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名府为什么那么出名?为何如今却沦为一个县城?

MoMaek32004723


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注意题主所说的今天大名县,虽然也是历史上的一座有名府城,但已经不是北京大名府了,只是明朝大名府。

所谓北京大名府,是宋仁宗庆历二年所建陪都,史称“北京”,《水浒传》中所提到的北京大名府就是指这所陪都,当时人口达百余万,可谓国际大都市。可惜这座府城最终因为黄河改道,被淹没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

大名府广义上就不仅仅指北京大名府了,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座座城池被湮没在黄沙之中,又一座座城池在原地拔地而起。


那么,让我们共同来探探大名府的前世今生吧,为何最终成为一座名不经传的县城呢。

春秋时期,此地属于卫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此外,南方广州被称“五羊城”,都是“禄寿吉祥”之意;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时改称大名府,此为大名府的由来。


五代时期,后唐时称兴唐府,后晋时称广晋府或天雄军,后汉、后周时称大名府。北宋代替后周,继续称大名府,直到宋仁宗时期建为陪都,被史称为北京大名府。之后,黄河改道被淹没。

金朝时期此地被称为大名府路,元朝时期称为大名路,明清时期任称为大名府,但此已不是北宋时期的大名府了。

清朝时期大名府属直隶省,曾一度为直隶省第一省会。民国时期,将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大名府被降为县。

解放后,魏县曾一度被纳入大名县,大名县一直隶属邯郸专区,或者邯郸市管辖。并且于2019年5月5日大名县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实现全面脱贫。


安定郡小书生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论武艺他在梁山中要第一号,这个人就是玉麒麟卢俊义。

为了打败史文恭,宋江派吴用来到北京大名府,假装算命先生将卢俊义骗上山。在当时,北京大名府的名气,也仅次于开封府,说到这,大伙肯定想知道,这个北京大名府,到底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

答案就是——河北省邯郸市的大名县。

邯郸我们都知道,邯郸学步嘛,春秋战国时赵国的首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更换过城市的名称。可这个“大名”县的大名,还真是不够响亮。

我们去搜索一下一下大名县,显示的内容是,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有七十多万人,土地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六百多个行政村,大名县经济发展较慢,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城。

有没有搞错,当年那个大名鼎鼎的繁荣昌盛的大名府,竟然沦落成为了一个贫困县,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具体来看一下大名县的发展史。


大名府,在历史上,两次被定为首都(北宋陪都、卫国五鹿城),曾经繁华一时,街上车水马龙,小商小贩遍布,人们生活富足,和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场景相差无几,在当年,绝对称得上是“一线大都市”。

大名府名扬天下,是在北宋时期,当时辽国兵力强盛,北宋和大辽常年交锋,而攘外必先安内,赵匡胤处处防着手下的将领,搞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让军队的战斗力极度削弱,因此和大辽的交战中,始终处于下风。自从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相让,中原地区就象失去了一道屏障,北方的游牧民族,想侵入中原就变得十分轻松。

宋太宗有心伐辽,但实力却不允许,两次伐辽失败后,眼看燕云十六州再难有回收之日,为了防御大辽的入侵,他只好在燕云十六州的边境布兵驻防,具体位置就在太行山脉上,当时的大名府,与沧州、河间、邢州皆被视为国土重镇,守护着北宋的心脏。


因为大名府更靠近北宋的首都开封,所以就被北宋当做防御的最后一道墙,如果大辽攻破了大名府,那就意味着北宋即将灭亡,因此大名府位置,在当时极其重要,所以北宋就在大名修建陪都,大名府就这样名声鹊起。

当时,北宋总共就建了四大京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府占其一,宋真宗还曾亲临大名府,征战大辽,当然也是无果,不过作为四京之一的北京,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的繁荣景象。

但好景不长,北宋没有被大辽吞下,却被大金灭亡。 北宋灭亡以后,大名府自然就落入金国的手里,鼎鼎大名的大名府,就更名为金国的大名府路。这时的大名府,因不再是军事重地,便渐渐失去了失去昔日的辉煌。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满人治理天下,设立大名府为直隶省会,为大名府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好景不长,直隶省很快又被清政府迁到了保定,大名府就又这样逐渐走向了衰落。

建国以后,因为治理黄河,以及剿匪的需要,政府设立了平原县,平原县分割了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交界之地,大名府的南部地区就划归平原县。

平原县撤销以后,大名府被划走的地区,变成河南地区的涉县、武安、临漳县,这次的划分调整,把大名府直接从一个地区级的市,降为一个小县城,一直延续至今。

大名府的兴衰,历程几转几回,从春秋时期到现在,依然屹立在那里,大名县虽然经济发展的缓慢,但作为一个历史名城,仍保留着非常多的历史古迹。如今的大名县,已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其长久的历史文化,值得大家前去观看。


历来现实


关于大名的遭遇,静夜史只想说沦为县城已经相当不错,至少还是座城。而距离大名不远的“邺城”,南北朝时期名副其实的“东都”,自隋文帝的一把大火后,就一撸到底,永世不得翻身,至今沉寂在田间地头,连村子都算不上。

而包括大名府在内的诸多名城之所以沦落至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河北省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名城名地简直不要太多,尤其是冀中南地区,区县分布极其密集,而这些区县随随便便一座县城,就是千年古县起步。大名作为河北省历史上的州府,有名是理所当然的,而沦落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名城荟萃绝不是大名沦落的根本原因,古往今来任何一座城市的兴衰都和所在地区甚至全国的战略密不可分。

大名府的有名,是因为北宋。

自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世的中原政权就失去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基本屏障,包括后来的北宋。

宋太宗在两次伐辽失败后,彻底断绝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转而在燕云十六州以南的河北平原上构筑防线。具体表现为在太行山前大植柳林,迟滞辽国骑兵锋芒,东部则大量开凿运河,甚至人为改道黄河。

而除此之外,北宋在河北平原上还营建了河间、沧州、真定、邢州、大名等州府,作为军事重镇。而大名相比于其他州府,地理位置更靠近开封,是北宋在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鉴于此,1042年,在辽朝意图南侵的危急时刻,北宋宰相吕夷简提议在大名修建陪都,作为开封北部的屏障,大名由此成为北宋第五个都城,号北京大名府,后置大名府路,领北京、澶、怀、卫、德、滨、隶等州军,显赫一时。

但这一荣耀在1127年北宋灭亡后戛然而止了。由于南宋退居秦岭淮河以南,大名府成为金国国土,设大名府路。由于此时的大名地处金朝腹地,失去了军事防御功能,因此地位逐渐下降。

远超建立后,推行行省制度,凸显“犬牙交错”,大名军事价值更加不值一提。不过大名作为中书省的一部分,开始了隶属河北省的历史。

但由于大名府靠近黄河,这使得大名不可避免要受到黄河的威胁,大名府城也在1401年被黄河淹没,大名府整体被彻底掩埋,今天的大名府是明朝在洪水后重新修建的。

大名府的回光返照,是1644年清朝入关后。1658年,清朝将大名设为直隶省会,但很快就在1660年迁到真定,再后来迁到保定,至此大名府的辉煌再降一级。

大名的沉寂,除了因军事战略价值的失去,更重要的是因为黄河的存在,使大名在被黄河冲刷了一次后,连基本的身家也失去了,这些身家就是大名府下辖的州县。

明朝建立,尤其是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河北省作为直隶省成为著名的京畿之地,而大名府作为直隶最南端的府,经过明清两朝的演变,逐渐形成东西距120里,南北距360里的局面。下辖一州十县,包括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内黄县、滑县、魏县、浚县。大名府向南延伸越过黄河,使河北成为黄河沿岸省。

但这一局面在1949年建国后发生了改变,为了治理黄河及剿匪,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省之间设置了平原省,平原省由河北省南部,主要是大名道南部地区、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的西北部组成,下辖了6区56个县,管辖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历史上的大名府被彻底拆分。

而在1952年平原省撤销时,原来被划走的大名府地区却并未“回归”,作为和河南省的土地“置换”,河北省获得了原属河南省彰德府的涉县、武安市及临漳县,而原属大名府的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等地被划入河南省濮阳地区。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彻底夺走了大名府作为地区市的所有条件,剩余的大名县最终成为邯郸地区的一个县直到今天。

所以,大名府的没落,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1993年7月,北京大名府遗址成为了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处文化遗址,坐落于邯郸市东南方80公里的大名县,整个遗址占地面积约有36平方公里。

现如今,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大名府已经沦为了一座县城,这里曾经是“和朔四镇”之一,从春秋时期至唐宋年间,大名府曾经七为陪都,更是黄河以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繁荣昌盛达千百年之久。

到底是何原因,让这座曾经的北方重镇,古城陪都沦落为了一个县城呢?

大名府

北宋年间的大名府,作为汴梁的陪都,走过了它最辉煌的70年岁月。大明府之所以能够成为陪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

首先就是大名府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名府坐落在黄河北岸,这就让统治者可以南控中原,北望幽燕,东掌齐鲁。再加上都城内又有河水穿流而过,这就为古城提供了便利的水利通道;

河水灌溉土壤,推动了这里的农业发展。整个大名府周围全是地市险要的沙丘、古道,成为了天然的兵家必争之地。以上这些因素,也是历代统治者要在这里修建陪都的重要原因。

大名府连环画

其次,政权的建立,文化的融合,经济的发展,让大明府逐步走向繁荣。早在十六国时期,随着陪都位置的确立,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到了隋朝,由于大运河的开通,直接让大名府成为了南北交通中最重要的一个枢纽,因为它就坐落在大运河永济渠的枢纽中心上。这种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让它一跃成为了北方重镇之一。

唐朝时期,随着藩镇割据的形成,大名府更是成为了藩镇割据的分支中心所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成为了一个单独的、不依附于朝廷的都城。优越的交通位置,分裂割据时代所形成的军事、经济优势,再加上数百年的陪都文化,都让大名府曾经繁荣不已。

大名府

可是这些都只是过往,大明府作为中原地区曾经的军事重镇一度繁荣兴起,然而到了元明清之际,当它的这些优势不在,就注定了大名府的衰落。它由盛转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第一点:自打元朝时期起,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逐渐南移。翻阅历史文献可知,自从元朝开始,大名府的经济已经日趋衰弱,甚至开始退出了全国发达城市的行列。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当地的农业经济饱受多年战争的摧残,导致整座城市的经济元气大伤,恢复起来更加困难。

大名府

第二点:宋朝以后,大名府交通枢纽的位置不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与永济渠自宋以后常年淤积不通有关,这就导致南方货物必须换一条通道到达北方,这样一来,大名府失去了它原有的交通优势,北方重镇的地位一退再退。

第三点:随着水灾泛滥,又有新的城市取代大名府的原有地位。宋代以后,大名府连绵不断的水灾导致人们庄稼尽失、被迫迁徙,同时东部又有新的都市逐渐兴起,取代了大名府的码头和工商业,长此以往,大名府的衰败则成了必然。一座逐渐被历史所抛弃的城市,沦落为县城也就不足为怪了。


鸢飞九天2018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北宋的北京,不过当时的北京是河北的大名府。梁山好汉为了营救卢俊义,还曾经围攻北京大名府,但现在没什么人会知道这个地方,因为北宋的大名府已经在明朝初年时被洪水给淹没了。

明朝初年,漳河、卫河发大水,水位高过城墙,整个城池在这场洪水中被淹没,而潮水退后淤泥高达一丈之深,没人可以对这个淤泥进行清理,因此这场洪水后的大名府里面的房屋建设、宫殿布局都保持原来的样貌。

后来的朝代有人在这上面重新生活,但已经不再是原来大名府的模样。从政治意义上将,大名府在元朝之时就已经失去了政治地位,明朝之后的地位更是一路走下坡,导致成了一个县城的存在。

元朝之前的大名府是作为长安的陪都存在,可以用来管辖其他的城镇,所以当时的大名府还是很有政治地位的。在北宋时期,为了阻止契丹人入侵,宋仁宗将大名府改成了都城,那时候称之为“北京大名府”。

因为变成了都城,所以也就成了政治中心,再加上宋朝时期商业极度发达,国家有钱。所以当时的大名府被建造的华丽异常,光是宫墙就达到3里。而城中的经济、商业、人口等一度处于顶峰的状态。

但到了北宋灭亡,大名府被金国占领后,它就完全失去了政治地位,并且金国人不善于运营,渐渐地经济不断衰落,人口也不断流失,大名府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明朝的大洪水更是直接将其淹没,大名府也就彻底的消失在历史中。虽然城镇不在,但行政区域还是存在,所以明朝时又在原来的地址上重建了大名府,但这时候被称为“明朝大名府”,跟原来的宋朝大名府已经不是一个味道了。

近代时期,行政区域又一次被重新划分,大名府直接改成了大名县,而后宋明两朝的大名府彻底消失,只剩下一座印证历史的古城墙。

历史上大名府的消亡主要还是因为北宋灭亡后,它不再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一旦一个地区失去了价值,无法带动经济后,人口就会大量流失。没有政治意义、没有经济价值,那么等待它的只能是被遗弃,成为一个故事。


大国布衣


大名府的兴起与衰落均与北宋息息相关,因契丹的崛起和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大名府的战略地位得以全面提升,然而随着北宋的灭亡,大名府的战略地位便开始迅速下降,自然也就不再被重视。此外,如今的大名县只是明朝大名府旧址,而并非北宋的北京大名府城旧址,北宋的大名府城在明朝建文年间的一场大洪水中已经被冲毁了。

北宋为抵御契丹,大名府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契丹不同于之前的那些部落联盟式的游牧政权,除了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契丹与中原王朝一样,同样是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再加上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据,北宋东北方向几乎无险可守,如此一来,地处黄河和太行山之间的大名府便显得极为重要(如下图)。

△地处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的大名府

北宋初期,宋朝还曾意图收回燕云十六州,然而随着雍熙北伐的失败,北宋最终失去了夺回幽云十六州的机会。此后,宋太宗和群臣开始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对辽策略,终于使得北宋对辽国开始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在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意图南侵。消息传到京师之后,对于该如何应对,文武官员却出现了争议,很多人主张将京师迁至洛阳,另有部分人主张积极与辽国讲和,主战派反而只有少数。

丞相吕夷简因为曾有在大名府为官的经历,对于黄河以北的情况极为熟悉,于是他说道,“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也就是说,如果迁都洛阳,契丹将毫无顾忌的渡过黄河,那时即使有再高的城墙,也难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契丹人是典型的欺软怕硬,匆忙迁都洛阳便是示敌以弱,乃是自取灭亡。应该在大名建立陪都,做出御驾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

△宋仁宗赵祯

于是,大名府便成为了北宋继西京河南府、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之后的第四个京城,史称北京大名府。作为京师的北大门,只要守住大名府,就等于堵塞了敌人难度黄河的通道。故而北宋在大名府的建设上可谓倾尽全力,外城周长达48里,宫城周长也有三里,可谓相当雄伟壮丽。

庆历八年(1048年),北宋又于大名府置大名府路,领北京、澶、怀、卫、德、滨、隶等州军。此时的大名府,可以说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北宋灭亡之后,大名府战略地位下降

随着北宋的灭亡,在金国统治时期,大名府的战略地位便已然开始下降,不过随着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并有意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原因,大名府的战略地位还不至于降低到冰点,因而依然存在单独的大名路大名府。

△元朝的大名府处在绝对腹地

不过,随着元朝的兴起,在先后灭掉金国和南宋之后,大名府的战略地位开始迅速下降。按照元朝的行政区划,大名府隶属于中书省,乃是元朝的绝对腹地。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出现的大名府,随着战略地位的下降,自然也就不再被重视。

明朝建立之后,北元残余势力北返,随着燕云十六州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手中,明朝的战略防线重新北移至了太行山以北的阴山和大兴安岭一线,因东北部有燕山作为阻拦,大名府同样不再具有之前的重要战略地位(如下图)。建文三年(1401年),随着一场大洪水淹没大名府城,曾经雄伟壮观的大名府城就此成为了历史。

△防线北移,大名府战略地位下降

至于如今的大名县城,其在历史上其实也曾是一座府城,不过却不是宋朝的北京大名府城,而是明朝的大名府,北宋的大名府城遗址其实在今天的大名县大街乡。而大街乡的大明街,历史上曾经叫旧城大街,乃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而东门口、铁窗口、南门口、北门口四村,则是这座古城的四道城门。


香茗史馆


题目中这个问法就不对,大名府跟大名县两回事。

先有大名府,唐朝晚期,藩镇割据严重,至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博节度使田悦不遵唐命,自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这是第一次提出大名府。

而大名县则是五代后汉时期。

虽然田悦改名,但唐王朝不承认,故仍然称魏州,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于魏州,后改魏州为兴唐府,五代轮番交替,后晋时又改兴唐为广晋府,至后汉乾祐元年,刘知远自觉再叫广晋府实在毫无意义,毕竟汉早已代晋,故追唐时魏博节度使田悦改名一事,正式将广晋府改为大名府。

这是大名府被历史认证的名字,也就是在这时候,原广晋府治下广晋县被改名为大名县。

后汉,宋,金,元明清等皆未改名,但历史名城大名府却于明朝时被洪水淹没,后明朝重建,但原来经常出现在《水浒》中的北京大名府就此消失。

其实大名府跟大名县,就跟西安与长安的关系一样,老有人说长安改名西安十分失败,这不搞笑么,西安那边一直有长安啊。

所以不是千年古城大名府沦为大名县,而是原大名府被淹没,同时随着明清两朝统一南北,大名府的军事地位下降,荒废也是正常。

周华健有一首歌叫《我上大名府》,可以听听


方山中人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因为元朝之后就选择定都了北京,大名府在政治意义上就失去了地位。随后它的地位一路降低,就变成县。


在元朝之前,中国古代的都城选择的一般都是长安,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西安而当时的大名府可以作为陪都用来管辖其他的区域。所以在当时还是很有政治地位的。

大名府最繁华的时期,实际上是在北宋时期。当时为了阻挡契丹南侵。宋仁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议,将大名府建为都城。这时候的大名府,别名“北京大名府”。

因为是都城,所以建立的非常华丽,宫墙就有3里多。而且因为是首都政治经济的中心,所以经济也非常繁荣,居住人口越多。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城市。

但是到了后期,北宋灭亡大明府被金国占领,所以也就失去了它原来陪都的意义。所以在后来经济不断衰落,人也都走了大半。


到了明朝的时候又发生了一起天灾,一场大洪水将大名府淹没。所以这个大名府是彻底的消失了。虽然这个大名府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个行政区域还是存在的。后来又重新建了一个大明府,称为明代大名府。

到了近代,行政区域开始被重新规划。大名府被改为了大名县从此之后大名府不再存在,只剩下一座古老的城墙。

其实大名府消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政治地位没有以前强,从而带不起经济,也没有人居住。所以就没有之前大名府那么繁荣的样子了。


江水趣谈


大家看过水浒传,就大约知道水浒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地方叫做大名府,当时蔡京蔡太师的女婿梁中书就是在大名府任府尹。事实上在北宋的时候,可谓是大名府最辉煌的时候了。

在中国的古代,除了一个最大的首都之外,往往还会建一些其他的附属的都城。例如我们常常所听到的很多朝代都是以长安作为都城,但是洛阳是作为第二首都的,在北宋则有四个都城,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北京大名。也就是说当时的大名府,事实上就是北宋的四大都城之一,放到现在就相当于直辖市之一了。

所以水浒里面梁中书这个大名府尹地位相当的高,不是一般的知府可以相比的。在北宋的时候,大名府的地位之所以如此之高,和当时的国防形势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北宋初年,赵光义两次北伐都未能够夺回幽云十六州,以至于北宋北方的国防形势相当的严峻,辽国的骑兵几乎可以一马平川杀到黄河边上。而当时的汴梁就在黄河的南边,所以有必要在黄河的北边设定一个重镇。

大名府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最终就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仅次于首都汴梁的重要地方之一。不过大名府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着北宋的灭亡,大名府的辉煌也就不在了。因为后来的金国还有蒙古人都占领了幽州燕京,并且他们都以当时的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作为首都或者第二都城,在这种情况下,大名府自然就衰落下去了。后来到了近代进行行政区划的改变,大名府就成为了一个县城,也就没有往日的辉煌,只剩下一段古老的城墙。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名府

大名府在唐朝时,是在魏州的辖区内。当时的魏州除了大名府,还包括河北的魏县,河南省的南乐、清丰、范县、台前,山东省的冠县、莘县、阳谷等。

唐武德四年,称为魏州。几十年后,到了龙朔二年,将魏州改为冀州。又过十年,到咸亨三年,又复称魏州。

唐朝在短时间内,将同一地方的名称来回转换。最难受的,恐怕是当地的百姓,十年前是翼州人氏,十年后又变回了魏州人氏。

唐建中三年(782年),终改魏州为大名府。

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统一河北,国号唐,史称后唐。将魏州升格为兴唐府,都名东京。两年后,迁都洛阳,这时的大名成了陪都。

大名府经历九个朝代,历时1042年。曾两次作为国都,七次成为陪都。特别是到了北宋时期,大名府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达到顶峰,并成为北宋第四个陪都,此明大名府被钦定为“北京大名府”。

虽没有唐朝时的魏州城大,却因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成了扼河朔、中原的咽喉地带。 

到了元朝,大名城没有多大的改变。

明朝惠宗建文二年(1401年),由于漳、卫两河同时泛滥,大名府城彻底被洪水淹没。同年九月,都指挥使吴成在御河北岸重新筑大名府城(即现在的大名城)。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平,大名府为京师大名府。因直属于北京的辖区为北直隶,又称直隶大名府。

清朝则属直隶省,曾一度成为直隶省的第一省会。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裁府并县,废大名府入大名县。

大名县隶属于邯郸市

1949年,国家成立平原省。其范围包括,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的西北部。下辖濮阳、安阳、新乡、聊城、湖西和菏泽6个专区。省会设在新乡,与河南省会开封隔黄河相望。

1952年,平原省撤销,下辖的6个专区被拆分,濮阳、安阳和新乡被划入了河南省。菏泽、聊城、湖西则被划归山东省。 河北省南部的清丰县、南乐县、东明县和长垣县,跟随濮阳专区,被划入河南省。

而河南省北部的临漳县、涉县和武安县则划分给了河北省。 此时的大名,在自己的4个县被划入河南省之后,大名城区变成了河北省最边缘的地区,已经不再适合作为地级市。

此外,河北省在得到了河南省的3个县之后,成立了新的邯郸地区。从那时起,大名县隶属于邯郸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