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怎麼不提南極臭氧空洞了?是不是當時就是謊言呢?

扛木昂北鼻


之所以現在不提南極臭氧空洞,最主要的原因是南極臭氧空洞在縮小,但是這並不表面南極臭氧並沒有遭受破壞!

NASA科學家最近報告說,南極平流層異常溫暖的溫度在9月和10月極大地限制了臭氧的損失,導致自1982年以來觀察到的最小的臭氧空洞。根據歷史統計,往年每年的臭氧空洞在9月8日達到了630萬平方英里(16.400萬平方公里)的峰值,然後在今年9月和10月縮小到不足390萬平方英里(1000萬平方公里)。

在往年正常天氣條件下的幾年中,臭氧洞通常會增長到最大約800萬平方英里。

這是40年來天氣系統第三次導致溫暖的溫度限制了臭氧的消耗。 1988年9月和2002年9月在南極平流層中類似的天氣模式也產生了非典型的小臭氧空洞。

截至10月16日,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仍然很小但很穩定,在接下來的六週內應該逐漸關閉。科學家預計,由於《蒙特利爾議定書》所禁止但仍在大氣層中的消耗臭氧層化學物質繼續減少,臭氧層溶洞將縮小到1980年約2070年的水平。

對一般人而言,什麼是臭氧呢,為什麼重要?由三個氧原子組成的臭氧自然會以極少的量出現。臭氧層位於平流層的高處,是一種防紫外線層,可保護地球免受可能造成皮膚癌和白內障,抑制免疫系統並損害植物的潛在有害紫外線的傷害。臭氧是地球表面附近汙染的副產品,但是會引發各種健康問題,例如哮喘,支氣管炎和呼吸困難。


知識碎片


臭氧層距離地面20-25公里,那裡是臭氧濃度最高的部分,臭氧層的厚度其實很薄,平均只有3毫米左右,但是臭氧層對於生態系統是有大作用的,它吸收了大量的對於生物體有害的光線,但是並不全部吸收完,仍然有少量的紫外線被放進來,起到了殺菌的作用,對於生物來講,也是大有裨益的。

早在1982年,科學家就利用空間設備對地球的臭氧層濃度進行了記錄,1985年發現了臭氧層空洞現象,這在南極的上空出現。“空洞”並非那裡沒有臭氧層,只是那裡的濃度變低了。空洞面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甚至增加到了2400平方千米,這引起了世界各地的注意。

臭氧層是極其脆弱的,它因為人類活動,主要是工業生活中使用的氟氯碳化物(CFCs)等人造化學物質對臭氧層的破壞,所以,為了避免環境進一步惡化,1987年9月16日,應聯合國的倡議,多個國家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簽署了環境保護公約,來限制使用氟氯碳化物,並儘早研發出其替代品。

顏色越鮮豔,臭氧濃度越高,箭頭所指為空洞區

在二三十年前,臭氧層空洞是環境問題中的熱點問題,媒體也經常報道,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為什麼現在很少報道了呢?

原因很簡單,由於氟氯碳化物被限制使用,臭氧層正處於恢復的過程中,以每10年1-3%的速度恢復著。慢慢地恢復是一件好事情,媒體也不能經常的報道相關新聞,畢竟熱點時刻都在發生,新的熱點出現,舊的熱點就會退去。

與臭氧層相關的新聞,2019年10月份的時候就報道過,說的是由於南極洲上空平流層變得很溫暖,使得臭氧的損失降低了很多,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縮小至有記錄以來的最小值。但這並不意味著臭氧層空洞正在迅速恢復,而是由於南極上空平流層溫度升高,含臭氧的空氣升了一點高度,暫時躲掉了來自於平流層中化學物質的破壞,當溫度迴歸到正常值後,臭氧層空洞依舊會恢復到之前的程度,其實際的臭氧層修復速度依舊是很慢的。


科學船塢


的確如此,以前經常被提起的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最近幾年很少被提起了。不過前段時間卻看到了一條關於南極臭氧層空洞的消息,是好消息哦。並且也終於知道現在人們為什麼不提這件事了。

首先咱們先說一下什麼是臭氧吧?臭氧是氧氣的同素異形體。通常情況下,咱們呼吸的氧氣是由兩個氧原子組成的分子,但是臭氧是由三個氧原子組成的分子。臭氧聞起來有種特殊的臭味,呈淡藍色。如果吸入高濃度的臭氧是對人體有害的,但是臭氧又是像是地球的一把保護生命的安全的保護傘。因為它可以吸收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保護生命不受紫外線的傷害。

1985年的時候,英國的南極考察隊在南極洲附近觀測發現了南極洲上空臭氧層出現了“空洞”。所謂的空洞並不是只南極上空區域的臭氧層一點都沒有了,而是濃度大幅度的減少了。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面積一度達到了2500萬平方公里。臭氧層空洞的出現意味著更多的太陽紫外線直射地球,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作用。

當時的科學家研究認為,人類使用了大量的氯氟烷烴化學物質(比如當時冰箱中用到的製冷劑)進入到了大氣的平流層中,對臭氧層產生了破壞作用,從而導致臭氧層空洞。為此,在1987年的時候,在世界範圍內簽訂了蒙特利爾協定,限制和使用氯氟烷烴類物質保護臭氧層。

不過今年傳來了一個好消息!就是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的面積正在減小。從2000年到2017年的9月,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面積減少了400萬平方空裡。臭氧氧層空洞的的修復,說明了人們但是簽訂的蒙特利爾協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表明人類只要團結一致,共同攜手是可以阻止地球環境進一步惡化的。科學家估計到2050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就可以恢復的差不多了。

看來近幾年不提這事,是因為臭氧層已經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啊。

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臭氧層空洞是出現在了人類活動極少的南極洲上空,而不是其它人口密集的大陸呢?


兔斯基聊科學


謊言談不上,至於為什麼最近關於臭氧空洞的消息不多了,那只是刻意關注的人少了(而且媒體也不可能天天去報道相關進展,所以輿論熱度也就一陣子)。不過臭氧空洞已經被證實處於“正在癒合狀態”。

今年年初的時候,NASA通過衛星監測數據確認了南極地區臭氧空洞中的氯氣含量以平均每年0.8%的速率下降著,而且臭氧的消耗速率也在下降,相比於2005年,減慢了大約20%。這說明了南極臭氧空洞在緩慢的修復癒合當中。

臭氧空洞現象最早是在1985年被發現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這一現象的起因來自於人類生產活動產生的氯氟碳化物,這種化合物進入平流層之後,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對臭氧分子造成破壞,那麼就直接導致紫外線長驅直入,對地表的動植物產生危害。

隨後在1987年,世界各國召開會議,簽訂了《蒙特利爾議定書》,減少氟氯碳化物的排出。

不過臭氧空洞的修復是一項長期工程,在未來幾十年裡,空洞仍將繼續存在。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答:南極臭氧層空洞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並非什麼謊言;只不過目前臭氧層空洞開始復原,媒體關注也少了。


在1984年,科學家首次在南極發現臭氧層空洞現象,此後幾年空洞面積在不斷增加;經過跟蹤和監測表明,臭氧層出現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大量使用與臭氧發生化合反應的噴霧劑和製冷劑等等導致。

距離地面20~25公里的地方,屬於地球大氣層中的臭氧層,當太陽光穿過臭氧層時,臭氧(O3)會吸收掉絕大部分紫外線:


紫外線的能量比可見光高很多,對生命有著非常大的威脅。比如會提高人類皮膚癌的患病率,造成細胞DNA突變增加,還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等等。

直到上世紀末,國際上才通過各種公約和協定書,限制了各國對指定氟利昂的使用,以及其他破壞臭氧層的化學噴霧劑的使用,經過30多年的制約,目前南極臭氧層空洞正在癒合。


比如製冷劑R22(二氟一氯甲烷),就是中央空調和家用空調的常用製冷劑,除了對臭氧有著很大破壞外,還會造成溫室效應,在國際《蒙特利爾議定書》中被明確限制使用。

像R22這樣的氟利昂化合物,《蒙特利爾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在2030年前完全停止使用,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被要求在2016年後條件性限制使用,在2040年前完全禁止使用。


最新的數據表明:南極臭氧層空洞得到抑制,目前臭氧層空洞正在縮小;比如下圖,就是2018年歐洲航天局發佈的南極臭氧層濃度分佈圖,其中綠色和黃色表示正常,顏色偏深的說明臭氧充足,唯有一小塊還處於空洞狀態。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臭氧是靠雷電產生的,高緯度的南北兩極幾乎沒有雷電現象,所以臭氧層很少甚至出現空洞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別動不動就大驚小怪的。



天行者


南極臭氧層空洞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並非什麼謊言;只不過目前臭氧層空洞開始復原,媒體關注也少了。

在1984年,科學家首次在南極發現臭氧層空洞現象,此後幾年空洞面積在不斷增加;經過跟蹤和監測表明,臭氧層出現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大量使用與臭氧發生化合反應的噴霧劑和製冷劑等等導致。

  

距離地面20~25公里的地方,屬於地球大氣層中的臭氧層,當太陽光穿過臭氧層時,臭氧(O3)會吸收掉絕大部分紫外線:紫外線的能量比可見光高很多,對生命有著非常大的威脅。比如會提高人類皮膚癌的患病率,造成細胞DNA突變增加,還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等等。

  直到上世紀末,國際上才通過各種公約和協定書,限制了各國對指定氟利昂的使用,以及其他破壞臭氧層的化學噴霧劑的使用,經過30多年的制約,目前南極臭氧層空洞正在癒合。比如製冷劑R22(二氟一氯甲烷),就是中央空調和家用空調的常用製冷劑,除了對臭氧有著很大破壞外,還會造成溫室效應,在國際《蒙特利爾議定書》中被明確限制使用。

  

像R22這樣的氟利昂化合物,《蒙特利爾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在2030年前完全停止使用,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被要求在2016年後條件性限制使用,在2040年前完全禁止使用。最新的數據表明:南極臭氧層空洞得到抑制,目前臭氧層空洞正在縮小;比如下圖,就是2018年歐洲航天局發佈的南極臭氧層濃度分佈圖,其中綠色和黃色表示正常,顏色偏深的說明臭氧充足,唯有一小塊還處於空洞狀態。

  


奇聞先知


南極臭氧層空洞是真實的事情,不需要用謊言來欺騙整個全人類,那現在很少提起的原因或者說關注度沒有之前那麼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球的病情”正在好轉;


臭氧層空洞帶來什麼危害?

起初在人們對地球的觀測中,發現臭氧層的濃度一直在降低。到了1985年英國南極考察隊在南緯60°地區觀測發現臭氧層存在空洞現象,當這則重磅消息發出時頓時引起世界各國極大關注,因為臭氧層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有效的阻止太陽紫外線的侵入,避免更強的紫外線直接照射在地球上,因為紫外線可以破壞體內細胞DNA或者RNA結構。(紫外殺菌原理是紫外線波長在240~280nm範圍內最具殺傷力)。可見如果大量紫外線直接照射到地球上,那對地球上的生物都存在威脅,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生物的滅絕;


臭氧層濃度降低原因

當科學家發現問題的存在,那第一條肯定都是找根本原因進行有效解決;在面對臭氧層空洞的問題上,起初更多人認為是一種自然現象,按大自然的修復能力來說,過不了多久就可以自愈,而就在不管觀測研究發現,人類生活對氣候環境的影響可能是臭氧層濃度降低的因素之一,也找到元兇之一氟元素,發現氟離子進入大氣極易破壞臭氧分子,而破壞後自己還保持原樣;另一種影響就是太陽風射來的粒子流在地磁場的作用下向地磁兩極集中,破壞那裡的臭氧層,以我們的科技來說,我們還沒有辦法制止太陽的活動,只能從我們人類自身入手;


全民公約的形成

當人們意識到氟離子會對臭氧進行破壞的時候,就進行自我約束,減少或者禁止生活中對氟的應用。1985年4月,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通過了有關保護臭氧層的國際公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我國也明確規定,禁止家電添加氟利昂做為製冷劑。可見現在熱度降低,臭氧層空洞的好轉是離不開全人類共同的努力;

不管是我們人類的自我約束還是大量新能源的開發使用,我們共同的目標都是在保護地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但是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出現好的現象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放置不管,幸運的是我們全人類的保護環境意識都有明顯提高,俗話說“愛護環境,人人有責”。歡迎關注,謝謝!


蝸牛科學


這幾年臭氧層破壞的確沒有前些年叫得那麼響,可以說這是人類之福,因為通過人類幾十年的治理整頓,臭氧層在逐年恢復生機。“臭氧層破壞”這種字眼出現頻率沒有以前叫得那麼響了,但是“碳排放”出現的頻率卻越來越高了。本人從事空調研發,一直跟各種氟利昂打交道,這裡就從空調出發,談一談空調界對於環保的看法。

家有家法,行有行規,製冷劑的ODP值(臭氧層破壞係數),是加在我們製冷工程師頭上的一道緊箍咒,剛突破了,第二個緊箍咒又套上來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將GWP(氣候變暖係數)值看做製冷項目的一項指標。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認為R134a是環保製冷劑,它對臭氧層的破壞為零,全球氣候變暖的潛力卻很大,因此歐洲認為它是一種汙染製冷劑。曾經的環保製冷劑,現在居然也開始出現在被禁止的名單上。我們應該慶賀,慶賀人類的環保意識增強,但更應該感到緊張,緊張全球氣候變暖形勢是多麼的嚴峻。

地球現在變暖了,太熱了,如果還怪罪冰箱、空調,那就有些小題大做了,咱先從ODP說起吧!1987年簽訂的《蒙特利爾協議書》,談到了臭氧空洞,要對臭氧層有破壞的鹵代烴限制使用,卻沒有提到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而限制鹵代烴的使用。幾十年過去了,技術不斷進步,對臭氧層有破壞的發泡劑、洗滌劑、滅火劑等等都找到了替代物,最難尋找替代物的製冷劑領域也有了飛躍式的突破,我們已經找到了ODP值完全為零的製冷劑,其能效比甚至比對臭氧層有破壞的製冷劑更高。對此,很多人有個問題一直不解,那為什麼像R22這樣的對臭氧層有破壞的製冷劑還在使用呢?其實簡單,主要還是從經濟上考量,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嗎!所以允許他們繼續使用。如果不考慮臭氧層破壞,R22至今都是一種綜合性能非常優秀的製冷劑。在數十年前,沒有更好替代製冷劑的情況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這種對臭氧層破壞比較小的製冷劑。光是這個原因嗎?其實不然,與R11相比,R22與臭氧層的反應的機理上有一些細微的差別。氟利昂這種鹵代烴問世,在當時可是一種了不起的發明,因為Cl元素、氟元素的氧化性特別強,在大氣中很難發生分解,當時人們特別高興,終於找到一種穩定性特別好的製冷劑,可是誰也沒想到,這種製冷劑會到高空大氣層與臭氧發生反應。R22屬於含H氟利昂,其對臭氧層的破壞只有R11的5%,R11的壽命是120年,而R22只有20年,這一點很重要,120年的時間足以讓赤道上生產出來的R11飄到南北極上空存活很久,但20年的時間卻很難讓R22飄到南北極,即便到了南北極上空,壽命也所剩無幾了。也就是說,在臭氧層破壞最嚴重的南北極,R22的破壞作用微乎其微。2003年7月,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邁克爾-紐徹奇教授報告中指出,同溫層上層的臭氧層破壞程度正在減緩,氯含量已達到頂峰並逐漸減少。這證明臭氧空洞的形式已經趨暖,換一角度說,R22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在環保這樣的千秋大業面前,在臭氧空洞還沒有癒合的面前,R22退出歷史舞臺只是時間問題。

200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第19次締約方峰會通過決定,R22這類氫氯氟烴要逐步淘汰,它的替代品優先選擇R134a、R410a等等這種ODP值為零,GWP值很小的製冷劑。從1987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到200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有一個細微的差別,戰爭已經從ODP轉向了GWP,那冰箱、空調會不會變得跟29年前一樣,成為口誅筆伐的對象呢?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歷史餘留的問題,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使得地球越來越熱了。其中作用最大的溫室氣體是水蒸氣(60%-70%),其次是是CO2(26%),接下來就是甲烷,臭氧、氧化亞氮,氟利昂等等人類製造出來的溫室氣體了。剔除非人為因素可控的水蒸氣,在二氧化碳、甲烷這兩類大宗氣體面前,製冷領域逃出來的氟利昂氣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相比於臭氧層破壞,這次全球氣候變暖,製冷劑再也不是千夫所指了。換一句話說,這場全球氣候變暖大會戰中,製冷領域只是分會場,充其量也就只有兩項指標:一,尋找GWP更低的製冷劑,將溫室效應逐漸降到零;二,製造熱力完善度更高的製冷機,使它更節能,碳排放量更低。空調是耗電大戶,其碳排放並不在汽車之下,可以這樣說,製造更節能的製冷機,對抑制全球變暖的貢獻要明顯大於尋找GWP值更低的製冷劑。經過人類數十年的努力,臭氧層的保護已經初戰告捷,在製冷領域,像CO2這類ODP和GWP值都為零,能效更高的新型製冷劑,已經暫露頭角,完全取代氫氯氟烴也只是時間問題。以此類推,人類能否用30年的時間,將大氣中溫室效應氣體濃度降低,人類能否在這次大會戰中獲勝?我們不得而知。

對於獲得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馬里奧-莫里納等三位科學家我是頂禮膜拜的,為什麼呢?對人類貢獻固然是主因,其科學探索的奇蹟,卻是我剖開大腦也想象不到的,誰會去注意高空大氣層中的鹵代烴啊?他們卻觀察到了,在整個諾貝爾獲獎史上,這也算得上一段佳話。在人類前進的道路上,我們一直相信並且等待這些默默耕耘的科學家,帶領我們走出困境,這場全球氣候變暖大會戰,難度空前,數十年來,人類一直在治理,但是戰況卻一直都在惡化,我們只能寄希望這些科學家,腦洞大開,尋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幫助人類度過這一浩劫。

倡導全民節能,製造更節能產品,比如:少開空調,選擇綠色公交出行……;尋找新能源,比如:太陽能、朝夕能、地熱能、核能等等非化石燃料。這些都是降低CO2的排放的方法,都很有效,遺憾的是這些都是守的方法,將已經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清除掉,卻是無能為力。到目前為止,人類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的辦法還只是從“節流”下手,小編認為要轉變思路,不僅要從“節流”上下手,更要從“開源”上下功夫。

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以為保護植被,多植樹就可以固碳,進而有效阻止全球氣溫快速上升,這樣的方法確實起作用,但是卻非常有限,為什麼呢?植被死亡以後又會被腐蝕掉,產生的CO2又回到大氣層,與石油、煤炭、天然氣億萬年形成史相比,其固碳週期短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恐怖的是,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高緯度,高海拔的永久凍土層開始解凍,其中的有機物開始腐化變質,生成的CO2又加劇全球氣候變暖。

傳統固碳方式不能解決日益增長的二氧化碳,那就寄希望生物學家,改良出一種新的物種,把CO2儲存起來,就如同一億年前將煤炭儲存在地下一樣,起到完全固碳的作用。新物種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抗腐化,以保證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機物能在自然環境中長期存在;第二個先決條件就是生長、繁殖速度快,只有這樣,其固碳速度才能快過人類排放CO2的速度;滿足了這兩個條還不夠,新物種還必須不跟人類爭奪空間、水等等賴以生存的有限資源。也就是說這樣的生物只能夠在沙漠、海洋等等人跡罕至的地方生根發芽,而不會到人口密集區瘋狂的生長。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生物學家培養出了一種新的海洋生物,它們擁有荷葉一樣的巨大葉子,不斷吸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當這種生物生長到一定週期後,密度增大,自動沉入到海底,有機質被高壓的海水密封起來,最終起到了永久固碳的作用。時下不管是老百姓還是學者,都在為轉基因技術是否會帶來危害而爭得面紅耳赤,人們都關心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卻沒有人關心這種利在千秋的永久固碳。從京都議定書到根本哈根大會,大佬們都在為減排份兒的事,爭得沒完沒了,至今還沒有完全統一觀點,卻從來沒有與會者提出過聯合開發固碳技術。其實若干年前,就已經有生物學家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或許這一技術太難,太過超前了吧!但我相信,依靠生物技術,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是一個必然方向。

看過《雪國列車》這部電影的觀眾肯定還記得這一幕,五大洲,四大洋全都被冰雪覆蓋,倖免遇難的人類全部躲藏在這趟火車上,孤寡伶仃,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了阻止全球氣候變暖,人類釋放了太多反溫室效應氣體,使得整個地球都成了南北極,人類最終沒有躲過冰河時期這一浩劫。這一災難片立意新穎,從全球氣候變冷出發,提醒我們全球氣候變暖多麼恐怖。小說家言能夠信麼?有沒有反溫室效應氣體呢?我們先從CO2說起吧!宇宙外的短波可以輻射進來,但是經地球反射回來的長波卻被CO2包裹起來,地球也就變暖了,這便是溫室效應。個人認為,電影中的這種反溫室氣體,有兩種作用機理,第一種,選擇性阻擋輻射,暨只阻擋宇宙輻射過來的熱源,卻不阻擋地球方向輻射過來的熱源,一正一反便起到了反溫室效應;第二種,破壞、分解溫室效應氣體。比如破壞CO2的結構,使得他不能阻擋長波的輻射,就像氟利昂氣體一樣,氟利昂分離出來的氯離子破壞、分解了臭氧,使得它失去阻擋紫外線的作用,而這種反溫室氣體就是使CO2失去活性,最終失去了溫室效應作用。電影中的設想非常大膽,但並不是沒有這種可能,這些天方夜譚的構思,最終還是要靠科學家去探索,去實現。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出版半個世紀後,人類便製造出了潛艇,此後不斷髮展,最終,一次下潛便可以航行兩萬裡的核潛艇也問世了。這部電影的漫畫版三十年前就問世了,依照慣例,那20年後的人類能不能續寫《雪國列車》的傳奇,製造出這種反溫室效應氣體出來呢?我們將拭目以待。

歡迎大家關注,小編將推出更多各位讀者關心的空調方面的知識。


用戶72565519823


經過全世界努力,不使用氟利昂製冷劑及不使用對臭氧破壞化學物,現在臭氧層洞每年都在減少,要恢復還要好幾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