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孩子內向,不愛說話”,不,他只是不敢外向,不敢說話

經常聽到有人說,“我家孩子內向”、“這孩子內向,不愛說話”...

說是內向,安靜,說難聽點就是膽小、怯懦。

有些孩子其實並不是出生後就內向的,很可能是為了適應環境後天才形成的,心理學家將這種情況稱為“適應性兒童自我狀態”。

“這孩子內向,不愛說話”,不,他只是不敢外向,不敢說話

適應性兒童自我狀態是什麼?

心理學家托馬斯•歐嘉瑞在《人際溝通分析學》中將“適應性兒童狀態”定義為:人年幼時為了使自己的生存環境足夠好,便以某種方式適應和順從外界權威所規定的種種規則,以達到存活的目的,同時多方渴求別人的贊同以減少對外在世界的畏懼和焦慮感。

也就是指孩子在與父母或者和自己親近的重要的人互動時的狀態,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

  • 積極適應性

積極適應性狀態是孩子在與人相處融洽,適應環境,對於父母提出的要求等欣然接受。

一次因週末加班,靈靈的媽媽帶著她一起去公司,有同事阿姨給靈靈買食物吃,但靈靈就是不說謝謝。後來靈靈媽媽很嚴肅正式的告訴靈靈禮貌的重要性。之後靈靈媽媽帶著靈靈出去見朋友,或者家裡來客人,有人幫助靈靈時,靈靈都會說謝謝。

當孩子處於積極適應性狀態時,她整個人是比較放鬆、開心的。

  • 消極適應性

消極適應性狀態時指孩子適應環境失敗後表現出來的狀態,這時大多是因為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話,與父母的想法相悖,並且在父母面前失敗,這時要麼會出現服從或者討好父母,要麼是叛逆。

強強和小夥伴一起玩玩具,小夥伴想要玩,但強強就是不給,媽媽要勸他也不聽,急的媽媽搶下玩具就扔了,強強也急了,上去就打小夥伴。

“這孩子內向,不愛說話”,不,他只是不敢外向,不敢說話

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的內在力量不足可能就會服從父母,會表現出自卑、怯懦等,但也會出現與父母抗爭,顯得急躁等等。

為什麼有的孩子是積極適應性狀態,有的孩子是消極適應性狀態?

1、孩子對父母的要求的內心感受不同

雖然都是父母的要求,但孩子內心的感受卻是不同的,有的會覺得自己是被接納,可以有自己的主見,是積極的,但也有的會覺得是被壓迫,被指責,是消極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是獨立的,孩子也是一樣,當感覺到自己被壓迫時,更想自己做主,拿回主動權。

2、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方法不正確

父母反對孩子的要求,都是以為孩子好,希望孩子順利,但這其中也會因過於想要得到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忽略了孩子的真正的感受,造成相反的結果。

當孩子想要和父母親密時,如果父母用了不正確的方法,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會變的委屈也害怕。

3、孩子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

消極適應性的孩子,他的需求其實是變化的,有時可能是他想要玩,但媽媽的要求,就讓他玩的需求變成了分享。

“這孩子內向,不愛說話”,不,他只是不敢外向,不敢說話

如果父母的要求與孩子自身的需求不衝突,那麼幾乎每個孩子都願意聽話。

如何減少消極適應

一、父母要關注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想法會影響情緒,這樣就會影響行為。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想法,多換位愛考,如果父母能夠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或者為什麼不願意,這樣就會更理解孩子,也可以用另一種更好的方法去面對孩子,讓孩子積極適應。

二、給孩子時間

父母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到,他們有時不願意聽從父母的,大多是因為她們不需要,或者沒有看到之後的結果,接納失去,剋制衝動這都是一個漫長又艱難的過程,需要耐心。

當父母發現孩子的行為有一點向積極方面轉化,或者孩子的阻抗情緒變的少一些,這說明孩子正在改變,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內心。

三、可以多用積極的心理暗示

經常誇獎孩子,“你很好”、“我相信你”、“你可以的”等等,這樣的積極情緒,除了可以孩子得到父母的尊重和鼓勵,還可以從中汲取力量。

“這孩子內向,不愛說話”,不,他只是不敢外向,不敢說話


四、善用邏輯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中定義了邏輯結果,即父母人為安排,讓孩子體驗不良行為的後果。

當父母面對孩子不想做的事情時,可以用適當的邏輯,幫助孩子轉變,但要慎用城府,否則很容易會讓孩子和自己陷入爭吵中。

著名學者朱光潛說道:“ 人一半是外力造成的,一半也是自己造成的”,孩子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斷解讀自己、解讀自己與環境的關係,並由此形成了被稱之為“性格”的東西。消極的性格與後天環境有關,也就是說,積極的性格也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小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去幫助,去培養,有些事可以讓孩子自己做主,但有些事也需要家長教會孩子,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願意聽,這時就需要家長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孩子,根據孩子的當下的情緒等,讓孩子自身願意主動接受,能不用懲罰就不要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