阀杀害了。实际上,陈玉珍一直活到了1967年。

朱德脱离滇军之后,为了寻求救国之道,远赴德国留学,并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到了苏联,陪朱德一起留学的是一位能说多种语言的19岁四川开江教员贺治华。在留学过程中,二人走到了一起。1926年,贺治华给朱德剩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叫朱敏。后因二人志趣不合而分手。


1928年,朱德和陈毅领导了湘南起义,攻下了湖南的耒阳。朱德娶了当地有名的女秀才、24岁的共产党员伍若兰。伍若兰跟随朱德一起上了井冈山,实现了朱毛会师。井冈山第三次反围剿时,已经怀有身孕的伍若兰掩护朱德突围,在激战中不幸受伤被捕。蒋介石下令砍下了伍若兰的头颅以示众,朱德得知这个消息后声泪俱下。1929年,43岁的朱德军长与17岁的红军女战士康克清结婚,自此以后,一直陪伴在朱德身边。


历史军魂


刘伯承元帅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他的故事应该在民间广为流传,我今天就讲讲刘帅的最后一战。

抗日战争期间,刘帅所带领 129师是八路军歼敌最多的师,达到40多万人,也创造了双重设伏、神头岭等诸多经典战斗。解放战争期间,刘帅从开头打到了结尾,歼敌五大野战军中第二。

解放战争结束之后,刘帅就到了军事学院教书,很多人都以为他从此远离战争,但是实际上刘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争是“对印反击自卫”战斗。

刘帅在教条风波之后,被迫辞去了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的职务,转而在1959年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到1962年秋,由于印度方面的挑衅,中国西南形势变得紧张。

1962年9月20日,印度向择绕桥中国边防哨所射击,制造流血事件。为此,毛主席决定对印军入侵决不退让。10月8日,总参谋罗瑞卿召集军委办公会议,报告了印军在边境的蚕食活动和包围解放军哨所的情况,研究东线作战问题。10月12日,印度扬言,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度准备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毛主席认为对印度的反击一战不得不打。

随后,中央军委开会,正式决定由刘伯承挂帅,指挥西藏和新疆的边防部队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成立“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由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主要负责东段指挥;成立“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西段指挥。

总长罗瑞卿和军委副主席贺龙、聂荣臻协助刘帅进行总协调。此时刘帅已经近70岁的高龄,所以在中央任命他负责整个对印作战的指挥时,他说自己年纪大了、视力也不好,做个编外参谋。

而实际上刘帅在中印边境上花费了不少的心学。10月17日,毛主席主持召集会议,决定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对于战斗要怎么打,刘帅的建议是不和敌人正面交锋,绕道后面侧面袭击。刘帅说,青藏高原我没去过。不过根据经验,有水必有路。兵无常势,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沿着水流的方向行进,说不定还是一支奇兵呢。

10月20日凌晨我军开启自卫反击,发动克节郎战役,我军采取夜行晓袭的战术,在夜色掩护下穿插、迂回到敌侧翼和背后,在攻击出发地隐蔽待机。驻守克节郎的是印度的王牌第七旅,此战凭借突然袭击和我军顽强的战斗意志,仅仅一天时间就将印军第7旅全旅被歼灭,以后的战斗,印军士气被完全瓦解了。

克节朗战役,包括向达旺方向的追击作战,共歼灭印军1897人,其中毙敌832人,俘1065人,缴获火炮75门,轻重机枪122挺,枪1104支,直升飞机2架。我军伤亡388人,其中伤256人,亡132人。克节朗战役之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但是中国的好意并没有被印度所接受,中国如是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战斗准备。

11月14日印军在中印边境再次全线发起进攻,面对印度军队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实施反击。此战印度军队布置在由西山口至邦迪拉公路的一线,印军成一字长蛇配置,看似首尾呼应,其实任人横斩。刘帅戏称这个阵势为“铜头、锡尾、背紧、腹松”。他要求部队避开敌人右翼的坚硬脊梁骨,而从左翼软肚子插进去,直插申隔宗,把长蛇的肚子挑破,再分割歼灭敌人。

11月17日,中国军队进入到指定地点,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彼处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当日我军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歼来印军一部,一部溃逃。19日,我军占领邦边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

随即我军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11月20日占领查库,查库为中国边防部队反击作战前进最远之点,距中印传统边界线伏特山仅20余公里。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平原。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

刘帅在对印度反击战中做出了很多贡献,是对印反击自卫战争的幕后主帅。对这场战争,总参谋长罗瑞卿点评就用了一个字“乱”,而这个“乱”就是从一开始,我军便迂回包抄到了印军身后。指挥这一个“乱”的就是刘帅,“乱”也是我军进展迅速的表现,这一符合中央要求的速战速决。

而也因为次刘帅的身体状态更差了,两年后也就是1964年72岁的刘帅最后一场到中国边疆区域视察边防,也就是这一年,刘帅的眼疾发作,仅存的一颗眼睛也逐渐完全失明,对印度反击自卫战争,也是刘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斗。


帝国烽火



杜聿明应该算是国军名将了,但是运气不太好,尤其是在率领第五军出征缅甸的时候,运气尤其差。

远征军奉命出发之前,杜聿明奉军委会命令,先行出发,到中缅边境地区视察国防工事的修筑情况,同时勘察道路,为远征军出征做前期准备。结果,就在这次勘察期间,杜聿明乘坐的吉普车在山路上翻车,杜聿明差点丧命。一直到出征缅甸初期的几天,杜聿明头上还缠着纱布,只剩下耳眼口鼻留在外面。

不过,杜聿明这还不是唯一的一次车祸。出征缅甸是应英国邀请去的,所以英国驻印军司令韦维尔派了一个军事联络团在重庆驻扎,负责和军委会联络,也同时就远征军进入缅甸的相关问题进行接洽。这个联络团的团长丹尼尔斯少将就在远征军出发之前,乘飞机从重庆返回腊戌时,飞机着陆时起火,丹尼尔斯丧命。

因此,当时远征军将士都隐隐约约觉得,大军未动,作为主帅的杜聿明就遭遇车祸,不是吉兆,于军不利。没想到出师之后果然很不顺利。


杜聿明还史迪威本来计划由英军和中国远征军分别在东西两线顶住日军正在向北推进的两个师团,等远征军后续部队到达之后,再发起反击,将日军反包围,全部歼灭。但是英军在仰光失守后已经溃不成军,一心只想着赶快退回缅甸,完全无意和中国军队并肩保卫缅甸。因为对英国来说,缅甸战略价值有限,只是保卫印度的前沿阵地。既然日军的意图是从缅甸进攻中国西南,英国只要象征性抵抗一下就可以了,不必死拼。

这时候第五军下属的先头部队二零零师正在同古顽强抵抗日军十八师团的攻击。十八师团是机械化部队,二零零师也是国军中唯一的机械化部队,战斗力比较强。二零零师在同古强顶日军半个月之后,中国各路部队都已前进到曼德勒附近时,西线的英军却一声不响就直接向印度撤退了。

一直到七千人的英军被日军一个大队在仁安羌堵住了撤退道路,英军才不得不向中国求援,中国方面紧急指派孙立人的新编三十八师前往救援,三十八师以义和团的兵力击溃了约两千人的日军,救出了七千英军。这时候中国军队才知道英军早已经撤了,中国军队再在同古死守已经毫无疑义,只好放弃了同古,向北撤退。

之后,日军五十五师团从马来亚增援上来,先后在东线击溃第六军和六十六军,沿着滇缅边境一路向北进攻,军委会驻滇缅参谋团原本驻扎在畹町,这时候也只能仓皇撤退回国。参谋团渡过怒江仅仅三个小时,日军就攻占了畹町,之后继续北进,先后攻占八莫和密支那等重要据点,完全切断了第五军回国的退路。


这样,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任务不仅无法实现,连十万远征军也无法安全回国了。第六军和六十六军的溃兵逃回国境线后,在参谋团肖毅肃的组织下,临时将溃兵收容编组,占领东岸制高点,组织火力,并且炸毁了滇缅路上的惠通桥,击退了日军先头部队的进攻,在紧急赶来增援的宋希濂,关麟征等部的协助下,才将形势稳定下来。

杜聿明的第五军和本来隶属于第六十六军的新编三十八师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从缅甸东部经过滇缅路撤退,孙立人率三十八师按照罗卓英的命令向北退入印度境内的英帕尔,杜聿明则按照军委会的命令向北前进,将全部重装备破坏后,准备翻越野人山回国。野人山是原始森林,蚊子蚂蝗遍地,加上这时候英军已经不再提供补给,杜聿明的部队在野人山几乎饿死。

更严重的是,因为刚好赶上雨季,又没有粮食和饮水,无法生火做饭,有些人和冷水,很快就出现了疟疾。而疟疾是传染特别快的,很快就有不少人中招,其中就有杜聿明。杜聿明感染疟疾后,昏迷了两天,军中无主,只好原地不动。一直到两天后杜聿明苏醒,才继续率部前进。后来在军委会的协调下,英军派出飞机进行搜索,在丛林中发现了杜聿明和这支部队,即大量空投食品和药品,同时由已经先期到达印度的新编三十八师派出部队接应,这些部队最终才到达了英帕尔。

所以,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虽然只有两个月,作为主要负责将领的杜聿明却在开头和结尾的时候都在鬼门关走了一遭,而且都是差点就丧命他乡。而这也和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的经过相似,在纷乱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出兵,最后又仓皇撤退,几乎全军覆没。


萧武


中国历史上的元帅和将军,真的有太多了。可以说只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为人民的利益和前途而战斗的人,为祖国的独立与自主而奋斗的人,都是人民心目中所敬仰的将帅。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我们最为熟悉的军事家,就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巨大贡献的将帅们。下面我们选优秀的代表说一下

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优秀的共产党员,人民心目中最为敬仰的领导人之一。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可以说说到毛泽东主席是没有人不知道的,正是他带领着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他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华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与自由,独立与自主,让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其中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还有他策划的三大战役......。

他不但是中国人民心目中最为强大的军事家,也是世界人民心目中最强大的军事家。

朱德总司令

朱德元帅四川的仪陇县人,1927年8月1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这次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革命的武装队伍。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资本。

南昌起义之后,朱德率领部下前去广州应援广州起义,之后转战井冈山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然后两个人开辟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他们一起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运动。反动派步步紧逼,最后朱德和毛泽东带领部队,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进入到了全民抗日时期。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前线,在朱德总司令的指挥下,开始开辟革命根据地,和日军作殊死搏斗。

最终,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时候,朱德协助毛泽东策划了三大战役,为中国的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关于彭德怀将军大家肯定是不陌生的,他打了太多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战役了,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百团大战和抗美援朝战争。

我们都知道百团大战中他带领中国八路军歼灭日伪军四万余人,此次战役的胜利,大大的鼓励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士气,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抗美援朝战争中,彭德怀带领的人民志愿军,打得拥有先进武器的美帝国主义不得不坐在谈判桌上和中国谈判。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彭德怀成为了人民心目中众所周知的英雄。

所以,他就是中国最为强大的军事家。

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元帅,作战最为英勇的一个将军。因为右眼受伤,做手术的时候,没有用麻药。被人称为“军神”。

刘伯承元帅是个有胆识的军事家,战略家。无论哪个时期,只要让他出军去打仗,都是选最为艰难的战役去攻克。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一起,部奋战在太行山上。他指挥部队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战争的时候,他率领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到了敌人的心脏,为中国的解放战争拉开了序幕。为中国的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聂荣臻元帅

聂荣臻元帅原籍四川,今重庆江津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

关于聂荣臻元帅,在抗日过程之中的事迹,流传着一段后来促进中日友好的佳话。

抗日时期,日本有个军官在战役之中去世,但是,他留下两个孩子在中国战场上,被我军找到。

这两个孩子一个尚在襁褓之中,一个也就是4到5岁的样子。

士兵们发现这两个娃娃的时候,请示上级要怎么办?

聂荣臻说,中日之间虽有战争,但是,这都是大人之间的事情,和孩子无关,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

聂荣臻接到两个孩子之后,让他们吃饱穿暖,然后派了最信任的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日本人的大本营。

这件事情反映了聂荣臻将军的铁骨柔情的一面。当时这件事得到了人民广泛的赞扬。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日本那个曾经被聂荣臻救过的孩子,为了表示对聂荣臻的感谢,还特意防华来,以表达聂帅当年对她的救命之恩。

这样的将军,是可以让世人肃然起敬的。

聂荣臻戎马一生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还有:陈毅元帅,叶剑英元帅、徐向前元帅、罗荣桓元帅、贺龙元帅、林彪元帅、粟裕大将、陈赓大将等人。


史学达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个千古第一将帅,非毛泽东莫属。

军事、政治、诗词书法集大成者,旷古烁今。军事上提出游击战、运动战,政治上提出党指挥枪、枪杆子出政权、农村保卫城市、土地改革,诗词书法大气磅礴。同时将三个方面做到极致,古往今来,第一人便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