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推薦: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推薦: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



愛孩子的家長千篇一律,會懲罰的父母萬里挑一。

李玫瑾教授推薦: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那天,我帶女兒去吃肯德基,剛坐下,就聽到一聲壓低了音量的怒吼:

“每次出來都這樣,說多少次了,快給我老實點,好好坐著,看你乾的好事!”

我尋著聲音看過去,只見對面桌一個約摸5歲的小男孩,雙手蘸滿番茄醬在那手舞足蹈。

臉上和衣服上都是番茄醬的痕跡,小桌上一片狼藉,旁邊坐著一臉怒氣的媽媽。

看來是孩子吃飽喝足後的玩鬧,引起了媽媽的不滿。

正當那位媽媽罵罵咧咧地拿著紙巾幫男孩擦臉的時候,小男孩狡黠地跳上了沙發凳,小手所到之處,又抹了一圈番茄醬……

李玫瑾教授推薦: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接著就是媽媽的驚呼,連哄帶罵地把小男孩拎了出去。

類似的場景並不少見,孩子不聽勸,就要依著性子來,真的是很傷腦筋,比如:

到飯點了不肯吃飯,話說了一大堆才扒拉一小口;

脫下來的衣服亂丟,玩具扔得到處都是;

晚上不睡覺,作業不按時寫;

……

光想到這些,很多家長都煩躁得要原地爆炸!

李玫瑾教授推薦: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大多數父母會出現這樣兩種反應:

一種是不停的嘮叨,反覆強調孩子做得不對的地方,就像小男孩的媽媽那樣。

可這樣的效果往往並不怎麼好,為什麼呢?

心理學中有個“超限效應”,意思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父母的反覆嘮叨不僅沒有效果,往往還起了反作用。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你什麼時候最反感父母?

高票答案几乎都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父母們三番五次的強調、規勸, 然而卻讓孩子在心裡築起了一道牆,從此再好的道理也難以穿透。

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那樣:“話多就沒有威嚴。”

李玫瑾教授推薦: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另一種反應呢,就是演變出超強的控制慾。

孩子不聽勸,那就用父母的威嚴進行控制,以“為你好”為由,給孩子套上枷鎖,可這樣做的結果,往往容易讓孩子走上極端。

心理諮詢師劉純婷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有個17歲的女孩離家出走,要跟男朋友私奔,父母都快急瘋了。

劉純婷聯繫到女孩,問她為什麼不回家?女孩說:“那不是家,那就是牢籠!”

原來,女孩父母的控制慾極強,生怕孩子學壞,從小到大都時刻盯著:

“必須打開房門寫作業,我的手機、qq、微信密碼他們必須知道。週末出門,要每半個小時發位置,彙報我在哪,稍晚點回家就疑神疑鬼,電話不斷……”


為了控制女兒的社交,父母甚至動手打了她。

在這樣的環境下,女孩過得苦不堪言,想過離家出走,甚至想過去死,只要能離開這個家,她什麼都願意幹!

父母越是控制,孩子就越是失控。

李玫瑾教授推薦: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嘮叨不行,強權控制也不行,那面對不聽勸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

曾看過一部叫《我在伊朗長大》的動畫電影,裡面有這樣一個故事:

女主和一個男人墜入愛河,並且很快就結婚了,但因為種種原因,這段婚姻在不久後就宣告失敗,女主傷心不已。

這時,女主父親和她說:“其實我早就看出來了,你們倆是不合適的,你跟這個人是不會幸福的。”

女主有些驚訝,說:“爸爸,既然你當初就知道了,那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

她爸爸語重心長地說:“那個時候就算我勸你,你也不會回頭的,許多事情是需要你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才會懂得。”

電影中這位父親的做法,雖然避免了與女兒起衝突,但卻有點事後諸葛的意思,而且沒有幾個父母看著兒女往火坑裡跳,還能忍著不說。

李玫瑾教授推薦: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針對這種情況,凱叔給出了自己的育兒方法。

他在一個節目中曾說,自己從來不去督促女兒寫作業,而是把寫與不寫所帶來的結果告訴孩子:

“按時完成作業,受到老師表揚;偷懶不寫,就要被當面批評,然後放手讓她自己做選擇。”

並且聲明,自己做的決定,就要承擔相應後果,不要有怨言。

這個方法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充分尊重了孩子,另一個是培養了孩子的責任心,學會對自己負責。

責任心是孩子日後進入社會的基本品質,越早培養越好。

丹尼斯·韋特利博士曾說:“只有從小就具有責任意識,孩子將來才會成為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對組織、社群盡職的人。”

李玫瑾教授推薦: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教育法則——“自然懲罰”

所謂“自然懲罰”,就是當孩子在行為上發生過失,或者犯了錯誤時,父母不給予過多的批評,而是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過失或者錯誤,直接造成的後果,

使孩子在承受後果的同時,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懲罰。

從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也就是讓孩子們從經驗中去取得教訓,獲得成長。

李玫瑾教授推薦: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也經常使用這個原則,她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中,寫到關於如何解決孩子不愛吃飯的問題。

方法很簡單,那就是斷絕孩子零食,餓上一兩頓,還怕孩子不吃飯?

同樣的道理,孩子不肯收拾玩具,那就告訴孩子會把玩具當垃圾丟了,孩子自然懂得收斂。

不過,“自然懲罰原則”有2點需要注意一下:

1.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訓孩子

當孩子選了你認為錯誤的選項時,父母可以提前做出提醒,讓孩子明白即將要面臨什麼。

但不要因為心急和失望去教訓孩子,因為錯誤選擇所造成的後果,將會給孩子適當的教訓。

李玫瑾教授推薦: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2.不要“馬後炮”,保持愛心

當孩子受到懲罰,父母千萬不要在一旁說“叫你聽我的吧,偏就不信,現在知道錯了吧”之類的話,這隻會增加孩子對你的反感。

這個時候,應該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從而讓孩子汲取教訓,爭取下次不會再犯。

李玫瑾教授推薦: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誰都會犯錯,也會做出許多次錯誤的決定。

但這是成長的一部分,就像有句歌詞寫的那樣:“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那些不聽勸的孩子,只是想按自己的方式去探尋這個世界,然後將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東西融入自己的認知中,一點點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自我”。

羅斯福夫人曾說:“在生命的長河中,我們不斷修正我們的生活,修正我們自己,直到生命終結的那一天。”

如果父母強行干涉,就會讓這個過程中斷,或者構建得不完整。

運用“自然懲罰原則”,父母做了自己該做的,又給了孩子犯錯和成長的機會。

最好的教育,莫過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