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客家名小吃:兜湯

寧化客家名小吃:兜湯

寧化客家名小吃:兜湯

宁化客家名小吃:兜汤
宁化客家名小吃:兜汤

兜湯,是寧化客家的一種成名小吃。據傳,歷史上寧化出產杉木大材,早在隋大業年間開縣始祖巫羅俊就“泛筏於吳”開闢了寧化至閩江的航運。早年的翠江上木排如梭,江邊常年聚集著放排討生活的艄公,這些艄公風裡來雨裡去,上岸下水前能喝上一碗熱湯是很期盼的事情。城內下東門有個包子鋪,專做包子賣,掌櫃因長一臉麻子,在家排行老五,大夥都叫他“麻五”。據說當年麻五的祖上從中原逃避戰亂來到寧化,飢寒交迫昏倒在一座寺廟門口。住持見其一家老小沒有生計,大發善心,遂資助其在下東門臨街搭起一個小店鋪,專做包子賣。

這年春,包子鋪外來了一個衣衫襤褸飢腸轆轆的雲遊道人,心地善良的麻五連忙端出幾個包子給和尚充飢,道人吃完後看著翠江上木排如梭,艄公雲集,就對麻五說:“我教你做一種湯,配上你這包子,挑到江邊去賣,保管你生意紅火。”說罷,來到廚房,把麻五常用的調料品取出八角、山奈、牛角椒,生薑、香菇、香蔥等扔入鍋中,讓麻五用慢火熬煮,又叫麻五把精瘦豬肉切成片加入鹽和地瓜粉拌勻,置入鍋中同煮。只見道人口中唸唸有詞,右手往空中抓了一把,往鍋中一拋,也不知住持施了什麼法術,頓時滿屋飄香。道人對麻五說:“此湯要常年保溫,不可缺火,方能吃出箇中滋味,切記!切記!”說罷,雙手合十作別。麻五按照道人的交代,把那鍋香噴噴的熱湯和包子一併挑到江邊出售,為了保溫,麻五還特地在湯鍋下下生了一個火爐。艄公們端著熱湯吃著包子,讚不絕口。客家語中,“端”(本意是端在手上)發音成“兜”(dou),兜湯意為端著吃的湯。久而久之這種香氣撲鼻熱氣騰騰的肉湯就被大家稱之為“兜湯”了。

兜湯要趁燙吃,湯鮮肉滑,引人垂涎。由於兜湯,味道清甜爽口,適合下飯,時間長了,兜湯便成為客家人的家常小吃,也成為大街小巷的風味美吃。酷愛美食的客家人,於是將之納入家常食譜,並作為早餐的必選湯。

宁化客家名小吃:兜汤

兜湯的製作很簡單又很有講究,主要有“豬兜”、“牛兜”和“鴨兜”三種,豬兜,取上等豬瘦肉,切成指頭大小,採用橫切法,切斷肉纖維。將切好的瘦肉拌入食鹽、味精、醬油和香油,用手抓勻後下芡粉。芡粉為地瓜粉,適量撒入豬肉裡,用雙手用力搓勻,直到將芡粉深深芡入豬肉纖維內為止。煮“豬兜”用滾水,將搓好芡粉的肉放入翻滾的水裡,水再開一次就好了,將火撤 去不能再煮,否則就不脆嫩了。當然,水裡有鹽、味精和墨魚、麻油、蔥末等佐料,再加姜、茴香、八角、當歸去腥味配料。

宁化客家名小吃:兜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