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129篇》子张(五)

《悟学.第129篇》子张(五)

悟学.十八子20200310子

论语.子张第十九.新解读(五)

19•2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纣王的恶,并不像后世所说的那么过分呀。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一旦居于下流)天下的坏事都会归到他身上来"

【集解】孔曰:「纣为不善,以丧天下,后世憎甚之,皆以天下之恶归之于纣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纣者,殷家无道君也。无道失国,而后世经是恶事皆云是纣昔所为。然纣昔者为恶,实不应顿如此之甚,故云不如是之甚也。云是以云云者,下流,谓为恶行而处人下者也。言纣不遍为众恶,而天下之恶事,皆云是纣所为,故君子立身恶为居人下流。若一居下流,则天下之罪并归之也。」

《论语别裁》:「这是子贡对历史哲学的一个批评。周武王推翻纣王建立周朝,是因为纣王暴虐。子贡说,纣王的坏,并不像后世说的那么严重,等于另一派的人说秦始皇的坏,不如一般人说的那么坏,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实,说他把天下的书都烧了则不见得,他只是把全国的书集中到咸阳阿房宫,不许民间多流传,怕老百姓知识高了难统治,这才是真的。至于坑儒,他坑的儒,是实在令人讨厌的一些人,我们注意历史上"处士横议"四个字。秦始皇最初找好多高级知识分子开会,提出很多问题向他们请教,开会时,大家屁都不放一个,开完会以后,心里又在嘀咕。这还不算顶讨厌,更讨厌的是那些没有做到官的处士们,又生横议,鸡蛋里去挑骨头,强横地找道理,又不是走直道,所以秦始皇一气就坑了这些人。我们大家也要反省,读书人最容易犯这个毛病。开会开多了就会知道,一些人在开会的时候,唯唯诺诺,对什么事都没意见,等散会以后,他又到处乱批评。所以秦始皇坑儒也有他的理由。这些都是李斯干的,而罪过都归到秦始皇的身上。中国的书谁烧的?项羽烧的,咸阳一把火,连续烧了三个月。秦始皇建阿房宫当然不对,像那种建筑,如果不被项羽烧掉,还流传到现在,那是了不起的文化古迹。假定根据《阿房宫赋》的形容,人站在马上,高举十丈长的旗杆,仍然可以通过阿房宫的城门,意大利的建筑是不能比的。所以我们古书文化的破坏,这位项老兄的罪过也是很大的。

不但项羽罪过大,萧何也有罪,他到底只是县吏——科员出身,到了咸阳以后,所注意搜罗的,都只是户口、钱粮这些行政方面的基本资料,都搬走了。至于书,因为他也没有把书读好过,就不管了。等项羽一到咸阳,这位世家公子一把火,把书都烧了,这也归罪于秦始皇吗?这都是对历史讲公平话。世家公子而兼太保的项羽,就有这样不懂事。近人易实甫有一首诗说他:"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无命欲从龙。咸阳宫阙须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非常有趣。

所以这里子贡说纣王的坏是坏,但并不是后世所说的那么坏,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的人,如果自己做得下流,做得坏的时候,天下的错尽都归到他身上。因些我们看历史,有些人真可怜。不但历史如此,社会也是这样,子贡这个是老实话,所以作人要小心。」

有感: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有过错时人们都看得见;改正时人们都敬仰。"

【唐以前古注】皇疏:「日月之蚀,非日月故为,君子之过,非君子故为,故云如日月之蚀也。云过也人皆见之者,日月之蚀,人并见之,如君子有过不隐,人亦见之也。云更也人皆仰之者,更,改也。日月蚀罢,改闇更明,则天下皆并瞻仰,君子之德,亦不以先过为累也。」

《论语·卫灵公》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的大道,并没有失传,还在人世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文武无处不在。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何要一定的师承呢?"

【集解】马曰:「朝,卫大夫也。」孔曰:「文、武之道,未坠落于地。贤与不贤,各有所识。夫子无所不从学,故无常师也。」

《论语·子罕》: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9•23 叔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堂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可以从墙外窥见房屋的美好,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集解】马曰:「鲁大夫叔孙州仇也。武,谥也。」包曰:「七尺曰仞。夫子,谓武叔。」

有感:井底之蛙乎?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孔子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19•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太谦虚了,孔子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能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明智,能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老师高不可及啊,犹如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生为人尊敬,死为人哀悼。怎么可能有人比得上我们老师孔子呢!"

《论语别裁》:「陈子禽是孔子的学生,在上论和下论中,这位同学有好几次都有所怀疑,而对子贡提出问题。这里他去对子贡说,子贡老兄,我看你很了不起,非常值得我们恭敬,你已经很成功、很完美了,身心内外的修养,都达到"恭"的境界。(这个"恭"并不只是"恭敬",而是"谨严"的意思。)实际上我们的老师,(古代的礼貌,学生对老师可以称字、称号,不能称名,所以他们口里的"仲尼",就是孔子的号。)我看未必比你好。子贡就教训这位同学了,他的话又和答复上面几个人的不同了。他说,一个人言谈很重要,一句话代表了你的智慧学问。换句话说,我们听人家讲话,对方一开口,他有多少程度,多少修养,就可以知道,有时候听一句话,就晓得他无知,所以言语要特别注意,不要乱开口。我们老师的高明,我们永远都达不到他那种程度,他崇高得像天一样,不是可以用一张梯子让我们爬得上去的。从《论语》这些资料,我们知道孔子在生乃至他过世以后,真正能够宣扬孔子、捧孔子的还是子贡;而对于孔子的学问,真正能在事功上用得出来,对于时代有所贡献的,也还是子贡,所以子贡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如果正面的称赞孔子,从完全敬仰孔子的学问这一方面看,古今中外任何恭维孔子的文章,所说的话,都被子贡在这里统统讲完了。结论都在下面,别人无法再超过他的好,这也可以说是预言。

他进一步对陈子禽说,夫子的学问,永远在这个世界上。小至于个人的成家立业,大至于为天下、为国家做大事,想建立一个思想行为作风的基础,必须要以孔子的学问思想作基本,没有办法不这样做,没有办法超过他的范围,人生经验到了的时候,更加深刻地觉得他的对。想做好一个领导人的,必须具有领导的基本道德与学问,领导的基本条件很多,中外有关的书籍也很多,但都是讲权术,不是道德,都不行。真正的领导要以道德为基础。说到以道德为基础的领导,就离不开孔子的思想。要安抚天下,安抚人心,也只有用孔子的思想,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中坚精神,一般人才会信仰,才会接受这安抚而来附和,而一切行为,也必须以孔子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思想,才能达到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这是子贡形容孔子的伟大之处。

下面说到孔子个人:孔子活着是大家的光荣,他死了是大家的悲哀,像这样谁都及不了他。我们两个是同学,你怎么把我捧得比老师还更好呢?"如之何其可及也!"就是说怎么办得到呢?这也可以说是子贡真诚恳切的定论,这也是子贡情深意真的心声吐露。」

《悟学》的宗旨:通过

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账号,看《悟学》系列之第130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