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穷兵黩武的下场有多惨?能否举例说明?

王先生143036821


说一下历史上有名的几个吧

第一个汉武帝

西汉建国以来,经过文帝景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多次减免徭役,文帝时把赋税由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景帝时成为定制。到景帝后期,府库中的粮食都陈年堆积,乃至腐烂,钱币多的数都数不清,串钱的绳子都烂了,洒的到处都是。国家和人民都迅速从秦末的动荡中恢复过来,达到了第一个盛世!

这种局面到了孝武皇帝刘彻即位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武帝一改建国以来“量入为出,审慎平衡”的理财观念,转向“量出为入,积极有为”的财政观。

汉武帝自即位起,对南越,东越,东瓯,朝鲜连续用兵二十多年,多次北伐匈奴,固然战绩辉煌,却劳民伤财,武帝即位时,全国尚有五千余万人,到武帝后期,人口已经锐减到一半。难怪司马光也说过“汉武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过。”多亏祖宗积攒的家底厚啊!汉武帝晚年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了《轮台罪己诏》,与民休息,国家才又慢慢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二个隋炀帝杨广。

杨广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代表。经过隋文帝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杨广即位时,隋朝国力之强,府库之丰盈,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贞观政要》里提到: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可是这个闭着眼都能赢的局,杨广却打输了。我们看看他即位后做了点什么:

先是修运河,造龙舟,大修宫殿,监工的官吏逼迫太严,劳役死亡过半。即位后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尤其大业七年开始三征辽东,花费靡不胜数,把国家推向了深渊。

还有淫遍天下美色的金海陵王完颜亮,读了柳永的《望海潮》: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又听闻南朝刘贵妃国色天香,就起大军南侵,结果在瓜州发生兵变,直接就一命呜呼了。

完颜亮

最后就是十全老人咯,十全老人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全是一刀刀砍出来的。代价就是,即位后最高达8000万两白银的国库,到嘉庆时,已经不足2000万两。雍正勤俭持家,好不容易攒下6000万两,全给他儿子败光了。

自古以来,打仗从来都是打的国力,打的钱粮,甚至还包括道义。往往积蓄数十年,才能支持一场大战。美国越南战争后,被苏联压过风头,苏联深陷阿富汗泥潭,一步步乃至解体。即使是超级大国,也难免在战争中迷失自我,乃至一步步走向疯狂和堕落,《孙子兵法》开篇明义: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最后,战争苦的都是黎民百姓。


煮酒放歌


历史上穷兵黩武的皇帝有十四个,因此亡国的有十三。最典型的是秦始皇和隋炀帝。

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三次都失败了,耗尽了财力兵力,激起兵变,最终亡国。

公元612年,隋炀帝调集四方之兵113万余人齐集琢郡,号200万;运送粮秣者多一倍,全国农夫,被征服兵役徭役者3百余万,天下骚动。右屯卫将军辛世雄带领30万5千人攻打平壤,隋军大溃,辛世雄战死。30余万隋军,生还辽东城者仅2千7百人。隋炀帝第一次征高丽失败。

之后,613年四月,隋炀帝亲统六十万右路军攻打辽东城,614年二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征辽战争,都失败了。军队内部士兵叛乱,农民起义席卷全国。


文史清谈


答: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么君皆入朝"。并迁都琅琊。

墨子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越王朱勾在三十三年(前414年)、三十四年(前413年)两次出兵并吞了滕国、郯国两小国,俘虏郯国君主鸪。

越王翳七年(前404年),越王翳凭借强盛的军事实力,趁齐国执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发兵讨伐齐国。越王翳发兵进逼齐国边境,齐国大将向田和请求反攻越军,田齐虎视越都琅琊。(齐威王)

越王无彊三十七年(前333年),越王无彊欲效法列国征伐中原,于是发兵向北攻打齐国。时齐威王在位,于是派遣使者劝说越王西征楚国。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越王无彊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然而,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准备充分。于是楚威王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彊。北边在徐州被齐军打败。(楚威王)

由于越国的继承人凭借“强盛”的军事实力,灭掉缯国后,直接叫板齐国。而齐国也是春秋霸主,当然要对越国说“不”!面对齐国、楚国的军事威胁,体量并不太大的越国首先在中原难以维持霸权。败相显出:

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随后,豫又挑唆越王,企图除掉太子诸咎,遭到越王拒绝。七月,诸咎担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领军队赶走了豫,又包围王宫,发动宫廷政动。越王翳被诸咎杀害。十月,越国人杀死太子诸咎,越国陷入内乱。在吴地的越国人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目睹多次宫廷政变和杀戮的错枝不愿意继位,就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追随而来的大臣,久劝不出,就以烟薰的方法迫使他出来。错枝被推举为越王,之后他似乎也在力求逃离此王位。越人不甘让吴人操纵越国政治,越王错枝二年(前373年),留在越国故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平叛,杀死祸首豫,又进入吴地,打击了吴国旧贵族并废黜错枝,拥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无余)为越王,号称莽安。

越王无余十年(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之侯,拥立无颛为越王。从“诸咎之乱”后,宫廷中不断发生弑君弑父的悲剧。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


中行偃1


成功了就是千古一帝,开疆拓土,成为秦皇汉武。失败了就是身死国灭,徒留后人笑尔,成为隋炀帝。

所谓的穷兵黩武,你会发现基本上不会发生在没有大的志向,或是中人之资的皇帝身上。很难想象,宋徽宗或是咸丰或是刘盈司马衷等人穷兵黩武。

穷兵黩武是一个贬义词,其实这个行为和一个褒义词雄才大略所表达的意思,所做出的行为在历史上有时候是相似的。

比如秦始皇,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就留下的是暴秦的名声。但现在回想一下,他第一次给中国留下了大一统的文化和传统。作为后来者,我们享受甚至崇拜这样的人。但要是你是秦始皇治下的一个平头百姓,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像陈胜吴广刘邦带着的那一批戍卒一样不得不揭竿而起。

同样的道理,我们后世仰视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的丰功伟绩:北击匈奴、独尊儒术、开拓西南夷、重新统一南越王朝,让强汉成为一个民族的名字。但生在那个时代的底层呢?可令无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整个国家人口损失一半、帝国积累70年的财富损耗一空。

秦皇和汉武,国家没有灭亡在他们的手里,所以最终还是正面评价居多。

其实杨广的内心,又何尝想要身死国灭呢?要是在大业五年,杨广就死去了。留下就有新都、开拓大运河、混一南北、征服青海等一系列功绩。又没有压垮民力承受的极限。他何尝又不是另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呢。

结语:所谓穷兵黩武,其实大多数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统治者,他的追求必然要穷尽全国力量,如果成功了就是秦皇汉武,如果最终失败了就是穷兵黩武罢了。

而无论他们成也不成,元人张杨浩早有诗云:兴、百姓苦,汪,百姓苦。


丁强888


第一个想到的是日本。

要说下场大家有目共睹。

首先,两个原子弹,死了几十万人。

接着,被美国攻占,差点把天皇处死。

稍后,被苏联胖揍,北方四岛被苏吞并。

然后,东京大审判,全国被美国接管。

再后,疯狂搞经济,被美国割韭菜。

又后,被割韭菜后,经济崩溃停滞二十年。

最后,不承认错误,被驱逐洲籍。

到现在都不算是个完整主权的国家,必须要看美爹脸色行事。本土被迫接受美军基地,还要给美军保护费。经济不敢大喘气,一旦有任何苗头超美爹,马上给整个协定,按得死死的。年轻一代价值观空虚,自杀率稳居全球第一。

这些都是日本当年自以为是、穷兵黩武的恶果,当然即使这样也无法磨平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


赫连一航


首先来说一说穷兵黩武的来历,《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穷兵黩武的意思是,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

历史上穷兵黩武的帝王有不少,但是真正有影响力的也不多。今天说一个我熟悉的人物—诸葛亮(可能有争议)

诸葛亮的一生主要事迹就是北伐了。之所以说诸葛亮穷兵黩武,是因为在历史上当时的蜀国相对于魏国来说地理位置荒凉,国力积贫积弱。

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刘禅与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蜀国的军事和政治大权也落到了诸葛亮的手中。

一出祁山:诸葛亮命令赵云率领一支疑兵进行佯攻。自己带着主力出祁山进军,一时间魏国朝野震动,曹丕吓得睡不着觉。可惜诸葛亮用错马谡,导致蜀军大败而走。诸葛亮不得不退回。

二出祁山:诸葛亮趁魏国被东吴拖住,想趁机捞好处。正是这个时候,他给刘禅上书《出师表》,兵出散关,包围了陈仓。陈仓易守难攻,诸葛亮打不下来,不得不无功而返。

三出祁山:诸葛亮进攻武都和阴平并取得胜利,第二年,魏国主动出击,进攻汉中,诸葛亮派兵支援,可是连月大雨,道路不通,只能撤退。

四出祁山:诸葛亮率军包围了岐山,司马懿知道蜀军行军太远,粮草供给不上,便想拖垮诸葛亮,并和他玩起了“宫心计”。使得刘禅下诏书命诸葛亮撤军。

五出祁山:诸葛亮和孙权约定好了一起伐魏,亲率大军驻扎五丈原。司马懿仍然抓住蜀军缺粮的弱点,此时诸葛亮年纪也大了,日夜操劳,积劳成疾,最终病死在第五次北伐的过程中。






历史系小怪


历史上构成穷兵黩武的大都是一国之君皇帝,战争的机器一旦运转,整个国家的财力,人力,物力都在围这她转,穷兵黩武的意思是不管国计民生,竭尽所有兵力,发动战争。那后果重则国破家亡而且居多我感觉多达90%,轻则兵败身亡。历史上穷兵黩武的例子很多啊。第一:远则商纣王,帝辛继位之初商朝的国力就下降了,东夷叛乱商纣王派兵征讨,平叛之后又派兵10万继续东征扩大版图,结果造成国家更是民不聊生,周武王得知商朝内部腐败,起兵伐商很多到达都城朝歌附近,10万精锐尽出,临时以奴隶和犯人、战俘拼凑了一支部队在牧野应战,结果奴隶战俘倒戈,很快失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如果不是10万精锐远在东夷远水解不了近渴,商朝不一定能亡,即使亡也不会这么快,商纣王是暴君,但是并不昏晕有一定才能的。

再如三国时期的刘备,急切为关于报仇不顾大局,起兵10万伐吴,陆逊火烧连营打败刘备,造成刘备白帝城托孤,蜀国再无力伐魏,诸葛亮强硬六出祁山无功而返。都是身死的故事。

再如隋炀帝,这是正儿八经的用战争自毁了一个国家,隋炀帝的老爸杨坚创国,还有开皇之治的盛世,但是隋朝三征高丽,发动百万大军,隋朝是典型的国富民弱,连年征战人民苦不堪言,各地贫民起义,本应该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但是还是不断征招民夫发动战争,大兴土木,人民苦不堪言导致农民起义,最后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被贵族李渊窃国,唐朝建立后隋朝的粮食还可以吃几十年。这是是典型的穷兵黩武灭国的例子。

国外也有,法国拿破仑,德国希特勒,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尼古拉一世等等,都是要不国破,要么身亡!


tp小箩卜頭tp


“穷兵黩武”的意思是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也就是最高权力者通过对外的杀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往往都是身败名裂乃至国破家亡。

国外的主要有希特勒,墨索里尼这样的二战元凶,国内的隋炀帝杨广更是个明显的例子,但是要说的是另一位亡国之君,就是不该亡国而亡国的明思宗朱由检,并不是因为他穷兵黩武,而是他的生不逢时。

内乱:17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天灾、内乱、外患之中,整个明帝国可谓风雨飘摇。首先当时吏治腐败贪腐严重,当时朝政被宦官把持,这些人几乎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仅凭在皇帝面前溜须拍马讨得皇帝欢心,同时买官卖官现象十分普遍,各级官位明码标价。权贵统治阶层对民众搜刮至极,都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一个王爷的财产都何止百万。

真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如此社会压力下人民难免心生怨气,既而揭竿而起。李自成、张献忠的人就是其中代表。军事上其实当时的国家军队还有些战斗力,对付早期的农民军也是绰绰有余,但是后来随着失地农民不断加入,起义军之间又进行有效联系,最终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而不可阻挡,等到再次对战时,农民军已经变得非常强大。而在起义军围困部分城池期间,城内的王爷贵族们都不肯拿出钱来分发给守城官兵,以提高士气,试想这样谁还会继续给他们卖命。

天灾:从万历后期开始,明朝就开始进入了小冰河时期。天气的异常导致极端天气频繁出现,降雨量也创下历史新低,南方则开始出现大量降雨。南涝北旱的情况伴随着寒流、鼠疫、瘟疫和蝗灾肆虐整个明朝,极大的影响了明朝的农业收入,并增加了相应的赈灾支出,国家收入更加入不敷出。

外患:关外满人日益强大,皇太极建立清朝以后,没有直接进攻明朝,而是逐步解决明朝的外援。首先进攻朝鲜国,迫使朝鲜国王称臣。然后由连续进攻蒙古,征讨蒙古各部中亲明的势力。然后就通过多次战争将明军接连击败,兵抵山海关,在各种内部与外部巧合下,最终定鼎中原。

崇祯可以说是个生不逢时的人,其实他跟清朝光绪皇帝一样都想有一番作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是毕竟当时的国家根子已经烂透了,虽然本人勤勉,但也学识有限,再加上他自己一些决策上的失误,辅佐大臣间相互拆台,手下将领的倒戈一击,综合一切因素最终只能是国破家也亡,可悲的是死到临头只有一个太监陪他走完最后一程。


属马姓杨


诸葛亮姜维穷兵黩武。三国的综合国力差距非常大,魏国人口500多万,吴国200多万,而蜀国却只有90多万。

军队魏国65万兵,雍凉10万,荆豫10万,徐扬10万,防御北方游牧民族20万,洛阳15万。吴国25万,20万防御魏国;5万防御蜀国。蜀国10万。

面对魏国巨大的优势,诸葛亮依然执意北伐,无异于以卵击石,空耗国力,国疲民乏。

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费祎都废除了北伐的策略使蜀国安稳了几年,等到姜维时期又开始穷兵黩武北伐,结果蜀国很快灭亡。



路路通4588


我是没事闲拉呱,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问题历史上穷兵黩武的下场,我的回答是大多数都很惨,政亡人息。

以下是我的观点,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第一个都要说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215年,第四次从渤海巡游归来,曾对北方边境作了一次巡视,对卢敖的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极其警惕,他想到了北方胡人对帝国的威胁,想到整好借机开疆扩土,因此引发了征匈奴,筑长城。西汉晁错曾说,秦始皇对匈奴大动干戈,“非以卫边地耳救民也,贪戾而欲广大也”,即是在膨胀的私欲的支配下,强加于本已疲惫不堪的民众的一次穷兵黩武之举。

在万余里的边境线上,“死者不可胜数,僵尸满野,流血千里”,以致秦帝国二世而亡,强大帝国轰然倒塌,赢氏一族尽数被诛。

第二个就要说汉武帝,汉武帝可以说是是一位最雄才大略的君王之一,开疆拓土,出击匈奴,打出了汉人这一直沿用至今的威名。但是晚年穷兵黩武,命李广利率十万大军为汗血宝马攻打大宛,取得惨胜。后来三次出击匈奴,全部失利,最后一次连李广利也投降匈奴。连年征战损耗了大汉的有生力量,也掏空了国库。

导致天下民心打乱,当时无业游民已达二三百万之众,集中在关东一带,暴动频发,巍巍大汉坐在了火山口上,幸而在大汉王朝生死存亡关头幡然悔悟,颁布《轮台罪己诏》,才使王朝得以延续。

最惨的一位就是隋炀帝了。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断征发百姓掘长堑,筑西苑,营洛阳缮离宫,伐木造船,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大的工程要每年要役使一二百万人,小的工程也要征发一二十万人。数次远征高丽,转运兵甲军粮的数十万民夫往返于道,昼夜不息,“死者相枕,臭秽盈路。”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百姓忍无可忍,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六年之后,在各路起义军的严重打击下,隋王朝土崩瓦解了。

隋炀帝也被宇文化及用白绫缢死,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只是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