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首個新冠預警竟是AI發出!科技戰疫,AI能做些什麼?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張慧娟)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引發了全球的關注。無數醫務工作者衝向一線抗擊疫情,普通群眾也在儘自己所能提供幫助,在這場全員參與的疫情阻擊戰中,人工智能可以起到什麼樣的幫助?


根據公開信息追溯,在12月31日,加拿大的健康監測平臺已經向其客戶發出了疫情的消息。早於1月9日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的中國的一次類流感暴發(武漢市報告了一系列肺炎病例,可能是由於攤販在華南海鮮市場接觸活體動物引起的),以及1月6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公開發布。


背後的功臣是數字健康公司BlueDot,該公司提供的AI驅動算法,可以搜索外語新聞報道、動植物疾病網絡和官方公告,得以向其客戶發出提前警告。據瞭解,BlueDot將AI、大數據和流行病學融合起來,建立了一個早期預警系統。通過使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進行訓練,可完成自動數據篩選,之後由流行病學家分析結論,然後將報告發送給政府、企業和公共衛生客戶。


該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Kamran Khan表示:“我們知道可能不可以完全依賴公開信息,因此收集有關可能爆發的新聞、傳言、論壇或博客,表明發生了一些不尋常的事件。”據透露,根據訪問全球機票數據,可以幫助預測受感染居民的下一個去向和時間——它預測該病毒在首次出現後的幾天內將從武漢跳到曼谷、漢城、臺北和東京等地。


這可以算AI對疫情的第一個貢獻,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全球信息披露的公開化。


新冠病毒競速賽中的AI力量


國外首個新冠預警竟是AI發出!科技戰疫,AI能做些什麼?

相比於2003年的非典,2020年這場疫情,AI、大數據、在線醫療等科技手段的參與,在技術和數據層面給出更多的判斷、解決方案,為抑制疫情貢獻著屬於這個時代的力量。


算力在這場疫情戰中起到的關鍵作用,億級算力的免費開放,讓疾控單位和科研單位可以將疫情的數據檢測以幾何倍數縮短。百度、騰訊、阿里、華為等公司目前都開放了自己的億級計算資源。


此外,還有強大的算法支持。


1月30日,百度研究院宣佈,將向各基因檢測機構、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學研究中心免費開放線性時間算法 LinearFold 以及世界上現有最快的 RNA 結構預測網站,以提升新型冠狀病毒 RNA 空間結構預測速度,從而助力疫情防控。


據百度研究院科學家透露,LinearFold 算法可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二級結構預測從55分鐘縮短至27秒,提速120倍,節省了兩個數量級的等待時間。時間意味著一切,通過算法帶來的時間節省,能夠提升基因檢測、疫苗研發等科研中心的工作效率,讓病毒的研究及疫苗開發速度得到提升。

推想科技於1月31日正式發佈能夠用於新冠病毒肺炎的AI系統,裝備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AI模型,可讓影像科醫生快速響應並給出診斷報告,幫助進行肺炎感染篩查和疫情監測。已在武漢同濟、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和海淀醫院上線。


當然,大熱的智能語音技術也沒有缺席。


阿里巴巴達摩院用5天時間推出的智能疫情機器人,同時支援了浙江、黑龍江、山東濟南等地。機器人能夠提供呼叫服務,幫助一線工作人員進行疫情隨調。藉助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自然語音合成等技術,機器人能夠準確理解人類語言,並從智能知識庫獲取信息,反饋給通話人。通話雙方可以有多輪對話,部分一線人力得到釋放。


根據思必馳的官方發佈,在疫情期間向全國相關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公益機構提供免費人工智能服務,推出的疫情防控機器人,可替代社區人力,向海量的轄區居民主動撥打電話,調研近期行蹤、摸排人員往來,加強重點人員健康監測和跟蹤保障。


承諾疫情期間免費提供這類智能語音外呼服務的還有百度、科大訊飛,避免了基層醫護人員的上門排查工作,避免了被感染的風險,更重要的是減少了排查時間,提高防控疫情效率。


另據科大訊飛官方微信顯示,除了智能外呼服務,還通過AI協助基層醫生進行疫情篩查防控和防疫知識宣教。通過智醫助理和醫生專家為一線提供最迫切需求的醫療服務,已經隨訪了安徽、湖北、浙江、北京等15個省市387萬人,分析了242萬份基層門診病歷並向公共防疫部門提供分析報告,還通過語音合成技術賦能國家基層醫療培訓。


為了將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在一線工作中投入智能機器人取代部分人力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路。


在美國首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患診療過程中,智能診療機器人就發揮了重大作用。該病患被使用特殊的隔離艙送達醫院,並在隔離區接受了醫務人員與智能機器人的檢查與治療。通過這一新型的傳染病診療方式,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被迅速控制,並且完全沒有引起醫療人員的感染。


國內的廣東省人民醫院引入了配送機器人送藥品,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通過問診機器人對疑似患兒進行了床邊會診和遠程查房,此外,還有一些醫院引入了消毒物流機器人,完成醫院發熱門診、隔離病房、傳染病科和ICU的耗材、藥品配送以及消毒工作。


在一線的消毒、穿衣、運輸、面對面問診這些“危險”的事情,機器人都有用武之地。


除了人臉識別支付、Face ID在口罩後失去效用,人臉識別技術也在這場攻堅戰中發揮著該有的作用。華中數控的紅外智能體溫檢測系統就具備人臉識別功能,方便檢測工作人員快速確認發熱病人。一些小區開始啟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進行身份識別,可以防止外來人員隨意進入,降低本小區人員感染風險。


由於疫情的波及使得復工受阻,在家辦公也是一種提倡的方式。例如車管所目前為了保證牌證業務的正常受理,推行網上受理,個人只需通過身份證和人臉識別驗證後,即可在線完成相關業務。


當然,此次突然爆發的新冠病毒也敲響了一記警鐘,病毒防範可能是一場持久戰。已經有公司計劃推出常態化的人臉識別+測溫防疫系統,它能夠對每一位進出人員全自動進行人臉識別、同步採集人體溫度,並進行關聯存儲,全天24小時監測並進行彙總。一旦體溫超出預設值,就會自動發出警報,適應於在封閉式區域場進行常態化的防疫布控。


結語


AI經過了幾年的爆發,進入了拷問實用價值的冷靜時期。如果說2003年的非典,使得阿里巴巴、京東找到了互聯網電商平臺的方向,那麼,2020年這場堪稱舉國之力的科技抗疫中,也值得從業者深思:比起疫情爆發後的奮力搶救,有哪些手段能夠被用於監測或預警?面對恰逢人員流動巨大的春運時期,智慧城市在處理疫情蔓延的時候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智慧醫療又將如何有效地防止或是高效地解決疫情?AI在醫學領域如何解決橫亙在落地面前的難題?這一系列問題,或許也是未來AI落地的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