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不止是增加你的“睡後收入”

財務自由是這幾年的高頻詞,網絡上也由此引發出“奶茶自由”“車釐子自由”等各種自由。

更有甚者,還給自由分出了九個段位,從低到高依次為:菜場自由、飯店自由、旅遊自由、汽車自由、學校自由、工作自由、看病自由、房子自由、國籍自由。雖多少有些戲謔的味道,但也看出普通大眾對於財務自由的嚮往。

財務自由,不止是增加你的“睡後收入”

一提到財務自由,不得不提一個重要的公式:被動收入大於生活支出,其中:被動收入是指不工作也可以獲得的收入。

現實中,不同的人對財務自由有著不同的標準。一個小鎮青年,不需要買房(自建房)、一個月支出5000元,每年被動收入達到6萬以上,他可以認為自己已經財務自由了。

如果他還想在城裡購置一套商品房,約200萬,首付60萬,那麼他就需要不斷積累首付;如果還想買輛車,那麼首付完之後,在還貸的同時,他還要同時積累購車的資金。

而一個嚮往著住別墅、開豪車的人,他的財務自由標準則會更高。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於財務自由的標準是不同的。這裡的不同,主要是指對於理想生活的標準不同。

如果一個人的慾望不斷膨脹,買了一套自住房、還想買一個投資房、有了投資房以後,還想住上別墅……,而能力又跟不上慾望,那麼,他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財務自由。因此,要想獲得財務自由,首先要樹立與能力和收入相匹配的消費觀。

實際上,財務自由這四個字所包含的內容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公式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它至少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

一、為興趣工作,而不僅僅是混口飯吃。

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人說:等我財務自由了,就把老闆給炒了。因此,財務自由的第一層意思至少是,我們不用為了“錢”而工作,而是為了“興趣”而工作。

這裡借用巴菲特1998年在佛羅里達大學商學院演講時說的一段話,你財富自由之後想做什麼工作,現在就該做什麼工作,這樣的工作才是理想的工作。

做這樣的工作,你會很開心,能學到東西,充滿激情,每天會從床上跳起來,一天不工作都不行。

現實中,能夠將興趣和工作相結合,固然最理想。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為了討生活、為了供房供車在工作,而並非發自內心的喜愛。

興趣和工作收入的理想狀態是相互促進。如果不能很好地結合,就應該努力積累本金,合理規劃投資,等到財務自由了,就可以聽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二、增加你的被動收入、具備讓財富持續增值的能力。

要想財務自由,我們就必須努力工作,積累本金,用時間換取金錢,同時,通過投資,不斷積累財富。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被動收入的來源主要就是房屋租金、股票或基金的穩定分紅、一些固收類產品的利息等。

而積累財富,主要包含4個要素,即:收入、支出、投資回報率和時間。

首先,我們要依靠工作不斷積累本金。對於大部分非專業投資者而言,尤其是年輕人,在本職工作上的收入增長幅度會遠遠大於投資的年化收益。

並且,在資本積累的初期,往往本金少、投資經驗缺乏,財富的積累主要靠工資收入來獲取。因此,應該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工作中,通過升職加薪來增加財富。

其次,要合理規劃支出。消費分為必需消費和可選消費,買米買油、交通出行等這些屬於必需消費,彈性很小。而一些高端電子產品、應酬飯局、品牌服裝等可選消費卻有著很大的彈性。

日本有個叫咲的女孩,被評為2019“日本最省女孩”,她家裡的傢俱是撿來的,衣服是別人淘汰的,頭髮是自己剪的,每天的伙食費嚴格控制在153日元(9.6元)以內,甚至,為了節約水費,直接端著鍋吃,靠著極致節儉的生活,33歲買下三棟樓。

當然,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在不顯著影響生活品質的前提下,儘可能地節省,慢慢積攢財富。

古人有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因此,初入社會就應該養成節儉的好習慣。

再次,不僅要會賺、能攢,我們還要善投。投資理財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必須面對的事情。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最可靠的財富增長路徑就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依靠複利效應,慢慢變富。就像巴菲特所說的,人生就像滾雪球,你只要找到溼的雪和很長的坡道,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這裡的雪就是指本金,溼滑的雪道就是指長期穩定的收益率,長長的坡更像是時間。這句話也形象地揭示了複利三要素,即:本金、投資收益率、時間。

因此,要想實現財務自由,我們就要不斷提高收入、合理規劃支出、找到那條長長的溼滑的雪道,獲得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

我將常見的一些投資標的,按風險進行了梳理,當然,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風險高,收益相對也高。

財務自由,不止是增加你的“睡後收入”

這其中,指數基金定投,我認為是適合大部分人的投資方式。當然,每個人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能力圈,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之道。

三、放平心態,合理預期。

合理預期其實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對投資理財收益的預期。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說過:“理財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超過達到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風險和收益永遠是相匹配的。

因此,在投資之前,首先要捫心自問,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如何?心理崩潰閾值是多少?10%、20%、30%,還是10%的浮虧你都接受不了。這個具有個體差異,可以結合年齡、收入、專業能力等方面作專業測評。

再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建立投資組合。對於投資收益應該要有合理預期,股神巴菲特的長期年化收益率也就百分之二十幾。常言道,欲速而不達。在投資的道路我們要樹立慢慢變富的思維。

第二層含義是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不必為衣食節儉而感到羞愧,不需要用高定來證明自己富有,更不靠炫耀財富來獲得尊重。我們的努力只為了自己和所愛的人過上更加舒適和有尊嚴的生活。

我是不在此山中。如果有什麼理財方面的問題,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不在此山中,直接諮詢我。如果對您有幫助,也歡迎留言,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