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洪澤數十名血透患者因過量補鐵致鐵過載,多人被問責

江蘇洪澤至少有37名血透患者,在洪澤區中醫院“過量補鐵”,鐵蛋白水平超出4-13倍(以鐵蛋白水平500ug/L為基數)不等。其中,2名患者被確診“肝硬化”。

在與部分患者簽訂的善後“協議”中,洪澤區中醫院承認,“不規範使用蔗糖鐵”,“存在明顯過錯”,致鐵過載,承諾免費給予“降鐵治療”及“補償”(或“賠償”)患者數萬元不等。

根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得的一段患者與疑似該院副院長陳永軍的對話錄音裡,該院承認,原血透室主任收取靜脈鐵劑“蔗糖鐵”廠商南京恆生製藥公司的回扣。

不過,12月15日,陳永軍向澎湃新聞記者否認了“回扣”一說。他表示,目前醫院已經妥善處理好此事,洪澤區紀委監委、洪澤區衛健委已有調查結論,自己也受到“誡勉談話”處分。

12月16日,澎湃新聞記者從洪澤區紀委瞭解到,區紀委今年2月介入調查,五六月份形成調查結果。

洪澤區委常委、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吳一航向澎湃新聞表示,洪澤區紀委是從“工作失職”角度處理了院方四人,分別是:原血透室主任趙軍職稱降級;其前一任血透室主任吳靜飛受處,主持工作的副院長陳永軍受到誡勉談話處分;分管業務的副院長盧軍受到警告處分。

患者們則認為,洪澤區中醫院雖承認“過錯”,但“隱瞞”了“鐵過載”危害等關鍵信息。這種“內部處理”式的查處,一些相關責任人並沒有受到調查和法律追究與處分,調查部門也未能就此藥品回扣深入追查下去,“在發生了這麼大的醫療事故之後,洪澤區醫院竟然還能通過考核。”

江苏洪泽数十名血透患者因过量补铁致铁过载,多人被问责

洪澤區中醫院與患者簽訂的第一批協議,承認”因蔗糖鐵糾正腎性貧血“,致鐵過載,補償1萬元。

過量補鐵導致的“鐵過載”

今年春節後不久,洪澤區醫調委、洪澤區中醫院等多部門與患者簽訂的“協議書”,確認了前述事實存在。

成立於1986年的洪澤區中醫院,位於江蘇淮安市洪澤區,2013年11月通過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的二級中醫醫院評審驗收,獲得“二甲中醫醫院”資格。該院的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效曾受到表彰和肯定。

澎湃新聞拿到的數十份協議顯示,洪澤區中醫院承認“不規範使用蔗糖鐵”、“存在明顯過錯”,承諾免費給予“降鐵治療”以及“補償”或“賠償”患者數萬元不等。

根據與患者簽署的時間先後,協議目前共有3個不同版本。在相關協議中,醫院方面對患者進行“補償”或“賠償”,金額也無統一標準。比如,患者是同樣的鐵蛋白數值,但獲得的賠(補)償可能相差數萬元。

據最先簽訂協議的一批患者說,洪澤區中醫院當時約定的“補償”金額,依“鐵蛋白水平”而定,每超過1000ug/L,補償1萬。

比如,鐵蛋白水平位於1000~2000 ug/L,補償1萬;2000-3000 ug/L的,補償2萬;以此類推。但從後來陸續簽訂的協議來看,同樣的鐵蛋白水平,拿到的“補償”已有不同。

之後,洪澤區醫患調解委員會和洪澤區衛健委,相繼加入到協議相關方。在一些患者的努力下,今年10月簽訂的第三個版本(目前最新一個版本)的協議中,洪澤區衛健委明確,對落實該協議負監管責任。

“在患方不違背協議中與之相關的應盡義務的前提下,醫方不管法人代表是否變更,淮安市洪澤區衛生健康委員會應確保醫方履行協議中與之相關的所有條款內容。”今年10月19日的協議裡提到。

協議對於患者的“約定條件”是一致的,即:患者不得再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向醫院方面主張權利,不得有任何損害醫院名譽及利益的行為。否則,患方將無條件返還已支付的全部款項,且不得以本協議作為主張權利的依據。

11月中旬,澎湃新聞記者在洪澤當地瞭解到,至少有37人因蔗糖鐵輸入過量,造成“鐵過載”。這些患者中,除一名透析2年患者,血清鐵蛋白水平(SF)在1500ug/L左右,其餘36人的鐵蛋白水平均超過2000ug/L,其中12人鐵蛋白值超過4000 ug/L,6人超過5000 ug/L。

考慮到該血透中心共有200多患者,“鐵過載”的實際人數存在著增多的可能。

江苏洪泽数十名血透患者因过量补铁致铁过载,多人被问责

第二批協議,洪澤區醫調委介入,洪澤區中醫院承認”因蔗糖鐵糾正腎性貧血“,致鐵過載,患者鐵蛋白水平數值超過6000。

12月15日,洪澤區中醫院副院長陳永軍向記者表示,鐵過量的患者人數具體記不清,明顯鐵過載的患者有幾十人,目前醫院已經妥善解決此事,患者病情穩定。

2000-6000ug/L,什麼概念?

根據南京金域醫學檢驗所出具的血清鐵蛋白水平參考值,男性為21.8-274.66 ug/L,女性為4.63-207.00 ug/L。

國際上對“鐵過載”的診斷標準尚未統一。歐美國家多采用SF>1000ug/L,日本標準定為SF≥500 ug/L。2011年的中國專家共識,建議採用歐美標準,在排除活動性炎症、肝病、腫瘤、溶血和酗酒等因素的影響後,SF>1000 ug/L,即診斷為鐵過載。

對於這些指標背後的含義,大部分患者感到無所適從。“沒辦法,我們不懂,醫院說完全可以治好,只能聽醫院的。”一位鐵蛋白水平一度達到4600 ug/L的患者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江苏洪泽数十名血透患者因过量补铁致铁过载,多人被问责

第三批協議,該患者鐵蛋白水平數值一度超過7000,洪澤區衛健委加入到協議相關方,明確對落實該協議負監管責任。

在這個GDP不到300億元的蘇北縣區,患者們大多年紀在五六十歲以上,對“鐵過載”等名詞一竅不通,但多年的血透生活已經教會他們要堅強。

但後來,一些患者瞭解到,“鐵過載”並非醫院承諾的那麼輕鬆,“這是一種‘沉默’的疾病。”有患者託人打聽後這樣理解,“病情進展緩慢,但危害很大,而且透析患者由於無尿更難治療。”

促紅素時代的“鐵過載”

透析是一種讓人痛苦而無奈的體驗。

為了讓機器“清洗”血液——這些終末期腎衰患者(俗稱尿毒症,一種公認無法治癒的疾病),往往一次要坐上4個多小時,而且每週2- 3次,雷打不動。

貧血曾是這個脆弱人群面臨的嚴峻挑戰——我國缺乏確切的有關血透患者貧血的流行病學數據,但據安徽省一項維持性血透患者貧血患病率流行病學調查,2601例成年患者中,大約有82.5%的透析患者發生貧血。

原因有很多:最要緊的,腎衰竭患者體內極少或者不能產生一種刺激骨髓攜氧紅細胞的激素,在EPO(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出現之前,輸血曾是主要治療方法,但輸血容易感染,而且血源受到限制。

1989年,EPO類似藥物的上市,是貧血治療一個里程碑事件。它是一種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rHuEPO),該激素由腎臟產生,可以刺激骨髓生成攜氧紅細胞。

人們隨即發現,這種方法需要配合足夠的鐵。

紅細胞生成素(EPO)刺激下,向骨髓提供鐵是紅細胞生成過程中的限速步驟。所謂限速步驟,一個常見的比喻是,一條狹窄的水管——無論水流有多快,也無法改變水的流量——一個化學反應當中最慢的一個步驟的重要性在於能夠有效率地改善整個化學反應的速度,從而達致更高的產率等。

“鐵劑與轉鐵蛋白結合,可迅速到達骨髓,供給骨髓造血,因而可迅速補足患者所需鐵量,降低EPO的使用劑量,從而更好地節約醫療開支。”2004年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腎內科等11位研究者指出,“靜脈補鐵”被認為比口服補鐵效果更好。

2006年,《KDIGO慢性腎臟病貧血指南》進一步強調了靜脈鐵劑的作用。KDIGO(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後組織),是一個由世界各地的腎臟病學家組成的非盈利性醫學組織,制定適用慢性腎臟病臨床實踐指南。

然而,隨著靜脈鐵劑的大量使用,一個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鐵過載”。大量研究發現,接受ESA(模擬EPO效應的一組藥物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和靜脈鐵劑糾正貧血的透析患者中,“鐵過載”發生概率很高。

一項納入32193名患者的透析結局及治療策略研究顯示,歐美國家透析患者的靜脈鐵劑使用頻率、劑量逐漸增加。從1999年到2011年,靜脈鐵劑使用的比例從50%增加到71%,每月使用劑量從232±167mg增加到281±211mg。2012年,美國透析患者中34%患者的SF超過800ug/L,1/5的透析患者每月接受鐵劑超過500mg。

一次靜脈補鐵通常在較短的時間內以100-1000mg的劑量注入。而人一日三餐由腸道吸收的鐵,大約1-2mg,“如此快速補給的鐵像洪水一般會淹沒自由的轉鐵蛋白,加重網狀內皮系統壓力。” 2013年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一項研究如此形容。

當網狀內皮細胞鐵儲存能力及轉鐵蛋白過飽和後,未結合的鐵開始積累在心臟、肝臟等器官,促發產生大量有害化合物如自由基,損傷細胞及產生慢性毒性,導致組織器官纖維化或功能障礙等。當未結合的鐵被心臟組織吸收時,由鐵催化反應形成的氧代謝物和其他毒素穩定積累破壞組織。

最終,據上述研究,靜脈鐵劑的“過度或不當使用”,可能加劇慢性腎臟病相關的氧化應激(導致血管硬化)和炎症、改變心臟組織結構、抑制免疫系統,以及可能增加微生物感染風險等。而心血管疾病和細菌感染,正是目前透析人群中的前兩大死因。

北京協和醫學院2018年一篇博士論文《透析患者中鐵過量問題探究》同樣認為,長期靜脈補鐵,會使人體鐵累積毒性增加,可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顯著增加。

該論文援引的一項臺灣前瞻性研究支持了上述結論。他們將1239例透析患者分為僅口服鐵劑組、低劑量靜脈補鐵組(40-800mg/6月)、中劑量靜脈補鐵組(800-1600mg/6月)和高劑量靜脈補鐵組(1600-2400mg/6月)。研究發現,中、高組的病死率較口服組顯著增加,且其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也顯著增加。

靜脈鐵進入血液後一部分被用以生成血紅蛋白、糾正貧血,多餘部分被肝、脾巨噬細胞攝取並儲存。

當鐵過載時間較長,且肝鐵含量較高時——有研究認為,肝鐵含量要達到22mg/g肝乾重——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可能發生。

事發後患者遭變相“封口”

2019年1月,第一例“肝硬化”出現。

江苏洪泽数十名血透患者因过量补铁致铁过载,多人被问责

2018年年底,患者蔣永被確診“肝硬化”。

51歲的蔣永(化名)先後在淮安第一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確診為“肝硬化”,醫生告訴他,可能是蔗糖鐵輸入過量導致——此前他查出的鐵蛋白水平不算最高,4500ug/L。

之前那些看起來高深而不明所以的醫學名詞,一下在患者心中具象化了。

肝硬化,一種進行性、瀰漫性的終末期肝病。肝臟的癌前病變大多數發生在肝硬化背景的基礎之上。

在洪澤區衛健委接到投訴介入之後,洪澤區中醫院開始“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並迅速開展協議談判工作。

春節前夕,2019年1月20日,洪澤區中醫院醫患辦第1次書面回覆承認,部分透析患者鐵蛋白升高,是院方使用“蔗糖鐵”治療不規範導致。就此,醫院方面擬定方案,篩查3年內使用過蔗糖鐵的透析病人、統計出各人的使用量。

5天后,醫院第2次回覆,承諾將會承擔因高鐵蛋白引起的心、肺、肝等器官損害的所有費用。

2019年2月底,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劉必成教授、南京明基醫院院長季大璽等一行6位專家被請來會診後,洪澤區中醫院制定診療方案,啟動與患者的協議談判。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洪澤區中醫院與大部分患者迅速簽署協議,現金補償數萬元,同時免費進行“去鐵治療”(期間透析同樣免費)。

作為交換,患者承諾,不再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向醫方主張權利,不得有任何損害醫方名譽及利益的行為。

這一治療方案,包括血液灌流、去鐵胺配合血液淨化;或是通過促紅細胞生成素使用增加機體鐵利用等方法。

“只要去除鐵過載原發因素,積極採取綜合治療方法,完全可以使患者體內鐵代謝達到正常的平衡狀態。”洪澤區中醫院稱。

然而,患者們事後發現,所謂的“去鐵治療”,似乎不像是醫院承諾得那樣簡單容易。草草簽下的協議,更像是利用信息不對稱而採取的“封口措施”,不僅顯失公平——刻意隱瞞了諸如“鐵過載”危害等關鍵信息,補償與損失並不對等,而且“阻斷”了大部分患者進一步維權可能——大部分簽署協議的患者,之後不敢對外透露,擔心自己“違背協議”,醫院會拿回支付的補償款。

有患者家屬向記者表示,家裡老人接受4次血液灌流後,反應很大,“心臟受不了,後來還發生腦出血。”據該患者家屬所知,現在許多患者已經停止血液灌流。

江苏洪泽数十名血透患者因过量补铁致铁过载,多人被问责

有患者被查出“鐵沉積”

江苏洪泽数十名血透患者因过量补铁致铁过载,多人被问责

有患者被查出或患有“血色病”

上海455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韓國鋒2016年曾記錄過一個類似病例,患者“重度鐵過負荷導致肝硬化”,使用去鐵胺後血清鐵更高,血液濾過的方法清除鐵的效果不太理想。

他認為,血液透析患者輕度鐵過負荷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停用靜脈鐵劑,重度鐵過負荷治療比較困難。“如何更有效地清除無尿患者體內多餘的鐵尚需要探討。”

根據洪澤區中醫院的說法,隨著去鐵治療的進行,患者的鐵蛋白水平將會降低,並穩定在正常水平。化驗結果即為療效明證。

“事實”果真如此。今年6月底,洪澤區中醫院再次組織患者進行“貧血三項”檢查,蔣永和王麗的鐵蛋白水平有了明顯降低——蔣永從此前4851 ug/L降到3114 ug/L,王麗則降到2702ug/L——去鐵效果良好。

但幾天後,兩人自己去查,卻查出了截然不同的結果——王麗和蔣永依然穩定在4583 ug/L和4461ug/L左右。比幾天前還升了1000多個單位。

那一瞬間讓蔣永等患者感到悲哀。“我們覺得無從瞭解自己的真實情況。”他們的擔憂基於一個事實,現任洪澤區中醫院院長王林森,同時也是洪澤當地最大醫院——洪澤區人民醫院院長、黨委書記。王林森之前曾任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他可是20多年的腎臟科專家啊”王麗家屬說。

司法途徑似乎也走不通了。

部分患者曾要求對“鐵過載”造成的身體損害進行醫療事故鑑定——這一意思也在協議裡籠統提及,“醫院承諾如果以後甲方出現身體損害,經權威機構鑑定正是與鐵蛋白升高有關,則由院方承擔後果”。

協議簽署前,洪澤區中醫院曾答覆患者稱,醫療事故技術鑑定,由負責組織醫療事故鑑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專家鑑定組進行,醫院已經與部分患者溝通過,將於春節後進入申請醫療事故鑑定程序。

然而,5月31日,淮安醫學會作出書面意見,對8名患者中止醫療事故技術鑑定。“鑑於去鐵治療週期較長,現在無法確定損害結果,無法確定醫療事故等級,鑑定時機目前並不成熟,需待血清鐵蛋白指標穩定後再行鑑定。”

洪澤區中醫院等自此遭遇信任危機。患者認為,這些事加在一起,看起來仍然像是對醫院存在問題的遮掩,而不是正視和診療。

有患者還表示,醫院方曾“提醒”他們此事外傳的後果,“血透室被查了,你們就沒地方血透了”。

江苏洪泽数十名血透患者因过量补铁致铁过载,多人被问责

第三批協議,洪澤區衛健委加入到協議相關方,明確對落實該協議負監管責任。

掩蓋?封鎖?

至少有9個月的時間,醫院是可以早作應對、診療、及時止損的。至少,“蔗糖鐵”輸入量可以控制,部分患者的“鐵過載”程度,或許不會如此慘烈。

2019年春節前夕,第一例“肝硬化”的確診和洪澤區衛健委的介入,洪澤區中醫院終於叫停了“蔗糖鐵”的使用。

這距離該院第一次收到患者反映其鐵蛋白水平超高,已經過去了9個月。

2018年4月,王麗第一個查出鐵蛋白水平超標。她嚇了一跳,數值高得驚人——6464.17ug/L。括號後面是人體的正常水平,男性(21.8-274.66 ug/L),女性為(4.63-207.00 ug/L)。即便按照最高值算,也高出30多倍。

透析6年,此前醫院從未要求查過“貧血三項”(用來查驗鐵蛋白水平、葉酸等)。

這次去查,是一位在蘇州血透回來的患友提醒他們的。那位患友說,蘇州的血透中心每3個月要查一次“貧血三項”,化驗結果決定“蔗糖鐵”的用量。當時化驗標本還送到南京,“洪澤區中醫院檢驗科說沒有這個技術”。王麗家屬說。

蔗糖鐵,他不陌生。這是一種靜脈鐵劑,“透析患者容易貧血,它用來補鐵和補血,每週必用。”醫院告訴他們,這兩年,用量還加大了,一週要用3支。

王麗家屬向記者回憶,當時他拿著化驗單找到血透室主任趙軍理論,後者顯得不置可否:“一會說他通知過要查,是患者自己沒去查,一會兒又說查鐵蛋白水平不標準,應該查鐵蛋白飽和度。”

趙軍有一點沒說錯。臨床上評估患者鐵過量的實驗室指標主要2個:鐵蛋白水平SF(ug/L)和轉鐵蛋白飽和度TSAT(%)。

鐵蛋白水平SF,是間接監測身體鐵儲存量的有效方法。鐵蛋白為肝巨噬細胞儲存鐵的主要形式,亦有極少量鐵蛋白被釋放入血液循環。SF升高,可表明機體鐵儲存量增加。但需注意的是,也有除鐵儲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會獨立影響鐵蛋白水平,比如炎症。

轉鐵蛋白飽和度TSAT,理論上監測的是血液中與鐵結合的轉鐵蛋白比例,對於鐵過量比較敏感,循環中鐵的少量上升即可提高TSAT水平。因此許多臨床指南推薦,如果懷疑患者鐵過量,可首先查患者TSAT水平。但這一指標也受炎症等影響,因此存在侷限性。

近年來,雖有研究認為,SF水平和TSAT水平由於影響因素過多,不能作為檢測鐵儲存量的可靠指標,且國際上對“鐵過載”的診斷標準尚未統一,但KDIGO指南非常強調這兩項指標對於補鐵把控的重要性。

2012年《KDIGO慢性腎臟病貧血指南》,首次明確了靜脈鐵劑使用上限——慢性腎臟病貧血患者靜脈鐵劑+ESA使用的上限為:TSAT 30%,SF 500ug/L。

而在今年9月江蘇省最新修訂的“血液淨化中心”建設管理規範中,這一限值是30%和800ug/L,“靜脈鐵劑治療期間應監測鐵狀態,避免出現鐵過載。若TSAT≥30%和或SF≥800ug/L,應停止靜脈鐵劑治療。”

但無論是由於鐵超負荷還是全身性炎症,6400ug/L的超高 “鐵蛋白水平”都代表著靜脈補鐵的生物學“紅燈”。

王麗家屬回憶,當時見沒有說通,他準備離開,推開門,院長王林森恰好站在門口。王麗忙給又給院長再說了一遍,要求“給所有血透患者都查一遍鐵蛋白”,並且要懲罰趙軍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無從確定醫院此時是否真正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醫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應對。

多位患者向記者回憶,1個月內,醫院先後採取了兩個措施。

先是貼出一張通知稱,“貧血三項”檢查,醫保將不予報銷——事實上,這種檢查在醫保報銷範圍內。但這個通知下發後,一些病患擔心醫保不報銷相關費用,而不再或者不敢去查“貧血三項”。

有患者對記者表示,由於當時對“鐵蛋白”醫療名詞的一竅不通,以及約200元的自費費用,他們沒有跟著其他人一同去查“貧血三項”。這份通知,不久後被撕下。

幾乎同一時間,2018年5月27日,洪澤區中醫院舉辦了一場腎友交流會。

多位患者記得,交流會最後一項內容,“蔗糖鐵”生產商南京恆生製藥公司代表發言,向在場的兩百多位患者及家屬宣傳“蔗糖鐵”的好處。

洪澤區中醫院的官網上記有這次腎友會的大致內容,但未提及參與方有“南京恆生製藥公司”。

再然後,一切照常。血透室正常運營。

多位患者說,醫院沒有組織血透患者統一化驗,也沒有給王麗解釋為什麼會出現如此之高的鐵蛋白水平,更沒有進行治療和干預,或者控制“蔗糖鐵”的使用。

儘管當時一些患者已經自己去查出了“鐵蛋白水平”超高,但這意味著什麼,他們也不清楚。唯一能採取的措施是,主動要求停止使用蔗糖鐵。

其他毫不知情的患者仍然在繼續使用“蔗糖鐵”。

收費票據顯示,一位77歲的終末期腎衰患者,到2018年12月份,仍在使用蔗糖鐵,這位老人後來查出“鐵蛋白水平”達到5149 ug/L,醫院一次性賠償6萬元。

問責被指流於表象

在這起至少“醫療過錯”導致的悲劇中,事件如何定性,多少患者受到影響,何人因此受到處理,事發近一年,官方至今尚未見公開發布消息,也未向蔣永王麗等實名舉報人進行答覆。

6月14日,淮安市洪澤區衛健委明確表態,區紀委監委和區衛健委將根據調查結果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問責和處理。

同時,洪澤區衛健委也表示,在經過調查核實的基礎上,按程序將該事件的調查情況及時向淮安市衛健委和洪澤區委區政府進行了報告。

但是,調查結果似乎沒有了下文。迄今為止,蔣永王麗等人聽到兩個說法,都是關於血透科原主任趙軍的。一個是,趙軍目前還在血透室工作,職務降了一級;另外一種說法是,趙軍被醫院開除,現在不知所蹤。

至於更高級別的領導是否受到了牽連,他們沒有聽說。

之前,2019年1月20日,洪澤區中醫院醫患辦曾在第一次書面回覆中,提到對責任醫生趙軍的初步處理——暫時調離血透室,免去其腎內科副主任和血透室主任職務,取消當年的評選評優資格,收回去年的“文明職工”稱號。

洪澤區中醫院官網上如今查不到關於趙軍的信息,只有一則2018年8月的擬提拔人員任前公示顯示,擬聘任趙軍,腎臟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洪澤一接近官方的知情人士日前向澎湃新聞透露,整頓和問責是在衛生系統內部進行,目前共4人被問責:洪澤區中醫院兩位副院長和血透室兩任科主任。

具體是,淮安市洪澤區中醫院副院長陳永軍(主持工作),誡勉談話;副院長盧軍(分管業務),受到警告處分;血透室原主任吳靜飛,受到警告處分;直接責任人、時任血透室主任趙軍,受到降級處理。

患者稱,此次處分之所以溯及到原血透室主任吳靜飛,是因過去多年該血透中心從未要求檢查過“貧血三項”等相關鐵代謝指標。

但有患者注意到,三四年前一次人事變動之後,蔗糖鐵的使用量明顯增多。“以前是一週一支,現在經常一週三支”。

這次人事大變動中,血透室主任等發生調整,血透科醫師趙軍,升任血透室主任,原血透室主任吳靜飛被調至洪澤區人民醫院任醫務科科長。

多位患者向記者表示,此次事件之後,吳靜飛再被調回“救火”,任血透室主任。

在一段疑似該院副院長陳永軍與患者溝通的錄音裡,該院副院長承認,涉事醫生趙軍收取“蔗糖鐵”藥物回扣。同時他也提到,洪澤區中醫院當年高分通過了2018年公立醫院績效考核。

不過,12月15日,陳永軍院長向澎湃新聞記者否認了“回扣”一說。

陳永軍表示,目前醫院已經妥善處理好此事,自己也已受到“誡勉談話”處分。他說,洪澤區紀委監委、洪澤區衛健委已有調查結論,具體可向上述部門瞭解。

12月16日,澎湃新聞就此事分別向洪澤區衛健委及洪澤區紀委瞭解核實,洪澤區衛健委醫政科曹姓科長表示:具體情況他不清楚,他要向洪澤區中醫院瞭解下,“是中醫院他們自己調查的”。

洪澤區委常委、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吳一航確認:區紀委今年2月介入調查,五六月份形成調查結果,該院兩名副院長及血透室兩任主任受到處理。

吳一航表示,洪澤區紀委是從“工作失職”角度,對洪澤區中醫院4人進行處理:原血透室主任趙軍職稱降級,相當於“撤銷職務”,處分當時還在醫院工作;上一任血透室主任吳靜飛也給予處分,因為“這是一個長時間段發生的事,持續三四年。”

另兩名副院長,一位主持工作,一位分管業務,分別受到誡勉談話和警告處分;至於洪澤區中醫院一把手院長王林森,他同時也是洪澤區人民醫院院長,對區中醫院僅“代管”,具體工作由副院長負責,因此一把手院長王林森未受處分,但有“提醒談話”。

至於事件涉及患者人數和事件定性,吳一航表示,涉及患者人數大概三四十個,關於是否為醫療事故,“應當由洪澤區衛健委認定”。

王麗等患者認為,這種“內部處理”式的查處,一些相關責任人並沒有受到調查和法律追究與處分。調查部門也未能就此藥品回扣深入追查下去。

“在發生了這麼大的醫療事故之後,洪澤區醫院竟然還能通過考核。”患者說。

澎湃新聞注意到,洪澤血透事件事發時,正值江蘇東臺血透感染事發。在多個與患者溝通的錄音裡,當地官員以“東臺血透事件”事發,正是敏感時期為由,要求患者“顧全大局”、“理性維權”。

11月中旬,澎湃新聞在洪澤區中醫院看到,血透室正常運營,且在多個地方貼出紅色告知書,建議患者每3個月進行“貧血三項”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