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是合格的皇帝吗?为什么历史上对其争议不断?

南渡唐后人


就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明英宗肯定不能算合格的皇帝,要不是于谦的力挽狂澜,大明历史可能就因他而画上句号。严格来说他不但不能算是合格的皇帝,甚至可以算是愚蠢的皇帝,英宗这样的称号只不过是当时的臣子们为了往主子脸上贴金,奉承他罢了。查遍史籍,我根本不知道他到底“英”在哪里?

我们不要求每个皇帝都那么的英明神武,但是起码得有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能有一种勤于政务的情操,能给臣工们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想做事、能做事的人发挥才能,让自私自利的奸佞小人无机可乘,在国家大计面前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知道有可为有可不为,宁可追求稳,绝对不能乱,甚至可以不做事,但绝对不添乱,他不但添乱,而且一添就是误国害民的大乱。从政的人最起码的素质就是成熟稳重,而他却处处显得幼稚,作为责任最大、风险最高、回报最多的一国之主,你能说他是合格的皇帝吗?

历史对他的争议当然很多,争议的原因也是因为他够愚蠢,犯的错多而且致命,唯一一个亮点那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这也许是他唯一一次正确、独立运用大脑的表现,对他的争议也估计主要围绕着他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但是呢又有一样亮点表现,所以他到底是否英明而展开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种种愚蠢表现!

首屈一指的当然是发生在他身上的土木堡之变,导致他身陷囹圄,成了“光荣的北狩之君”,这是他的一生最大的耻辱。

他是少有的被俘虏的皇帝之一,你说宋朝皇帝因为国家实力弱,防守不住而被俘虏还多少让人有点同情,但是他因为国家实力强,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处于进攻的优势地位,只要他不犯错,做好充分准备,敢于直插敌人老巢,在冷兵器时代,在绝对的兵力优势面前,并且有作为皇帝身份的他坐镇领导,哪个将士敢不奋勇杀敌,哪个会不想立功报国呢?再怎么样也不至于二十五万大军被人家几万大军砍瓜切菜一样砍完、切完,你就是送几十万颗菜给别人砍,也要花半天时间吧?就算是他自己战死了,也还能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况且在那种高度保护之下,他死的概率肯定要小于几十万大军中的任何一个人。

简单说说土木堡之变的经过。

正统十四年(1449年),实力逐渐强大的蒙古瓦剌部在首领也先的带领下,屡次侵犯大明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奸佞权宦王振的说服下,仓促决定率领朝廷高级别官员和几十万大军亲征瓦剌,由于天气原因导致出师不利,再加上瓦剌军队的多次滋扰,更因为王振的蠢猪式的指挥,随意改变行军路线,造成了军队军心松弛、自乱阵脚,最终在军队返回到土木堡时,王振不但不听取兵部尚书邝埜的建议,移兵居庸关以保安全,反而下令军队就地待命并挖掘泉水,最终挖井二丈仍然无水。在饥渴难耐、全无斗志的情况下,也先瞅准战机,据史书记载“也先率骑兵揉阵而入,举长刀砍大军”,什么叫揉阵而入?就相当于当时的明军已经软如面团,让人家揉着冲进兵阵,随意砍杀。砍杀完以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所有参战官员也就是当时的帝国精英全部葬身荒野,蠢猪王振被将军樊忠捶杀。

明英宗第二件蠢事,冤杀于谦。

南宫复辟:景泰八年(1457年),经历了所立太子夭折的明代宗朱祁钰病入膏肓,苟延残喘于皇榻之上。当时朝廷里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奸佞小人见朱祁钰病重又后继无人,因此打起了朱祁镇的主意,于1457年正月十六零晨将朱祁镇从南宫迁出,在大队兵马的簇拥下,来到皇城下,最后由朱祁镇喊开了皇城城门,朱祁镇重新进入皇宫,复辟称帝。

朱祁镇称帝后的第六日,也就是公元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在徐有贞一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误导下,朱祁镇最终同意斩杀于谦,于谦被冤杀于午门。

第三,纪念王振,为遗臭万年的太监立饲堂。

英宗复辟后,对王振那是日日思君不见君,想起来就泪如雨下,他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为其建立旌忠饲,以纪念王振。你说对一个差点把自己害死、把几十万军队害死、把国家推到生死存亡边沿的人这么好,你说朱祁镇是缺心眼到什么地步?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这么做,直接蠢到家了。

这样一个甘心做傀儡,把灵魂交给别人摆布的人别说合格的皇帝,合格的普通人都算不上。我觉得对他无须有什么争议,如果给皇帝身份的他打分的话,他可以得二十分,这二十分也是因为他废除了殉葬制度。毕竟功是功,过是过,他的过太大,他的功也值得称赞,但是他绝对不能算是合格的一国之主。


铁匠波波


所谓的争议不断,大抵也只是“得益于”或者说肇始于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之中对朱祁镇“好人,不是好皇帝”评价所带来的在误判。

作为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出生伊始,便被敕封为太子,其母亲孙氏也母凭子贵晋为继后。其弟朱祁钰由于生母吴氏,一说为明宣宗为 太子时的侍女(《明史》中记载),一说为汉王朱高煦侍妾,总之就是地位卑贱,按照礼法也只能居于宫外,这也意味着大明的皇位承祚他是毫无争议的“正统”。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皇帝,虽然在即位前夕,确切的说是正统前七年,有着张太皇太后、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内阁辅佐,也保证了宣宗朝的政策延续性,实现了对“仁宣之治”的延续,但随着张太皇太后、三杨的相继去世,朱祁镇的昏聩逐渐暴露无遗。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擅权专政,为祸朝堂,甚至于王孙亲故呼之为“翁父”,即便是朱祁镇都称之为“先生”,这种畸形的模式所带来的恶果便是朝堂之上的乌烟瘴气,而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面对瓦剌大军的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之下,朱祁镇决心效法太宗朱棣故事,御驾亲征。

就实力而言,这本无可厚非,大明王朝经过几十年的积蓄,有着当时世界上装备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可惜的是战争的执行者终究是人!虽然在《明史》《明英宗实录》等典籍之中将这场战争的失败多归咎于王振的“瞎指挥”“虚荣心”,但纵览明史,我们不难发现太监,即便是专权太监,所扮演的角色也只是皇权之下的外延,手套的角色。错误的行军路线,错误的指挥也终致土木堡之变发生,此战之中明军几十万精锐损失殆尽,作为君王明英宗朱祁镇本人 也被俘虏。

这本是可悲之事,但更是朱祁镇作为国君面目可憎的明证。在被俘之后,他甘为瓦剌充当汉奸,做叫门皇帝,叩关大同、宣府,甚至有语“朕与登有姻连,何拒朕若此?”,面对救援更有“此危事,使不得。先在土木时不曾死,我命在天,若万一不虞,如何好?”这样的昏君,有争议吗?

而在接下来大明终于在于谦的带领之下,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王朝转危为安。在被俘一年多后,他被迎归,随即便被景泰帝朱祁钰幽禁南宫。在当年明月的描绘中,明英宗此时与钱皇后感情深笃,日后复位更是情深意切,坚持复立眼瞎、腿残的钱氏为皇后,这无可厚非也基本上属实,但是隐藏在这背后的更是在夺门之变后,他对于谦的杀害,或许有人会说明英宗本不想杀谦,“谦实有功”是徐有贞的谗言才杀的,但作为君王,他有主观恶意,本决意在斩刑上再加一等,是

薛瑄力言于帝,乃减一等改斩!对于他的“先生”他则刻木为振形,招魂以葬,祀之智华寺,赐祠曰精忠, 他的仇敌也先也获此殊荣。

为君者,天下为己任,而非一人之怜爱。即便是在当年明月先生大为褒奖的“好人”废殉葬制中,也只是出自朱祁镇的一己之私,为钱皇后尔。我们为何这么说呢?历史当然是讲究证据的,作为复位之君,他在上位后,随即褫夺朱祁钰帝号,幽禁,而朱祁钰之死与他也是关系匪浅,

谈迁在《囯榷》之中更有“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凶手何人,也是一目了然。

而就是这位当年明月之中的“好人”,在朱祁钰死后,赐恶谥,葬西山,更可笑的是将朱祁钰的妃子唐贵妃等人殉葬!

好人如此?昏、坏有争议吗?


花开无田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3]),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生母孝恭章皇后,景泰帝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是明朝的第6位和第8位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50年)年号,复辟后使用天顺(1457年-1465年)年号,在位22年。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

宣德二年(1427年),贵妃孙氏为明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但《明史》记孙氏生平则说她暗中取宫女之子为己子)。出生四个月的朱祁镇随即被立为皇太子,其母孙氏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崩,时年7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改次年为正统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张氏辅政,内阁由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主持,仁宣之治得以延续。

正统六年(1441年),正式亲政,同年定首都为北京,结束南京名义上的首都地位。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卒,三杨以年老淡出政坛,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其党羽遍天下,百官为之侧目,这是明朝第一次宦官专权。

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南侵,英宗以五十万大军亲征,沿途铺张。返师途中,八月十五日(1449年9月1日)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太师也先所败,明军“死者数十万”,英宗被俘虏,附和英宗的太监王振被英宗之护卫将军樊忠杀死,樊忠杀死王振前曰:“吾为天下诛此贼!”以所持棰击杀王振,力图突围,杀数十人后战死。史称土木堡之变。

随后,也先挟持英宗南下进攻北京,孝恭章皇后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不久郕王即皇帝位,是为景泰帝,于翌年改元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

南宫幽禁

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胜利后,瓦剌倡议和谈,欲送还英宗。景泰帝不欲英宗还銮。景泰元年(1450年),鸿胪卿杨善变卖家产,孤身出使瓦剌,又在景泰帝不同意的情况下,说服瓦剌太师也先,将英宗迎回燕京。

英宗回朝后,景泰帝怕失去即位不久的皇位,将其兄长英宗软禁于南内崇质宫,令锦衣卫防守严密。景泰三年,又废原立为太子的英宗长子朱见深为沂王,另立己子朱见济为储君。朱见济在次年去世,但景泰帝仍不同意复立朱见深为太子。

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1457年2月11日),趁景泰帝病重不能临朝之机,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联合太监曹吉祥,率死士攻入南宫,拥立英宗复位。当天凌晨,英宗自东华门进入奉天殿复位,同日黎明时打开宫门谕令百官,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景泰帝被移驾于西内,旋即被废为郕王,不久后去世,死因不明,有传言说是英宗密令宦官蒋安以布帛缢死。死后被谥为郕戾王,葬于西郊金山(玉泉山北)。

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位后,即以谋逆罪将兵部尚书于谦及大学士王文等人下狱,初尚言“于谦实有功”,徐有贞言“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遂于五日后斩杀于谦和王文于西市。天下冤之。大学士李贤告知英宗背后秘密,“夺门之变”没有用处。因为景泰帝无子,拥立朱祁镇的孝恭章皇后仍在世上,所以皇位迟早是英宗的,不需要夺门。夺门只是小人们的一出戏,目的是求自己的升官发财。英宗下令宫中不得再使用“夺门”一词,并且罢除因夺门之变而晋升的一切官职(计四千馀人),疏远了徐​​有贞等,后来曹吉祥与石亨等人勾结,先设法中伤徐​​有贞,让徐被流放。而后石亨与曹吉祥因图谋叛乱发动曹石之变,石亨被囚至死,曹吉祥则被凌迟处死。

天顺一朝,英宗勤于理政,并任用李贤、彭时等贤臣,先后惩治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政治尚算清明。又不顾左右反对,释放建庶人(明惠宗幼子朱文圭,明成祖发动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已猪狗不识),并提供饮食住行;听钱皇后之言恢复前朝胡废后的位号;病危遗言,取消了自明太祖以来的宫妃殉葬制度。《明史》赞誉道:“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别集》中亦称:“此诚千​​古帝王之盛节。”

天顺八年正月(1464年2月)英宗驾崩,享年36岁。葬入明十三陵中的裕陵。英宗与钱皇后感情颇深,钱皇后无子;因周妃专横,英宗担心死后嗣子明宪宗(周妃所生)不尊崇她的地位,所以遗命“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后来钱皇后死时,周太后果然不欲其祔葬裕陵,由于有英宗的遗诏,经过大臣力争方得与英宗合葬。此后,在周太后的压力下,不得已改变英宗的陵寝设计,周太后也得以附葬裕陵,开始出现一帝两后或多后的格局。


孤胆骑侠


很可惜并不是,明英宗朱祁镇昏聩无比,在历史上评价很低。而且历史上对他也没有争议。即使是现在热销的《明朝那些事》也没有给明英宗翻案,也只敢说一句话明英宗是一个好人并不是一个好皇帝。

其实正史《明史》这样在帝王评价赞语里面拼命赞美明朝皇帝的史书,也是只能评价到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明史》也只有找到了明英宗的两个善举:释放建文帝的后裔,罢除嫔妃殉葬的传统。

我们先看看这两个善举:

第一个善举,释放建文帝的后裔。建文帝一共两个儿子,大儿子朱文奎从小就被立为皇太子,朱棣进入南京的时候,当时的朱文奎七岁,和建文帝一样不知所终。幼子朱文圭。当时年仅二岁,朱棣把他幽禁在明朝中都凤阳的广安宫,赐号建庶人。从此朱文圭一直在广安宫生活,从明成祖生活到了明英宗时期,由于长期被关闭,朱文圭连牛和马都不认识,一个皇室后裔活活被逼成了傻子。明英宗复辟之后,想要释放朱文圭,廷臣认为不行,他们觉得这会引起某些建文余党和野心家的觊觎,但是明英宗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最后让太监牛玉前往凤阳释放了朱文圭,让他居住在凤阳,同时赐给朱文圭守门人二十个,婢妾十多人,当时朱文圭五十七岁,被释放自由后不久去世。

第二个善举,废除嫔妃殉葬。在明代前期明朝有着残酷的殉人制度。明朝皇帝死后,其妃嫔要为其殉葬。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也曾这样记载: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明成祖朱棣下葬时用妃嫔16人殉葬,明仁宗用5人殉葬,明宣宗死后用10个妃嫔殉葬。其实到最后殉葬的嫔妃越来越少,到了明英宗驾崩之后,下达遗诏废除嫔妃殉葬。从此之后,明朝的这种制度被废除。

但是这种给予个别人和皇室后宫嫔妃的待遇并不能够证明明英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它只能说明英宗做过善举,接下来我们要看明英宗的恶政,这些政策是如何影响明朝的国政。

重用王振,门达等小人祸乱朝政。

在历史上明英宗正统年间重用的是王振这个宦官,在复辟后的天顺年间用的又是门达这些小人。

王振本是儒生,是一个教书先生,当时犯罪要被流放充军,王振于是自宫赎罪,最后进入皇宫。当时明宣宗虽然也用一些儒生教育的小宦官,但是毕竟时间短浅,像王振这样的儒生自宫的人,懂得文墨,自然受到了明宣宗的喜欢。在明宣宗时期,王振进入了司礼监,王振陪伴着小皇帝明英宗,于是在明英宗的纵容之下,就行成了明朝的第一代宦官专权。王振在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之后权势熏天,他先是拔去宫门内所铸的禁内臣预政铁碑。此后大肆打压异己。

侍讲刘球上书王振干政,被王振下狱,王振指使党羽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支解陈球。大理少卿薛暄、祭酒李时勉因为对待王振无礼,王振借机陷害薛暄差点死去,最后把薛暄削职回家。李时勉被身带重枷在国子监门前示众。御史李铎遇王振不跪,被谪戍铁岭卫。驸马都尉石璟仅仅是责骂家里的太监,被王振知道后,逮捕石璟入狱。甚至是于谦仅仅是因为没有入京向王振送礼,差点被王振处死。

王振最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劝谏明英宗亲征瓦剌,在明英宗和王振的指挥下,明军全军覆没,一度瓦剌军队直逼北京,明朝差点南迁,直接使得明英宗的统治结束。但是明英宗复辟之后还修建寺庙给王振招魂。

在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南宫复辟之后,他又启用门达,逯杲等人充当鹰犬。门达和逯杲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功臣,他们当政期间,四面出击大肆逮捕朝臣,逯杲权势大的时候,根据《明史》记载:

白遣校尉侦事四方,文武大吏、富家高门多进伎乐货贿以祈免,亲藩郡王亦然。无贿者辄执送达,锻炼成狱。天下朝觐官大半被谴,逮一人,数大家立破。四方奸民诈称校尉,乘传纵横,无所忌。

他最后甚至诬陷宁王府一脉的弋阳王朱奠壏和自己的母亲淫乱,明英宗派人前去察探,结果发现逯杲是诬陷,而且靖王朱奠培也说没有,结果逯杲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明英宗下令杀死朱奠壏母子。逯杲最后得罪的人太多,在曹吉祥造反之后被曹吉祥侄子曹钦杀死。门达在逯杲去世,也学习逯杲益布旗校于四方。告讦者日盛,中外重足立。最后是明宪宗继位,把门达贬去充军。

明英宗复辟之后,为了一己私欲清除众多的朝廷人才。

明英宗复辟之后,将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于谦杀死,抄家,家属戍边。北京保卫战的功臣范广被凌迟处死。内阁辅臣王文被杀,吏部尚书王直,内阁辅臣商络纷纷被贬或者停职。

明英宗重用的都是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这些夺门之败的功臣,比如石亨,很多企图升官的人都拜在他的门下,时有“朱三千,龙八百”的歌谣。明英宗在他的引导下把曾给得罪过石亨的给事中成章、御史甘泽等九人贬黜官职。不仅如此石亨还诬陷耿九畴、岳正入狱,将杨宣、张鹏赶至边关。再比如曹吉祥,此人和石亨又多次公开占夺民田,最为重要的是曹吉祥还试图发动兵变,这在唐朝之后属于第一次的宦官兵变。

可以说明英宗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的很多行为都说明他并不是一个明君。也不能够因为他的一两件好事就否定他昏庸的事实。


人者仁义也


明英宗怎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呢?所谓历史对其争议不断,一是因为“土木之变”,二是因为杀了于谦。

关于“土木之变”明史说的含糊其辞,一切都推给了一个太监背锅,这正常吗?难道就没人能静心思考下,明英宗亲征的大军还没走出大明国境就缺粮,更是在大明的腹地被伏击包围遭到歼灭。瓦刺的军队深入大明境内就跟逛自家的菜园子门一样,大明的边军都去哪里了?

明英宗在“土木堡”这里被围歼,明史给出的理由是“太监王振要等待他的上千车财物而强命大军在此等待”。而实际上呢?瓦刺的阿剌知院的军队早就占据了怀来,切断了明英宗的后路。守卫这里的宣府总兵杨洪的儿子杨俊不战而逃,杨洪隐瞒而不向明英宗告知,就这么看着明英宗走进瓦刺的伏击圈。事后一兵不发,拒绝救援被包围的明英宗。景泰帝上台后,杨洪一家在于谦的力保下不但无事,而且一家封侯加官进爵。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猫腻就很难说了。

“杀于谦”,我想谁处在明英宗的位置都会毫不犹豫的杀掉他吧。都说于谦“忠”,那么于谦忠于谁了呢?明英宗?明代宗?恐怕他只忠于自己的利益吧。谁能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他就忠于谁!不要抬杠说于谦忠于国家,在封建王朝,是家天下!


手机用户76884995676


毫无疑问,朱祁镇不是一个合格的好皇帝!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错杀于谦,任何一条都是最好的证明。

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可以说是一位好皇帝,在位期间开创了仁宣之治。但是他还是疏忽了一点,随便找了一个有才的太监(王振)当自己儿子的老师,还未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就在38岁意外病逝了。这才造成后来明朝中衰的局面,确实是很遗憾啊!!

朱祁镇继位时还太年轻,重用王振,可以说朝事完全依赖自己的老师。以至于被王振忽悠亲征瓦剌,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差点把大明帝国给搞灭亡喽,真是痛心。

几经周折好不容易回到大明。又被弟弟朱祁钰(朱祁镇被俘期间,朱祁钰掌权)软禁。朱祁镇经历了太多,这一次次的磨难中,锻炼了他,磨练了他的心智,让他一步步成长。

经过夺权之变后,朱祁镇又当了皇帝。期间被人蒙蔽又错杀了于谦,真是荒唐。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信任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儿服了,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朱祁镇皇帝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愿,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废除殉葬制度。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这就不必说了,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现在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啊!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朱祁镇的一生,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


知行合一2020


很多人对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是: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一个好人。为什么很多人都讨厌朱祁镇当皇帝呢?

一、作为皇帝,不顾天下苍生

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结果明军大败朱祁镇被俘。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可谓是历史上明朝最大的耻辱。随后瓦剌不断用朱祁镇要挟明朝,但幸运得是大明还有于谦这样的大忠臣,保住了明朝最后的希望。

朱祁镇最为大明帝国的统治者,他想要击败瓦剌,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他却没有自知之明,明知没有金刚钻,却偏要揽瓷器活。明知他自己没有统兵和作战部署的能力,却偏要御驾亲征,结果不但明军大败,他本人也被俘虏。

他被俘虏没什么关系,但却苦了明朝的大臣。他们既要考虑朱祁镇的安全,又要想办法安抚百姓,这就是为什么于谦会成为民族英雄的原因。朱祁镇草率亲征被俘,就是不顾苍生的表现。

二、冤杀忠臣

朱祁镇被俘虏之后,明朝内部全靠于谦等忠臣的支撑。后来朱祁镇被放了回来,由于朱祁钰的私心,将朱祁镇软禁了8年之久。景泰八年,朱祁镇成功夺位,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于谦等人全部诛杀。

虽然站在朱祁镇的角度来看,于谦等人拥立他人登基,害得他自己被朱祁钰软禁8年。但这只能怪他自己太无能了,而于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住大名江山。但,没想到朱祁镇却冤杀功臣,令人寒心。

三、不思悔改

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就是因为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所导致的。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朱祁镇复位以后,不思悔改,竟然又宠信另一个宦官曹吉祥。据明史记载:“石、曹二家,专权恣肆,无复畏忌,生死予夺,皆在其手。”《明史》是这样评价朱祁镇的:“英宗始任王振,继任吉祥,凡两致祸乱。”,可见朱祁镇此人是多么的无能。

如此看来,朱祁镇当皇帝,是明朝最大的失败,所以很多人评价朱祁镇:“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一个好人”,确实没有冤枉他。


公元前


明英宗是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像朱元璋,朱棣这种对国家有利的才是好皇帝, 像宋徽宗,李后主,明英宗,也许是好人,对别人好,对朋友好,为人也宽厚仁慈,但是却败国败家,算不上好皇帝。

明英宗最错误的问题就是打错一仗,杀错一人。土木堡之败,让国家几十万精锐糊里糊涂死在战场,明朝由盛转衰始于英宗。错杀了于谦,让国家失去了一次提前崛起的机会,结果又乱了十来年。如果于谦还在,哪里轮的到万贵妃万阿姨在那嚣张。

他确实是个仁慈的人,他原谅了很多人,还舍命救过被俘虏的朋友的命,可以看明朝那些事里记录的。

为什么仁慈的人不好当皇帝呢?按照法家的说法,仁慈的人是无功受禄,有过不罚。随便赏赐,而不处罚吃败仗的将军。最后就是法律废弛,人人都失去积极性。

并且明英宗废除了明朝的活人殉葬制度。



揽你入怀en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人生不可谓不复杂,总结起来他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

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那么问题来了,好人就一定是好领导吗?


云台山泉


明英宗是个好皇帝,是个仁慈的皇帝!他废除了一些他之前的陈规陋习和苛法!两次称帝也是磨难不断,其实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明朝皇帝都是被清朝抹黑了的,明朝十六位皇帝都是有作为的,他们都比清朝皇帝有气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