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強盜到提督、“帝師”,軍界奇人羅思舉為何對武當山情有獨鍾?

有這麼個“牛人”,少年遊手好閒、偷雞摸狗;青年做了強盜成為鄉里一害,族人多次處決他,他都死裡逃生;中年幡然醒悟,投軍專殺農民起義軍,靠鮮血染紅了頂戴,從一個大頭兵用了十一年躍升至總兵(軍分區司令員,相當於師長)、用二十七年官至提督(省軍區司令員),歷任滇、川、鄂、湘四省提督;成名後公開發檄文為自己“銷案”,死後封為“太子太保”(太子太保與太子太師、太子太傅都是負責教習太子之職,統稱為“三師”)——他就是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提督羅思舉。

即奇又牛的“草莽”提督羅思舉


羅思舉這麼名字現代人絕少聽說,和清朝中期的和珅、紀曉嵐、林則徐,晚期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相比,他在後世幾乎沒有知名度,但他在當時那可是赫赫有名。他"從強盜到提督"的開掛人生足以說明他是個十足的"奇人"、"牛人"。

關於羅思舉,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他的:

羅思舉(1764-1840年),字天鵬,四川東鄉(今四川宣漢普光鎮)人,清朝將領。少有膽略,蹺捷,逾屋如飛。貧困,為盜秦、豫、川、楚間。結客報仇,數殺不義者。遭阨,幸不死,久之自悔。教匪起,充鄉勇,誓殺賊立功名。……憑藉聰明勇敢和一次次戰功官至總兵、提督,成為名震滿清朝野,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一等輕車都尉"、"振威將軍"。

他的一生頗為傳奇。

從強盜到提督、“帝師”,軍界奇人羅思舉為何對武當山情有獨鍾?

上:羅思舉畫像、中:羅思舉故居、下:羅思舉墓碑石

年少為盜,九死一生

羅思舉少年喪父,家境貧寒,為了生存,常幹一些雞鳴狗盜之事,到處惹是生非。族人曾多次想活埋他。17歲時,他到終南山拜師學藝,學得一身好功夫。學藝歸來,屢犯前科的羅思舉被族人痛恨,多次陷害,他都死裡逃生。從此開始浪跡江湖,打家劫舍,行俠仗義,期間差點病死。

加入團練戰義軍,仕途開掛

在他30歲這年(嘉慶元年,即1796年),受湖北白蓮教起義影響,羅思舉家鄉四川東鄉暴發農民起義,人數多達六七千人。四處漂泊、窮困潦倒的羅思舉,認定這是個亂世出英豪的好機會,星夜從陝西趕回家鄉,參加了地方團練武裝。

因作戰勇敢、敢說敢幹,從而嶄露頭角。後羅思舉因縱火焚燒起義軍軍營,以一人之力趕走數萬義軍,立下大功,聲震川東,受賞七品頂戴,一步從強盜、流浪漢跨進了國家"公務員"行列,由此走上了"加官晉爵"的快車道。剿滅王三槐、征討川東義軍、貴州叛亂、湘西南瑤人叛亂,憑藉著一次次戰功,羅思舉先後升任千總、參將、總兵,歷任貴州、四川、湖北、湖南四省提督,其中道光十二年在湖北提督任上兼任湖南提督,這在清朝軍隊歷史上極為少見。羅思舉因軍功被賜雙眼花翎、一等輕車都尉世職。死後獲賞加"太子太保"銜,諡"壯勇公"、封"振威將軍"。

高調發檄文為自己“銷案”,古今無二

羅思舉出身貧寒,少年偷雞摸狗,為盜為匪,數次犯案。中年幡然醒悟,戎馬半生,靠戰功起家,官至提督,受兩朝重用,耀祖宗三代。更牛的是,在他功成名就後,與他人談及年輕時的所作所為,一點也不忌諱。他曾發公文檄告給川、陝、鄂等犯過案的地方說:"所捕盜羅思舉,今為國宣勞,可銷案矣。" 讓時人目瞪口呆。

他的一生,即奇又牛!

一個"草莽"將軍,卻偏愛文化事業

羅思舉雖以軍功獲封爵位,但他並不是一個大老粗。他少年曾讀過幾天私塾,讀過書,認得字。加之少年遊歷、中年自學,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文化修養。他所任之處,關心教育,支持社會文化事業,留下了不少逸聞趣事。

羅思舉任四川提督時,在老家東鄉縣,修建了有40多間房屋的文昌書院,支持地方教育;為百姓修橋築路,改善交通;並在多地修建義冢;他慷慨解囊,並帶頭募款數十萬兩白銀,大修成都文殊院。他捐銀五千,在家鄉建宗祠,定字派,立家規,敬睦宗族,在宣漢城建牌坊,以報親恩。

他在任湖北提督時,在谷城興修學校,發展教育;屢滅蝗害,鼓勵農耕;利用上北京受皇帝召見的機會,自掏腰包買回價值二千三百兩銀子的各式書籍,交當地學校供老師學生閱讀。

晚年自編的自傳,獲胡適高度推崇

晚年的羅思舉曾自編年譜一本,記述一生行止,死後後人以《羅壯勇公年譜》出版。奇就奇在,一個強盜出生的"大老粗",自編年譜卻獲胡適高度讚譽:"這兩部傳記(即《羅壯勇公年譜》與汪龍莊《病榻夢痕錄》及《夢痕餘錄》),雖然不能說可以與世界上那些了不得的傳記相比,但是它在我們中國傳記中,卻是兩部了不得,值得提倡的傳記。"

你看,連胡適都對他讚賞有加,你該對羅思舉刮目相看了吧!


羅思舉與武當山


任湖北提督十四年

根據《羅壯勇公年譜》,道光五年(1826)九月,羅思舉調任湖北提督,是年十二月到任,駐谷城。道光十二年(1833)二月,朝廷調羅思舉前往湖南剿滅湘西南瑤人叛亂(期間兼任湖南提督),是年十月撤回湖北。道光二十年(1840)春,羅思舉赴荊與兩湖制軍(總督)商議公事途中患風寒,醫治無效,逝於途中,時年77歲。道光帝賜羅思舉"太子太保"銜,諡"壯勇公",歸葬於四川東鄉。這樣算起來,羅思舉在湖北任職超過十四年。

情有獨鍾武當山

羅思舉為官一任,到任一方,熱衷於建廟、修橋、鑄器、刻銘。羅思舉到任湖北提督之後更是年年都上武當山朝拜、祭祀,先後捐資修葺了南巖宮大殿,修建吊鐘臺,重樹古鐘,敬獻鐵磬。在清廷上下對武當山不甚重視的背景下,羅思舉表現突出,原因何在?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一是青年時曾在終南山道觀跟隨道士學武,受道士影響,對道教尤有好感。二是羅思舉一介強盜出生,偶因從軍而至飛黃騰達,人生的巨大改變讓羅思舉歸結為神靈保佑。三是武當山及真武大帝自古有靈應之說,羅思舉自然頂禮膜拜。

筆者多次遊歷武當山,目前只發現有兩處文物與羅思舉有關。

  • 金頂太和宮西側吊鐘臺清微宮大銅鐘上的銘文

該大鐘上與羅思舉有關的銘文共三段,共計105字,分別為:

1、詩一首:

慮心重樹古洪鐘

國泰民安慰聖懷

大叩大鳴霄漢褈

萬聲萬佛白雲中

(落款)西蜀羅思舉題

2、對聯一副:

鳧氏功高兩樂葉和平之奏

蒲牢力鉅九間開蕩佚之音

(橫批)共仰元音

(落款) 西蜀羅思舉題

3、落款一處:

提督湖北全省軍門羅思舉

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重懸

均光營把總躬必勝督工

這三段銘文為陰線刻,刻於清微宮明代大銅鐘的方格內,內容標明該銘文為紀念羅思舉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重懸"清微宮大鐘而刻。本頭條號曾在 一文中進行過詳細說明。這處刻銘的存在,對了解、研究武當山古建築群在有清一朝的維護、修葺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不過,有人不這麼看。比如武當山特區文物局副局長趙本新在《武當一絕》一書中就認為,羅思舉每逢朝山祭拜,一高興就忘乎所以,愛在文物上亂刻亂畫,是古代破壞文物的"典型"人物。

從強盜到提督、“帝師”,軍界奇人羅思舉為何對武當山情有獨鍾?

吊鐘臺清微宮大銅鐘及羅思舉刻銘

  • 金頂父母殿前鐵磬
  • 該鐵磬目前位於天柱峰金殿後父母殿左側的崇臺角落。筆者在鐵磬上看到了兩段銘文:

    銘文1:"啟聖宮"三個大字。位於鐵磬腹面,陽鑄。

    銘文2:"武當山為靈,昭昭也。道光五年季冬,餘自滇南調任楚北,次年巡閱,就道登山朝禮,重樹古鐘。數載以來,山無伏蟒,水不揚波,四時恬熙,民安物阜,□皆山靈"。該段文字也為陽鑄,位於鐵磬腹面、"啟聖宮"大字右側。"武當山為靈"文字右側方格內尚有文字,因牆體遮擋,無法辨認。

    顯然,該鐵磬為羅思舉在湖北提督任上,為感玄天上帝恩澤而鑄造、敬獻。

    根據趙本新的《武當一絕》一書記載,金頂父母殿磬亭四個柱子上尚有陽鑄銘文對聯一副,文字為:

    大嶽垂千古,元音澈九天;

    金聲宏宇宙,帝澤被無邊。

    但筆者在金頂沒有找到磬亭以及這副對聯。

    從強盜到提督、“帝師”,軍界奇人羅思舉為何對武當山情有獨鍾?

    金頂父母殿鐵磬及鑄銘

    《羅壯勇公年譜》的記載

    羅思舉在自編《羅壯勇公年譜》(下卷)中,記載了重樹古鐘和敬獻禮器這兩件事:

    "均州武當山護國佑民,為靈應之地。餘蒞任初,巡視上游,就道瞻拜,見面南巖大殿房宇傾圯,捐資葺修。重樹古鐘于山頂天池樓左,並修鍾臺。數年來,山無伏莽,水不揚波,豈非山靈之所致與。十年春,鑄三百斤鐵鐘一口,敬獻祖師頂上,又懸鐘於拜殿啟聖宮,以紀靈應。"

    綜合吊鐘臺清微宮大鐘、金頂父母殿鐵磬上的銘文以及《年譜》上的記載,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吊鐘臺為羅思舉所修,時間上和"重樹古鐘于山頂天池樓左"一同,為道光六年(公元1827年)九月前後。

    2、 道光十年春,羅思舉鑄鐵磬(即《年譜》所記"鐵鐘")一口,進獻於金頂父母殿(即《年譜》所記"祖師頂啟聖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