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

翁同龢,江蘇常熟人,是咸豐朝大學士、兵部尚書翁心存第三子,出生於道光十年(1830年),卒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終年74歲。其一生共經歷道光、咸豐、同治和光緒四朝,作為咸豐六年科舉狀元,先後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卒後追諡“文恭”。

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

顯赫的家族背景

家父翁心存,道光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授太子太保銜、體仁閣大學士。

大哥翁同書,道光二十年進士,曾因征剿太平軍立功沙場,官至安徽巡撫。

二哥翁同爵,以父蔭授官,歷任陝西、湖北巡撫,最後官至湖廣總督。

姐夫錢振倫,道光十八年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國子監司業。

侄子翁曾源,同治二年狀元,同科探花是日後名滿朝野的張之洞,只可惜翁曾源因病未堪大用。

侄子翁曾桂,廕生出身,在刑部浙江司承審了轟動一時的“楊乃武和小白菜案”,受到好評,先後擔任衡州知府、長沙知府,江西按察使,最後官至浙江布政使。

侄孫翁斌孫,光緒三年進士,先後擔任內閣侍讀、大同知府,宣統三年官至直隸提法使(相當於按察使),是翁家在大清最後一任官吏。

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

翁家第二位狀元——翁同書之子翁曾源

縱觀一個翁家,跨越整個晚清,七年內家族先後出了兩任狀元,這在封建歷史都是相當罕見。翁同龢正是在這樣的家族背景下,叱吒官場幾十年,成為光緒朝帝黨的領袖。

官場風雲數十載

咸豐六年,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後,先任陝甘鄉試副主考,後授陝西學政。同治元年,家父翁心存去世,丁憂三年。同治四年,太后懿旨,命其在弘德殿行走,充任帝師,同工部尚書倭仁、翰林院編修李鴻藻、實錄館協修徐桐負責教育年僅10歲的同治皇帝。同治七年,任國子監祭酒,九年任太僕寺卿,十年升禮部侍郎,光緒元年充任刑部右侍郎,光緒二年(1876年)四月,擔任光緒帝師。擔當期間先後任左都御史、刑部、工部尚書。光緒八年(1882)十月,翁同龢第一次出任軍機大臣。光緒十年,加太子太保銜,賜雙眼花翎、授紫韁。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軍機大臣,次年兼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升任協辦大學士,兼任戶部尚書。光緒二十四年,被革職,永不敘用,六年後卒於家中。

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

兩朝帝師、狀元公翁同龢書法品鑑

在翁同龢出任軍機大臣時,主要參與了兩項重大政治活動:一是參與處理雲南軍費報銷舞弊案;二是參與中法越南交涉事宜。翁同龢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檢舉其兄,致使其大哥翁同書丟官入獄侯斬,因而與曾國藩、李鴻章有私怨。在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刁難北洋水師,力主裁撤水師經費,不購置軍艦,甲午海戰間接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他有一定責任。

生平軼事

平反冤案

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間,處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他為當時轟動全國、百餘年來家喻戶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這一冤案進行平反昭雪。這一案件導致大批官員被牽扯其中,前後有100多位官員頂戴花翎全部摘掉,永不續用。其實這些官員大都是湘軍曾國藩屬下,翁同龢秉公執法的同時,也不免存在為其兄長報仇打擊曾國藩之嫌,當然慈禧太后也有意打壓曾國藩勢力。

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

因冤案被罷官的浙江巡撫楊昌濬

推卸責任

甲午戰敗後,翁同龢為逃避責任,將責任率先推倒李鴻章頭上,請求問斬。並把矛頭指向慈禧太后,稱其修築頤和園而挪用海軍軍費,因此遭到李黨及後黨的憎恨,為後來被罷官埋下伏筆。

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

甲午海戰

與康爭寵

翁同龢向光緒皇帝推薦了康有為,但後來因與光緒交往甚密,而心生妒意,因而向光緒進讒言,作為康有為的推薦者,此舉實不高明,給光緒留下出爾反爾的印象,實為下策。

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

光緒帝、康有為(右一)、梁啟超

後記:翁同龢之崛起,自然得益於其父翁心存。翁心存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而翁同龢又榮居帝師,自此,翁氏家族進入鼎盛時期,稱“一門四進士、一門三巡撫;父子大學士、父子尚書、父子帝師”。雖沒能善終,但是功是功,過是過,翁同龢所做出的成績,照樣留下華美篇章!

關注小編,為您帶來更多精彩文章!下期預告:翰林學士到底是個什麼官。(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