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的一架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沒有國家敢擊落

圖-119(俄語:Туполев Ту-119),是圖波列夫設計局開發的一種實驗性核動力轟炸機。該機原名圖-95LAL,是在圖-95戰略轟炸機的基礎上改裝而來。本來只是實驗核反應堆的輻射和安全性,1961年5月首次升空,其核反應堆安裝在彈倉位置,飛行時仍使用常規動力。8月後改為正式使用核動力,編號也改為圖199,動力為NK-14A型核動力渦槳發動機。考慮到核輻射對成員的影響以及洲際導彈的發展,蘇聯在不久之後停止了對這一型號的繼續研究。

世界上唯一的一架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沒有國家敢擊落

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均設計出了不少“高大上”的超級武器,其中有一部分並不那麼實際,這部分更多的是異想天開與盲目攀比,而核動力戰略轟炸機就是其中一項。“NB-36H”與“圖-119”可謂是天生的冤家,兩型核動力戰略轟炸機設計為的就是美蘇兩國保持恐怖的“核平衡”。這裡需要說明一下,“NB-36H”雖然說設計為核動力戰略轟炸機,但是在1955至1957年的47次試飛中均採用常規燃料,只是在機身內部安裝了一個小型反應堆而已,反應堆並未對飛機提供實質動力,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是核動力戰略轟炸機。

1955年12月,前蘇聯“克格勃”情報機構費盡千辛萬苦搞到了一份絕密報告,報告稱美國已經開始研製名為“NB-36”的核動力戰略轟炸機。這份報告立即被送到當時的蘇聯著名轟炸機設計大師圖波列夫的辦公桌上,經過圖波列夫與助手梅爾金等人的研究得出結論,美國轟炸機上確實是有核反應堆,但是飛行時並不是核反應堆為飛機提供動力,飛機採用的發動機仍是未經改造的常規動力發動機。不過這一消息還是被圖波列夫上報給了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而NB-36轟炸機試飛的消息在被通報給蘇聯軍方後立即引起蘇聯軍方的高度關注。

世界上唯一的一架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沒有國家敢擊落

作為一個“核迷”,赫魯曉夫是大力支持發展核動力轟炸機的,在赫魯曉夫的授意下,前蘇聯部長會議通過關於研製使用小型核反應堆的戰略轟炸機的第1561-868號決議。決議中指出,飛機設計具體由圖波列夫設計局和米亞謝夫設計局共同負責。面對美國直接在B-36轟炸機上改裝的設計,蘇聯為了加快進度追上美國也決定在技術上已經成熟的圖-95“熊”式轟炸機上進行改進。核反應堆則由為“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提供反應堆設計的165原子能研究所承擔設計工作。

世界上唯一的一架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沒有國家敢擊落

在軍方大佬的不斷催促下,圖波列夫很快拿出了改進方案,而165原子能研究所也在加緊測試飛機所需的小型反應堆。1959年,165研究所研製的BBP小型反應堆試製成功,開始地面測試。測試的內容主要是反應堆自身的穩定性及有效控制核輻射的方法。1961年春,一架換裝BBP核反應堆的圖-95轟炸機出現在莫斯科附近的庫賓卡機場,蘇聯給這款核動力戰略轟炸機定型為圖-95A,機身編號243,為了保密起見,蘇軍將這個方案定名為119工程。後來,這架飛機也就被稱為圖-119,而赫魯曉夫則形容這架飛機為“永不疲倦的燕子”。

世界上唯一的一架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沒有國家敢擊落

蘇聯設計師將反應堆設置在機身中部,通過極其複雜的傳動結構驅動兩側的4臺HK-14A渦槳發動機。反應堆冷卻則採用風冷與水冷相結合的辦法,具體為反應堆內部採用水冷,水冷設施通過水管連接至機翼水箱,反應堆中的熱水通過迴路在機翼水箱內降溫後再流回反應堆。這種設計雖然很好的解決了反應堆的散熱問題,卻也導致了反應堆重量的增加。而且為了減少反應堆對機組人員的輻射傷害,在反應堆周圍安裝了多層重金屬防護罩,設計師還在駕駛艙與反應堆所在的動力艙之間加裝了兩道由鉛和橡膠製成的隔離門。整個反應堆安裝下來重量超過20噸,這個重量對於動輒幾萬噸甚至十幾萬噸的潛艇航母來講根本不算問題,但是對於最大起飛重量只有幾十噸的轟炸機來講太重了,直接影響飛機的結構設計,也影響彈藥攜載量。

世界上唯一的一架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沒有國家敢擊落

圖一119核動力轟炸機項目下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條:首先是核反應堆整體小型化的難度重重。

雖然圖一l 19上所用的B B P一玎核反應堆核心部分不過只2噸重,但以重金屬鈾為燃料的核反應堆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它時刻都在向四周發散著能殺死任何生物的核輻射。而要屏蔽和降低輻射的強度,使之對機組人員無害,就必須在核反應堆和機組人員之間加裝厚重的重金屬防護層,而這將會使B B P一Ⅱ反應堆整體上增大到近20噸重

因為,即令核動力轟炸機在平常的飛行中是安全而且沒有汙染的,但要知道其設計初衷是用來轟炸對手重要目標的,是用來作戰的,而對方是不會任由圖一119核動力轟炸機在其上空隨便穿梭飛行的。一旦圖一l 19在自己或盟國領空上被對方的防空武器或飛機擊落,就一定會帶來像後來震驚世界的前蘇聯烏克蘭社會主義共和國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洩漏事故一樣嚴重的後果。而且,如果圖一119在對方領土上被擊落,即使當時轟炸機只是在執行常規轟炸任務而沒有攜帶核武器,,但由於它會造成大面積核汙染的嚴重後果,也很可能會使對方無法忍受,"擦槍走火"而引發毀滅人類的核大戰。可以說,正是圖一119核動力轟炸機在自身定位上的缺陷和安全性方面的先天不足,才導致了它後來下馬的結果。

上世紀60年代,隨著以遠程火箭發動機技術、固體推進劑技術、精確制導技術及潛射彈道導彈技術等相關軍事科技的成熟和運用,美、蘇兩個軍事強國都將發展核打擊力量的重點從遠程轟炸機轉向了遠程導彈,特別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此時,就算是圖一119核動力轟炸機能夠很快研製成功並大量裝備部隊、在理論上有著近乎無限距離的飛行能力(在不考慮人的因素的情況下)等諸多過人之處,但遠在這之前,洲際彈道導彈的出現實際上便已判了它死刑。圖一119價格高昂,穿越敵人領空的能力又不如彈道導彈,因此遭到諸多質疑,尤其是在美國本土防空網日益強化的情況下,圖一l 19轟炸機的報復成功率難以和洲際彈道導彈相比,即使勉強去執行轟炸任務了也多半隻能是"有去無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