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迴應發表論文,高福與柳葉刀,到底真相如何?


疾控中心回應發表論文,高福與柳葉刀,到底真相如何?

#疾控中心回應發表論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於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文章的說明】2020年1月29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有關專業人員共同在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了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有網友提出質疑。(此處省略數字)

先說結論:為了發文章故意藏數據這是不可能的,這樣的事我相信專家組沒人敢做。錯不在這裡,而在需要他們以預防醫學的思維來指導整個疫情控制的時候,他們錯誤的選擇了科研思維。這就是昨天知識分子訪談的觀點。

《柳葉刀》上高福的文章,最後資料的收集期,是1月26日。

這可能是鍾南山公開發話,導致政策急轉後,“樂觀的”CDC的一種補救。

此前CDC及眾多國內外專家,確實低估了它的傳染性。包括《柳葉刀》主編。

現在輿論在撻伐高福,甚至P4的業主中科院也踩上一腳,對高福們的不滿,非常明顯。但CDC不生產政策,只是輔助政策形成的專業諮詢機構。

科研思維追求的是嚴謹。比如要確定是新冠感染必須遵守病原學的科赫法則。要從病人身上分離出病原體、測序鑑定病原體、基於病原基因序列開發標準檢測試劑用於臨床確診等等。這些時間的節點,在昨天發的NEJM文章的第一幅圖都標準清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數據現在才發表,因為1月16日-22日這段時間,研究人員需要用基於病毒序列開發的試劑盒來對收集的所有樣本進行確診。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冬季是各種流感的高發季節,你要排除一個可能,就是那些沒有去過海鮮市場的人患的是其它感染所致的肺炎。只有確診他們和去過海鮮市場的人都被同樣的病毒感染,才能得出人傳人的結論。這個過程(分離病毒、確定病原、測序,開發診斷試劑)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平心而論這次國家CDC在這個步驟是沒有問題、甚至是非常優秀的,耗時非常短;這就是為什麼國外同行包括WHO都予以肯定。但即便如此,因為疫情發展太快,還是錯過了管控的最佳時間。

高福曾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前證據確實顯示兒童、年輕人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不易感。但李蘭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兒童、青少年同樣需要做好防護,不能排除在外。

所謂預防醫學思維,就是基於臨床的實際情況比如武漢當地各醫院發熱門診的數量變化、病例的臨床表徵、流行病學資料、專家的個人經驗等,在最短的時間對疫情予以評估並給予政府部門建議,來對疫情進行及時有效的管控。比如從NEJM的數據可以看到,最晚不晚於1月10日,專家組在收取的數據中應該意識到已經有大量的病例沒有海鮮市場的接觸史了,作為國內的頂級專家,他們完全應該意識到有大概率的人傳人可能性。即便在不知道什麼病原體、不知道病毒基因組序列、沒有診斷試劑盒的情況下,也應該有能力做出判斷。03年SARS的時候病毒很晚才分離出來,也沒有診斷試劑盒,但不影響醫生對疾病的診斷。這些年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發展太快而至過度依賴,平時是沒問題的,但一旦疫情緊急就麻煩了。可以看出,較之於科研思維指導疫情管控,預防醫學思維指導的優點就是快。缺點就是不嚴謹有出現誤判的可能,需要有鍾南山院士這樣有經驗、有擔當的國士才敢說。

專家組去武漢,他們的身份是國家衛健委的專家,首要任務就是對疫情做出快速、準確的判斷。其次是收集完整的數據便於疫情的進一步判斷和之後的總結。但遺憾的是,專家組未能基於預防醫學的思維在疫情早期予以正確的判斷,在已經有大量臨床數據揭示人傳人的基礎上,一直等待分子生物學的確診,貽誤了最佳的疫情管控時間,造成了現在的結果。雖然做出了很漂亮的科學工作,但已於事無補。

最後看看高福的教育觀:

高福認為:教育只能改變人的職業,不能改變性格 。作為科技工作者,要時時提醒自己,別忘記科學探索未知的本來目標。無論從事科技工作,還是在農業、管理領域,都不要忘記從何出發、為何出發,都應該懷有同樣的責任心、使命感,敢於擔當。責任心是好品行的基礎。人品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最後結果 。

作為博士生導師,高福對學生要求嚴格,在他的實驗室裡只談科學,不許八卦。做好自己的研究,不去議論別人。

科研與實際應用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也為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

「注:本文部分圖片內容來源於網絡(Leorance評論)!關注FuturesMa,每天閱讀更多有價值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