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南渡唐后人


中国古代有三大自然灾害,对三大自然灾害对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严重的还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让社会处于崩溃的边沿。在古代三大灾害中,就包括蝗灾。

蝗虫灾害在古代就经常发生

蝗灾在我国的《诗经》中就有提到,日本的《日本后纪》一书中也有提到蝗灾,可见蝗灾在古代也是频繁发生过。

中国在历史上发生蝗灾的次数是比较多的,主要发生地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和山东这三省,其他省份也有分布。根据资料记载,蝗灾严重时,遍及整个黄土高原。

根据《中国救荒史》里的统计,在秦汉时期蝗灾在将近9年发生一次;到了宋代的时候则缩短为3.5年就发生一次;到了元代蝗灾就更频繁了,平均1.6年发生一次;到了明清两朝稍微比元朝好点,平均2.8年发生一次。

引发蝗灾的主要原因

  • 首先是环境因素,蝗灾大规模爆发第一主要原因是干旱引起的。土地干旱,有利于蝗虫的快速繁殖、存活,而现在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因为冬季的气温上升再加上干旱,所以冬季时蝗虫也可以大量繁衍,从而造成了现如今巴基斯坦等国的蝗灾。
  • 其次是生活习性,蝗虫不是“独行客”,它们更喜欢群居,并且繁衍能力超快,它们可以在平均每平方米产卵达到20万至40万的卵粒;同时它们的胃口真是一级棒,什么植物都能吃;再加上它们的机动性非常强大,迁徙的时候铺天盖地;最后它们的卵非常难被破坏,因为是深藏于地下。
  • 最后是蝗虫密度过大容易引发蝗灾,蝗虫喜欢群居,有科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当每平方米蝗虫数量超过74只的时候,蝗群会向同一方向不断前进8小时,沿途会有更多的蝗虫加入这个迁徙大军中来,最后形成铺天盖地的蝗虫大军。

蝗灾是在什么时候被控制住的呢?

蝗灾预防主要是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地球环境,是让蝗虫无法大规模生存的主要途径;第二种便是药剂防治,特别是在飞机出现后,许多国家在使用飞机喷洒药剂预防蝗灾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三种则是利用蝗虫的天敌来遏制,例如一些地方会利用鸭子、鸡、蜘蛛等来预防蝗虫。

我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蝗灾就被基本上控制住了,主要是当时药剂预防各类害虫的意识得到了加强。当有大规模蝗虫聚集时,就会使用飞机喷洒药剂及时杀死蝗群,把蝗灾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1986年我国还从美国引进了蝗虫微孢子,这是一种能够大量削减蝗虫繁衍、聚集能力的微生物,让蝗虫不能形成大规模产卵,从而达到有效预防蝗灾。

当然,我们不能说蝗虫就被彻底消灭了,例如在2014年湖南张家界的寨峪村,当时这里就发生了一场蝗灾。村民及时上报,最后通过人工喷药以及飞机喷洒药剂等手段,将蝗宰扼杀在爆发前。

想要彻底的消灭蝗灾,我们一定要从自我做起,保护好生态环境,让蝗虫无机可乘。


观景说史


前言:

据说现在“三只蝗虫都不敢一起出门到外闲逛”,使得人们现在已经逐渐忘记了蝗灾所带来的危害。

在八十年前的中国,每当到旱灾爆发后,人们在艰难抵抗灾害时,会下意识地从口粮中节省下粮食进行储存。因为在以前,“久旱必有蝗”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共识,特别是在长江以北区域的人们。

旱灾是可怕,可最让人丧失信心的是旱灾过后,人们刚刚享受那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时,突然而来的蝗灾,铺天盖地横扫一切绿色的植物,要知道,此时可是青黄不接之时,完全可以摧毁掉在旱灾中艰难活下来的人的信心。

因此古代的人们给予这个小虫子最高的评价——蝗,虫之皇者!

“杀一人为罪,屠百万为雄,死千万万为皇”。

新中国成立之后,将祸害千年的蝗灾“限制”了起来

1952年,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马世俊博士,就接到了国家给予他的第一个科研任务——解决祸害中土千年的蝗灾。马世俊博士和他的助手们深入到当时爆发蝗灾的内蒙、山东一带科研,调查研究了蝗灾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蝗虫的种群、数量动态,以及迁徙扩散行为,还有结合了史书上记载的蝗灾记录,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

曾经翻阅到父辈留下来的一本杂志(《半月谈》),上面有过一次案例,讲述的是山东蝗灾的起源及消灭过程:

当时的科学家们在深入调查山东的蝗灾时,发现历史中记载的事情与当地爆发蝗灾有些出处。特别是史书中记载的,“蝗从海而来”以及当地的居民在祭海时会有其他地区没有的蝗神在内,使得科学家们疑惑不解。

后来有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观点,历史中发生的蝗灾,有部分可能不是来自于本地,而是来自于海的对面——东北区域。于是乎,当时的科学家赶到了东北,并兵分多路到各地进行调研。

在调研途中,科学家发现了问题所在,当时的东北还有大量人迹罕至的地区,依旧保留着原始状态,其内部有大量的草场、沼泽等情况。当时的军队派遣的战士在配合调研时,还惊起沼泽中的“蚊虫大军”,战士们被叮咬得一身包来。

而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含有大量沼泽的草场,不仅仅是蝗虫的繁衍地,也是蚊虫的繁衍生息之地——干旱时,蝗虫会因此而大量产卵,干枯的沼泽区又给予蝗虫绝佳的产卵地;水涝时,死水潭般的沼泽地区,又成为蚊虫绝佳的产卵地……

而这片荒芜的土地,竟然是一片内含丰富物资的黑土地,于是,当报告到达中央不久,东北的大屯垦时代,也在这一刻开启了。正因为当时的国内百废待兴,缺乏农药,使得农垦成为当时人们制约蝗、蚊的最佳方案。因此也使得中国在治理蝗、蚊灾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农垦的同时,配合农药,保护了环境的同时,治理蝗、蚊灾害。

1、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蝗、蚊基地的面积。

2、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3、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5、使用农药,减少蝗、蚊区的蝗、蚊生存空间。

要知道,当时的大环境之下,欧美、苏联等发达国家在治理蝗、蚊的措施上,多是使用农药,而中国在被西方制裁、以及国内缺乏农药生产企业的时候,通过这套治理方案,整合、治理了国内几大蝗灾泛滥区,从此华北、华中、华西区域的泛滥千年的蝗灾就这样消失了。

直到新世纪,在北方的俄罗斯、蒙古等国依旧爆发蝗灾时,中国境内的蝗虫都要靠养殖来维持人们的食欲。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中国历史上蝗虫灾害是有记载的,平民百姓没有任何庄庄稼可以吃,相继饿死,那么,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是什么时候得到治理的呢?

根据《捕蝗要法》中记载,主要的方法是由百姓用竹竿撑起白布以顺风的方式四面围追,把蝗虫赶到一起,集中的扑打,这也是春秋战国年间兴起的白刃战!

第二种方法是掩埋法,这种效果非常的好,一埋一片,但是操作难度也高,一旦埋得浅了,蝗虫也能自己钻出来

第三种方法就是篝火诱杀法,在春秋战国年间,想要火烧蝗虫,是在天黑的时候点起篝火,把大批的蝗虫吸引过来,这样可以捕杀,烧死飞过来的蝗虫,在集体的掩埋,这也是在开元年间启用的篝火烧杀法,在短短的时间内成功的将蝗虫制止

第四种方法是在宋代,宋代防灾害的意识也是深入人心,于是人们思考与其累死累活的抓蝗虫,不如提前斩杀蝗虫,所以人们就趁着冬天的时间,把蝗虫的卵一锅端掉,宋朝的除蝗虫卵的经验,非常的丰富,地面上有无数的像蜂巢一样的孔洞,必须果断挖土铲出,到了明清年间,人们更是将农药配合陈醋杀虫卵,可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坚强的人们,勇敢的面对着一次次的灾难所产生的智慧与勇敢,正是我们华夏文明强有力的生存原因。





历史榴芒教授


杀灭蝗虫主要还是靠农药吧。


看到一片报道,河南某地在2014年发现蝗虫群,当地出动飞机喷洒农药,800亩地飞机喷了13次,每次携带300公斤药剂。



终于控制住了蝗虫的成灾。

近代两个伟大的发明我觉得就是化肥和农药。

这两项发明直接让农业能够养活更多人口了。


农药不止让蝗虫这种困扰中国农民几千年的灾害降到最低,还直接解放了部分劳动力。


因为农药不止有除虫农药,还有除草的。


除草农药广泛应用于玉米小麦,让这两样作物可以更大规模的种植,从而解决了人们粮食的大问题。


倒退二十多年,人们是不敢大规模种植玉米的,那时候很多地方玉米只敢小规模种植,因为夏天野草长的很快,如果除草不及时,很快就草盛玉米稀了。

早些年听说过很多有勤奋农人去地里除草,为了多干会活儿,到中午还舍不得回家。

玉米一般都是夏播,天气炎热,尤其玉米地里,玉米齐腰高时,更是热的让人喘不上气来,有心血管毛病的人,有时候犯病,躺在地上就再也起不来了。

这种事,那些年的夏天,总听说。

玉米除草剂的发明后,让野草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人民们种玉米,往往只需要达打两三遍药,就能解决杂草丛生的问题。

查了一下,玉米除草剂居然书是19世纪发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大量应用,而在中国北方农村大规模应用,我觉得应该是21世纪的事了。

因为除草剂的应用,导致北方很多地方,玉米和小麦成了主要作物,随着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应用,大约一个人种几百亩地这事儿,也不会太远了吧。

蝗虫不再成为威胁,其实也和农药有关。

过去蝗灾和旱灾水灾一样,困扰着人们。

旱灾只会后必闹蚂蚱,意味着人们两三年没有收成,于是很多人开始逃荒,成了流民。

蚂蚱也就是蝗虫多厉害呢。

据说蝗虫来时遮天蔽日,蝗虫飞过之地,一片叶子都不会留下。

一平方公里的蝗虫,一天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遮天蔽日的蝗虫有多少平方公里呢?。

2019年东非闹蝗虫灾害,肯尼亚政府报道过,一个蝗虫群就宽40公里,长60公里,其破坏程度可想而知。

我国因为历朝历代都有受蝗虫威胁的记录,所以对蝗虫很警觉,在各省都设有蝗虫监控指挥部,对蝗虫这种小东西高度警戒。

很多地方研究了很多灭蝗虫的办法了,除了用农药外,一些地方还培育蝗虫的天敌,比如鸭子,狼蛛,中华蜂虻等等,立体控制蝗虫数量。

对蝗虫严防死守,据说我国对蝗虫的防治手段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也是我国这些年没发生大规模蝗灾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薛白袍


蝗虫是一种迁飞性极强、食性极杂、爆发危害的害虫。一旦大面积发生、起飞,遮天蔽日,其薄薄的翅膀高频率震动着空气,其声如狂风呼号和飞机的轰鸣,势如雷霆万钧,落地后,庄稼、杂草甚至连树皮都被吃光。

据史籍记载,我国从周末春秋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灾就发生过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区性的蝗灾发生,间隔5~7年就有一次大范围的蝗灾发生,危害严重。如1927年山东省发生的大蝗灾,造成700万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1929年的蝗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灾农作物240万公顷,造成损失达1000万银元以上;1944年发生的大蝗灾,约330万公顷庄稼被吃毁等等。因此,蝗灾与水、旱灾害成为我国历史上威胁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最严重的三大自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及蝗区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改造蝗区,控制蝗灾,到上世纪70年代使蝗灾得到了基本上的控制,虽然部分蝗区蝗灾仍时有发生,但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01年全国病虫鼠害发生面积达3538多万公顷次,与2000年基本持平。受气温偏高、少雨干旱气候条件的影响,仍以虫害重于病害,其中尤以蝗虫发生较严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统计,2001年我国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191.6万公顷(未包括海南省发生的面积),比1985~1998年的平均发生量(100万公顷)高91.7%,属于特大爆发年,是近30年来罕见的。今年蝗灾更为严重,发生面积比上年同期扩大了10%,发生重灾的地方每平方米的蝗虫密度达4000~5000只。

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分布及危害程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制约。1997年以来蝗虫的连续爆发,特别是2001年和今年的特大爆发,除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治蝗技术、措施相对落后等有关外,气象条件的变化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

对我国农业最具危害性的东亚飞蝗,具有异地迁飞、群集和产卵选择适宜环境的特性,它主要分布于42°N以南的黄淮海平原一带地区。这些地区季风气候明显,降水时段集中且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交替频繁发生,使这里的沿湖、滨海、河泛及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荒地,芦苇、杂草丛生,是飞蝗繁殖猖獗的适宜和发生基地。

1997年以来,黄淮海平原一带基本上属于少雨年份。由于少雨干旱,黄河下游、淮河与海河主要支流多次出现断流,洪泽湖、微山湖、白洋淀等水位严重下降,造成大面积河、湖滩地裸露,增加了蝗虫的适生地。同时,干旱也有利于蝗卵的孵化,促使蝗蝻的发育加快,种群量上升。历史资料统计结果也表明,蝗灾与干旱同年发生的机率最大。

气温偏高,也有利于飞蝗的大发生。在全球气候趋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黄淮海地区一带气温也明显偏高。持续的暖冬天气,对蝗卵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春季干暖气候也利于蝗卵的孵化,蝗蝻发育速度加快。据调查,近几年蝗卵冬季死亡率一般在13%~15%之间,低于常年几个百分点,发育时间也有所提前,导致蝗虫发生世代增加、北移,发生危害期延长。

各地应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抓紧抓好灭蝗工作,确保飞蝗不起飞,土蝗不扩散。


纪录影像


就在前不久,非洲多个国家遭遇了蝗灾,索马里甚至在2月初的时候就宣布了进入国家紧急状态,联合国也在呼吁国际援助非洲抵御蝗虫。非洲的这次蝗灾是25年里最严重的一次,据统计,非洲的蝗虫一年内增长了6400万倍,可能导致1900万人缺粮。

为何会有蝗灾呢?

先从环境上来说,蝗虫会出现,主要是因为土地干旱,有利于它们繁殖、存活,而现在正是全球变暖的时候,因为冬季气温上升所以冬天时蝗虫也可以繁衍。

其次是生活习性,蝗虫喜欢群居,并且繁衍超快,平均每平方米有20万到40万的卵,卵非常难清除,因为藏于地底。它们还特别喜欢吃水分少的植物,这也是为什么土地干旱有利于它们存活的原因。

最后是因为它们能够聚集。食物缺少时,它们就会迁徙,而在迁徙的同时会有其它地方的蝗虫加入,最终形成庞大的蝗虫群。

如何防治蝗灾?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保护环境,这是最根本的方法,让蝗虫无处生存。

第二种便是药剂。在蝗虫未出现时喷洒低毒低残留并且高效的药剂,在蝗虫出现后用杀虫的药剂。

第三种则是天敌。利用蝗虫的天敌来消灭蝗虫。比如新疆用鸭子、鸡等方式。

我国早在60年代的时候蝗灾就被控制住了,1986年又从美国引进了蝗虫微孢子,这是一种微生物,能够直接杀死蝗虫,并且大量削减蝗虫繁衍、聚集能力。

当然,并不是说蝗虫被消灭了,2014年的时候,湖南张家界寨峪村有人发现漫天的“蚂蚱”,也就是蝗虫。他及时上报,最后用喷药、飞机喷洒等方法,将蝗虫扼杀在了3000亩的滩头上。

想要消灭蝗灾,一定要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做起。


理科男读历史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蝗灾是一种和旱灾相伴生的灾害。

中国大部分区域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不是南旱北涝,就是北旱南涝,所以,十年九旱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适用的。

旱灾很容易引发蝗灾,这是有生态学依据的,旱灾爆发之时,土壤含水量降低,抑制了土壤中菌类的萌发。蝗虫是靠把卵产在土壤中孵化的,土壤中菌类的减少,提高了蝗卵的成虫率,因此容易发生大旱之后有大蝗的伴生灾害。

据邓云特先生《中国救荒史》中的统计,秦汉其实差不多八年就有一次大蝗灾,两宋时候平均三年半就会有一次,明清之时基本上两年多就会有一次蝗灾。

蝗灾可谓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先民对付蝗灾的记载: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这里的螣就是蝗虫,“秉畀炎火”意思就是用火来对付蝗虫,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办法,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晚上升起一堆火,就可以很好地灭虫。

在之后的生产实践中,唐人就发现,蝗灾爆发时,有一些鸟类可以食用蝗虫,达到生物治虫的效果。

到了明清之时,发生蝗灾后,地方需要及时上报朝廷,并及时组织人捕扑蝗虫,尽量减轻灾害。

直到近代之后,药物治蝗的办法兴起,在蝗蝻初成之时就可以喷洒药物控制,特别是飞机喷药等手段,让蝗灾变得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再像以前一样无法控制。

飞机灭蝗

飞机灭蝗后的蝗虫尸体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蝗灾最为严重的国家,没有之一。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蝗灾一直都是人间的一大害处。据学者靠擦和,蝗灾在中国商代就有出现,但是由于此时的记载分散所以很难统计蝗灾的频率,知道秦朝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之后才系统的对蝗灾有过详细的记录。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蝗灾的频率越来越高,从秦汉时期8.8年一次,到明清时期2.8年一次,而且蝗灾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受灾范围也越来越广,遍及华北、华西、华中。

“蝗“拆分开来就是”虫中之皇“,说的就是蝗虫的危害之大。

那么在中国持续几千年的蝗灾是怎么在现代被消灭的呢?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对蝗灾治理有过一番研究,并对此总结了一套经验。

比如“久旱必有蝗“,就是古代人们对于蝗虫出现的一种总结,一般认为土地干旱之后必定会有蝗灾,于是人们纷纷开始做好清理的措施。

据《捕蝗要法》记载,人们治理蝗虫首先是从根源上进行治理,那就是“掩埋法“。将蝗虫的卵埋在较为深土地之下这样蝗虫就不易爬出。其次,在蝗灾发生后,人们还有篝火诱杀法,于傍晚时分点起一笼篝火诱杀蝗虫。

但是这些方法都没能彻底的根治蝗灾,真正的系统的进行根治还是在建国后。



建国后首先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也就是兴修水利,其次植树造林,最后在配合强大的农药的杀伤力,最终将蝗灾灭杀在摇篮里,后来即便是出现小规模的蝗灾,也都已经进了我们的肚子。


这个历史很正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白话几句。

题主问: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告诉你吧,是从农药产生之后!

不要以为这是谬论,事实就是如此。对付蝗虫,最有效的东西就是农药。

在目前所留存的档案中,时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地区仍会出现损失不等的“蝗灾”。尤以平原地带最为严重,蝗虫过后,甚至于颗粒无收。

蝗虫虽小,一只半只不足为害。但什么东西都经不住一个“多”字。任何物种,只要泛滥,便会破坏生态平衡,带来的结果一定是灾害。就连我们视为美味的鲤鱼、龙虾、野兔等等,这些物种在国外一些地区泛滥,已经成了难以治理的灾祸。

而蝗虫,从人类发明文字那天起,便一直如魔鬼一般被古人记录在笔墨之下。我小时候曾看过一部明朝时期的历史文档,说得是河南、山西、山东一带连年遭受蝗灾。百姓被这些小虫折腾的死去活来,却无法将其彻底根除。

后来,有人发现蝗虫亦如蜜蜂一样,似乎有一个“母蝗”在掌控这些大大小小的蝗虫。果不其然,人们最后在一棵大树中,抓到一个跟人一样高大的蝗虫。把它捆绑后,丢入烈焰烧死,蝗灾才算根除。然而多少年后,蝗灾卷土重来,灾难再一次降临在那些苦命的百姓身上。

当然,这只是明朝的记载罢了,真假与否,我是不知道的。

自从有了农药之后,蝗灾得到抑制,农药在喷洒过程中,首先会杀死部分蝗虫的卵,一季庄稼有时候要打几遍农药,尽管过多使用农药对人体不好,但也有效的杀死了害虫。

当然,这同样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一些益虫和益鸟也遭到牵连,可这又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有据可考,在中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农药使用量较少,时至今日仍时不时爆发蝗灾。而随着蝗虫的不断迁徙,对其他地区也带来不同程度的灾害,有时候就算使用农药,也已然不急,只能任由这些小虫肆虐。

也可以说,目前仍没有十分好的方法,彻底铲除这些小小的蝗虫!


大狮


近日东非多国以及中东各国,相继受到蝗虫灾害影响,沙漠蝗虫数量一年半内暴增6400万倍,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都在面临着几十年未遇的严重蝗灾。

这些沙漠蝗虫,正在以150公里每天的速度向南和向东蔓延,1月31日,我们的友好邻居巴基斯坦已经因为蝗灾宣布进入全国紧急状态。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蝗灾一直是影响我国民生的一个重大灾害,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其中又以蝗灾的危害性最大。

就连古诗词中也有众多表现蝗灾的词句,“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就生动地描绘了蝗灾发生时的惨景,对农业造成的巨大破坏。

蝗灾作为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蝗灾几乎贯穿了我国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最早对蝗灾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商代,在那时先民们就已经在思考该如何治理蝗灾。

而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对蝗灾的记载,出现在周代,具体时间是公元前707年,《春秋》中有着详细的记载:“桓公五年,秋……螽。”

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历经三千多年的时间,我国的先民们一直在通过各种努力来治理蝗灾,在蝗灾治理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蝗灾在我国,不仅出现的早,而且出现的次数也非常之多,从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35年,我国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蝗灾就多达796次,平均每三年一次。

而随着史料记载越来越详细和保存下来的越来越多,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935年,发生的蝗灾高达619次,比隔年一次的发生频率还要高。

我国疆域广阔,在历史上经常发生蝗灾的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主,尤其是以华北平原为主。严重威胁着中原地区,威胁着粮食主产区。

蝗灾的出现,一直以危害巨大而著称,首先就是旱灾与蝗灾相连,而且由于蝗虫成虫的飞徙性,往往导致受灾面积非常大,如果治理不当,扩散速度也非常之快。

蝗灾的另一危害,就是对农业的破坏力巨大。“天下大蝗,连岁不解,行则蔽地,起则蔽天。入人家舍,莫能制御,穿户入牖,井溷填咽,腥秽床帐,损啮书衣,积日连宵,不胜其苦。”

大规模的蝗灾不仅威胁农业生产,在史料中甚至有吃人的记载。“河南飞蝗食民间小儿。每一阵来,如猛雨毒箭,环抱人而蚕食之,顷刻皮肉俱尽。”

而与蝗灾一同到来的,就是严重的饥荒,因为蝗灾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蝗虫所到之处,人能吃的蝗虫都给吃完了,要比旱灾水灾导致的饥荒严重的多。

由于蝗灾造成的危害巨大,各朝各代也对治蝗重视,从唐朝以来,便开始鼓励民众捕蝗,并设有捕蝗吏一职,统管全国治蝗之事。

历朝历代对捕蝗的奖赏不一,但都足够优厚,通常一斗蝗虫可以换一斗米,明代甚至可以换两斗米。而且朝廷注意在蝗虫刚刚孵化未成灾之时捕蝗,也是防患于未然。

而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因为我国农业大国的大背景环境,蝗灾依旧以每3-5年就爆发一次的频率发生,且在治理过程中有反复。

五六十年代蝗灾频发,波及范围广,危害大。经过治理在七十年代得到了控制,但是80年代又有回升之势,受灾面积大幅上升,但好在治理及时,未造成严重破坏。

但进入九十年代,蝗灾卷土重来,1987年蝗灾受灾面积为13.79万公顷,而到了世纪之交的1999年和2000年,蝗灾受灾面积就陡增到158.4万和363万公顷。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政府治理力度的增大和治理经验的积累,我国境内大规模破坏力巨大的蝗灾已经基本被消灭,只剩下小规模的蝗灾时有发生。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