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只有幾個蘇聯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虜,為何俘虜不反抗?

瓶子裡的女人



這有兩個原因:

其一、蘇聯在二戰對日宣戰時,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在蘇聯的鋼鐵洪流碾壓之下,日軍潰不成軍。被蘇聯秋風掃落葉一般進行了摧枯拉朽式的打擊。


實際上,通過諾門罕戰爭後,日軍見識了蘇軍的戰力,已經對蘇軍產生了深深的恐懼。以致於德國揮師蘇聯時,希特勒要求日軍北上高加索夾擊蘇聯,日軍都噤若寒蟬、不敢動彈。

到了美國核打擊日本後,日本軍方還抱著與美國進行本土決戰的幻想,日本外交官還天天守在莫斯科,希望蘇聯不要參戰,可見日本對蘇聯的畏懼程度。但是蘇聯一參戰,就將不可一世的關東軍打的屁股尿流,幾天時間就徹底瓦解。日軍對蘇軍已經不是忌憚了,簡直就是恐懼。


所以蘇聯一參戰,日本就徹底絕望,很快宣佈投降。可見蘇軍對日軍的壓力,更勝於美國的原子彈。

日本這個國家,一向是欺弱怕硬,敬畏強者的。再加上蘇俄軍隊簡單粗暴,一旦敢於反抗,會乾脆利落的讓日本人生不如死或者直接槍斃。加上日本人對蘇軍的敬畏,所以根本不敢反抗。當然,這種情況也可能是發生在日本天皇宣讀投降詔書之後,國家都投降了,個人反抗還有什麼意義?不就是找死?

第二個原因是,人類的從眾心理和自我保護。在古龍的小說裡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情節:李尋歡被500高手困在寺廟裡,卻沒有一人敢率先發起攻擊。其原因就是因為江湖傳言:小李飛刀,例無虛發。沒有一個人願意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取他人的幸福。

一般被俘虜押送的人,早已承認了失敗,心如死灰,早已喪失熱血。誰都知道,誰率先反抗,誰就得死。所以數學誰都會算,但是因為沒有那個不怕死的帶頭大哥,幾個蘇聯士兵押送一群日本軍人卻沒有人反抗就不足為奇。


謝金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電視劇兄弟連中,有個場景。

當時為了防止美軍士兵押送德國戰俘時,引仇恨隨便開槍,只給他槍裡安裝了1發子彈。

七八名德國戰俘也看到美軍押送兵只有1發子彈,但沒有一個人逃走。

顯然,美軍只能打死1個人,其他六七人都會逃走。

但關鍵在於,誰願意去做這個被打死的人呢?

沒人願意。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再說,抗戰期間中國很多縣,日軍只有三四十人駐守,而縣城老百姓就有三四萬人。

但日軍下鄉胡作非為,老百姓只敢逃走,不敢隨便殺死日軍。

為啥?三四萬老百姓,就算衝過去被三四十個日軍殺,也得累死他們。

就算日軍每人可以殺死100人,也就殺死了十分之一的老百姓,還剩下十分之九。

關鍵在於,誰願意做著十分之一呢。

戰俘既然已經投降,就說明他已經放棄抵抗了。如果堅持抵抗,就不是戰俘了。

這個大前提下,戰俘基本不會抵抗,無論押解士兵有多少人。

這絕非是某國人如此,是所有國家人,或者說全人類如此。

古代的人類,也是如此。

薩沙經常說一個故事,就是一個醉酒的蒙古騎兵,殺入一個巴格達附近村子,發現沒有拿刀。他就讓七八十個阿拉伯村民躺在地上不許動,誰動就先砍死誰。

然而自己走了二三十分鐘,去村子另一頭的馬上取刀,回來後將村民砍死了一半。

大家覺得不可思議,這些阿拉伯村民為什麼不反抗,也不逃走呢?

因為當時村民被蒙古人在周圍的屠城嚇破了膽,已經失去抵抗意識,連逃跑也不敢。

他們只軟弱的希望同蒙古人合作,就可以放過他們。


薩沙


蘇聯軍隊在二戰時期以強悍出名,曾把叱吒歐洲的德軍坦克兵團打回老家,又把小日本堵在東北地區猛揍。結果把小日本打得留下了陰影,哪怕德軍是想邀請日本聯合一起攻打蘇聯莫斯科,小日本也早就嚇破了膽不敢再答應。那個戰爭時期,還有一個奇怪情況就是,曾有一群日本士兵被蘇軍俘虜,蘇方僅派幾個士兵就能押送他們一群人,為什麼當時的日本俘虜不敢反抗呢?

1945年的8月9號,蘇軍開始全面反攻,100萬怒火沖沖的蘇聯士兵瘋狂殺向德國領土,另外一部分衝入了東北地區。而盤踞在我國東北關東軍始終不敵戰鬥民族的勇猛,蘇聯加強裝甲師團用猛烈的炮火,轟得日軍體無完膚,殺得他們死的死逃的逃。此時日軍早已經鬥志全無,就算有所謂的武士道精神也大部分蕩然無存。遠在日本的天皇眼看,蘇軍把自己的士兵逼得無處可退,這才急忙下令通電蘇聯表示要向蘇聯投降。為此,蘇聯軍隊就在很短的時間內大量日軍俘虜,約計為五十萬人。

面對如此多的日軍俘虜,蘇聯一度頭疼,但是很快就想到自己國家被德軍摧殘慘重正需快速復興時期,為此就決定把這50萬日軍俘虜押送回家充當重建國家的勞動力。看來德國惹下的鍋是讓日本來背了,日本也沒了辦法,這邊被美國打得快國破家亡,因此再顧不得被抓走的50萬關東軍。然而蘇軍正忙於戰事,無法抽出更多的兵力去押送日本俘虜回蘇聯,僅僅是派遣了三千左右名蘇聯士兵負責將50萬日軍送往荒涼的西伯利亞。

就算是隻有幾千蘇軍的隊伍照樣能把50萬日軍風平浪靜的順利送西伯利亞工作場報到。在途中日軍完全佔據人數優勢,50萬的俘虜如果集體反抗的話就算空手赤拳撲上去,幾千蘇軍打光子彈也控制不住他們。可惜這50萬日軍俘虜卻意外變得十分乖巧聽話,一路上居然沒有任何一個人敢站出來抵抗,就如行屍走肉般任由“低語者”驅趕。

為此,很多人大為不解,日軍俘虜當時為什麼不選擇反抗呢?

這3個原因個個扎心

首先是震懾性,蘇軍進攻東北後,大肆屠殺了數不清的日本關東軍,這給存活下來的日軍留下難以抹除的心理陰影。所以當他們被俘虜之後,馬上就失去了鬥志,連裝備跟槍支都被繳走,更是無能力對抗蘇軍。

另外,之前的失敗教訓讓日軍更加懼怕蘇聯,任何自己的軍隊打不過蘇軍,所以就乾脆放棄了任何抵抗。另外一方面是,日本天皇已經宣佈對蘇聯投降,他們當士兵的,就算中途反抗也沒有什麼意義,扭轉不了大局,說不定還惹怒日本天皇,嚴重者還等於是不服從日軍命令,叫你投降,你還在打,影響日本對蘇聯投降的誠意,還有被自己的軍隊判刑。

再說,離開東北之後,一路上多數是荒涼地區,一些地方還是蘇聯境內,50萬日軍俘虜若是敢反抗,也沒有出路,就算把那幾千押送的蘇軍士兵殺掉,他們深入敵國境地也是插翅難逃,最終換來的只是大批蘇軍趕來將他們趕盡殺絕。

不過也有例外,聽說當時有一小撮日軍俘虜意欲抵抗蘇聯士兵,可惜其他俘虜不配合,導致這小撮日軍敵不過押送的蘇軍,而蘇軍被了再次威懾這批俘虜,就用坦克對這些敢抵抗的日軍俘虜反覆碾壓,碾得滿地血腥肉泥慘不忍睹,最終剩下的日軍就通通的被嚇乖了。


貓眼觀史


戰爭年代,只有幾個蘇聯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虜,為何俘虜不反抗?


我們知道,在戰爭中,被俘虜的戰俘,他們會被送進集中營,作為免費勞力使用。但二戰中的日軍對待戰俘卻非常的殘忍,刑訊逼供,嚴刑拷打,這讓蘇聯忍無可忍。在諾門坎戰役中,日軍被蘇聯軍隊幾乎全部消滅。大量原本“不怕死”的日本兵被蘇聯俘虜。蘇軍把日本俘虜押送到西伯利亞的戰俘集中營,進行勞動改造。幾個蘇聯紅軍,幾桿槍就能把一群日本俘虜押送到目的地,令人疑惑的是,這些日本戰俘為什麼不會反抗呢?印象當中這些日軍應該是信仰武士道精神的,從不怕死,就算那些蘇聯紅軍有槍,這麼多的戰俘還制服不了幾名拿槍的士兵嗎?

《左傳·莊公十年》中的《曹劌論戰》中說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小編認為,士兵的戰鬥士氣很重要,一旦成為俘虜,喪失士氣,即便給他們機會,他們也不會反抗。具體原因是:

一是戰俘們往往抱有一線生機,只要不反抗就會有活下去的希望。戰場上士兵之所以投降被俘,就是不想死亡,想活下去。如果領頭反抗很有可能撞到槍口上,那就是死定了。人性是很現實的,沒有人願意跳出來做反抗的領頭羊,每個人都想活下,所以,雖然只有幾個蘇聯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虜,他們也不會不反抗。

二是這些俘虜喪失了鬥志和心志。從變成俘虜的那一刻,他們的鬥志和心志基本都喪失了,更多的是對即將要面對的刑罰充滿恐懼,從而陷入這種恐懼中完全不敢反抗,不反抗可能還有一線生機,如果反抗可能直接會被擊斃,這是人性的特點。所以,雖然只有幾個蘇聯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虜,他們也不會不反抗

三是他們沒有能力反抗。

我們知道,戰爭中的俘虜,一旦被俘是不可能讓他們手中繼續持有武器的,所以這些俘虜一定是繳械的狀態。雖然在押解的過程中,只有幾個蘇聯兵,在人數上他們不怎麼佔優勢,但人家手裡面有槍,有武器,有壓得住日本士兵的工具,對於日本俘虜而言,無論你人再多,但是沒有武器,還是敵不過子彈的,所以,日本俘虜是沒有任何能力去反抗蘇聯士兵的。

四是被押解的日本俘虜不熟悉環境,即使反抗也無處可逃。當時這些日本俘虜基本上都被押送到了西伯利亞做苦工去,雖然那時候蘇聯俘虜的日軍戰俘很多,沒有太多的兵力押送日軍戰俘,但西伯利亞天寒地凍的,非常荒涼,就算反抗成功逃出去了,不認識路也是白搭。而且那裡荒無人煙的,肯定會挨餓受凍,並且根本就不會蘇聯的語言,在那種條件下能逃去哪裡?如果真的逃了,就算不被凍死也被餓死!而且西伯利亞還有很多的地方沒有被開發,野獸橫行,弄不好連個全屍都留不下來,還不如去西伯利亞做苦工,在戰俘營人多還能互相支持,還能有吃的,還能有衣服穿。勞動幾年,說不定就釋放了。

五是被俘的日軍士兵看到日本勝利無望,產生了厭戰情緒,喪失了反抗的鬥志。雖然二戰初期,日本在亞洲戰場上取得了一些勝利,但隨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努力,日本的處境每況愈下,他們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再加上大量的傷亡和物力財力的損耗,國內家人的窘境,使得這些士兵產生厭戰情緒,他們巴不得戰爭趕快結束,即便當一名俘虜也心安理得。所以,這些戰俘是不會反抗的。

俗話說“貪生怕死、趨吉避凶是人的本性”。所以,小編認為,這些日本俘虜不反抗蘇軍押解士兵,既有貪生的人性使然,也有喪失鬥志和心志的原因。


葛大小姐


為什麼這些日軍士兵心甘情願去當俘虜呢?就是因為怕被蘇軍士兵打死,他們才會主動投降,從而換來一個活命的機會。說白了,在自由和生命之間,他們選了後者

如果有兩個蘇軍士兵,荷槍實彈地押運整群日軍俘虜。如果這些人一鬨而逃,那麼大多數人都能重獲自由。但是頭一個逃跑的人,必定就會被當場擊斃。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已經放棄了自由,選擇了生命,誰還會主動去帶頭找死呢?答案很明顯,誰都不會這麼做。

讓他們放棄逃跑的因素,並非只有這一項。一般來說,在戰場上願意束手就擒的人,通常來說已經是萬念俱灰了。那些真正擁有旺盛鬥志的人,往往會奮戰到最後一刻。這些敢於反抗的人,通常來說是沒什麼機會當俘虜的,他們在戰場上就被打死了。能當俘虜的人,本身就是不那麼渴望自由的人。

既然對自由沒那麼執著,自然就不會花多大的心思反抗,他們會更願意選擇逆來順受。恐怕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會動逃跑的心思。他們不一定是無法逃跑,而是根本不想逃跑。

人一旦沒有了追求自由的慾望,就算是給他們指明瞭路,讓他們逃跑,他們也會變得遲鈍而麻木。甚至拒絕抓住眼前的機會。更不要說,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在敵人的槍口下逃跑了,於情於理,他們都不會做出這樣的抉擇。

其實很多人,都曾經有過萬念俱灰的感覺。我們不難回憶起當初的頹唐狀態:渾身痠懶,提不起任何興致,不想去做任何事,勉強維持生命就足矣

如果讓他們逃離現有的生活,他們或許還是願意的,但他們已經筋疲力竭,提不起任何興致了。這種狀態,其實就和日軍俘虜的狀態差不多——我們成為了生活的俘虜。

失去逃跑慾望,不肯亂冒生命危險,這就是日軍俘虜不主動逃跑的原因。


渭水徐公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軍出兵中國東北,日本的關東軍在蘇聯紅軍的進攻之下一觸即潰,基本上沒有任何反抗能力,因此大部分日本士兵選擇投降。而美軍又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更是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不過在日本宣佈投降的時候,日本還有60萬關東軍滯留在中國東北,因此這些殘餘的日本俘虜全部成為了蘇聯紅軍的“戰利品”。

由於在二戰之中,蘇聯在和德軍作戰的時候損失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力,因此絕大多數日本關東軍俘虜都被蘇聯紅軍拉上火車,送到了西伯利亞當苦工。那麼很多人就會感到好奇了:在當時,通常是十幾個蘇聯士兵看守數百個日本士兵做苦工,難道說日本俘虜就沒有任何反抗精神,只能任人凌辱嗎?他們的“武士道”精神又去哪裡了呢?

首先,這些日本士兵根本沒有反抗的勇氣和理由。要知道,就連天皇陛下都宣佈投降了,就算自己再怎麼瞎折騰,最後也打不過氣勢如虹的蘇聯紅軍,還不如乖乖去西伯利亞做苦工,說不定還能熬出一條生路。而且日本俘虜手中沒有任何武器,要想憑著做勞工使用的鐵鍬反抗蘇聯人手中的衝鋒槍,那無疑於自尋死路。

其次,當時的日本關東軍戰鬥力並不強,很多都是十六七歲的孩子或者老弱病殘。要知道,日本深陷戰爭的泥潭之中長達十多年,這期間早已經將日本國內的青壯年實力消耗殆盡,因此後來前往日本關東軍的士兵們質量就得不到保證,多是一些老弱病殘或者還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從人員素質上來說,這些新兵根本沒有經歷過什麼像樣的戰鬥,和老奸巨猾的蘇聯老兵比起來,他們還嫩的很。

最後,西伯利亞嚴酷的生存環境限制了日本俘虜的逃跑空間。要知道,在當時的西伯利亞,天氣條件極端惡劣,就算徒步幾十公里也不一定能夠找到一戶人家,因此就算這幾百個日本士兵能夠團結起來打倒蘇聯士兵,但是他們卻也面臨著人生地不熟的困境,根本沒有可能從茫茫的西伯利亞草原逃出生天。

到了後來,日本政府和蘇聯幾次三番提出交涉,想要讓這群日本俘虜回國,但是蘇聯人硬是讓日本俘虜把活幹完了才予以遣返,這個時候60萬日本關東軍已經死傷過半,只剩了不到30萬人,這或許就是惡有惡報,天道輪迴吧。


完顏翠花


看到這個問題不禁一下子想起了初中的時候,歷史老師也曾經說過這樣的事情,大致是說抗戰時期,幾個日本人壓著成百上千的中國軍人,但是沒有人敢反抗。當時我們就很不解,覺得就幾個日本人和幾條槍,就算一顆子彈殺死一個人,日本人又有多少子彈呢?

但是當時還年輕,沒有想到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誰去擋日本人的這幾顆子彈?

這就是“群羊效應”

什麼叫群羊效應呢?

大家都知道草原的牧民往往會訓練一條或者幾條牧羊犬協助自己驅趕羊群,在數量上來說,羊群很龐大,牧羊犬隻有一條或幾條,但是由於天性中對肉食動物的本能恐懼,讓羊群不敢反抗牧羊犬,所以往往一條牧羊犬就能發揮驅趕羊群的作用,而羊群也總是遵從牧羊犬的指揮。

在歷史上發生過很多著名的屠殺俘虜的事件,譬如白起坑殺40萬降卒,項羽坑殺20萬降卒,同樣包括近代屈辱史南京大屠殺。假設說這幾十萬人奮起而反抗,儘管不敢說他們能夠取得勝利,但至少也能夠給敵人造成重創。

但這是假設,實際上這其中蘊含著一種很奇妙的人類心理變化,一個士兵在戰場可能不怕死,但是當他成為了俘虜突然就會變得害怕死亡起來,其實這就是力量不對等的情況下讓人產生了退縮心理。

在戰場上的時候士兵手裡有槍,他有恃無恐,大不了殺一個夠本,但是成為了俘虜就不一樣,他手裡沒有了槍,所以他自己也沒有了底氣。而當敵人憑著手中的武器揚武揚威的時候,人的恐懼感就會成倍的增加,這就猶如一個獵人沒有弓箭,被老虎抓了起來,面對老虎鋒利的獠牙,獵人首先就會在心理上逐漸崩潰。

而說到底,俘虜之所以不敢反抗就是因為心理已經崩潰,他已經喪失了反抗的勇氣,他有可能整個人是麻木的,也可能是僥倖的,但歸根結底都是對敵人的恐懼。他們興許並不害怕被敵人殺死,但由於長久籠罩在敵人所施加的恐懼之下,他們也就忘卻了反抗。

所以你會發現,這些俘虜寧願等死,也不願意主動赴死,實際上這不單單是勇氣的問題,而是整個心理防線的崩潰,信念的消散,尤其是當和敵人近距離的接觸時,這種恐懼感會被成倍的增加。

儘管明知道反抗也許還有一線生機,但這時候的俘虜已經陷入了“群羊效應”中,所以哪怕只有一個士兵押著他們,他們也不敢反抗。所以哪怕信仰“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兵被俘虜後,也無一例外的不敢反抗。另一方面,俘虜有時也僥倖的認為自己能夠逃出去。


圍爐談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俺突然想起,擱電視裡一幫子腦殼堪比鋼鐵的小鬼子,頂著一頂屁簾帽子,聽著他們的天皇陛下所謂的啥鶴音,叫囂著要集體玉碎的場景。

結果美國人擱他們破島子上丟了兩顆“鹹鴨蛋”,他們的天皇那叫個哭天抹淚的,生怕美國人給他頭上扔一顆嚐嚐,這就先慫了,跟著這就無條件投降了。

再瞅瞅那幫子前腳還叫囂著玉碎的傢伙,這顧頭不顧腚的往他們那島子跑,那叫撒歡的跑,跟那小豬出籠子一樣,就怕被逮回去。

所以蘇聯紅軍就用了七天,就把擱東北的小鬼子打的找不到北。

就那場景,小鬼子甩開那八字腿嘰裡呱啦的“米西米西”的叫著,漫山遍野的這頓跑啊,蘇聯紅軍端著見紅的刺刀,擱屁股後邊那叫個追,抓到一個就往那火車塞,這頓塞。

整個過程,8.3萬鬼子這就被斃掉了,剩下的六十萬鬼子這就被消化到了西伯利亞高原上,抗起了大鐵鍬喝起了呼嘯而過的西北風。

整口涼氣,腸子都能凍起來,這真叫放個氣都能砸到腳後跟的節奏。蘇聯紅軍對他們也不客氣,說好的一個營地收一百五十個俘虜,結果送過去四百個。

哪感情好,先到的有熱湯,後到的別說熱湯了,一顆花生米這就見閻王爺掰扯他們的道理去了,就這麼二百五十個鬼子這就報銷了。

話說蘇聯紅軍這方法,雖然粗暴了一點,但簡單還省事,壓根就不需要動太多的腦筋,這就解決了飯不多的問題。

後來小鬼子想要要回這幫子俘虜,蘇聯人壓根就沒搭理他,直到這活幹的差不離了,六十萬鬼子也縮減到了三十萬,這才歸還了剩餘的三十萬。到現在雙方都還在扯皮那沒回來的三十萬擱那的事。

估計說道這裡,有些小夥伴要問了:“那三十萬那去了?”

俺那知道啊,這得問蘇聯人啊!畢竟這頭一年就凍死了五萬五千多人,因為大冬天住帳篷,這的確是個問題。

好了,一傢伙咱扯了這麼遠,其實說了這麼多,俺就想說,這蘇聯人脾氣硬也臭,你不聽話,他不管別的,話不多,但子彈管夠。

所以小鬼子要反抗,這絕對是多餘的。

這是一點,那麼咱再從其他方面去分析分析這事。

接下里的分析

這當了俘虜,其實說道根子上就兩種原因。

第一種,壓根就已經失去了打下去的能力,這第二種,從心裡就拒絕打下去,為了活命,就要投降。

不管咋說,這幫人壓根就沒有反抗的心思。再說蘇聯人手裡的波波沙那不是吃素的,幾個人對上幾百個手無寸鐵的鬼子,那還不是綽綽有餘的嗎?

如果他們敢於反抗,其結果只有一個——屠殺!

畢竟蘇聯人對小鬼子開槍這事,壓根就沒有抗拒的。《日內瓦公約》蘇聯人壓根就沒有加入,優待俘虜不存在的。

在說這個時間點上的小鬼子和二戰開頭的小鬼子那就不是一個級別的。

開頭入侵咱大華夏的那幫子鬼子那都是三年以上的老兵,有的甚至是五年以上的老兵,沒這時間,壓根就上不了咱大華夏的地頭上搞侵略。

那會論戰鬥意志,以及兵員素質,擱地球這小村子裡頭那也是排的上號的。

這不後來,被咱大華夏硬生生的磨掉了一百萬小鬼子,這兵員就缺了,而蘇聯人攻擊關東軍的時候,那軍隊裡的半大孩子比比皆是,老眼昏花的老頭子這都算。

就這幫人他們活命回家的心思可要比反抗來的強烈。

再說,你要反抗,咋也有個頭,沒頭這就是一盤散沙,咋搞?沒得搞啊!

槍打出頭鳥曉得吧!蘇聯人也不傻!這種喜歡鬧事的,他會主動幫你挑出來的。

事就是這麼個事,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這關係到一種國際契約!根據日內瓦公約,各國俘虜享受人道主義待遇,只要放棄抵抗就可以保證生命的安全。但是呢,這條公約不保護武裝暴動的人,也就是說當這些人選擇反抗的時候他們將不再是戰俘,蘇聯軍隊可以採用各種方式處死這些人。比如一旦有日軍反抗,蘇聯軍隊可以用航空兵投擲燃燒彈的方式,可以用喀秋莎發射火箭炮的方式屠殺這些所謂的戰俘,而不用擔心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

其次,蘇聯雖然押送的士兵只有幾個人,但是整個西伯利亞地區有蘇軍150萬人,這些軍隊是全機械化部隊。蘇聯軍隊在當時已經普及無線電,只要有求援就可以隨時馳援,蘇聯人也不傻的,並不是沒有防備。

第三,當時日軍被押送的地方是西伯利亞地區。這個地方在以前叫做寧古塔以北地區,氣候比寧古塔還惡劣。在寧古塔地區,夜晚的氣溫可以降到零下40度以下,根本沒有人能夠在野外過夜。也就是說,即便日軍能夠在被押送去西伯利亞的途中逃走,那麼也絕對活不下去。當時蘇聯士兵對日軍戰俘的押送其實並不嚴格,只要你想跑他基本上也懶得去管,日軍戰俘在前往西伯利亞途中有數萬人逃走,但是這些人幾乎沒有一個能夠回到日本。


優己


反抗,死路一條,順從,有可能活著。

俘虜,為什麼叫俘虜,因為他們被俘了,因為他們已經放棄抵抗了。已經放棄抵抗了,就有活下去的一樣,抵抗,死路一條。

幾個士兵押送一群俘虜的事情是常事,不光是幾個蘇聯兵押著一群日本兵。就在一兩年前,網上很多鍵盤大俠就對“幾個日本兵押送一群中國人”一事進行評價,他們的觀點是,這些人已經麻木無知到了極點,知道會死,也不拼死一搏。

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幾個士兵押送一群俘虜的情況

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先看一下,幾個士兵押送一群俘虜的事情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通常,兩三個人押著一群俘虜的情況,都是在戰鬥已經結束了,勝負已經分明瞭的時候。這個時候,反抗已經沒了意義了,決定的不是戰爭勝負,而是什麼時候死。

幾個士兵押著一群俘虜,幾個士兵面對的就是那麼一大堆俘虜,而這些俘虜面對的是更多的手持武器的敵軍。戰鬥結束後,戰鬥區域內的敗方几乎都是沒有武器了,而勝者則是全副武裝。

在一個城市內,押送俘虜的就那幾個人,而城市裡卻是到處都是已經獲勝一方的士兵。戰俘要是暴動,立馬會有一大群士兵衝過來,衝過來就是機槍掃射。這些戰俘暴動,頂多搶五把槍,而敵軍卻有不知道多少的槍,從四面八方湧過來。

反抗的結局,只能是立馬就死,而如果不反抗,興許還能活下來。當然,這是幾個士兵押送一群俘虜的時候,這個時候,勝負已分了,要不不會有幾個士兵押送一群俘虜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