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茶葉:用一個產業來掌控貿易走向,從而掌控經濟命脈

京師榷貨務:通過對宋朝茶葉貿易的控制,掌控著宋朝的經濟命脈,

宋朝時期當權者對於商業貿易的往來管理相對嚴苛,其中,京師榷貨務就是宋朝時期專門設立用來管理貿易和稅收的機構,這個機構最先主要是管理宋朝的茶葉貿易,隨後便管理著整個宋朝的貿易稅收甚至也關係到宋朝的財政收入等各個方面,除了京師榷貨務之外還有一種是外地的榷貨務,京師榷貨務主要職責就是賣茶引,外地的榷貨務負責的則是茶貨。宋代初期設置這種機構的主要目的是掌管茶鹽的出入和運輸銷售等事務,這個機構嚴格的控制了茶葉的生產和流通過程,通過這個機構的運作,宋朝官方將茶葉納入了國家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它還進一步的縮小了運茶販茶的自由活動空間。通過對茶葉貿易的嚴格控制,實際上他們是掌握了整個宋朝的經濟命脈。

榷貨務的產生

宋朝茶葉:用一個產業來掌控貿易走向,從而掌控經濟命脈

根據《夢溪筆談》可以理解到它是一個:“宋官署名。屬太府寺。掌食糧、金帛等貿易。監官二人,以朝官、諸司使、副使及內侍充任。南宋又於榷貨物置都茶場給賣花引。金榷貨物屬尚書戶部,掌發賣給隨路香花鹽鈔引,有使與副使。金又是有提舉南京榷貨司,有提舉、同提舉等官。”在北宋初期,當時的政府延續了前朝對於茶葉的管制,對茶葉貿易採取的是官府壟斷制度,主要是因為茶葉帶來的利潤過於豐厚,對茶葉的管制,方便政府直接參與經濟活動,並控制整個宋朝經濟命脈。當時的北宋朝廷在茶葉交易活動中扮演著最大批發商的角色,而京師榷貨務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建立起來的一個機構。最初這個機構的建立,除了控制茶葉貿易得到巨大的利益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防止北方的財富流向南方。因為在北宋建立初期,南方地區並沒有完全歸順於當時的北宋政府,所以北宋政府就在當時的幾個重要城市設立了榷貨務,然後再派人去把南方收購的茶葉運送到這些榷貨務,最後再由商人把這些茶葉全部賣出去。這樣的做法既使當時的北宋政府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同時也禁止了南方的商人在北方進行茶葉買賣活動,可謂一舉兩得。

宋朝茶葉:用一個產業來掌控貿易走向,從而掌控經濟命脈

後來雖然北宋滅掉了南方林立的割據政權徹底的統一了中原地區,但是這個制度卻沒有被廢除,而是被延續了下來。當時的北宋政府依然禁止茶農與茶商私下裡進行交易,所以我在北宋境內生產的茶葉必須要全部賣給朝廷,然後朝廷會通過設立的這許多個榷貨務運送到全國各個地方,然後再把這些茶葉用相對較高的價格賣給當地的大茶商,最後這些茶葉會被零售給普通百姓,通過這樣一套流程北宋時期的茶葉才能夠真正的到達普通人的手中。在北宋徹底統一之後,這樣的流程控制更加嚴格了一些相應的地點和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比如曾經也儲存茶葉的京師榷貨務不再儲存茶葉,而是擔任發放茶引的工作,那些商人來到京師榷貨務,不需要向這個機構繳納一定的錢財之後,就可以得到一張政府發放的憑證,這個憑證叫做交鈔,其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茶引。

根據《宋代的茶葉“交引”和“茶引”》一文可知:“商人於京師榷貨務交納一定的錢物之後,政府給予一張領貨的憑證,叫作"交鈔”,商人憑交鈔到沿江榷貨務領耳頁取茶貨。“交鈔"就是"交引"的前身,但其含義與茶葉"交引”又不盡相同,“交鈔"只是領取茶貨的憑證,所領取的茶貨與實際所交納的錢物價值相當,可以用這樣的公式來表示:交鈔價值=茶貨價值=茶葉收購價+運費+雜費+榷茶利潤”

這種代替憑證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古代封建社會時期道路交通運輸不便所造成的,因為一些道路交通的問題,所以當時的官方政府才會發佈這樣一種方式,用來進行茶葉的運輸和交易,而且當時不僅僅是京師榷貨務不再儲存茶葉,就連一些相對比較大的城市也不再擔任儲蓄茶葉的功能,他們更多的是發放交鈔,然後再由那些大茶商去附近的產茶基地自行購買茶葉,這種方式是茶葉貿易的一種進步,但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效相應的負面影響。

宋朝茶葉:用一個產業來掌控貿易走向,從而掌控經濟命脈

京師榷貨務的作用和影響

根據《宋史·食貨志下五》記載:“茶,宋榷茶之制,擇要會之地,曰江陵府,曰真州,曰海州,曰漢陽軍,曰無為軍,曰蘄州之蘄口,為榷貨務六。初,京城、建安、襄復州皆置務,後建安、襄復州務廢,京城務雖存,但會給交鈔往還,而不積茶貨。……總為歲課江南千二十七萬餘斤,兩浙百二十七萬九千餘斤,荊湖二百四十七萬餘斤,福建三十九萬三千餘斤,悉送六榷務鬻之”在宋朝初期的時候,京師榷貨務所擔任的職能就是接受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徵收茶葉稅款以及發放茶葉,隨著北宋朝廷的逐漸穩定,京師榷貨務所擔任的這種功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由於交通方面的問題以及京師地價的上漲,京師榷貨務不再成為茶葉的儲存基地,它開始擔任徵收茶葉稅款和發放茶引的功能,這個茶引其實就是茶葉的販賣許可證,所有的商人都必須擁有這種許可證才可以在北宋境內販賣產業,否則他們的販茶活動就屬於非法行為。

茶引只是一種販賣許可證,但並不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一種許可證明,一般情況下,在茶引上都會寫上茶商的姓名以及茶色、數目,離開的日期和販賣的地點等等信息,這些信息在茶商運送茶葉的途中以及賣茶的地點都需要被查看,因為當時即使擁有茶引也是需要到朝廷所規定的地點才能夠賣茶。後來經過不斷地改進之後,這種極其嚴格的限制得到了放鬆,交引的出現讓當時的茶商可以把茶葉販往任何一個地方,只不過在經過一些稅卡的時候,這些人還是要繳納一定的稅款才能夠保證道路的暢通。

根據《宋代的茶葉“交引”和“茶引”》可知:“商人於榷貨務入納金銀、緡錢或並邊糧草,即本務給鈔,取便算請於場,別給長引,從所指州軍鬻之。商稅自場給長引,沿道登時批發,至所指地,然後計稅盡輸”。茶商輸納-定的錢物之後,得到榷貨務給的“鈔”,也就是茶葉“交引”,他在茶場領取到茶貨後,還需要換取一-張"長引”, 上面寫明茶貨數量、所走的路線和經過的稅卡,以及所到達的目的地。”京師榷貨務對於販賣茶葉的權力規定的如此嚴格的政策,實際上體現的是對當時北宋財政的一種負責態度。畢竟當時北宋時期的財政收入之中茶葉的佔比非常大,為了進一步的加強北宋時期經濟命脈的穩定性,這樣的做法有絕對的必要性。

宋朝茶葉:用一個產業來掌控貿易走向,從而掌控經濟命脈

根據《宋代的茶葉“交引”和“茶引”》一文可知:“政府直接參與茶葉經濟活動,通過壟斷茶貨的來源,將茶葉實物批發給商人,用"寓稅於價”的辦法獲取榷茶利益,這也就是北宋初期的榷茶法;另-種可以稱為“榷稅榷茶法”,即是指國家不再直接壟斷茶葉的貨源,而是將榷茶利益分配成專賣稅的形式向商人徵收。商人在進行茶葉貿易的的時候,必須向國家交納專賣稅。對於長途販運的茶貨,蔡京政府採取的是“寓稅於價”的方式,而對於產茶區的茶農的小額貨賣,則採取徵收專賣稅的辦法。”北宋時期通過京師榷貨務這個全國販茶中心機構,政府可以發送對於茶葉的銷售方式以及茶引的使用發法,雖然當時的京師榷貨務已經不參與整個販茶過程中的大部分流程,但是真正能夠讓當時的茶商獲取利益的政策都是從這個地方發出的,從上述文章中記載的這兩種方法是使北宋朝廷獲得利益的最直接的方法。通過這一種方法,當時的北宋朝廷可以做到穩坐朝堂而掌控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的地步,京師榷貨務就是實現整個經濟命脈掌控力度的核心所在,對茶葉的嚴格限制標準代表的就是當時整個北宋朝廷對於國家經濟命脈的控制程度,宋朝完全做到了通過把控茶葉的銷售進而控制整個經濟命脈的支柱的目標。

宋朝茶葉:用一個產業來掌控貿易走向,從而掌控經濟命脈

結論

宋朝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茶業發展最為繁盛的一個時期,就是因為茶葉這個產業的繁榮發展,才使得宋朝對於茶葉的販賣控制的如此嚴格,因為當時的茶葉已經成為了一種日常必需品,它所能夠帶來的利潤是無法想象的,也就是說,在古代封建社會的封閉環境之下,能夠控制這個產業的運行就等同於控制了整個國家一半的經濟命脈。正是因為這樣,所以當時北宋朝廷才會運用榷貨務來控制境內茶葉的銷售,並用京師榷貨務這個紐扣來連接全國各地的茶商和銷售渠道,並以此達到最終的掌控目的。

參考文獻:《宋史》、《宋代的茶葉“交引”和“茶引”》、《夢溪筆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