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必败的战役,将领却义无反顾的参战的例子?

圈外扒姐


有一名将领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这段话,是抗日将领郭汝瑰将军在淞沪会战中写下的绝命书,凡是对当年抗日战争有一点了解的人,读到这句话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同时又肃然起敬。正是因为有郭将军这样为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为了抗击外敌赴火蹈刀也死不旋踵的民族英雄们前仆后继,我中华民族才没有亡国灭种,才能在绝望的深渊中涅槃重生。

  • 郭汝瑰将军旧照


在写下这封遗书的时候,郭汝瑰将军就在打一场明知必败,却依然义无反顾冲上去战斗的仗,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931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1937年7月7日,日军又挑起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随着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因为实力相差太过悬殊,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节节败退,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先后为国捐躯。北平、天津纷纷失陷,国民政府决定在上海与日军展开反击作战。这一战,双方各自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可谓抗战全面爆发以来,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

这一战,国民政府军队精华尽出,涌现了无数甘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虽然最终以中方惨败而告终,但也使日军的攻势大大受阻,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也为后续持久抗战的理论和行动打下了基础。


  • 战况惨烈的淞沪会战

在淞沪会战时,郭汝瑰将军担任淞沪会战中国民政府军队第14师参谋长暨第42旅旅长,当时42旅奉命在南北塘口(现上海闵行区一带)一线作战。当时国民政府军队武备落后,不得不被动防守,面对飞机大炮的轰炸,郭汝瑰坚守阵地,不曾退却一步。

与日军激战七天七夜之后,8000人几乎死伤殆尽,期间郭汝瑰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便写下了那封绝命书。

这一封绝命书,不仅表现了郭将军视死如归的勇气,言辞中也充满了对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他相信,终有一日,中华民族会迎来胜利,将无恶不作、禽兽不如的日寇赶出国门。就算他战死,英魂也要一直停留在战场上,等着若干年后,军长为他送来抗战胜利的捷报。

抗日存节气,建国全忠义

最终,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战败而告终,但郭将军却幸运地活了下来。这当然不是他贪生怕死,因为战争中他自己多次冲出掩蔽体督战,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最终付出了六千多人的代价,坚守住了阵地,有一千多人活了下来。

在那之后的八年时间内,郭将军始终坚持在抗日战争前线,并逐渐进入国民党政权的上层,也深受国民政府首脑蒋介石所器重,但他还有另一个隐藏的非常深的身份,几乎无人知晓:他曾经加入过中国共产党。

早在1928年,郭将军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后来战乱中郭将军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后来又前往日本躲避留学,从此更是彻底失去了与组织来往的渠道,阴错阳差,回国后在国民党内部的官竟然越做越大。


  • 郭将军进入国民党高层

但随着在国民党内部地位越来越高,郭将军与国民党高层也越来越格格不入。郭将军与其他国民政府高级官员完全不同,为人清廉,不近女色,甚至有人据此猜测他就是共产党人,原因就是国民党就没有不贪财好色的……


见识了国民党高层的腐败和无能,郭将军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接受过的共产党人的纲领和思想,又耳闻了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步思想和制度,觉得中国最终的希望还是要靠共产党,于是一直在寻找机会,想与党恢复联系。

后来的一天,郭将军碰到了地下党员任逖猷,以此为契机,终于取得了与党联系的渠道。那时候,失去联系的党员要想重新入党,要经过严格的考察。而郭将军无论是他的所作所为还是一片对党和国家的赤子之心都经得起考验,很快便重新入党。但因为其身份绝密,所以一直没有公开。

在解放战争中,郭将军为解放军的作战提供了许多极为重要的情报,后来又率军起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因为其身份不被公开,受到过一些不公正待遇,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正式重新入党。

百代传其功,万古流其芳

郭将军的一生,就是一个为国尽忠、为民族尽忠的军人典范。1997年,已90岁高龄的郭将军不幸因车祸去世,走完了他荡气回肠的一生。


  • 建国后的郭将军

郭将军去世后,中央军委在为他的追悼会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郭将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其节气,其忠义,其行止,将被我中华儿女世代传颂,永垂不朽。


卧闻海棠


许多人知道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的事迹,却鲜有人知为什么这位手里掌握着三个军重兵的集团军总司令,怎么就会被几千名鬼子所包围,直至力竭而死。其实,张将军率部投入的是一场必败的战役,而他兵败牺牲的责任,大部分要由李宗仁来负。

(黄琪翔)

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日寇第11军集中了第3、第6、第13、第39和第40等师团的全部或一部,总兵力接近20万,战役目标是在汉水以东寻歼李宗仁第五战区主力,然后顺势占领宜昌。园部和一郎首先指挥日军在汉水东岸连续击破黄琪翔“中央兵团”和张自忠“右翼兵团”各部,然后主力转向直扑宜昌。

日军这是变线进攻而不是撤退,但是汉水东岸枪炮声沉寂下来后,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出现了错判:他认定日军没有攻取宜昌的能力,现在一定是见好就收正在“反转”中。为了追击敌人,李宗仁下令各部实施反击,而为了弥补兵力不足,还强令郭忏的江防军必须调出两个军加入反击作战。

(张自忠)

右翼兵团兼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接到出击令时,正在汉水西岸快活铺的指挥部里,身边只有第55军的一个团加总部特务营,满打满算不超过3000兵力。而他的集团军各部第55军、第59军、第77军都在东岸,并且在日军的打击下四分五裂,全部与集总暂时失去联系。

这个时候遵令过河是非常不明智的决定,首先是敌情不明,战区长官部关于日军撤兵的判断缺乏根据,其次是我情不明,各军各师的位置都不掌握,总司令部贸然过河逼将成为一支孤军,最后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日军已经能够破译五战区的通讯密码,这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显露征候。

(黄维纲)

集团军参谋长李文田反对张自忠过河,他认为只需要派出侦察分队和通讯参谋即可,张自忠应坐镇河西整理部队和恢复建制,然张将军不依,坚持亲自过河寻找部队和组织反击。他认为既然上峰已经下达命令,那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渡河,5月7日,张自忠义无反顾地率领3000人的小部队东渡汉水。

次日黄昏寻得第38师黄维纲部,这个老部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总司令,局势凶险”,张自忠沉思片刻回答说:“渡河以来,我已抱定与敌血战之心”。夜里经过反复呼叫,集团军司令部终于联络到第179师、第180师、骑兵第9师余部等三支部队,于是张自忠决定分头行动。

(第五战区高级将领)

他命令黄维纲率部去接应第179师,并统一指挥这两支部队,自己率集总去与第180师和骑9师汇合,再共同发动反攻。5月11日,张自忠到达指定会师地点方家集,然而只看见了残缺不全的骑9师,而刘振三的第180师却杳无音信,电台也联系不上了。次日凌晨,就在张自忠望眼欲穿时,截获33集团军电报的日军,已然掉头扑来。

第11军司令园部认为,张自忠将军已经成为一面抗日的旗帜,所以在掌握33集团军司令部出现在方家集的情报后,下令第13和第39师团暂停原有任务,全力合围方家集。5月14日,鬼子第39师团主力与骑9师在宜城东北15公里的南瓜店、长山一带遭遇,双方立刻陷入血战,张自忠一面将自己身边的步兵团调上去增援,一面紧急呼叫第180师迅速向司令部靠拢。

(张自忠殉国场景)

1940年5月16日上午,日军第11军通讯队再次截获并破译了张自忠的电文,侦知第33集团军司令部的具体位置在南瓜店与长山之间的沟沿村,立即命令第39师团长村上启作派出两个步兵大队前往奔袭,于是张将军陷入巨大的危机中。因为总部特务营多为短枪兵,在2000多日军的打击下很快伤亡惨重,而附近又一时没有可以增援的部队。

战至5月16日下午,在日军飞机的轰炸和步兵进攻下,没有重武器的特务营已牺牲殆尽,且战且退的张自忠身边只剩下12名官兵,参谋长李文田请求张自忠撤离自己带人掩护,战场经验丰富的张自忠苦笑道:“看现在的情况,日军是有备而来,我目标太大,想走不易,你撤吧,不要再说了”,傍晚四点,张自忠已两处中弹,遂命令左右快走:

(张自忠上将)

“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十分钟后,一个小队的日本兵冲上山坡,张自忠再中一枪一刀,轰然倒下,牺牲极为惨烈。日军将尸体抬往20多里外的第39师团部辨认(师团参谋长专田大佐见过张自忠),确认身份后葬于后山,立牌“中国大将张自忠之墓”,黄维纲第38师直到夜里才知道张将军死讯,全师大怮,乃拼死夺回遗体。

张自忠阵亡时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被追晋为陆军二级上将,是全面抗战八年中,中国军队战场牺牲职务和军衔最高的将领。5月28日,将军遗体运至朝天门码头,重庆万人空巷,除那位委员长亲自接灵外,林森、冯玉祥、何应钦、徐永昌等莫不到场,冯玉祥的挽联是:“荩忱不死”!

(枣宜会战形势图)


度度狼gg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必败的战役,将领却义无反顾的参战的例子?

我要说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只军队,一只战无不胜的军队,他就是南灭倭寇,北挡蒙元、远征朝鲜、抗击后军的戚家军。戚家军子弟们明知必死必败的战役,但将领和士兵却不愿独活,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故事。

浑河血战:戚家军最后的绝唱

戚家军从建军、到戚继光去世后33年,一共约60年里,一只是保持着不败的战绩。

公元1621年,后金努尔哈赤,进犯沈阳,3000年戚家军在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带领下,长途跋涉支援沈阳,可惜戚家军人还没到,沈阳城已破,守军已经投降努尔哈赤。戚家军和另一只援军(川军)“白杆军”一共7000人,孤军面对80000八旗铁骑。此战,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浑河水变成了血水,白杆军,几乎全军覆没,而戚家军也遭受重创;而八旗铁骑更是损失惨重,伤亡达到10000以上。可以讲戚家军的战斗力绝对是在八旗铁骑之上。是八旗铁骑成军以来从未有过的损失,只杀得连很多高级将领都胆战心惊。

朝鲜的军事观察员郑忠信在向国王的报告中也说:“守城之善莫如清河,野战之壮莫如黑山(即浑河)”,“虏之死伤亦相当,虏至今胆寒”。

辽阳之战:慷慨赴死,壮士悲歌

浑河血战幸存下来的戚家军子弟,不要朝廷奖赏和抚恤,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再上战场,不愿独活,要为死去的弟兄报仇。而他们也求仁得仁,在10天后的辽阳之战中全部壮烈牺牲。

戚家军,百战百胜,一败而亡!并不是戚家军没落了,战斗力不行了。而是由于明朝其他军队无能,当戚家军陷入包围时,数万援军已到附近,但害怕八旗铁骑强大的实力,不敢向前救援。坐视这只伟大的军队走向灭亡,可恨、可叹、可怜、可悲。如有10只戚家军,哪里还会有之后的历史?

节选民族英雄得胜归来,所作的戚家军军歌《凯歌》一部分,缅怀这只曾经卫国杀敌的无敌军队。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欢迎评论!


比禾观史


说到历史上明知必败,却义无反顾参战的例子,让我想到了“湘江战役”的34师,哪怕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颗子弹,都要掩护主力撤退,最后的结果就是34师彻底被打散。

湘江战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红军主力必须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1934年11月27,湘江战役正式拉开序幕。

34师在绝境下的临危受命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红军只能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漫长征,当时红军六个师团加上机关人员共计有8万余人,然而敌人还在围追堵截;敌人兵力数大概在30余万人,分别是围剿军16个师、桂军5个师以及粤军4个师,还有跟在屁股后面的王家烈,也就是黔军部队。

当时红军经过多方探讨,决定强行突破湘江天险,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及其冒险,胆大的决定,一个不慎就会满盘皆输,所有人可能都会葬送在湘江。

时任军团长的董振堂和参谋长刘伯承知道,想要顺利渡过大江,必然需要掩护,掩护之人肯定会跟不上大部队,最好的情况就是仅剩下少部分人,但是为了大局着想,还是必须要做这个决断。

两个在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当即叫来了34师的师长陈树湘和政委程翠林,给了一个必败的任务,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坚决阻击敌军的围剿部队,为红军渡江争取足够的时间,并且作为全军的后卫,坚决打击围剿部队。

陈树湘

仅仅一个师,当时的师人数并不多,单单仅有4000余人,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这么点兵力,要去面对围剿主力军几万人,猛烈的炮火以及对空支援,可以说算是有去无回的。

没有欺骗,没有鼓励,也没有豪情壮志,董振堂和刘伯承将事情说的非常明白,34师的师长和政委接的也毫不犹豫,哪怕知道这一去就根本回不来,也没有丝毫的动摇内心,这才是坚定内心下屹立不倒的中华军魂。

惨烈的34师,安全的红军主力

34师接到任务之后,没有犹豫,第一时间就开始全体急行军,到几十公里外的雷口关以及水车进行布防,红军主力抓紧时间开始渡江,一切看似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却不知,灾难正在悄悄来临。

程翠林

11月28日,周浑元带领着自己手下四个师的兵力,迎面就撞上了当时的34师,周浑元所带的部队大概有3万余人,有飞机的支援,带有一个炮兵营,可以说“

这就是一个大人偏偏还拿着菜刀去欺负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

整整三天的惨烈战役,34师一步都没有退,周浑元对着34师的阵地整整狂轰滥炸了三天,还是没有踏过这一条关键的防线,可以说周浑元真的脸都黑了,他完全想不到,装备一般的34师,己方几万人用尽全力,为何就是拿不下来。

12月1日,湘江战役正式进入尾声,因为红军的主力基本转移成功,全部渡过了大江,34师也接到命令,准备撤退,但是驻守已经很艰难了,更何况撤退,湘江东岸就只有这一个显眼的红军,基本所有人部队都包围过来了,面对包围圈,想要撤离,谈何容易。

艰难形势之下,师长陈树湘和政委程翠林借助地形的复杂性以及军队人数的机动性,成功指挥自己的部队跳出了十几万人的包围圈,来到了凤凰嘴渡口,准备绕一圈渡江,谁也不会想到,这不是胜利是开端,而是真正噩梦的初始。

辉煌落幕下的凋零,34师为红军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液

到凤凰嘴渡口的时候,已经是12月3日了,一路的急行军以及高度作战,让这支军队所有人都陷入了疲劳状态,偏偏这个疲劳状态下又遇到了夏威带领的两个师,一场措手不及的战斗又开始了。

34师已经经历了五天的高强度作战,不管是身心还是体力都陷入了绝对的疲乏,所以这场遭遇战34师始终没有办法跳出夏威的包围圈;就这一战,政委程翠林,政部主任张凯、102团长吕官印以及政委蔡中一同牺牲,34师中坚人员死伤大半。

在12月4日的时候,34师师长陈树湘收到敌人封锁湘江的消息,他知道34师已经错过了渡江的时机,目前只能向山区转移,谋求一线生机。

在向山区转移的时候,所有的敌军都开始围剿这一支“掉队”的红军,就像是鲨鱼闻到了血腥味,紧追不舍,随着路上且战且退,100团、101团先后有政委团长阵亡,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每个战士的心头之上。

12月25日,34师终于无路可退,被敌军围困在观音山,陈树湘知道已经没有别的路了,只有强行突围,故而召集了所有的人,发布了两条不是活着就是死的命令:

1.寻找敌人兵力最薄弱的点,一起突围出去,然后在湘南利用地形进行游击战。

2.这一次是我们最后的突围,假如突围不出去,那我们就誓死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100团在最后突围的时候,主要负责为部队寻找时机,掩护部队的主力进行撤退,故而100团最后没有一个活口,所有人全部阵亡。

12月11日,艰难突围的34师残部已经走散了,陈树湘在过牯子江的时候被打伤,并且被敌方抓获,知道这是一个大官,所有人都兴奋不已,准备将其好好的活着送回县城。

陈树湘在回县城的路途之中,因为之前被枪打中肚子,所以陈树湘将自己肚中的肠子扯断,以这种不屈的方式,壮烈牺牲。

师长牺牲了,但是散落在各处的残余34师却一直在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21日,这一支勇猛无畏的部队,才正式宣告瓦解,宣布34师正式走进了历史之中。

从11月28到12月21日,时长23天,4000余人对阵十几万人,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坚持,才有了红军的主力渡江,正是因为保存了完整的红军主力,才有了现在的如今。

结语:

其实当时看到结尾的时候,也泪目了,在这段艰难历程之中,牺牲了太多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才是革命,为了自己的信念,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才是真正有着信仰的军队,承载着中华的军魂,古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好的将领,带的部队必将是虎狼之师,正如34师。

此文献给“湘江战役”34师全体官兵,敬礼!


笔下点史


“中原突围”,皮定均和战友们临危受命,明知面对十几二十多倍于己的敌军,在几无生还希望的情况下,却义无反顾勇担重任,以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率部与敌周旋,但最后出现的颇有戏剧性的结局,却又着实出人意料。

1946年,美国特使马歇尔信心满满的前来为国共劝和,剑拔弩张的两个阵营,虽然表面上都乐于接受,但彼此还是相互戒备,各有打算,而且蒋校长暗中调兵遣将,为内战做充分的准备。

6月下旬,国军对我中原解放区不断蚕食,步步逼近,并以近30万部队将我中原军区李先念部5万余人,包围在狭小地区,伺机而动。面对十分严峻的状况,中原军区请示延安,准备立即突围,以防不测。

接到电报,主席彻夜难眠,反复斟酌,如果同意中原军区突围,那就等同与国军彻底决裂,而此时两个阵营实力相差悬殊,一旦开战,我方将承受极大风险,但如果中原军区不突围,又无异坐以待毙,可能造成又一个“皖南事变”。经过艰难的抉择,主席复电“同意立即突围”。

为了不引起敌人的警觉,中原军区极其隐蔽的集结部队行动,甚至为了麻痹敌人,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在已经离开总部15公里后,又连夜拍马赶回,会见美军军调小组人员,事后又立即策马而去。

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召见军区第一旅旅长皮定均、政委徐子荣,向他俩传达了突围计划,并强调为确保主力部队突围成功,必须有一支精锐部队迎着强敌猛打猛冲,虚张声势伪装主力,以吸引敌人,这样这支部队必会遭到十几二十多倍敌人的攻击,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王树声介绍完后沉默了一会儿,此刻他不能没有顾虑,掩护主力是让人送死的任务,不但难以开口,而且他也不能确定两位部下是否能勇于接受这个任务。

从副司令员难以启齿、十分为难的表情中,皮定均与徐子荣己猜到了自己的任务,当王树声征寻他俩是否愿意担当这个掩护任务时,皮定均徐子荣决然而坚毅的保证,“请领导放心,一定坚决完成任务”。

皮定均徐子荣的第一旅是全军区战斗力最强的队伍,军区领导为了数万人得以生存,只能忍痛让他们执行九死一生的任务。面对生还渺茫的战斗,突围的时候,32岁的皮定均、39岁的徐子荣和基本上由太行山子弟组成的全旅官兵,都已准备为掩护主力撤退而牺牲。


为了吸引敌人,他们向敌重兵防御部位方向突围。三天之后,当掩护任务完成时,第一旅已深陷重围,但令所有人不曾想到的是,这支部队竟然用神奇的战术和惊人速度的强行军,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竟能在损失不大的情况下悄然而退。

最终,第一旅成为整个中原军区最先成功突围且保存最完整的部队,当他们穿过数道敌人阻击防线到达解放区的时候,全旅没有太大的损失,只是数千官兵蓬头垢面,身上衣衫褴褛,脚上缠着的是满是污泥和血渍的破布,虽然军容不整,但却斗志依旧。

从此,“皮旅”成为我军声名显赫的一只劲旅,并在皮定均的率领下屡立奇功。1955年我军授衔,主席在审阅名单的时候,见皮定均被授予少将军衔,便提笔批了6个字“皮有功,少晋中”。遗憾的是,1976年62岁的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在指挥军事演习时,因飞机失事不幸殉职。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1928年冬,彭德怀、藤代远率红五军上井冈山与朱、毛会师仅40余天,蒋介石就调集湘赣两省6个旅,约3万兵力,从不同方向兵分五路,采取层层包围、步步进逼、分路合击的作战方针,对井冈山实施军事“会剿”,妄图消灭红军。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朱德决定率领红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由彭德怀率红五军和王佐的三十二团留下,坚守井冈山。当时,红五军的干部大都有怨言,不愿坚守,但彭德怀坚定地说“扯了龙袍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五军坚决服从前委的决议,谁让我们是共产党员呢?”。

守,肯定是守不住的,从兵力上说,敌军3万,红军只有红五军的五个大队和王佐的三十二团,人员在700人左右;武器装备上,敌人是枪炮齐全,红军还有的拿大刀、长矛、梭镖;敌人是正规军,战斗力强,红军大部分是农民武装,再加上时值严寒,天下大雪,红军少衣缺穿,供给也困难,彭德怀又刚上井冈山,对地形也不熟悉,肯定是一场恶战。

战斗是激烈的,也是残酷的。彭德怀亲临一线指挥,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红军伤亡惨重。后来,敌人悄悄地攀上了黄洋界,红军腹背受敌,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彭德怀果断决定:突围,保存革命火种。

在彭德怀的率领下,部队顺利地突出重围,到湘南再次与朱、毛红军会合。

彭德怀守井冈山,名知不敌,但他坚决执行毛泽东的主张,顾全大局,临危受命,敢与强敌浴血奋战,堪称是善打恶仗、硬仗、险仗的经典。


zj史海拾贝


天下皆降闯不降

清康熙三年春(公元1664年),定西将军图海、靖西将军穆里玛引兵出湖广,四川总督李英国领兵出四川,近10万大军将湖北兴山县西北的茅麓山围的水泄不通。料峭春寒中,山险林密的茅麓山显得格外幽深。

在茅麓山上的是整个大陆最后一支打着明朝旗号的军队——小闯王李来亨,毋庸置疑的是他已经毫无希望。南明政权已随着两年前永历帝被杀而彻底覆没,清朝早已确立了正统,敌军数倍于己且拥有近乎无限的补给。不会再有援军、不会再有转移空间、不会再有任何补给,也不会再有任何奇迹,这是真正的绝境!

吐槽机以为那时的李来亨应该是迷茫的,因为他连战斗下去的理由都没了。为了大明?别开玩笑了,作为李自成的侄孙,父祖穷尽一生都在颠覆这个腐朽王朝。为了知遇之恩?更别闹了!自己归顺后非但好处没有半分,处处被人排挤,还得屡屡出兵拯救那个小朝廷。

为了那个不再纳粮的梦想?别逗了!苦战一生,倾覆天下后才发现,贪官污吏依旧鱼肉百姓,苛捐杂税半分未减。为了报仇?闯王的亲侄孙都跑缅甸改姓隐居了,他这个养子怎么看都名不正言不顺。

如此看来投降似乎也不是个难以接受的选项,晋王李定国一世英雄,儿子李嗣兴该降照样降;沐忠显世受明恩,该投降时候一点也没犹豫。李来亨这个夹心饼干似乎真的没必要搭上身家性命和过万手足的将来。

然而最终他还是没有投降,带着粮尽援绝的军队反复拼杀,从5月打到8月,终于全军覆没。李来亨举家自杀,纵火烧掉了茅麓山上的一切,这个生不知何年的人,亲自选择了死亡的方式。

吐槽机没法定义李来亨的行为是图个什么,殉国?殉道?殉义?殉忠?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总之他带着最后的闯军和最后的明军坦然走向了死亡,或者我可以相信那是为了生而为人的自由。在明末历史中看惯了士大夫们的无耻,却总能在匹夫身上看到光辉,这可能也算一种黑色幽默吧......

打响抗日第一枪的警察们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的一部分铁轨,随后诬指是中国军人破坏,开始猛攻北大营的驻军。睡梦中的驻军当场被炸死300余人,但驻军旅长王以哲接到不准抵抗的命令,撤出了沈阳城。

军队走了,平时维持治安的警察们却并不想把家乡拱手相让,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黄显声下令开枪还击,誓死抵抗。其实黄显声也知道靠这点缺枪少弹的警察打不过关东军,但还是存万一之念违令还击。

于是一个挺黑色幽默的场景发生了,之后鬼子的战争片里关东军攻城,对手清一色是穿着蓝色制服的警察。可惜打仗总归拼的是实力,19日凌晨3点,付出重大伤亡的警察部队被击败,撤退到新民重新集结,日后成了抗日义勇军的主力。

黄显声这只小胳膊终究没拧过国民政府加小六子那两条大腿,在辽西打了3个月后,他被强令撤回关内,东北还是丢了。入关后他四处奔走请求抗日,又屡屡碰壁,对国民政府极端失望之下,他在1936年8月秘密入党。

卢沟桥事变后他终于可以率兵抗战,在漳河与日军连翻血战,所部损失极其惨重。就在黄显声整军准备再战的时候,又一出黑色幽默发生了,1938年春这个坚决抗日的军人被捕了,逮捕他的还是国民政府......

之后他的余生就在只能在漫长的关押中度过,喜欢雕刻的黄显声给自己做了一方印章,上书“骑富士山头展铁蹄,倭奴灭,践踏樱花归”。1949年11月27日,他被特务杨进兴杀害,唯一可告慰的是他已知晓家乡光复,鬼子投降。


历史吐槽机


其实还蛮多的

单从中国来说,这样的例子就很多,中国古代提倡忠孝,当政权最后要覆灭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殉身。

比如史可法

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将,因为被排挤,最后被贬出南京,出任南明督师,最后在扬州保卫战中以身殉国。

其实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清朝打败南明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南明内部为了做皇帝,几个皇子明争暗斗,同时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竟然还在延续,这些争斗都大大地削弱了南明朝廷的战力与人心。军队上,南明的军队都是些靠不住的人,例如扬州保卫战时南明朝廷所倚重的江北四镇,都是一些招安过来的农民军,或者一些当地的二流部队,跟原来孙传庭,袁崇焕的军队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指望这些部队守卫南明的江山是真的痴人说梦。

然而史可法还是去了,他上任不久,手下的江北四镇之中的黄泽清与高杰就发生内讧,相互攻打,扬州大乱。好不容易平定了内讧,自己手下的将领,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就叛变投降了多尔衮。在这种情况下,是个人都知道要输了。

但史可法依然组织了扬州保卫战,并且最后以身殉国。

有人说史可法不会指挥,不会统军。确实他的战略是有问题,但是在这个时候,南明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死得其所吧。


白聆风


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在副总指挥杜聿明做出翻越野人山回国的命令后,国军第200师长戴安澜,明知这是死路一条,还是执行了杜聿明的命令。最终血洒异国他乡。

1942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遭遇溃败,中国远征军无法继续在缅甸持久作战,只能现行离开,而此时日军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退路。关于如何撤退的问题,身为远征军副总指挥的杜聿明,和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意见相左。

杜聿明在请示蒋介石之后,决定走胡康河谷途径野人山回国。新38师师长孙立人拒绝执行杜聿明的命令,而是把部队带往印度,最终得到了保全。远征军其他部队则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在翻越野人山时,遭遇了噩梦一般的经历。

野人山遍布山蚊虫、毒蛇、瘴气,而且地形险要,非常难走,更有日军沿途不断阻击。戴安澜深知,这一役九死一生。戴安澜在写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果不其然,200师在翻越野人山时损失惨重,死伤过办。戴安澜在和日军的激战中,被日军的子弹击中腹部,伤情严重。两周之后,在距离云南边境不过三四十里的地方,戴安澜因伤情过重去世。享年38岁。

戴安澜死后,国民政府追晋他为陆军中将。


袁卫宇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常凯申为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做的准备,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中,战役本身持续了近四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海,陆,空共27万余人,战后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近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军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狂妄口号要"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战前常凯申就已经做了准备,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而大多数铁路运输都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所以,中国军队只能用卡车一辆辆运往上海。

1937年8月11日,中国军队已经在为上海大战做着准备,所以京沪铁路全线停运,而把腾出来的铁路以运送载满士兵和战略装备的武器运向上海,为这次大战忙碌着。而当时在列车上的士兵的确有些紧张,毕竟这是第一次有如此大动作的与日本人开战。而且双方参加兵力可达百万之众。就这样,一群年轻英俊的面孔在8月12日出现在上海街头。

八十八师与八十七师在清晨人们刚刚起来进入上海,进入上海后,他们兵分两路,而八十八闸北车站一带布防,而八十七师到江湾市区布防。而这个时候,距离淞沪会战只剩下一天时间,平静的上海似乎知道要开启大战,忙碌的人们似乎闻到了火药的气息。

而一场战争的胜负其实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就取决于已方的交通是否顺利!后备物资补给是否能准时到达。而在淞沪会战前夕,中国铁路尚不足1.8万公里,而水路同样也只有不足4.7万公里。而那时能用的交通运输除了航空,铁路和水运外,公路成为了最大的后勤保障,毕竟只有陆路运输物资最为方便。

大战在清晨打响,硝烟弥漫了整个天空,而战火中的上海被枪林弹雨所填满,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就此拉开打响。

1937年8月13日,淞沪大会战正式在上海打响。而在1937年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87、88师等部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

其实,“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时,中国军队占了绝对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和炮兵第14团加上坦克、空军助战,按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然而,却惨败给了日本人。如果当时蒋介石在战争打到后期时能果断撤退,不那么优柔寡断,相信也不会出现如此多的伤亡情况。毕竟从部队的素质,武器,装备,后勤等效率都远低日本兵,而且最主要的是,那时中国大部分铁,水,陆都被日本控制,后面的增援部队无法及时到达指定地点。所以说,看似在人数上高于日本兵,实则各项交通和战前准备都远差于人家。这才是战败的主要原因。

而这场战役又是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中国参战军队超过75万人,而日本共投入兵力超过27万人,这也是二战史上规模空前大的大兵团作战战役。然而,在这场大作战中,中国军队英勇杀敌的场景深深刻在每一位中国人心里,毕竟这里是我们中国士兵用生命浇灌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