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胡辣汤:为什么跟河南胡辣汤不一样

题记:胡辣汤是河南早餐的名片,都知道周口逍遥镇和漯河北舞渡的。其实河南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胡辣汤,中部、西部、东部、北部地区,东、西部还都向外省有延伸。内容各不相同,调子基本一样,“胡、辣、汤”,但在河南却很少提到南部胡辣汤。淮河以南的潢川县光州胡辣汤,和全省各地完全不同,具有鲜明的江淮特色。

潢川胡辣汤:为什么跟河南胡辣汤不一样


胡辣汤从哪里来的

——胡辣汤起源于“汤”。

从人类发展史可以了解到,人类饮食文明起于火,源于汤。有了火才有了真正意义的食物,不再是茹毛饮血,直接吃食材。食物的根本表现是汤,有了汤才叫食物。或者说,把食材变成食物,主要通过汤来体现。我们通过伊尹的一个故事,来感受汤在华夏文化中的位置是多么重要。

伊尹是我国第一名厨,公元前18世纪末出生于夏朝有莘国的空桑(今河南杞县)。他是个厨子,做饭能做到通晓“一锅融通天下”道理。就是说,他把做饭和治国的内在规律融会贯通了。所以名声远扬,被商国成汤王欣赏,三番几次亲自带着重金去有莘国礼聘伊尹,有莘国王一直不答应。后来成汤王想个绝招,娶了有莘王的女儿,把伊尹作为陪嫁厨子,才得到他。伊尹本色不变,走的时候把熬汤的大锅,叫做“鼎俎”的,打包背到商国。

潢川胡辣汤:为什么跟河南胡辣汤不一样


用现在的话说,伊尹的修养已至臻境,清楚知道商汤王要他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国家得天下。于是有了历史上一场著名的君臣对话,也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名句的出处。就在伊尹到达商国后的欢迎仪式上,伊尹当庭摆放着背来的汤锅,君臣二人围绕鼎俎说了起来。这段话被记在《吕氏春秋·本味》: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火,衅以牺。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

意思是:商汤王得到伊尹,第二天就以最隆重的仪式,在宗庙欢迎他。汤王就请伊尹从做汤说起治国的道理。伊尹侃侃而谈道:做汤要用到很多食材,目前商王您的国还小,没有那么多,但是得到天下后,就不是问题了。炖汤用的食材,主要三大类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可是,水里的鱼腥,吃肉的动物味臊,吃草的动物味膻。平和这些味道,主要靠水用酸、甜、苦、辣、咸和水、木、火来改变不好的味道。其中的火候大小,熬煮长短,调料多少,配合阴阳四时转化,才能做出你所需要的美味汤来。

潢川胡辣汤:为什么跟河南胡辣汤不一样


——汤分支出“羹”。

根据史书记载,到了周朝,各式肉羹已经很丰富了,《礼记·内则》里有详细内容。单从“羹”字就可以看出,羊羔熬出的汤羹味美的狠。但是羹和汤,互不缭缠,各具特色。主要原因是:

汤是食物,但有食材性质;羹却是食物,不能像汤那样还可以加工成其他食物。譬如胡辣汤,是在骨头汤的基础上做成的,但是不可以把胡辣汤再做回骨头肉汤。

所以,古人一般都吃的是羹,而不是汤,即把汤加工成羹再享用。《史记》里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五帝时期,黄帝就能做羹,《神仙传》说“彭祖善养性,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唐朝王建的《新嫁娘》诗句更传神: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贤惠的小媳妇我也想要。

——胡辣汤是羹的延伸。

从古籍了解到,最早的羹分两大类:肉羹和素羹。王者肉羹,百姓多素羹。这是因为周朝定的规矩,百姓不能随便吃肉,只好做素羹吃。所以,至少在唐代以前,全国人都吃羹,就像如今的吃饭配汤,餐餐不离。只是那时候还不叫胡辣汤,从北宋起,才有了胡辣汤。


潢川胡辣汤:为什么跟河南胡辣汤不一样


宋朝有了胡辣汤

——北宋皇帝醒酒开胃是大事。

北宋皇帝一族和以前历代皇家比,有个显著特点,文人气质浓厚,思想敏感,就体质羸弱。大白话说,想得太多了,身体跟不上。尤其是经济发达,钱花不玩条件下,皇帝也是人,成天花天酒地,像水浒里说的,挖地道也要出外幽会美女李师师。丰富的夜生活,身体消耗过大,早起害酒影响上朝。怎么办,一帮子太监随从想办法。当时皇帝早起主食有肉粥,就是传统的羊肉羹,羊肉连骨头一起熬了,吃肉喝汤。

有说是小太监,对皇帝每日早起害酒上了心,四处觅来方子,肉羹里加入香辛料和醋,喝了辛辣发汗,爽口醒神,极是解酒。还有说是御厨想的醒酒方子,也是肉羹里加入香辛料。靠谱的依据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肉羹做法,被收入到一本药书里,这本书叫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管怎么说,宋朝皇宫对羊肉羹的改造是不争的事实。再说皇宫有的是条件,最好的香辛料是外来的胡椒,再珍贵也舍得用。此前多少年,国产香辛料都是茱萸、蓼草、花椒之类,那时还没辣椒。于是,羊肉羹加胡椒和醋,成了大宋皇族离不开的醒酒羹。

潢川胡辣汤:为什么跟河南胡辣汤不一样


——大宋皇帝的开明。

经济越发达,社会越文明。宋朝皇帝有好吃好喝的不瞒着百姓。这个醒酒羹喝过一段后,感觉尤其好,就说给文武百官,任由他们传了出去。很快的,街肆就有了羊肉羹卖。当时汴梁城里,食肆集中在大相国寺周围。都知道是皇帝爱吃的羹,生意就格外的好。市民百姓可没那么文绉绉的,叫它什么羹,看着面糊糊一样,还又香又辣,干脆的口语化,叫它“胡辣汤”。于是,胡辣汤问世。

——胡辣汤的流派。

后来有传说,北宋亡了,宫里伺候皇上那个太监回老家逍遥镇,把胡辣汤带了去,开个胡辣汤店,在当地生根开花。其实以当时宋朝皇族的影响,胡辣汤早已流传到各地,并对其传统的羹汤,有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就目前来看,除了山东、江苏一带的sá汤还保持自己特色,但也构成胡辣汤的一大流派,特点在于内容。再就是豫南信阳潢川胡辣汤,总计三大流派:

●以逍遥镇和北舞渡为特色的胡辣汤,汤浓稠特点,包括陕西河北一带;

●以山东江苏一带的sá汤,汤的浓稠程度轻些,主要蛋花表现。这个羹,还是古东夷流传下来的,历史以来没变化。

●豫南潢川胡辣汤。特点是胡辣汤往南到此为止,不再往纵深发展。汤就带着南方特色,不像北方的那么“糊”,稠而不糊,不是牛羊肉,是猪肉,纯粹的胡椒辣。

潢川胡辣汤:为什么跟河南胡辣汤不一样


豫南胡辣汤

——来自古代百姓的素羹。

如同豫东的sá汤,潢川胡辣汤也保持着本来的模样,没受到多少外来影响,就是日常的饮食,羹。还是素羹的底子,普通百姓吃的。所以,不是肉汤,也没有用骨头熬汤。也不很辣,稍微有点辣味,不酸,就是比较香,还不是香味料调制出来的香,是食材本来的鲜香。吃过农村大席的熟悉这个味道,纯食物的香,引人垂涎。

——潢川胡辣汤的特点。

三个显著特点:

●不勾芡。不像北方的胡辣汤,要用面粉或淀粉勾芡,潢川胡辣汤依靠粉条和滑肉里的淀粉,自然成芡。所以,看似有芡实际没芡,汤有稠度也有通透亮度,典型的羹。

●不用肉骨头汤。只要水,按程序直接放进食材,然后成汤。

●只要胡椒粉,不要任何香味料,包括味精鸡精。再就是基础的葱姜盐油老抽酱油。


潢川胡辣汤:为什么跟河南胡辣汤不一样


——潢川胡辣汤的做法。

核心诀窍在于肉面疙瘩的制作。把少量的猪肉切很薄还小的片,然后打鸡蛋,加面粉,兑水和成面团,软硬稠稀为炸油条的面差不多。主要功夫在和面,不是揉,也不是搓,是“拁(当地念jiǎ)”。动作是两手五指分开,分别抓满面团,使劲捏握,把面团从指缝挤出去。然后周而复始,把面团拁上劲道,算是完成。

第二个主要材料是粉条。豫南产绿豆,最好的粉条是绿豆粉条,不是红薯粉条。把粉条泡发好,放入汤锅水里。烧开后,揪扯成小面团,逐个放入水里。每个面团就调羹大小,形状不规则。抓紧一气揪完。

然后煮着,煮的中间,绿豆粉条和面团淅落的淀粉,自然使汤羹糊化,所以得到稠而不黏的效果,喝着清爽。大约煮10分钟的时间,汤羹已经糊化好了,加老抽上色,加盐调好咸淡。最后放胡椒粉,拌匀即成。

潢川胡辣汤:为什么跟河南胡辣汤不一样


营业性质的胡辣汤,在煮的时候,适当放入一些海带丝、金针菜和豆腐丝,成汤时撒葱花,盛碗滴几滴小磨香油,就着烧饼或油条、小笼包等,都好吃的不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