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榮耀,世界步兵戰車鼻祖蘇聯BMP-1,破甲彈有效穿深強

作為世界步兵戰車的鼻祖,BMP-1步兵戰車是一款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裝甲戰鬥車輛。其強大的火力,富有遠見的性能設計,至今仍為兵器愛好者所津津樂道。我國更是由仿製BMP-1開始,與俄式步兵戰車結下了不解之緣。瞭解這款車輛從設計到服役的種種趣聞,對於軍事愛好者定是一種特別的享受。

被遺忘的榮耀,世界步兵戰車鼻祖蘇聯BMP-1,破甲彈有效穿深強

到美援M3半履帶裝甲車優越性能的刺激,以及摩托化步兵概念普及的影響,蘇聯在二十世紀40和50年代研製了一系列經典的裝甲運兵車,其中履帶式運兵車的代表是BTR-50,而BTR-60則是輪式裝甲運兵車的集大成之作。這一系列裝甲運兵車的出現,從“官方”意義上終結了蘇聯紅軍搭乘坦克進行機動作戰的歷史,大大提升了突擊步兵的戰場生存能力。這些裝甲運兵車的共同特點是具有一定浮渡能力,配備武器多為一挺機槍,車體僅能抵擋輕武器和小口徑榴彈破片的傷害。這些特點使得裝甲運兵車的主要任務是將步兵運送至距離前線幾百米的位置,車載步兵下車進行突擊作戰。

被遺忘的榮耀,世界步兵戰車鼻祖蘇聯BMP-1,破甲彈有效穿深強

20世紀60年代,隨著蘇聯紅軍大縱深機械化戰爭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現有裝甲運兵車的火力,複雜地形通過能力,防護能力均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理論對機械化步兵提出的要求;蘇聯機械化部隊需要一款可以與主戰坦克協同衝鋒,擁有強大火力的裝甲載具;而車載步兵的作戰任務也從“下車作戰”,慢慢向“以戰鬥車輛為核心進行作戰”轉變。在這種情況下,蘇軍急需一款跳出以往裝甲運兵車概念的新型載人戰鬥車輛。而這一需求制後又被具體化為兩條標準,即:裝甲車輛的機動性和通過性應不低於主戰坦克,裝甲車輛的攻擊線(武器射程及可打擊目標種類)應與主戰坦克接近。

被遺忘的榮耀,世界步兵戰車鼻祖蘇聯BMP-1,破甲彈有效穿深強

圍繞蘇聯紅軍提出的具體需求,新型裝甲戰鬥車輛的選型在多種設計方案中展開了競爭。各種方案對車輛行進方式的設計並不統一,全輪式設計,履帶式設計,以及多種輪履結合設計均在各種原型車方案中出現。

被遺忘的榮耀,世界步兵戰車鼻祖蘇聯BMP-1,破甲彈有效穿深強

在對比實驗中,輪式方案的複雜地形通過能力不足被率先淘汰,而各種輪履結合設計方案則由於傳動結構太過複雜,故障率過高,不適合戰時大量生產等一系列缺陷相繼離開競爭舞臺;最終,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的765全履帶方案被選中成為蘇聯新一代制式裝甲戰鬥車輛,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步兵戰車——BMP-1。

被遺忘的榮耀,世界步兵戰車鼻祖蘇聯BMP-1,破甲彈有效穿深強

早在步兵戰車選型期間,各種設計方案就在步兵如何進出步兵戰車這一問題存在較大的分歧。部分方案認為,車載步兵倉應位於車體前部,使得步兵可以在裝甲保護下對車輛行駛正前方進行射擊,以期最大化步兵戰車的正面火力,因此步兵出入戰車的艙門應位於車體前部正上方;

被遺忘的榮耀,世界步兵戰車鼻祖蘇聯BMP-1,破甲彈有效穿深強

而更多方案則認為,為保護步兵上下車時的安全,步兵艙應位於車體後部,步兵通過車尾艙門下車戰鬥,這種設計使得步兵在戰場下車作戰時能夠獲得足夠的保護。而圍繞著車輛後置載員艙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傳統裝甲車輛的發動機位於車體後部,如新型步兵戰車沿用這種設計,勢必會對載員艙空間和步兵進出車輛造成負面影響。針對這一問題,部分設計方案採用了發動機縱向放置於車體一側的設計結構,於車體另一側留出步兵上下車通道;但這一方案使得車體內空間過於狹窄,步兵需要在逼仄的通道內在車體前部和後部艱難移動,而縱向佈置的發動機也無形中增大了傳動系統的體積。還有一些設計方案採用了發動機艙置於車體後方下部,步兵倉位於發動機艙上的結構佈局,這種方案較好地解決了步兵上下車困難的問題,但上下疊放的步兵倉和發動機艙使得該方案顯得“人高馬大”,這對於推崇車輛低矮外形的蘇聯紅軍是明顯不可接受的。而最終的贏家,車里雅賓斯克的765方案則選擇了發動機艙前置,步兵倉後置的設計佈局,該方案的步兵倉在所有方案中最為寬闊,步兵通過車尾艙門上下車最為方便,而前置的發動機也為車輛提供了額外的保護。

被遺忘的榮耀,世界步兵戰車鼻祖蘇聯BMP-1,破甲彈有效穿深強

雖然發動機艙前置使得這種戰鬥全重僅為十幾噸的裝甲車重心過於靠前,但瑕不掩瑜,765方案的結構設計仍然是當時最為可行的設計方案。

1966年,BMP-1步兵戰車正式定型,該型步兵戰車戰鬥全重為13噸,車組成員3人,分別為車長,駕駛員和炮手兼裝填手。步兵倉最大載員為8人。前置發動機300馬力,最大公路速度為65km/h,最大水上速度為7km/h。

BMP-1步兵戰車的武器系統在當時可謂獨樹一幟,其主炮為2A28型73mm低壓滑膛炮,該炮可以發射榴彈或破甲彈,其破甲彈有效穿深超過250mm,足以擊穿當時北約所有型號的主戰坦克。平心而論,該型火炮設計並不十分成功,為了實現火炮的低後坐力,2A28的火炮膛壓過低,其發射的榴彈和破甲彈炮口動能較小,炮彈初速度過低,並且彈道易受橫風乾擾,在遠距離幾乎無法有效命中靜止目標。但將其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兵團機械化作戰理論的大背景下來看,這種火炮使得步兵戰車擁有了與主戰坦克決一死戰的能力,並且可以為下車步兵提供中口徑榴彈支援;因此該炮在時代背景下,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為了彌補步兵戰車主炮遠距離射擊能力不足,BMP-1在主炮上方裝備了AT-3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使得步兵戰車的火力範圍達到了3km,值得一提的是,該導彈發射後進行裝填時,需要炮手從炮塔前部開口中將備彈手動推出,類似這種簡單粗暴的設計處處體現出了蘇式裝備的“暴力哲學”。

BMP-1步兵戰車採用鋼板焊接結構,車體首上加裝了鋁合金裝甲,可以全向抵禦12.7mm機槍彈射擊和榴彈破片,BMP-1還裝備了集體三防裝置以提升車輛及載員在核戰爭條件下的生存能力。該車車體側面有多個步兵射擊孔,車載步兵可以通過射擊口用步槍向外射擊。為了提升戰車浮渡能力,BMP-1的負重輪採用了中空設計,在降低車重的同時增加了車體浮力,其車體後部裙板下壓,在車輛涉水時,可以將履帶打出的水花壓向車體正後方,提供部分推力。

被遺忘的榮耀,世界步兵戰車鼻祖蘇聯BMP-1,破甲彈有效穿深強

總體而言,BMP-1步兵戰車稱不上十分完美,其低壓滑膛炮廣為後世詬病;經實戰檢驗,在車輛高速運動時,步兵幾乎無法通過射擊孔進行有效瞄準,過多的步槍射擊孔也對三防效果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但作為世界上第一種步兵戰車,BMP-1很好的實踐了機械化步兵作戰理論,為日後步兵戰車的日趨成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