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齋中國:江浙佛都的素味之旅

素齋中國:江浙佛都的素味之旅

公元511年5月23日,建康,雞籠山華林殿。

“僧尼若有飲酒啖魚肉者,而不悔過,一切大力鬼神,亦應如此治問,增廣善眾,清淨佛道……”

道澄法師宣讀完《斷酒肉文》,殿內鴉雀無聲。

正襟危坐的梁武帝蕭衍,給道澄投來一個肯定的目光。

“一切都會按朕的計劃進行。阿彌陀佛,僧尼徹底食素,定要自弟子始!”

素食在中國

白屋炊香飯,葷羶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黃葉,紅姜帶紫芽。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

提起素齋,會很自然聯想到佛教僧人。對中國人而言,所謂的“出家人”就是“吃齋唸佛”的人,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

然而,佛教僧侶是否一定得吃素?現實並非如此。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及其弟子,他們在沿門托缽時,遇葷吃葷,遇素吃素,並不挑食,自然也沒有什麼禁忌。

最早的佛教教義中,也沒有規定絕對不許食葷。如《四分律》中提到,佛教徒可食“三淨肉”,即不見、不聞、不疑為我而殺之肉。

除了中國佛教外,其他如藏傳佛教、東南亞一帶的南傳佛教、日本佛教等等,並不忌諱吃葷。但即使是中國佛教,僧侶的全面素食,也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將近五百年以後的事,而這一切開始於南朝梁武帝蕭衍。

素齋中國:江浙佛都的素味之旅

梁武帝蕭衍

公元511年,梁武帝在南京雞籠山華林院內的華林殿,召集僧尼1448人聽會。會的主題就一個:道澄法師現場選讀《斷酒肉文》,宣告僧尼從此開始吃素。

這篇文章以梁武帝的口吻講出,引證了《大般涅槃經》《楞伽經》《央掘魔羅經》等眾多大乘佛教的經典依據,梁武帝還在內詳細列舉了食素的諸多好處,充分說服僧人遵行。

比如,當時的僧人普遍擔憂吃素有害健康,但梁武帝說:

“凡不能離魚肉者,皆雲菜蔬冷,令人虛乏,魚肉溫,於人補益,作如是說,皆是倒見,今試復粗言,其事不爾,若久食菜人,榮衛流通。凡如此人,法多患熱,榮衛流通,則能飲食,以飲食故,氣力充滿,則是菜蔬不冷,能有補益。”

這是皇帝變身老中醫,告訴大家,吃素有益健康。

中餐裡,素食是相對肉食而言,完全以植物類食品為主的飲食理念。為了避免營養不良,多加入富含蛋白質的豆製品。

早在梁武帝推行素食之前,中國民間就早已出現素食的概念。只不過,當時吃素並不是出於宗教戒律或個人信仰,而是在生產力不高的年代,肉食很稀缺,通常用於祭祀或侍奉統治者,一般百姓是可望而不可及,只能無奈吃素。於是,“肉食者”成了統治者的代稱,而平民百姓則被稱為素食者,即“藿食者”。

在《左傳》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迎戰前,魯國的軍事理論家曹劌(guì)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不解問道:“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直到一千多年後,梁武帝推行僧人食素,民間才開始陸續出現一批素食的擁躉者。透過他們,或看到佛教徒的慈悲之心,或看到山居高士的淡泊之志,或看到“肉食者”們的嚐鮮之趣。

宋代,素食正式作為一種菜系,受到士人階層的追捧。北宋時,城市中出現了專營素食素菜的店鋪,《東京夢粱錄》所載市肆素食就有上百種之多。這時的素食研究著作也較多,林洪的《山家清供》一書,就是一本以敘述素食素菜為主的食譜。他還著有《茹草紀事》一書,收錄了許多有關素食的典故與傳聞。還有陳達叟的《本心齋蔬食譜》,也是一部極力提倡素食的著作。

到了明清兩代,素食得到進一步發展。明代陳繼儒的《讀書鏡》中說:

“醉醴飽鮮,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則腸胃清虛,無滓無穢,是可以養神也。”

清淨通透的境界,是當時文人食素的普遍追求。

到了清代,素食已形成寺院素食、宮廷素食和民間素食三個派系。宮廷素菜質量最高,清宮御茶膳房專設素局,能製作二百多種美味素菜。寺院素菜或稱素齋、佛菜,製作比較繁複,食材選取非常廣泛,蔬果花葉皆能入饌。佛寺素齋,也是今天我們外出旅遊,最常吃到的一種素食。

“紫茄白莧以為珍,守任清真轉更貧。不飲吳興郡中水,古今能有幾多人。”

與全國其他地方相比,素食在江浙地區更有市場,也更有文化氣息。

在佛教流行的江浙地區,素食依託於數量繁多的寺廟,在百姓的日常飲食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如果來到南京、揚州、杭州這三座佛寺眾多的城市,嘗一嘗當地有名的素菜館,就能一窺江浙地區的素食文化了。

南京 靈谷素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京作為南朝宋齊梁陳四朝的都城,見證了佛教在中國的大發展時期。今日南京的寺廟,雖不復當年盛景,但古雞鳴寺、大報恩寺遺址、靈谷寺、棲霞寺等眾多佛寺,依然深受百姓歡迎。

素齋中國:江浙佛都的素味之旅

古雞鳴寺

來南京遊玩,除了吃一吃鹽水鴨、雞鳴湯包等經典特色小吃,佛寺旁的素食也必須嘗一嘗(擴展閱讀: )。

和人氣比很高的雞鳴寺百味齋素菜館相比,隱於山林的【靈谷素面館】並不為很多人所知道。

靈谷素面館隱居於靈谷寺山門之外,店鋪不大,幾張桌子吃麵,幾個小單間飲茶。他家常年只賣一種吃食——素面。

素齋中國:江浙佛都的素味之旅

南京靈谷素面

素面是素齋館子裡出鏡率最高的食物。食材或豐富或簡樸,味道或鹹鮮或醇香。一碗素面是否好吃,取決於麵條、湯底和澆頭三個因素。靈谷素面,最出眾的是湯底。

每天清晨開始,店家會用3個小時熬製素高湯。面中加入滷過的香菇、口蘑、素雞,以及胡蘿蔔絲、花菜、青菜等澆頭,味道甘甜可口。

素高湯以香菇、海帶、黃豆芽、捲心菜、白蘿蔔、玉米等富含蛋白質的素食為材料來熬製,大致上是半鍋材料一鍋水的比例,熬煮三到四個小時,熬出來的湯鮮甜可口,鮮美無比,清爽宜人。

他家的素高湯不知做法是否類似,但口味依然不差,在隱匿的山林之中吃上這樣一口清甜的素面,再點上一杯清茶,與好友促膝閒續,想想也很愜意。

素齋中國:江浙佛都的素味之旅

夏季的靈谷寺,是看螢火蟲的好地方

說到靈谷寺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南梁。

公元514年,佛門大弟子南朝梁武帝蕭衍,為埋葬寶誌禪師遺骸,興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這就是靈谷寺的前身。

明代,太祖朱元璋看中靈谷寺所在位置是風水寶地,決定在此為自己修建陵墓(明十三陵),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原寺移到靈谷寺現址。因新址位於“左群山右峻嶺”中間的谷地,玄奘大師頂骨舍利安放於此,故命名為“靈谷禪寺”。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在靈谷寺原址建設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原靈谷寺則遷至東側同治六年所建的龍神廟。四方牆壁設置了110座石碑,刻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名單。

建國後,這一帶被改為“靈谷寺公園”,供市民休憩遊覽。

揚州 大明寺素齋

揚州不只有早茶,還有素齋。揚州早茶吃冶春,素齋則要去大明寺。(擴展閱讀:

位於揚州蜀岡中峰的大明寺,始建於南朝劉宋時期。明代羅玘的《重修大明寺碑記》記述:

“距揚城西下五七里許,有寺曰‘大明’,蓋宋孝武時所建也。孝武紀年以大明,而此寺適創於其時,故為名。”

大明寺最出名的典故,就是唐代從這裡走出了一位東都日本弘法的高僧——鑑真和尚。宋朝,歐陽修、蘇東坡先後在寺旁建平山堂、谷林堂,今天依然是遊客必打卡的景點。

素齋中國:江浙佛都的素味之旅

大明寺平山堂

在大明寺內,有一個名叫【大明寺素齋】的館子。他家的素齋為素菜葷做,食材多用豆腐、麵筋、腐竹、香菇、口蘑、木耳、玉蘭片、竹筍等。“仿葷”的表現形式,也是今天大部分素菜館的主流。

素齋中國:江浙佛都的素味之旅

素燒鴨

馬蹄腰花、素燒鴨、素排骨、素獅子頭是店內名菜,豆製品為主料,保證了蛋白質的充分攝入,採用淮揚菜烹飪技法,讓菜品在外形和味道上都與肉菜並無二致。不過,我個人覺得,在清幽的佛寺內大吃“仿葷”素菜,多少失去了食素本來的清靜意趣。

素齋中國:江浙佛都的素味之旅

素排骨

在揚州,以大明寺命名的素菜館,不止這一家。

【大明寺素食坊】是一家從食材到菜名,再到味道,都很“素淨”的飯館。素五丁包、豆腐皮包、松籽燒賣…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家素菜館走的不是“素菜葷做”的套路,而是完完全全的素食,主打素點心小吃。大明寺素食坊有幾家分店,來揚州玩,值得一嘗。

杭州 靈隱素味

“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孤。”

杭州靈隱寺,又名雲林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南朝梁武帝賜田並擴建,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

清順治年間,禪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靈隱,籌資重建,僅建殿堂時間就前後歷十八年之久,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

素齋中國:江浙佛都的素味之旅

靈隱寺

遊覽如此大寺,怎能不尋一處清靜素齋吃一吃?永福寺內的【福泉茶院】,是一個好去處。

遊客到靈隱寺遊覽,直觀感覺就是人多嘈雜,但殊不知再往前走一走,有一座幽靜的永福禪寺,遊人不多,卻別有一番景緻。

永福寺自東晉慧理禪師開山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和許多寺廟一樣,這座千年古寺也擁有自己的茶園,藉助杭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茶園中所產的茶葉,味道悠長,茶型挺立,算是上乘之品。

素齋中國:江浙佛都的素味之旅

龍井新茶

在中國,茶飲與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

大約從唐朝開始,市民們開始形成飲茶的習慣。當時,中國茶大多產於南方。所以在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寫到:

“茶南人好飲之,北方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降魔大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人皆許飲茶,到處煮飲,以此轉相效仿,遂成風俗。”

這位降魔大師屬於禪宗北派祖師神秀的弟子。神秀開創 “漸修”之說,與南派慧能大師提倡“頓悟”自性不同,這使禪宗有了“南頓北漸”之分。

《茶與佛》書記錄,降魔禪師尊奉神秀到靈巖寺弘揚佛法,實行漸進的坐禪方法,使僧眾不吃晚餐,延遲睡眠時間,幾年內學者雲集,飲茶提神成了漸修禪悟的輔助手段。茶在佛門廣受歡迎,寺院僧人飲茶成風。

素齋中國:江浙佛都的素味之旅

陸羽煮茶

到了中唐,茶文化與佛教的禪宗文化幾乎是同步發展。而將禪茶二者融合於一味者,則是中唐的陸羽,其《茶經》開演了一代新風,直到當代,人們依然以茶聖陸羽念念在道。

陸羽雖然不是僧人,卻出身於寺院。他三歲時被湖北天門寺智積禪師收養,在寺院學習烹茶近八年之久,《茶經》記載著“煎茶法”就源於佛教僧眾聚居之所地。陸羽的書中就有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的喝茶之道的記載。

素齋中國:江浙佛都的素味之旅

永福寺素齋便當

開在永福寺中的福泉茶院,鬧中取靜,能看出庭院與茶社的佈局和裝潢是經過精心設計。來到店內,點一杯龍井,店家會送四碟小吃,或幾種當季水果。一口茶,一顆果,茶禪一味,悠然自得。到了飯點,如若餓了,可點素齋便當,雖不及正經的素齋館吃的正式,但也算的上精緻可口,讓人放鬆舒適。

看來食素的樂趣,大抵就在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