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出去玩兒",疫情之下,如何做一個會聽話的父母?

隨著假期的延長,每天除了出門採購生活必需品,就是洗衣做飯陪孩子,終於有時間刷刷網絡新聞,小道消息,卻是越看越驚心,這家公司裁了200號人,那家公司工資降到底薪了,惶惶不可終日,好像這些不好的事情也會隨時降臨在自己身上似的,而就在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們正在客廳裡來回奔跑,大聲的尖叫,此時的你恰巧接到領導的一個重要電話,你會怎麼做呢?

一種媽媽會大聲吼道:"都給我停下!我快被你們逼瘋了!不許再搗亂了!如果你們再繼續淘氣,就不許吃飯。"另一種媽媽面對同樣的狀況只會唉聲嘆氣,無奈地搖頭,然後對電話另一端的朋友說:"哦,不過是孩子們在搗亂,他們都要把屋頂掀翻了,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最後掛掉電話,然後任由噪音持續。

事實上,這兩種媽媽的做法都不能讓孩子們安靜下來。大聲吼叫的媽媽更關注孩子的行為,唉聲嘆氣的媽媽多是無所作為,這些其實都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隨著越來越長的假期,越來越多的每日病例,裁員降薪,大人們都面對著來自現實世界的壓力,那麼,天性喜歡玩鬧的孩子們卻只能待在家裡,作為父母沒有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卻將自己的情緒強加在孩子們身上,這樣做便對嗎?

"會聽"孩子話的父母很會解決這樣的事情。

一、"孩子就應該聽爸媽的話"

老一輩經常說,"孩子就應該聽爸媽的話,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切由父母說了算。"家長的話就是命令。他們要求孩子必須尊重長輩,這種類型的父母既不給孩子什麼表達的機會,也不考慮孩子內心的感受,動不動就板起面孔,對孩子進行威脅或者懲罰,甚至對孩子動粗。

在親子關係中,如果家長在任何事上都想說服自己按大人的想法來做,整天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就教會孩子在無意識間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學會一套綁架家長的做法,"不聽話"就是他們慣用的繩索,消極但有效。這種事件積累得太多會形成極端心理,發展為一種偏執。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由於長期受到壓抑,會渴望一切可以放縱的機會。當這種機會出現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抓住並肆意利用。2010年西安藥家鑫的案例,藥家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軍人出身的父親對他的要求極為嚴厲,凡事都要做到超過別人甚至盡善盡美,不允許出錯。


"因為記不住譜子或彈琴的手勢、姿勢不正確,不知道捱了多少打。媽媽甚至拿皮帶抽我。為了不讓我以學習壓力作業多為藉口,就回到家先彈琴,彈完琴才能寫作業,我害怕作業寫不完,小學課間除了上廁所,都不會離開座位,一直趕著寫家庭作業。"

如果,藥家鑫的父母在他還小的時候給予正確的情緒引導,教會他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也許,這個世界上會多出來一個優秀的音樂老師,而不是一個殺人犯。

二、為什麼要做一個會"聽話"的父母?

你真的能聽懂孩子的對你說的話嗎?多年來人們習慣於要求孩子"聽話",幾乎很多家長都覺得這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這是成人與孩子間的不平等。並非父母們不願平等地對待孩子,而是不容易對自己的權威意識產生警覺,不曾意識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權威的角色。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看到,成年的孩子會跟八十多的父母說,"媽,要聽話,按時吃藥。"這種相處模式何嘗不是孩子年幼時自己種下的因呢?

其實,不同發育階段,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意識發育和語言表達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東西想到了,但說不出來,或者是說出來的和他們的本意有很大的距離。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不舒服的時候就只會用哭來表達,而大一點的孩子用得最多的表達方式是聽話或不聽話,順從或反抗,歡笑或哭泣。大人不要簡單地認為前者好,後者不好,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讓孩子"聽話"。一定要從他們的各種表達中,聽出孩子的心聲,還要想辦法引導他們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凡是那些非常自以為是、性格偏執的人,他的童年中一定有一段較長的必須服從於他人意志的生活。個人的意願不斷受到壓抑,這是童年時代環境給他留下的心理創傷,一生難以完全癒合。很多人把這種偏執施行於自己的後代身上,又在後代身上留下偏執痕跡。做一個會"聽話"的父母,"聽話"的實質是如何理解兒童,如何平等對待兒童,縱容只是溺愛。

盧梭說:"當兒童活動的時候,不要教他怎樣地服從人;同時,在你給他做事的時候,也不要讓他學會役使人。要讓他在他的行動和你的行動中,都同樣感到有他的自由。"想要有個聽話的好孩子,不如先在孩子面前做個"聽話"的家長。


三、 如何做一個會"聽話"的父母?

聽孩子講話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沒有人質疑他的重要性。根據我日常的觀察,許多家長都會說他們會聽孩子說話,但實際上他們的注意力過於分散,並沒有真正注意孩子們在說些什麼。

很多壓力過大的家長也是如此。如果你願意盡最大的努力去認真聽和理解孩子們的想法的話,他們其實會非常耐心地講給你聽。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中有這麼一句至理名言:"先聽後說"。那麼,如何做一個會"聽話"的父母呢?

1、 陪孩子一起玩兒。別老拿工作忙當做藉口和理由,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有很多,其中最好的一種就是陪孩子一起玩。因為玩耍不僅可以釋放孩子的能量,還為父母提供了走進孩子世界的契機。兒童通過玩耍來排遣內在情感和處理他們小小世界裡的各種煩惱。花時間和孩子們一起玩,父母將會加深對孩子情感世界的瞭解。

一個被父母當作小麻煩的孩子,即使是有飯吃、有衣穿、有人管,也不一定會覺得自己是被關愛的。真正能讓孩子們感到受重視的是和父母單獨相處而不被打擾的時間。據統計,父母每天和孩子的談話時間平均只有十二分鐘,還多半是對孩子的負面評論。這種狀況必須改變。父母應當努力投入更多的時間與孩子共度快樂的時光,並給予他們積極的影響。

2、 觀察和判斷。觀察和判斷的本質是關注。你需要關注孩子的行為,觀察他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煩躁、吵鬧或者沮喪?孩子的個性是怎樣的?什麼樣的事情最讓他不滿?觀察的目的在於體察孩子的需要。例如,他是不是餓了、渴了、累了、熱了、冷了還是過度興奮了?不乖的行為往往是孩子表達這些基本需求的手段。一旦滿足了這些需求,孩子很快就會恢復正常。

當孩子遇到讓他情緒激動的狀況時,或者在他表現不好的時候,他最需要你去接受並回應他的感受。比方說,當孩子因為有人對他惡言相向而紅著臉哭鼻子時,你有兩種方式可以處理這種狀況:一種是不把孩子的感受當一回事,立即試圖說服孩子不要去理睬別人說的話;另一種是承認並接受他的情緒:"我知道你在生氣。你需要媽媽的幫助嗎?"

這樣說,便可以幫助他擴充情感詞彙量,他很快就會記住,內心的這種感覺原來就叫作生氣。他還由此得知人們在生氣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漸漸地他便能判斷到別人的情緒了,他也會知道如何去應對自己的情感。

看完這些,開頭的那個問題,您能解決了嗎?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來解決問題或者應對挑戰:"既然我們不能去外面玩,你想要做什麼呢?"如果他的回答是"我想不出來,家裡沒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可做"的話,你可以把這當成是表達同情的好機會,先給他一些思考的時間,如果他請求你的幫助,你可以提供一些建議,但也要讓他自己想出一些來。你這是在尊重他的想法,讓他知道你不會因為他發表意見而討厭他,無論他是生氣還是沮喪,你都會陪在他的身邊——這回讓你們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