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小镇二道河重生二十余载趟出富民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终究是求而不得,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只能在《桃花源记》中,把自己向往的理想生活描绘出来。

时间更迭,沧海桑田。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陶渊明所期待的平静安宁的生活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而是真真儿抓在手中的现实。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莲花水电站的建成,一个毗邻大美莲花湖的移民乡镇——海林市二道河镇应运而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二道河镇变成了一个民 风淳朴、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地方。

采访中,二道河镇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就像是现代版的“桃花源”,漫步在小镇街头,空气清爽,花香醉人,红砖伴着树影,一派祥和。


移民小镇二道河重生二十余载趟出富民路


“库伦比拉”涓涓流淌 滋润海林黑木耳主产区

6月末的一天,经过一路颠簸,记者终于来到二道河镇。沿着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进入小镇,一条名叫“库伦比拉”的河水横穿镇内,给镇里平添了一份清爽。二道河镇辖区总面积1550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26个自然屯,全镇总户数3685户,户籍人口13996人。地貌呈南高北低特征,气候温和湿润,属于第二、三积温带,水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到76%。“我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十分适宜食用菌的生产,上世纪80年代镇里的农民开始种植椴栽木耳,上世纪90年代随着树木资源缺乏和国家又实施天保工程禁止采伐,农民又开始尝试种植地栽木耳。”二道河镇党委副书记姜晓彬介绍,后来通过到穆棱、东宁等地考察学习,镇里开始试种吊袋木耳并取得较好的收益。经过多年发展,已建成32个食用菌园区,2个产业示范带,总量达到了3亿袋,辐射到全镇9个村及周边林场,共有2400余户村民参与到食用菌生产,拉动全镇人均增收1万余元。现如今,黑木耳已成为二道河镇富民增收第一产业。2011年二道河镇还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黑木耳之乡”,成为海林市黑木耳主产区之一。

随后,记者在二道河镇北宁村的食用菌合作社看见,合作社外是一条笔直的马路,马路对面就是一栋栋整齐的木耳棚室,刚刚采摘下来的木耳被放在马路沿侧数百米长的晾晒区,工人们熟练地翻动纱网上的木耳,让木耳在大自然的作用下,脱水晒干。马路上车来人往,但奇怪的是除了定时前来翻动木耳的工人外,现场几乎没有人看管这些路边“唾手可得”的木耳。

“没人看着木耳,不怕让人偷走吗?”记者好奇地问道。“不用看,木耳从来没少过!”北宁村的党支部书记刘宝玉也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二道河当地的民风淳朴、治安状况也很稳定,多年来合作社的木耳一直在马路边晾晒,可从未发生过偷盗木耳的情况;另外,对于北宁村的村民来说,大家对木耳有着特殊的情感,木耳就是大家发展致富的“良方”,谁也不会对木耳打“歪念头”的。

北宁村种植木耳是比较有历史的,从几十年前开始种植的椴栽木耳,演变到地栽木耳、吊袋式木耳;从以前零散户种植、单打独斗式的经销,到后来的合作社式生产、集中加工、统一销售,木耳种植已经成为北宁村的支柱产业。“我们村的食用菌合作社是2015年成立的,社员从起初的5人发展到32人,主要采用地栽式和吊袋式来栽种黑木耳,现在合作社里地栽式木耳共有1000万余袋 、有吊袋式木耳大棚50栋,每栋大棚能产1000斤左右的黑木耳,每户社员平均每年能分到2至3万元。”刘宝玉说,吊袋式木耳与地栽式木耳相比,具有种植周期短、无泥沙、无农药残留、品质优、口感好、市场价格高等优势,所以合作社在大力发展吊袋式木耳,而在国家投资300多万元的支持下,合作社建立了50栋吊袋式木耳大棚,从吉林、东宁等地引进了优质品种进行栽种。

现在该合作社也在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和迎合消费者需求,出产的木耳品质越来越好,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将木耳销往全国各地,还减少中间商的环节,也保证了种植木耳的利润。“就是农闲时也不‘闲’着,冬天我们生产菌包。”刘宝玉说,北宁村现有300多户、1400多人,合作社能带动本村200多户从事木耳相关产业,还能吸收来自本村、外地人员来合作社务工,给大家提供了增收的途径。今年,合作社的目标就是实现与超市的对接,让出产的木耳直接出现在超市的货柜上,直达消费者的手中,从而进一步减少中间商环节,让消费者和合作社都受益。

发展北药种植 农民腰包更鼓了

2019年,二道河镇将以“三农”为保障,提质增效,其中以老家站村为主打造小杂粮和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今年68岁的沈宝成是老家站村的村民,曾担任过本村的村长,过去他家和其他农户一样以大田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可卖粮的收入总有些“不尽如人意”。沈宝成不甘心,他想致富,随着一位外出归来的村民带来的一个消息,大伙儿有了致富的思路。

“我们这位村民是从内蒙古回来的,说那里种植药材苍术很挣钱。”沈宝成介绍,此后,他和村干部、村民先后前往内蒙古、辽宁、林口等地考察,发现苍术喜在岗地、沙土地生长,而老家站村完全符合这些条件,于是大家在今年正式成立了药材合作社,自己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带领11户社员专门种植苍术。目前,合作社加上土地流转一共投入了50万元,种植面积达到240亩,预计明年种植面积可以扩大到近千亩。

“苍术是3年成材,今年是育苗阶段,但明年我们就可以打种、见经济效益了。”沈宝成说,种植苍术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药害这方面,因为种植苍术的过程是绿色化的、不能打农药,需人工养护、除草、松土,这也是最大的人力投入。“苍术的市场应用率很广,将来我们主要是出口到韩国、日本,用于美容、饮料等领域;我们预测等首批苍术成熟后,每户每年一垧地可收入10万元左右。”沈宝成告诉记者,合作社准备走产经销一体化的路线,希望带领更多的村民一起富起来。

聊着聊着,已经时至正午,扎根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药材田里的农民们还没有结束手里活计的打算,“我们有的社员自发在地里一天工作8小时,劝也劝不回,其实我明白他们的心思,这些还是幼苗的苍术就是我们致富的希望,谁不想把机会紧紧抓在自己手里呢……”


移民小镇二道河重生二十余载趟出富民路


整合资源 乡村旅游迎来红利期

二道河镇位于张广才岭东麓,莲花湖畔中段,二道河、库伦比拉河、细鳞河三支河流水清澄明,神龟石、猴头山、猪嘴峰、炮台砬子等自然景观极富观赏价值。近年来,二道河镇紧紧围绕“打造新兴生态旅游名镇”的战略目标,依托依山傍水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精心谋化生态旅游事业,有力地推动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二道河镇正在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省内外企业集团沟通对接,把自然山水和生态乡村的自然禀赋、民俗民风、地形地貌等特点有机融合。

当日,记者在建设中的神龟山风景区项目现场看见,建筑工人正在加紧施工,施工车辆不时地发出作业声响,但在细雨烟雾的衬托下,远处的神龟山仍不失朦胧神秘之美。据现场负责人隋斌介绍,该项目于2016年8月开始施工建设,主要以原生态为主,依托部分神龟山自然景观,可建设面积大约4公顷,除了建立园区外,还会再建设一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项目预计明年7月完工。

前不久,全市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在莲花湖畔月亮湾三站村挂牌成立。合作社共含农家饭店2家、农家旅馆15家、采摘园2处,近百户农民为合作社供应自家生产的鱼肉蛋、杂粮、食用菌等绿色农产品,其依托附近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种植养殖,把生态特色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融为一体,致力于打造集观光旅游、户外垂钓、田园采摘、餐饮服务和绿色农产品供应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积极带动农民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该合作社的成立将有效推动二道河镇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行为,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开创二道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乡村文艺人 走上大舞台

“我们海林市的‘乡村好声音’已经举办多年,男女老少都能一展歌喉。”二道河镇党委副书记姜晓彬说,近年来,二道河镇把文化工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软实力”来抓,按照“政府倡导、百姓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镇党委、政府每年都安排专门时间,举办系列文化活动。采取“百姓演、百姓看”的形式,为基层群众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总结,成功打造了“二道春晚”、“元宵节秧歌汇演”“二道河镇乡村好声音歌手大赛”“二道乡村体育运动会”等多个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品牌。而今年,二道河镇明确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的工作方向,并启用“大美二道河”微信公众平台在文化振兴领域专题推介全镇文化品牌,使其成为宣传二道、推介二道、提升二道影响力的一个重要载体。

其中,乡村好声音歌手大赛已连续举办了五届,自第四届大赛开始增设了网络人气投票环节,利用一周时间对入围决赛的选手进行网络投票,社会各界3万余人参与投票,极大地提升了二道河镇乡村好声音歌手大赛的社会影响力,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应。现在,“乡村好声音”已成为二道河镇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五年来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农民歌手,他们活跃在乡村文艺舞台上,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明星”,并时常受邀参加全市或外市县各种文艺演出,展示二道农民歌手的才艺和风采。

晨报融媒体记者 陈金 首席记者 杨雪松 崔皓 史玉旭 摄影报道


移民小镇二道河重生二十余载趟出富民路


■行者手记

破茧成蝶未来可期

二道河镇距离牡丹江市区,说实话,有些远。可当看见碧波荡漾的莲花湖,一路上的疲惫便消减了大半。进入二道河镇,朝气、悠闲的气息仿佛感染着每一个人,大家可以零距离感受小镇的独特魅力。著名的食用菌产业、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些优势都是助力二道河发展的基石。

可正如二道河镇党委书记崔玉宝所说的:“长期发展一个主导产业且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局限咱老百姓的发展思路。”所以,今年,二道河镇的发展规划既兼顾到了主导产业的突破转型,也考虑到了其他富民项目的“齐头并进”。相信,全镇综合提档、百姓致富增收、环境更加宜居是可期的美好愿景,全镇上下透露的精气神也在告诉外界,二道河的破茧成蝶、华丽变身就在不久的将来。

晨报融媒体记者 陈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