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有无促进作用?

l湖湘客


大家好,我是一夜知历史,欢迎大家收看我的回答

发布的问题是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有无促进作用。

首先我们要从科举制的发展阶段说起,因存在即合理,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上千年,从隋朝就赢开始了科举制,但任何事情具有两面性要用利与弊的观点来看科举制度的到底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还是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下面请看小编从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进步的促进和抑制方面。

促进历史进步阶段:南北朝,隋唐时期。宋朝

萌芽阶段

在中学历史书上,科举制是隋朝的隋炀帝杨广创立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在南北朝初期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和普通民众大量南下逃亡,中国北方只留下一部分汉人和胡人,北方在几百年的剧烈战争中汉胡融合使得中国开始了一轮多民族融合阶段,汉人胡人杂居使得北方汉人具备胡人的骁勇善战胡人也参与汉化变得知书达理,同时使得北方的士族文化收到了严重打击,而北方经济在后期权臣杨坚的带领下北方实力超越南方。

反观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除了刘宋时期刘裕进行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南朝政权在北伐方面的积极性微乎其微,还让很多名臣良将因此郁郁而终,但南朝自以为的中华正统也没有得到长久的保护,在“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执政后期的无能爆发了侯景之乱,这场战乱使得刚刚恢复元气的南朝实力大伤,自封“宇宙大将军”的侯景面对南朝的士族举起了锋利的屠刀,使得中国最后的士族文化在几近毁灭!从此“旧时王谢堂前燕”成为了历史。

在这个条件下,隋朝在统一南方之后,国家百废待兴面对刚刚恢复的南朝士族也没有赶尽杀绝使得士族又有了喘息之机,同时北方也有少部分汉人士族的存在,这些士族虽然没有当时曹魏时期的士族权力强大但也是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在这个背景下,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走入正轨

虽然史学界对科举制度是否是隋朝建立的选拔人才的政治制度争乱不休,但可以看出隋朝至少出现了采用选拔布衣为官来达到平衡士族力量的政治制度,为后来唐朝出现科举制度提供了框架和宝贵的经验。

在唐朝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有了规范的体系。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在后来武则天执政时期,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糊名法”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公平,让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大量布衣出身的官员,同时削弱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影响力并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发展高峰

科举制度的发展高峰处于宋代,由于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位得到的皇权,他本人就吸取教训对武将极为防范同时重用文官分散武将的权力让宋朝成为了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同时宋朝的科举制度大体继承了唐朝的科举制度的特点,使得宋代科举变的更加公平公正。

在宋朝宽松的文学环境下,程朱理学兴起,社会上文学风气浓厚,使得宋朝在科举考试内容上做了很大的改革其中,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等内容,使得宋代的科举制度变得充满弊端,武将缺少文人没有实践能力也为后来的崖山之战南宋灭亡成为了伏笔。

结论: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始于隋唐,宋朝为高峰。由选拔人才变成禁锢思想和妨碍实践的制度,为后来的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埋下祸患,但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

例如欧洲正在处于封建领主的时代,美洲没有开化近代科学没有发展同时宋朝经济发达在世界上一家独大除了北方的辽国、金朝、蒙古这样的强大的游牧民族,任何国家放在当时宋朝的位置上都不能好过,并且面对强大的蒙古部落,宋朝科举制度弊端刚刚出现就已经灭亡!

逆历史发展阶段:明清两代

宋朝被蒙古帝国灭亡之后,这个来自草原的民族并没有像之前的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一样进行彻底的汉化,通过强大的武力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看不起读书的汉人对科举制度的轻视以至于元朝的科举制度成了发展断层。

明清科举制度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之后,重新启用了科举制度,在继承了宋朝的科举制度之后,中国的科举制度继承了宋朝科举的空谈弊端,并且在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内容第二次改革,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格式严格内容空虚成为了限制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满清入关之后开始进行汉化,继承了很多明朝时期留下的政治制度同时几乎完全继承了明朝时期的“八股”制度,满清统治者为了维稳固统一边限制民众的思想大搞文字狱,同时在科举制度方面钳制读书人的思想,让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一直处于小农经济,大一统皇权,少部分人拥有知识。

结论:明清两代时期继承了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并在内容上发展成了八股取士钳制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外面的世界也已经不是宋朝时期中国一家独大的历史时期了,欧洲早已经进行了宗教改革,航海大发现和工业革命。而同时期的中国的发展水平还是原地踏步,这位后来列强用大炮和鸦片打开国门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让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余年的苦难!

感想:以水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家国兴衰。科举制度的创办初衷也是朝着选拔为国效力的人才的目的。可后期因为统治者的固步自封和科举考试内容改革越来越僵化使得科举制度从选拔人才变成禁锢思想的工具!


一夜知历史


当然是有进步意义的,汉代以前,没有选拔官员的机制,做官的大部分是贵族,平民没有机会,到了汉代,开始形成一定的选拔机制,但不是考试,主要是看名声、表现,当然基本上也是局限于贵族的,科举出现之后,理论上是以才能取士,不论出身,平民百姓有了做官的合法途径,越来越多的人读书,整体上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泰溪散人


当然有。说没有的,大概是误认为科举就是明清后期僵化的八股取士,只看到了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的弊病。

实际上,科举制度的存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进步意义。

还是举唐朝为例,大唐诗歌的繁盛,与科举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

先来看看科举是怎么回事。

科举大概是按照考试科目举荐人才,发源于隋朝,在唐朝达到兴盛。常见的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三科。

明经考试的内容大概是默写经书等,死记硬背的东西比较多。

进士科,要难很多,也更受人重视,除了考默写经书之外,还要考时务策和杂文,杂文就是诗歌辞赋一类。也就说要考试文学修养和押韵的诗赋。应考的人必须经史文学和时务样样精通。

唐朝的科举,尤其是进士科非常受重视。很多高官大臣都以不是进士出身为憾,这导致社会上无论贫富,都要求丈夫、子弟读诗书求取功名。

由于进士科重诗赋文章,士人需要多年积累才能考中,因此很多人从小就开始读诗文,大多数文人都有着广博的学识,为了追求高中,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唐人的诗文超过了前代。

由于大批人想要通过诗文进士入仕,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都有可以学习诗文的地方,也有可以教育诗文的老师,这无形中也让整个社会的诗文素养大大提高了。

在唐代,哪怕是乡村三尺小童,也会作些打油诗。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是非常好的,而这一切的发端,与推重科举中的进士科有着莫大的关系。





文史有意思


我认为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有促进作用。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亡,在其存在1300年的这段封建历史中,科举制度对于我国历史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利弊并存,针对题主所提出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来讲述:

一、国家方面

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国家统一。

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全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 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一方面,打破了由权贵势力对于选官的垄断,为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广大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为统治者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队伍,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巩固统治基础,维持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

2、有利于选拔治国之才

古代科举制度不论出身与门第,将知识水平和才能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使衡量标准相对科学和公正,有利于选拔出综合文化素质较高的文官,为官僚机器的运转注入了活力和效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由定期举行的常科考试和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制科考试组成,两者互为补充,尽可能全面地网罗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使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对于应试者的资格审查十分严格,不仅对其德行进行规定,对其出身和履历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有利于从源头上确保应试者的品行端正。

二、社会层面

1、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

第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主要是“以文取士”,而不同朝代科举取士的标准不同,正是由于不同的标准,使广大知识分子潜心于研究不同的文章体裁,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文章,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 唐代主要是以诗取士,在社会上形成了讲究韵律、注重诗歌的风气,促进了诗歌在唐朝的发展。

  • 宋代注重策论,“正是因为诗、文在科举政治的影响下多言理、少言情,带有过多的说教气和道学气,却刺激着新的一种专门抒情的文学体裁——词大大发展起来。”
  • 元代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特点,“大批儒生既求仕无门,转业工商又非所长,于是走上同民间艺人结合的道路。他们组成书会,将自己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创作才能贡献给面向社会大众的通俗文艺,极有力地推动了元杂剧的成熟和兴盛。
  • 明清两代的中央政府,组织大批儒臣文士编辑和刊印了许多卷帙浩繁的类书和丛书,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即是。这三部名著的纂修,既对中国古代典籍进行了系统整理,又对传统文化作了全面总结,为后人留下许多可资借鉴的成果和资料。”

第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主要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和出题范围的,促进了儒学的推广与发展,使儒家思想在科举制度中的逐渐占据独尊地位,并成为全社会尤其是广大知识分子坚不可摧的共同价值观和信仰,使得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得以长久发展。

第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上形成的积极向学、勤奋进取的氛围,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人数大增,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明清规定绝大部分考生需要来源于学校,这极大促进了官学和私学教育的发展,“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摩声序音,重规登矩,无间于下邑荒傲,山庵海涯。”

2、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随着应试者的不断增多,科举取士从以前单纯的“唯以文章定取舍”,过渡到兼顾“逐路取士”即按地区分配录取名额。这有利于平衡各省知识分子在中、高级官僚队伍中的比重,促进落后地区的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维持整个社会特别是落后地区的长久稳定。宋朝时,规定“增四川十人,并入会试南卷,余入北卷,南北各百五十人,著为令。”[18]到了清朝,演变为“计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酌定取中进士额数。考取之时,就本省卷内择其佳者,照所定之数取中。”

三、个人层面

古代科举制度不断向社会普通民众开放,同时,把知识和才能作为选拔官员的首要条件,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史为主,取士标准也日益严苛,这就提高了对所选拔人才的文化素养的要求,有利于提升知识分子的个人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科举制度建立之初,考试资格就开始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有利于增强广大知识分子致力于科举考试的信心,鼓励广大知识分子积极向学。例如:

唐代规定“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上贡。”(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杂记)

第二,科举制度取士标准的日益严苛,有利于知识分子个人更加努力研习儒家经典及相关古籍,从而确保自己在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上与朝廷对文官素质的要求保持一致。

结论:综上,这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回顾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对于现在而言,古代的科举制度在为国家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知识分子个人文化素质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历史长河缓缓淌


科举制对于中国进步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项制度,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度绵延1300年之久。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锁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大大扩展了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特别是大量出身中下层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看看中下层人士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有多漫长!

图为清代可考试场景

科举形成历程

周代时有“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土的人才,经由地方直达中央。在周代以前,只有统治集团内部人才会接受教育,故而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员,实际是统治阶级世袭的,在周代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制度。在完善的制度下,对人才的选拔举荐不会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制度被严重破坏,一些非贵族阶级的下层人士,通过举荐、考核被选拔的情况才逐渐增多。逐渐的由举荐考核的官僚制度便产生了。

图为古代阶级分布图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汉高祖刘邦下令大臣举荐贤才,汉武帝时,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合并被称为“孝廉”。“秀才”也是察举的重要科目,孝廉重德行,秀才重才能。汉代各科察举需通过考试,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区别在于: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基本不会落选,而举荐权掌握在各级官僚权贵手中。一般人士需先被地方官征为州郡吏员,才有可能被察举为秀才、孝廉。但是,一般没有门路的布衣平民,几乎没有被察举的可能性。

魏晋时期,魏文帝时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人才,分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度可被视为察举制度的改良,将各级官员改为特定官员。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能直接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导致后来的人才由出身门第决定,于是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图为九品中正制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出身门第的九品中正制逐渐落后时代,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历经1300余年的科举制形成。

科举制度创立

唐朝贞观年间,科举制度逐渐创立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又创立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考试多由高管主持,到武则天时,由皇上亲自考试。科举制经过几代皇帝,逐步建立形成。

图为唐太宗李世民

在科举制度创立初期,难度非常之高。唐朝时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例,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主,较进士科难度较小,但也限制了为官的上限。而进士科涵盖诗词曲赋,时务策,主要针对国家现实问题。在唐朝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一说,可见进士科的难度之大。

随着人类发展和进步,社会现实等问题,统治阶级也需要与时俱进。而科举制度的作用不言而喻:1、缓和阶级矛盾,冲破了世族门阀垄断仕途,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2、提高官员整体文化素质,科举创立前的各项制度均存在官吏可能目不识丁的情况,至此知识和做官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科举制度发展

科举制度发展至宋朝,科举制度得到逐步的发展,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图为殿试场景

宋朝科举采取弥封法、誊录法,姓名、年龄、籍贯、性别等信息均被密封,后期又发展到各级考试采用誊录法,由专人誊抄考生试卷内容,使考生信息更加无法辨认,弥封法、誊录法均是为了减少考官考生间的作弊行为。

宋朝科举录取人数也远超唐朝,仅宋太宗在位22年,录取进士便超过唐朝三百年。唐朝时三年一次开考,录取几十人,宋太宗时期则为数百人不等。同时为了安抚民心,经常性开恩科,导致宋太宗时期几乎年年开考。

科举制度由唐至宋,不断为统治阶级稳固政权进行发展,但此时期能够参加科举的仍然有很多限制,基本是有钱人和官宦子弟才能参加。

科举制度完善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科举制度完善至巅峰时期,名目繁多,体系庞大。明清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

童试由地方县、府主持,孩童自进学开始,便可参加童试,考中便成为童生。

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每年举行,是童生参加的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科试则是对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科试也称为录科,只要考取了生员,即表明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

乡试也称大比,三年一次,所谓的秋闱。乡试考取称为“举人”,各地录取名额由中央规定下达,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考取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乡试之榜时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图为江南贡院

乡试结束后的次年,在京师礼部举行会试,又称春闱、礼闱。会试的内容与乡试一样,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会试之榜称为甲榜,会试则称甲科。会试正榜外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不算进士,但可授予学校教官或低级官职,也可进入国子监为监生。

会试结束一般一个月后举行殿试,殿试内容为时务策,参加殿试基本不会落选,录取分三等,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为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职,其余进士还需要馆选或朝考,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

自明朝开始,科举命题均从四书五经选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文章即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考试内容固定,形式固定,明清科举也成了中国考试史上文字技巧的巅峰,严格限制了人的思想。

明清时期,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范围也基本涵盖了所有人,除了罪犯子弟和娼妓子弟,均可通过参加科举做官,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结语

在现代眼光看来,科举制度虽然仍然有一些疏漏和制约,但在当时已经起到了择优选能的目的。科举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对今天的教育制度有一定参考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科举制度都是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对世界的创举之一。


以史知今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朝进行完善。1.这项制度为许多平民百姓的发迹提供了机会,打破了世族和血缘世袭的垄断,让更多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是较为公平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2.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巩固帝王的权力,同时加强与地方的联系。这也有利的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使国家更加稳定有更好的发展

3.促进了文化教育,使得百姓文化水平提高。同时社会风气也比较好,人人都爱读书,对儒学的传播也是有好处的。

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

1.思想被束缚,文人只知道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知道学习,并且不重实践。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书呆子很多

2.科举制度下官场的黑暗和不公,官员腐败严重,官员受贿严重。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科举防作弊抓的在严,也有人投机取巧。而且名字起的不好也不行,就是皇帝的一句话,有个叫吴情的状元就这样成了探花

当然,还是积极作用大,毕竟这是相对比较公平的方式




美妹观历史


有很大促进作用。可以说科举制是奠定中国封建制度社会繁荣的重要基石之一


铁蛋说话


科举制度是从隋朝(605)年开始实行,一直到清朝光绪31年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科举制主要是以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也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发明,就像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就是从科举制演变过来的

科举制它的内容分为文章、口试、诗词、政论等各种内容

科举制到了清朝以后,非常的成熟,分为三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其它的都属进士

那么,科举制对中国的历史有没有促进作用呢?

首先第一点,它保证了政府的行政人员的供应,第二点,同时也杜绝了各大官僚家族的垄断官场的一个手段,第三点他也扩大了基础,增加了中央的集权政策,第四点促进了平民读书钻研的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第五点严格的考试,让官员也秉承公正,非常合理

整体来看,他对中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选举方式,真正的有才人,被国家选用,同时推动了教育和人们的思想前进,填补了中国历史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同时培养了人才,集中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的统一,使中国向心力凝聚





历史榴芒教授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作用,打破了世袭贵族的一统天下,使平民有了晋级的可能,

下面举几个好处的例子。

1 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大的优点是公平公正。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使得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既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又缓和了社会的矛盾。

2 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

3 唐代的科举考试,尤其是进士科的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它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而且使唐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影响深远。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








带你走进中国历史长河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打破了魏晋以来形成的世家大族局面。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名义上是以个人的品德和社会评价选择官吏,但实际上是为世家大族服务的官僚选材体系。因为实际评论权在地方官员手中,也就是在世家大族手中。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但从隋文帝开始,之后推崇的科举制度打破了这一传统,士族手中的权利被打破,包括“琅琊王氏”在内的“五姓七家”在科举制度和黄巢起义的双重打击不复存在。

  2. 促进社会纵向流动,为寒门士子进入统治阶层开辟了道路。同士族相对的,大量寒门子弟可以凭借科举成绩成为统治阶级。优秀人才的进入必然有利于国家的治理,而寒门子弟也可以凭此改变人生命运。

  3. 极大增强了中央集权,为中国的统一作出贡献。虽然科举至少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但总的来说下级都是执行上级命令而已。换句话说科举考试选拔权被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省级政府及以下都只是执行命令而已。这无疑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形成大一统的中国而做出贡献。

  4. 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读书人将注意力集中于四书五经或者八股文,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也使“儒家文化”的“忠君爱国”、“礼义廉耻”等思想深入人心。

  5. 加强了官员的文化修养。经过了科举而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僚,其文化修养必然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综上所述,科举制的出现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不仅带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东南亚国家和欧洲,为世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比如说,十四世纪时,欧洲就有开明绅士力主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而在1835年,英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标志着英国模仿中国科举制度建立的选人体系正式完成。之后英国的制度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效仿,很快传到了德、法、美等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