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科举状元刘春霖如何靠书法逆袭人生?

娟花儿


刘春霖的文化造诣之高,可以说是自古以来非常少见的,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对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造诣深邃,并对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研究有素,颇多见解。他不但是中国的最后一个状元,他还是中国最早一批精通中西文化的大学者。尤其对日本很有研究。要了解他,我们还是大体了解一下他的人生吧。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刘春霖状元及第后,授以翰林院修撰,不久被派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刘春霖家道贫寒,世代为农,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 其母亦在知府家中做女仆。

幼年的刘春霖跟随父母在济南,因生活困难,6岁时被送回老家河北,依托哥嫂抚养,8岁时入私塾读书。

刘春霖天资非常聪颖,学习非常刻苦,深受老师喜爱。后来,父亲把他带到保定,送入莲池书院读书。在莲池书院十余年中刘春霖的学业长进很快,颇得院长吴汝纶赏识。

这个莲池书院的院长,可不是一般的一个院长,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一大批人物都出自他的门下。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一字挚父,安徽省桐城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

光绪十四年(1888年),张裕钊转任江汉书院教习,吴汝纶向直隶总督李鸿章毛遂自荐,辞去冀州知州,接任莲池书院山长之职。

当时住在北京城的日本和西方文人学者也常往保定向吴汝纶请教,相互切磋。

特别是日本教育界人士与他来往频繁。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吴汝纶对西学的了解,萌生了兴办新式学堂的主张。

1889年,吴汝纶到莲池学院之后,锐意改革,不拘一格,他聘请日本教师教授外文,改进教学方法,对西学极为重视。因此,国内慕名求学的青年很多。福建的严复、林纾、马其昶、安徽桐城的姚永概、李光炯、房秩五等人都受过教益。

刘春霖能够进入吴汝纶主持下的保定莲池学院,就是进入了晚清中国最开放的一所薪式学堂。

他的校友严复就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西学大师。刘春霖后来留学日本,也是与他的莲池学院这个背景分不开的。

辛亥革命后,刘春霖曾出任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1917年12月,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

刘春霖在大总统府和直隶省任职期间,目睹了当时军阀混战、内部争斗、政治腐败的局面非常愤慨。他把自己在总统府任职比作“执戟郎官”。

终因对腐败官场不满,于民国十七年(1928)愤然辞官,在上海、北京以诗书自慰。

他在“群玉山房”中,收藏各类书籍1万余册,古籍以明清刻本居多,其藏书印有“刘春霖印”、“石云鉴藏之章”、“石云收藏”、“润琴刘春霖”等。可见他对做学问有多热爱。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北平。大汉奸王揖唐和刘春霖是同科进士、日本留学时的同学,王揖唐多次邀请他出任北京市市长,都被刘春霖严词拒绝。日伪恼羞成怒,第二天即派日伪军抄了刘的家,用刺刀把全家人赶出家门。后经重资买动和托人说情,才让家人进门,把抄去的财物送还。此事对刘的打击很大。

刘春霖生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虽然洁身自好,但是,也看不到中国的希望在哪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贫达”观,成为主要的精神支柱,在无力改变中国的路上,他只能尽一些自己的微薄绵之力。

抗战时期,刘春霖赞助兴学。除了在本村兴建小学一所,房屋和学校设备均由其资助,并赠匾额一方,上题“铸才炉”悬于门庭。他还赞助过河北省知名人士倡办的北京燕冀中学,并任该校董事会董事。他还为救助河北灾民,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帮助灾民安置生活生产。

1944年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72岁。

刘春霖的状元之名,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据说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殿试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慈禧太后正准备做七十大寿,想从科举之中看到一点吉兆。于是本来选好的状元,却悄悄发生了改变。

慈禧首先翻开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叫朱汝珍。慈禧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改良,太后十分不悦,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使慈禧联想到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当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高兴起来了。

原来第二份试卷是直隶肃宁人刘春霖。“春霖”二字有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为照顾社会舆论,慈禧虽然没有把朱汝珍的名抹掉,但是却屈居刘春霖之后了。

1905年9月2日,一纸清帝谕令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自此之后,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当时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在内的一批高官,联名上书朝廷,明确建议光绪帝在全国范围内废除科举考试,建立学校。

刘春霖在高举状元后的第二年,清廷就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如果单纯说刘春霖的书法成就,千里马以为,刘春霖的书法学习赵孟頫参以黄庭坚,多温婉蕴籍,如春花烂漫,自然平和。以冲和平淡求绚烂之不朽,流露出一种不急不躁的自在与坦荡。

作为官宦出身的刘春霖,他的书法既没有馆阁体的腐儒气,也没有狷士的张扬,确实是一个淬炼有素雅士。

例如,他的小楷尽管也没有为馆阁体的桎梏所囿,但是,他的书札对联还是有一定的自我抒发的。

如果我们能够从刘春霖的人生作为和他的书法风格精神联系起来,我觉得他的平和人生的修为,在书法里可以看得更形象一些。古人云“字如其人”,对刘春霖来说,这是恰如其分的。


千千千里马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科举状元刘春霖如何靠书法逆袭人生?

刘春霖,确为人不逢时,清朝灭亡,民国成立,后来遇上了中国的军阀轮番执政,作为一名清末最后一个状元,保持了一个儒家人的节操,正直,不与满清为伍,不为日本做事。后期归乡办学。从事家乡教育事业,成为一名真正的放弃荣华而做自己力所能及之善事。

其书,善小楷,无与伦比,精妙,为当时第一。时人云,明代有文征明,清末有刘春霖。在当时题匾较多,求字盈门。

据说也会画画,非常才气的状元。

楷书严正清劲,独步一时。其字寓学问之气,知其刘春霖一肚子学问,从文字书墨可见一斑。作诗写文,都是垂手可得。实乃真才实学。否则这状元也不是轻松得来。

身遇逆境,而心怀不乱,依然从容淡定,演绎了一名中国史上科举状元的最后人,明明白白做人做事。赢得了后世的赞誉。


狂喜淡墨a


1904年7月,中国举行了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此后,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正式宣告寿终正寝。关于科举考试,历来都是毁誉参半。可是客观来说,科举制度在人类历史上,仍然是功大于过的。

清末状元刘春霖书法

本来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应该庄重严肃才对。可是这次科举考试,不但形式不严肃,连最后取状元,看的也不是有才无才,而是纯凭当政者的个人喜好,闹着玩一样信手钦点了状元。

慈禧太后

历史上所有的状元、榜眼、探花都要由皇帝御笔钦点。这次考试也不例外,当考官把选好的考生试卷呈报给慈禧太后时,她不管文章好坏,先看考生姓名。当她看到第一名叫朱汝珍时,心中老大不爽。因为明朝是朱姓的天下,而且清朝一直有各种反清复明的势力在活动,搞得当权者不胜其烦,所以一看到姓朱的就觉得不吉利,坚决不能当状元。

随后再一看,这个朱汝珍还是广东人,那就更犯忌讳了,因为慈禧最恨的康有为、孙中山就是广东人,所以直接把卷子就扔了。看来慈禧是现在地域炮的鼻祖啊!

清末状元刘春霖

然后再看第二名,字迹娟秀,名叫刘春霖,那年正好中国大旱,慈禧一想;“春霖就是下雨的意思,现在天下大旱,这名字祥瑞”,于是直接就点了状元。于是,这个本来是榜眼的刘春霖,竟然凭借名字成功逆袭,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


小鱼挑灯读历史


中国3000多年的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被清朝废除的,而最后一位科举状元叫刘春霖。

刘春霖状元及第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被派往日本进去东京法政大学深造。辛亥革命爆发后,受邀出任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接着被任命为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名噪一时。

“七七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日本人极力拉拢,对其许以高官,刘春霖严词拒绝,日本人恼羞成怒,抄了刘春霖的家,后经过重金以及拖人说情,才将家产还回。

经过此事之后,刘春霖深受感触,开始赞助兴学,捐资赠书。黄河泛滥之时,到处奔走号召募捐救援灾民。

刘春霖博学多才,书法圆匀平正,尤其擅长小楷,在书法界有着“大楷学颜,小楷学刘”的说法,书法作品留布甚广。

刘春霖虽是满清最后一位状元,书法造诣了得,为世人所推崇,但最主要的还是他那不做“卖国贼”的气节以及一颗爱国爱民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