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序言:在清朝學術當中,史學的發達程度僅次於經學。中國典籍一般分為經、史、子、集四類。"經"指經學,"史"指歷史,"子"指荀子、墨子等諸子百家之學,"集"指文集、詩集等文學方面的著作。

隨著經學的基礎學問不斷髮展,人們開始將諸子學視為經學的附庸進行研究。對治經之人而言,研究諸子典籍的語言文字是很有必要的。如此,諸子研究便開展起來了。總之,諸子的研究範圍十分狹窄,史學研究較之更發達。史學研究也是在經學研究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顧炎武

1、清朝史學的發展始於黃宗羲、顧炎武

到了明朝末期,經學開山之祖黃宗羲、顧炎武開始提倡史學。黃宗羲、顧炎武二人分別是浙東學派和浙西學派的創始人。黃宗羲雖然閱歷豐富,卻未留下有關史學的重要著述。他的門下弟子萬斯同則著有《歷代史表》,補充歷代歷史年表中缺漏的部分,書中所承為黃宗羲之學問。

浙東學派轉入史學的說法,就源自萬斯同此舉。後來,全祖望也十分關注明末歷史,寫下許多文章,堪稱一名歷史學家。全祖望對記述古代水道的水經之學也頗有研究。以上就是先後繼承黃宗羲之學的歷史學家。

我們再說顧炎武。顧炎武的外甥徐乾學撰有《資治通鑑後編》一書,這部書並非由徐乾學一人完成,而是他召集眾多學者,合眾人之力編撰。而顧炎武的歷史編纂思想,在其所著《日知錄》中均有體現。《日知錄》對查詢史料、考辨史實真偽的學問有奠基之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史學著作。總之,黃宗羲、顧炎武可謂清朝史學的開山之祖。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二十四史分類

2、什麼是“正史”?

此後,史學漸漸分成很多流派。在此我們有必要先來看看正史。什麼是正史呢?譬如元、明等朝代滅亡以後,接替它的下一個朝代都會為前朝編史,並以此為史籍之正宗,這就是所謂的“正史”。歷史上歷朝各代撰寫的正史共有二十四部,所以又稱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就是清朝學者撰寫的《明史》。

編修《明史》時,一個新變化出現了。此前修史大多效仿《資治通鑑綱目》體例,評判歷史人物的“正邪善惡”。《明史》編修機構"明史館"設立之初,經學方面頗有建樹的著名學者朱彝尊曾上書明史館總裁,主張修史不能一味效仿《資治通鑑綱目》,而應有所創見。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史記》示意圖

以前,宋學家、朱子學者修史立傳時,學者一般被一分為二,分列《儒林傳》和《道學傳》。著錄學者傳記的《儒林傳》最早見於《史記》,《唐史》當中也有設列。但編修《宋史》時,《儒林傳》之外又增設了《道學傳》。他們對學者加以區分,將研究朱子學義理空論、偏向哲學的學者列入《道學傳》,而將鑽研經籍治學之人仿照舊例列入《儒林傳》,並自此形成慣例。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明史》示意圖

朱彝尊卻標新創異,認為根本無需做此種區分。這到後來還引發了朱子學者與漢學家之間的一場爭論。最終,《明史》總纂採用了朱彝尊的意見。《明史》以後,學者傳記才又統一列入《儒林傳》,捨棄《道學傳》。以上就是發生在清初時期的有關朱子學的史學思想之變化。

擔任《明史》總纂的人是清朝學者王鴻緒。經王鴻緒對草稿的整理編纂、修改潤色,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明史》。現存的王鴻緒《明史稿》中,《史例義》一文闡述了明史的撰修原則以及它所遵循的編纂體例。文中多有反對朱子學說的言論,主張不蹈襲《資治通鑑綱目》舊例的修史方針,呈現出與宋元明以來史學大不相同的面貌。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十國春秋》示意圖

3、清朝歷史學家們如何修補舊史?

清朝史學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發展,譬如"修補舊史"和"考證舊史"等等。其中,修補舊史在明朝以前也有,但考證舊史卻是在清朝才有的。明朝有很多修補舊史的著述;清初吳任臣的《十國春秋》、邵遠平的《續弘簡錄》等均在明朝歷史著述的基礎上,進一步彌補缺漏、訂正謬誤,重新改編舊史。

從厲鶚到彭元瑞,清朝修補舊史形成了有別於明朝的特有風格。明朝人修補舊史時,從不言明自己所用史料是否準確,只是選取自認為可信的材料進行改寫。而清朝的風格則是將自己所用材料全部列出,以便他人也能用此材料進行研究,治學更客觀公允。《遼史拾遺》一書就將參考《遼史》之處一一摘錄列出,供人參考。這就是清朝學者修補舊史的風格。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賙濟畫像示意圖

當然,也不免有人自行判斷、改編歷史。但整體而言,清朝修補舊史採取公正羅列材料的方針,以方便他人繼續研究。這與明朝改寫舊史的方法大不相同,可謂獨具清朝風格。

不過,也有人另闢蹊徑,譬如撰寫《晉略》的賙濟。賙濟作《晉略》不以考證史實為主,而是將《晉書》當中自認為不合史家筆法之處,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改編。賙濟是清朝屈指可數的大文豪,文筆精煉,提倡迴歸唐前的史書寫法。清朝修補舊史的學者當中,賙濟可謂獨樹一幟。《晉略》這種不證史實、只改史法的做法,幾乎只此一家,十分特別。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趙翼畫像示意圖

4、清朝歷史學家們如何考證舊史?

下面我們來看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舊史的考證在清朝時期尤其發達。王鳴盛、趙翼、錢大昕等人從宏觀角度研究歷史的著述比較有名。除《十七史商榷》以外,王鳴盛還著有《蛾術篇》,論述經學、歷史。除《廿二史劄記》之外,趙翼還著有《陔餘叢考》,其大部分內容也在論史。

特別是錢大昕的《十駕齋養新錄》,可謂開新史學之先河。《十駕齋養新錄》效仿清朝史學之祖顧炎武的《日知錄》體例,論及經學、歷史等各種學問。在以"實事求是"著稱的學者中,錢大昕治學也稱得上嚴謹縝密。因此,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放到當下皆不失水準,其研究方法堪稱當代中國歷史學者的圭臬。

雖然王鳴盛、趙翼、錢大昕都很有名氣,但市面上流傳甚廣、在日本也有翻刻的趙翼的《廿二史劄記》較之王錢二人的著作卻遜色許多。對史學有奠基之功的首推錢大昕。從錢大昕開始,清朝的史學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史學。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錢大昕畫像示意圖

此後,史學研究以實事求是為原則,強調通過旁徵博引、多方求證獲取歷史事實。顧炎武等人依託金石碑文研究歷史的主張也開始受到關注。史料的選取儘量傾向最基本、最原始的材料。錢大昕之於清朝史學,好比戴震之於經學,是一個不容忘卻的人物。後人承襲錢大昕的學術,開展了諸多具體的、局部的研究。

此外,王元啟、梁玉繩、洪亮吉等人兼治歷史和地理,章宗源研究史志目錄,沈欽韓研究《漢書》《後漢書》,吳卓信格外重視《漢書》中《地理志》的研究,張敦仁研究《資治通鑑》,汪士鐸研究《南北史》。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學者,這裡只列舉上述主要人物,並將他們的大部分著作展覽出來。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讀史方輿紀要》示意圖

5、清朝的地理史學

隨著歷史研究的展開,人們也開始研究地理。地理研究早在此前就有人陸續在做。譬如,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就是記述中國歷史地理的著作。即使放在今天,歷史地理學也是歷史學中一門很不成熟的學問,而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作為立足政治的歷史地理著作,其研究可謂系統而全面。

《讀史方輿紀要》書中首先分述各地形勢,引徵各種文獻資料,考訂古代地名、現今地名;其次分省記述,譬如山東省、河南省等等,各省都寫有一篇通論,論述其政治形勢;最後再從整體上總結中國曆代地理的沿革變遷。

因此,《讀史方輿紀要》既有分論,也有綜述。《讀史方輿紀要》對今天曆史地理學的發展功不可沒,堪稱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我們從《讀史方輿紀要》中也獲益頗豐。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胡渭畫像示意圖

與此同時,閻若璩、胡渭等人依託經學研究歷史地理。顧炎武的外甥徐乾學編修《一統志》時,以上這些人都應邀參加。不過,這些研究並非為編修《一統志》而做。歷史地理學早在那時就顯露興盛之兆。顧祖禹等人的研究也已取得顯著成果。不過,顧祖禹等人受徐乾學之邀編纂《一統志》,得以博覽群書,研究因此才取得更大進展。總之,在康熙年間,徐乾學等人對學者有提攜和扶持之功,這一點是值得注意的。

齊召南撰寫的《水道提綱》是一部非常特別的著作。《水道提綱》不考論古代地理,而是記述當代地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水道提綱》與第三講提到的西方傳教士所繪地圖頗有淵源。傳教士所繪地圖中的水道,也就是水路、河道,與齊召南《水道提綱》中的記載完全一致。

由此可見,齊召南的《水道提綱》其實是依據傳教士測繪結果的漢語文本寫成。後來,道光年間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學者開始研究海外地理,新地理學自此興起。譬如,魏源就寫有一本《海國圖志》。總之,海外地理的研究日盛,清末一個叫"鄒代鈞"的學者曾前往海外,他主張以西法研究地理學,他開創的新地理學逐步取得一定發展,這個人就是我國近代地圖學的奠基人之一。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元史》示意圖

6、清朝的塞外史學

眾所周知,錢大昕在清朝的歷史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自錢大昕以來,塞外史學、西北地理學發展十分迅速。所謂塞外史學、西北地理學,就是對蒙古等地的研究。錢大昕讀《元史》後,認為《元史》是二十四史中最粗劣的史書,於是心生重編元史之念,開始研究《元史》。

錢大昕發現了一本用蒙古語寫的記述成吉思汗和窩闊臺汗兩代事蹟的《元朝秘史》,便據此研究元史,並最終寫成百卷《元史稿》。《元史稿》如今是否保存完好,這點尚不可知。總之,錢大昕此舉對中國歷史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元史也被稱為蒙古歷史。蒙古歷史的研究和蒙古地理的研究相得益彰,共同將清朝史學推向了高峰。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皇朝藩部要略》示意圖

除錢大昕之外,也有人出於政治方面的實際需求研究西北地區。譬如祁韻士所著《皇朝藩部要略》。《皇朝藩部要略》記述了清朝建立以來蒙古藩部諸事,是一部難得的佳作。遺憾的是,《皇朝藩部要略》的草稿還未完成,祁韻士就離世了。

後來,經其同鄉張穆之手,《皇朝藩部要略》才得以完稿成書。張穆也對蒙古之事興趣頗濃。他本想寫一部關於蒙古歷史地理的書,卻也在即將完稿時與世長辭。後來,何秋濤繼承張穆的遺志,完成此書。何秋濤的《朔方備乘》是皇帝御賜的書名。只是今天的《朔方備乘》大部分經人改動,已不足為信。《朔方備乘》原名為《北徼彙編》,是一部論述中俄邊境問題、涉及西北地理的著述。

上述這些人的研究使蒙古之事漸為人知,也讓中國的西北地理學取得長足發展。無論是張穆還是何秋濤,都十分欽佩錢大昕的學問。他們繼錢大昕之後,對記述成吉思汗事蹟的《皇元聖武親征錄》做了進一步的研究。而後又有洪鈞出使西方,根據西方材料研究元史,寫下了《元史譯文證補》。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徐松畫像示意圖

與此同時,松筠開始實地考察蒙古、新疆、西藏等西北地區,並根據這些考察結果開展研究。松筠是蒙古人,曾屢次被任命為西北地區的大官。他對歷史很感興趣,相關著述也很豐富,對徐松等人影響頗深。

徐松為官時,由於一些過錯,曾被流放到伊犁。流放期間,徐鬆通過對當地的實地考察,做出很多研究成果。在此期間,魏源等人也已出現。魏源等人主張將國內研究與海外研究綜合並舉。總之,清朝的歷史地理學成為清朝史學當中成就斐然、相對突出的一部分,這一點是需要重視的。

清朝史學:清朝學者如何考證舊史?一文釐清清朝史學的發展史

黃宗羲畫像示意圖

結束語

起初,很少有人把歷史當作一門獨立的學問來研究。不過,這種籠統的史學研究很早以前還是有的。譬如唐朝、南宋時期,就有很多著名學者像我們理解的那樣去研究歷史。可自從著名的《通鑑綱目》問世以後,史學家開始評判歷史人物的正、邪、善、惡,這種史學觀念盛行一時。明朝的史學研究無不受其影響,很少有對歷史客觀正確的研究。

直到清初學者顧炎武、黃宗羲研究史學開始,湧現了大量傑出的史學學者。正是因為以上這些清朝史學名家的出現,清朝史學才取得了巨大進步,一改從前動輒空論歷史的觀念,開啟了依據基本史料求證史實、實事求是的研究方式。這是清朝史學最顯著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