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多少儒将?你最喜欢谁?

史学达人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儒将?多不胜举。何为儒将,我想先把我心目中对儒将的定义说一下。

所谓儒将,可以分开来解释,儒:儒雅、有文化有学识,即使不当赳赳武夫,也可当个文官,或者教书先生等文职人员;将:统领千军万马、征战沙场的一军统帅。

儒将与猛将的最主要区别就是,经常作为一军统帅出现在军队里,而猛将则经常作为先锋出现在战场上。儒将制定方略、排兵布阵;猛将具体实施、热血沙场。儒将是大脑、猛将是胳膊。中国历史上儒将的代表有韩信、周瑜、陆逊、赵云、陈庆之、袁崇焕、曾国藩等;猛将的代表有樊哙、张飞、秦琼、尉迟恭、彭德怀、许世友等。

下面我要重点讲我军历史上最著名的儒将,也是我喜爱的将军之一。

刘伯承元帅

  • 刘伯承元帅是我军历史上对军事理论研究最深的人,精通《孙子兵法》,并由于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校,对西方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深有研究,如《战争论》,《制空权》等等,被称为当代孙武,中西合璧的最佳典范。这是他儒的方面的最佳体现。

  • 刘伯承元帅,除了理论修为无比深厚之外,战略规划、战场指挥也是军中屈指可数的,他指挥了很多经典的战例,如参与指挥的《四渡赤水》、抗日战争的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以及长生口、神头岭;解放战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横扫大西南》等,千军万马、指挥若定。这是他作为将的最佳体现。

聂荣臻元帅

  • 聂荣臻元帅,从小聪明好学,在那个时代,从私塾启蒙、到县里的中学堂,都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存在。从小博览群书,如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都深有研究,如果不当将军,完全可以作为文化精英闻名于世,这是他儒的体现。

  • 聂荣臻元帅,弃文崇武,参加到解放人类的革命斗争中,聂荣臻与林彪率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抗日战争中,作为主要指挥员参与指挥了《平型关大捷》等战役;解放战争中,独立领导第五大军团,与国民党上将军傅作义进行了长期拉锯战,著名战役有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等。这是他将的体现。

粟裕将军

  • 粟裕将军,他是湖南省立第二师范院校毕业,在那个年代、师范生绝对是可以算作知识分子的,如果没有革命,粟裕将军可能会成为一个教书先生、教育家。

  • 在历史上有两个师范生很厉害,一个是伟大的战略家毛主席,战略天下第一;另一个是大兵团作战天下无双的粟裕,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在毛主席眼里都不需要怀疑。

还有很多比较儒的将,如林彪元帅,陈赓大将等,看起来文质彬彬,其实胸有千军万马。

我是弹史遇见你。欢迎点评~


弹史遇见你


]说到近代史,中国十大元帅,我最喜欢的是刘伯承元帅,他是一代儒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它是我国军校奠基人,孙子兵法,在十大元帅当中,用的最好,刘伯承元帅,在长征的路上,为中央当先锋官,过彝族区,刘伯承元帅,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金兰之好,微红军到达陕北,革命取得胜利,写下了千古佳话,刘伯承元帅,在红军时期,他和朱德,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英勇的斗争,不记个人安危,最后,红四方面军,终于在陕北会师,这个一刘伯承元帅,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十大元帅当中,刘伯承元帅,是一位智者,胸怀坦荡,用兵打仗,以少胜多,创造历史奇迹,在抗日战争时期,刘帅指挥,杨成武,炸掉日本人飞机场,一天两次,用兵,狠狠地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嚣张,为中国人民抗日,分光露脸,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元帅,千里挺进大别山,上党战役,取得辉煌,刘伯承元帅,在解放大西南,横扫千秋,国民党听了刘帅的大名,望风而逃,尤其是刘帅,在解放四川当中,不少是刘伯承的同学,都望风归降,这显示出,刘伯承元帅,德高望重,有勇有谋,为新中国的解放,再立新功,刘邓大军,安天下,创造历史奇迹,再还有一个,岳飞,是历史,一代儒将,以少胜多,一出事,800破十万,火烧金兵,牛头山救驾,大败金兵,几十万,朱仙镇,岳飞再造辉煌,打金兵全部消灭,创造历史奇迹,一代儒将,岳飞,中华民族的英雄,宝贵财富,千古传佳话,永远写在历史上,板上钉钉,第三个儒将,三国里的赵云,文武全才,有勇有谋,最主要是赵云,办事,准确,性格也好,在长坂坡前,大战曹兵,杀了,七出七进,救少主,刘禅,采用一段佳话,把赵云,累的不轻,刘备见了,把刘禅往地下摔一下,这才有一段,刘备摔孩子,到买人心,以后赵云,跟随刘备,东挡西杀,文武全才,长剩将军,一杆长枪,白袍,银龙马,威风凛凛,在三国当中,哪次都有赵云的身影,在,刘备去世后,跟着诸葛亮,福宝后主刘禅,跟随诸葛亮,出山,到了晚年,忠心耿耿,忠心保国,赵云一代儒将,名垂千古,谢谢


北斗星3557


朱德、粟裕、陈毅、邓华、萧克、左权、叶挺、黄兴、蔡锷、朱瑞、关羽、张飞、邓萍、岳飞、徐向前、彭德怀、戚继光、霍去病、蔡申熙、许继慎、段德昌、彭雪枫、刘志丹、寻淮舟、罗炳辉、张云逸、张自忠、李家钰、武士敏、陈安宝、唐淮源、赵登禹、冯安邦、吴克仁、饶国华、郝梦龄、佟磷阁、黄梅兴、戴安澜、王铭章。





有才君子


中国历史上儒将很多的,特别是近现代历史上我党就产生了诸多儒将,如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陈赓等人。不过要说到顶级儒将,当然是周恩来同志。

虽然周恩来长期被人称作周总理,似乎周恩来以文治见长,可是实际上,周恩来在军事方面也丝毫不逊色,是我军儒将的代表人物。

周恩来在革命年代,曾长期在军队历练,带过兵、打过仗。

黄埔军校成立时,周恩来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北伐时,周恩来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

周恩来曾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第四次反围剿时,周恩来和朱德领导和指挥红军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中,周恩来任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周恩来在军队系统工作时,风度翩翩,不仅展现了一代儒将的风采,也征服了许多中国人。


袁卫宇


中国历史上的儒将真的太多了,三国时期的周瑜、诸葛亮这都是儒将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了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儒将,周恩来总理是不得不说的。

周恩来

关于周恩来总理的事迹我们也都是最为了解和熟悉的,他是新中国的缔造人之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最先熟知周恩来是因为他的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到了他青年的时候,就开始到了欧洲留学。

正是在留学的期间,他加入到了中国共产党,回国之后就开始领导了中国的革命。

也就是说在中国最为危难的时候,周恩来选择了投笔从戎。他先是加入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

然后,在1927年他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南昌起义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战役。

因为这一次战役,打响了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大地上,诞生了一支为人民而战的队伍。

从此,中国的革命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后来,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领导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我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被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恩来不但是中国人民心目中最为伟大的人,而且也是世界人民心目中最为伟大的人。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儒将。

邓小平

当然了我们最为熟知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将。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经济,是通过邓小平实施的改革开放发展起来了。

正是因为他带领人民取得巨大的成就,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所以,他被人民称之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其实早在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之前,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他已经是一名战功赫赫的将领了。

大家都知道的刘邓大军,就是刘伯承的邓小平带领的军队。

关键是邓小平很早就加入到中国共产党了,土地革命的时候,为了响应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他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为中国早期的革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还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都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王牌军队。我们比较熟知的太行山一代抗日的事迹,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战和淮海战役中打败黄维的十二兵团,这都是刘邓大军的功劳。

所以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儒将,邓小平也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粟裕

粟裕是新中国的是大将之一,其实他也是一名儒将。在他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参军了。只不过他和其它的将帅不同的是,他是真正的从一名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

毛泽东对粟裕的评价是他是可以率领几十万大军作战的优秀将领,林彪更是把他封为军神,说他是竞打神仙仗的优秀将领。

当然了粟裕的战功也是最为突出的,可以说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粟裕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最为熟知的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车桥大战,苏中七战七捷、豫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

这些都是粟裕领导指挥的最为经典的战役。

所以,说到儒将粟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的一个人物。


史学达人


中国历史悠久漫长,名臣大将层出不穷,其中儒将带着自己的特色尤其吸引人的眼光。

最最有代表力的莫过于毛主席。


儒将说的是不见长于个人武力,但军略精湛,爱兵如子,为人有长者之风

毛主席毫无疑问都符合,我们没听说过他枪法多好,力气多大,但我们都知道他用兵如神,人民军队和他相得益彰,毛主席用兵正奇相合,既有浩浩荡荡的正面进攻,又有出乎意料的战术安排,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和人民才站了起来。


毛主席战略意识的高超集中体现在《论持久战》中,在这篇文章中他详细分析了抗日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其中战略相持最为重要,从1938年到1945年,漫长的战略相持阶段中,毛主席指挥人民军队打游击,建立敌后根据地,让侵略者疲于奔命,不堪其扰,这样才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毛主席对军队士兵的爱护也是出了名的。他说我们的军队不是封建社会旧社会的“臭丘八”,是人民的子弟兵,让军人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尊敬。他又说,军队中要充分保证士兵们的政治权利以及其他各种权利,让士兵们更加拥护党的领导。也正是如此,我们的军队才在恶劣的条件下屡屡反败为胜,并最终建立新中国。

毛主席为人节俭自律。他一双拖鞋穿破了也要再修补接着穿,负责他生活问题的相关人员一次次修补,最后实在不能再补了,这才不穿。他的衣服也是类似,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是他最爱的装扮。每天睡得是硬板床,花销也全是来自自己的稿费,不占国家的便宜。因此,斯诺说他从共产党身上感受到了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都不具有的“东方魔力”,正是这种作风下的共产党才带领了人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


漫谈国史


中国近代史有很多儒将,比方说刘伯承、周恩来、朱德、罗卓英、薛岳、黄维等等,这里面有不同阵营的儒将,如果不看阵营的话,单纯按喜好来说,我最喜欢的儒将还是我们自己阵营的刘伯承元帅!

刘帅有不亚于关羽刮骨疗毒之勇!


不管读没读过三国演义,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关羽刮骨疗毒,很多人对关羽都很佩服。刘伯承元帅也经历过类似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的剧情,而且做的一点也不比关羽差。刘伯承元帅在25岁时在指挥战斗的过程中右眼被子弹击伤,必须要把坏的眼球取出,安上一个假的眼球,但是刘伯承元帅在做手术的时候为了不让麻药影响到他的脑神经,坚决不打麻药,刘伯承元帅整个手术完全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做完的,试问现在谁能做到这一点?



刘伯承元帅儒将风采对军队有深远影响!

刘伯承元帅不仅与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等领导了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南昌起义,而且打仗方面也非常厉害,刘邓大军的威名想必大家都听过吧!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刘伯承元帅撰写了《现代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和《到敌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几个教训》等书籍,同时还翻译出大批苏联军事教材,给当时的红军队伍提供了大量军事教材,极大的提升了红军的战斗力!



带着眼镜依旧那么帅的刘帅,一身儒雅的气质!既能打硬仗又能编写训练教材,还能忍常人不能忍之痛,我想儒将中没有人能比得了刘伯承元帅。

以上为我个人见解,如果大家有不同见解,欢迎大家到留言区留言!同时欢迎大家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历史白话君


1933年2月底,红一方面军以运动战和伏击战相结合的方式,在东陂战役中一举消灭了国民党中央军第52师和第59师,生俘两个师长李明和陈时骥,将敌“中路军总指挥”陈诚麾下的第一纵队吃掉三分之二,创下红军一次歼敌精锐主力的数量之最。



陈诚不服,将原有的三个纵队缩编为两个,调整进攻战术由“分进合击”改为“中央突破”,其起家部队第11师一马当先攻击在前,结果又在黄陂战役中被红军诱歼,全师两个旅仅有一个团在大雾中逃出生天,黄埔一期的师长萧乾重伤不治,两战下来,敌第一纵队三个师几乎全军覆灭。

两次战役红军共俘敌万余,缴枪10000余支,其中比较先进的法国“哈奇开斯”轻机枪即多达300挺,山炮野炮40余门,极大改善了红军的武器装备水平,陈诚的“土木系”军事集团遭到了羽翼渐丰以来首次重大打击。



蒋介石给“中路军总指挥”陈诚的手谕中无奈承认:“周恩来确是个不易应付的对手,此次挫失,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陈诚羞愧难当,回电:“诚虽不敏,独生为羞”,并且回到南京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不好意思面见蒋介石,何应钦幸灾乐祸之极,国民党确实被打疼了。

这是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致胜之战,我们知道,前三次敌人出动的都是杂牌军和地方军阀,而这一次是以蒋介石中央军为主。此时毛主席已离开军事领导岗位,“洋顾问”李德还未到来,战役的主要筹划和战场指挥,是代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和总司令朱德,看来蒋介石的情报还是比较准确的,当年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领兵作战绝不含糊。



周恩来风度翩翩,谈吐高雅,在各种谈判中技巧高超游刃有余,甚至连敌人也钦佩不止,绝对是“儒将”风范。而实际上,周恩来很早就负责中央的军事工作,从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代总参谋长,在巨人的光环下,周总理的军事才华被严重低估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开始进行第二次合作,周恩来率代表团前往武汉工作,期间收到了两份任职邀请,一个是孔祥熙希望他到财政部协助工作,一个是陈诚代表蒋介石希望他担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经过慎重考虑,1938年3月,周恩来出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而部长恰恰是五年前的手下败将陈诚,可谓是“不打不相识”。周总理充分利用自己的“官方”身份和在黄埔学生中的威望,做了大量统战工作,解放战争中许多起义将领,都是在这个时间段思想开始转变的。

1947年起,在转战陕北期间,周恩来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兼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参与各大战略区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的决策和布署,对许多战役细节进行电报指示,最多时一昼夜草拟急电22封。1949年代表军委拟定《关于统一解放军全军组织和番号的规定》,以及军旗军徽等式样的选定,为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结语的后面两句充分表明了周总理的军事才华,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身着军装的总理帅得不行,让我辈后人想不喜欢都难。


度度狼gg


守土古范韩,论兵新孙吴,这是陈毅元帅对刘伯承元帅的评价,精准概括了刘伯承元帅的用兵特点,充、分彰显了他的儒将风采,也是我最欣赏的儒将。

范韩,是指范仲淹、韩琦,他们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以文官身份统兵作战,堪称古代儒将;孙吴,是指孙武、吴起,他们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既是军事理论家,分别著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又是军事统帅,文武双全,堪称兵家圣人。

在我看来,刘伯承元帅绝对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刘伯承是四川开县人(今属重庆),年轻时考入重庆蜀军讲武堂学习,当时很多学生都染上吃喝嫖赌抽等旧军阀习气,但刘伯承一尘不染,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习。

刘伯承不仅刻苦学习西方军事课程,还坚持业余时间自学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吴子》等经典都能熟读成诵,品学兼优,成绩出众,一派儒雅风范,被同学们称为“军中菩萨”,寓意他如同出“白莲一般,出淤泥而不染”。

刘伯承毕业后投入川军,他虽是儒将形象,谋划缜密,思维敏捷,打起仗来却毫不柔弱,经常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多次受伤,逐渐成长为文武双全的川军名将。

刘伯承最危险的一次遇险是在攻打酆都城的战斗中,他的右眼被一颗流弹洞穿,必须挖出眼球,换上一颗假眼,由于担心用麻药会影响脑部神经,刘伯承坚持不打麻药进行手术。

整个手术过程中,刘伯承忍着剧痛没吭一声,还在心中默数着医生的刀数。当手术结束,刘伯承报出手术的总刀数,为其主刀的德国医生顿时惊为神人,赞叹他为“军神”。

儒雅和英勇不是反义词,二者在刘伯承身上得到完美融合和体现。

土地革命期间,刘伯承被党组织委派赴苏联学习,他先是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当时苏联军校没有中文教官,为了攻克语言难关,刘伯承刻苦学习俄语,“视文法如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靠着这股把学习语言当作打仗一般的认真劲头,很快“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

刘伯承元帅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绝不逞勇斗狠,做无谓牺牲,他的用兵特点是战前精确判断敌情,避免失误;周密制定战斗计划,避免疏漏;敢于出奇制胜,避免贻误战机。这种智勇兼备、守正出奇的军事指挥风格让刘伯承百战百胜,无往而不利。

戎马倥偬中,刘伯承还致力于研究军事理论,他译著有《苏军步兵战斗条令》、《苏军合同战术》等,将先进军事理论介绍推广给广大八路军将士。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又投身国防军事教育事业,建议并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筹建期间,刘伯承呕亲自撰写、审定和翻译教材,亲自培训师资,甚至亲自登台授课,可谓宵衣旰食,呕心沥血,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高级将领。

在毕业革命生涯中,刘伯承军功卓著,但他为人低调,谦逊谨慎,虚心学习,淡泊名利,丝毫没有架子,从未气势凌人,刘伯承元帅的儒将风范在全军无人可及。

我们看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刘伯承元帅军事才华的评价:

1,朱德元帅是人民军队总司令,被誉为红军之父,在我军享有崇高威望,他评价说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朱德总司令明确说刘伯承有“古代名将之风”。

2,邓小平同志是刘伯承最亲密无间的革命同志和战友,刘邓大军名震天下,他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

邓小平同志一句话点明了刘伯承文武双全的特点,即儒将风范。

3,陈毅元帅也是我军文武双全的帅才,他评价刘伯承说:“守土古范韩,论兵新孙吴”。

陈毅元帅把刘伯承比喻成当代范仲淹、韩琦、孙武、吴起,这种评价绝无仅有。

面对荣誉和功劳,刘伯承仍是一如既往的谦逊,他曾说:

“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伯承一生真儒将,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就是我最欣赏的儒将——刘伯承。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在中国历史上,儒将还是有许多的,笔者最喜欢的是刘伯承。

刘伯承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在战争年代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他和邓小平率领的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刘伯承出生在重庆市开州,从北伐战争开始,就参加了中国的革命斗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比较出名的一次是1916年3月中旬,为支持云南护国军在川南战斗,24岁的刘伯承率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攻克了丰都城,截断长江交通,阻止北洋军对四川的增援。

在激烈的战斗中,他连中两弹,一颗从右太阳穴穿眼而过,把他的右眼珠打伤了。

一位德国医生主刀动手术,刘伯承为了保护脑子,坚决拒绝使用麻醉药。德国医生用颤抖的手摘除了右眼球,又把周围的坏肉一刀刀挖去,刘伯承浑身冷汗,咬紧牙关,没吭一声。

手术后,德国医生见他手握的椅柄上汗水直滴,问:“痛吗?”

刘伯承回答:“才70多刀,小事!”

德国医生问:“怎么知道的?”

刘说:“你每割一刀,我都在心中数着。”

德国医生大为惊讶地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外科医生,还没遇见一个像他这样勇敢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真实的事情,发生在刘伯承参加革命初期,军神之美誉也从这个时候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主动请缨到南京创建军事学校,负责培养现代化优秀军事人才。

他这种急流勇退,淡泊名利的优良作风,让我们不仅佩服有加。

在中国历史上,他也是一位公认的儒将,不仅可以领兵打仗,还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才子。

刘伯承将军也是笔者最为喜欢的一位儒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