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感觉官僚世家称帝一般不杀忠臣,相反有些穷人地痞称帝都会杀?

跑腿小辉哥


开创几百年基业的开国雄主们,在你嘴里就是个穷人地痞?你真是个老几。

人们开口说话一定要有分寸有敬畏。嘴臭绝对是取祸之道。

开国君主都是于国于民于历史有大贡献的人。张良萧何陈平多深的城府多强的谋略,心悦诚服甘为驱驰。韩信英布彭越超强的战力手握重兵不免身戮族灭。无论你是平民草莽还是世家官僚都没有资格蔑视一代开国帝王。国家有乱而治谈何容易?多少头颅拼来的。那些手握重兵坐怀怨望的人是国家进行和平建设的最大隐患。高祖的事业福泽千年。

汉高祖之后,开国大将们学习自保,君主们也完善驾驭之道,唐太宗岂不会杀?玄武门之变血迹斑斑。开国建制,各司其职循规蹈矩,就不杀嘛。当然,大将侯君集因为谋反也还是被杀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谁忠谁奸?不交兵权就是奸。风波亭杀了岳飞,岳飞当然是忠臣,宋高宗是皇帝世家出身吧?现在议论宋高宗的人,真的比宋高宗高明吗?

明太祖被骂得太多了。以明太祖的丰功伟绩是不应该如此被骂的。可能是离着汉高祖太久远了。明朝的开国将帅比如蓝玉骄横难治。历史到了大明朝,主要是君权与相权之争,比如胡惟庸案,说杀了特别多的人。这是明太祖遭遇的新对手,握权的笔杆子。这个更厉害。所以明太祖被骂的最惨。

大清杀不杀忠臣?鳌拜一定以为自己是个忠臣。三藩当然是被康熙帝逼反的。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康乾盛世如此开创来。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里,相爷明珠索额图都被康熙帝拿下了。哪里一个忠臣奸臣那么简单呢?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恬然滋味


按通常的说法,官僚世家出身而当皇帝的人,一般都不会杀和自己一同打江山的忠臣们,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较高的眼界、心胸和格局,对驾驭手下人非常有信心,所以通常不会鸟尽弓藏。相反,穷人地痞出身而当皇帝的人,喜欢兔死狗烹,主要是因为他们道德品质、心胸格局要低下一些。

这种说法咋看上去有道理,但其实,这就是标准的扯淡。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僚世家出身而当皇帝的人,之所以不怎么杀功臣,并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更高,只是因为他们不需要。

因为,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通常都具备非常强大的家族背景,所以他们在打江山时,最主要依靠的力量,通常都是他们的亲人。

而且,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他们在起兵造反时,通常都拥有强大的军政力量,也就相当于自带的基盘非常强大,这也就导致外人和他们合作时,只能沦为他们的打工仔。所以通常他们在起兵时可以直接公然表示,我们这个军政集团,就是我们家的。



举个最简单例子,李渊晋阳起兵后,最核心的权力者是四个人。第一个是51岁的李渊,他是大元帅;第二个是28岁的李建成;他是左军元帅。第三个是19岁的李世民,他是右军元帅。第四个是14岁的李元吉,他是中军元帅。

在这四个人之下,拥有独当一面权力的统帅,就只有李孝恭和李道宗两人,但他们两个也都是宗室成员,至于什么李靖、秦琼、程咬金、徐懋功等人,都是这些人下面的将领而已,根本不具备挑战李渊皇权的能力。

事实上,当时李渊手下的臣子,主要就是这两种:一种以前就是跟着李渊混的,李渊原本就是他们的上司,而且出身又比他们高贵,他们自然不敢奢求和李渊分庭抗礼;

第二种是后来被李渊俘虏,或是投降李渊的人,他们以前的地位,虽然有些人比李渊高,而且出身也可以和李渊相提并论,但是他们毕竟是被李渊俘虏或是投降李渊的,哪有资格敢与李渊相提并论。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自然不需要干鸟尽弓藏的事情。因为,大唐帝国真正的权力,都在自己的儿子或侄子手中,其他人都是打工仔而已。当然,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大唐帝国皇族之间的斗争,那可谓是相当的惨烈。

还有赵匡胤,他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是他的弟弟;至于刘秀,所依靠的是刘氏皇族和他两个老婆娘家人的力量,所以自然也犯不着对臣子下死手。



再反观刘邦、朱元璋起家时,因为他们的出身太低,一方面缺乏强大的家族力量做依靠,所以就只能重用异姓臣子,让他们作为统帅独当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些臣子的势力自然会越来越大,最终威胁到刘邦、朱元璋的权力。

另一方面,那些投靠刘邦、朱元璋的人,他们起点、出身,他们都不比刘邦、朱元璋差劲,而且起兵后,这些人常常就是独当一面的,所以他们和刘邦或朱元璋合作,那都是标准的合伙人,而不是打工仔。

在这种背景下,指望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承认,天下就是刘邦、朱元璋家的天下,难度实在有点大。既然如此,他们不大开杀戒,怎么能保证一世二世万世的相传呢?

从这层意义上说,之所以会出现“官僚世家称帝一般不杀忠臣,而那些穷人地痞称帝都会杀”的现象,这与道德品质、心胸格局没有任何关系,主要就在于帝国的权力在谁的手上。如果帝国最主要的权力在臣子手上,那皇帝自然会对臣子下杀手;但如果帝国最主要的权力在皇帝儿子、兄弟和老婆娘家人手上,那皇帝就会对这些亲人下杀手。


我是赵帅锅


我们仔细分析赵匡胤和李世民、朱元璋的时候就会发现朱元璋和这些皇帝明显不对路。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对于那些官员该杀的杀一个都不含糊,而那些原本就是是官僚世家的人,他们当了皇帝之后,对于手下的臣子是爱护有加。

自卑心理在作祟

在朱元璋的电视剧当中,见过这样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这一段对话可能是导演不经意之间安排出来的,但是对于整个剧情而言有着非常大的连续性。

马皇后想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主意,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得知这个主意之后,就跑到刘伯温的面前去炫耀这个主意,炫耀来炫耀去问刘伯温,你觉得这个主意是谁出的?

刘伯温听了之后赶紧跪在地上说:是不是马皇后、是不是胡惟庸、是不是李善长?

刘伯温问了一个圈之后,朱元璋说:这就是我出的主意,你怎么就是不相信我呢?你怎么就是觉得这些主意,非常聪明、非常好的办法不是我出的呢?

刘伯温听了这句话之后跪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整个脸上都是汗。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对话,在这个对话当中,我们能够看到朱元璋的心里面有一种感情,这个感情就是自卑。

自卑的情绪无以复加,而且朱元璋的自卑情绪的演化过程中慢慢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极端。

帝王之术不一样

首先,甭管是赵匡胤当皇帝还是李世民当皇帝,他们在当皇帝之前就已经位极人臣,他们在当皇帝之前就已经享受过很大的权力。

因为他们之前就已经拥有过,所以在面对更大权力的时候,能够保持理智,能够始终克制自己的欲望和野心。

而更多的时候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当官的,知道当官的门道,甭管你是文官也好还是武将也好,都知道这里面有一些东西,水至清则无鱼,所以他们也不会对所有的官员斩尽杀绝。

朱元璋从小就是乞丐出身,而且落魄了,突然之间当上了皇帝,对于手中的权力掌控几乎达到了极限。

再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疑心疑鬼,总是觉得有人要害他,然后觉得有一些臣子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合格,于是就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杀戮。

我们只能说帝王之术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些皇帝在没有当皇帝之前,他们的身份地位决定的。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穷人地痞出身的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只有刘邦、朱元璋两位,他们的确杀了很多功臣,尤其是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杀害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实至名归。


穷人地痞出身的非大一统王朝的帝王比如朱温、李自成、洪秀全等也杀过功臣,比如李自成杀害罗汝才、李岩等,洪秀全杀害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

但官僚世家出身的开国皇帝一般不杀功臣这个结论就比较偏颇了。

秦始皇嬴政至少逼最重要的功臣吕不韦自杀。12岁的神童宰相甘罗的早夭也有传说是被嬴政杀害。

新朝皇帝王莽最重要的开国功臣是刘歆,他既是伟大的经学家,又是伟大的天文历法学家、史学家、校勘学家和诗人。章太炎甚至称刘歆为孔子之后最伟大的人物。

但王莽与刘歆45年的友谊没有善始善终,新朝末年刘歆参与了一起针对王莽的绑架事件,结果失败了。事件败露后,刘歆自杀身亡,这也算是新朝皇帝王莽杀害开国功臣。

很多对中国历史一知半解的小白误认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没有杀害功臣,事实上刘秀杀害了邓奉、彭宠、庞萌、韩歆、蒋横、李轶等功臣,因为刘秀没有杀主要的功臣云台二十八将,因此被很多人误以为刘秀没有杀害功臣。

隋文帝杨坚杀害了王谊、虞庆则、王世积、梁士彦、宇文忻、刘昉、元谐、史万岁等功臣。

唐高祖李渊杀害了刘文静、赵文恪、独孤怀恩、刘世让、李仲文、盛彦师等功臣,唐太宗李世民杀害了侯君集、张亮、李君羡、罗艺、王君廓、卢祖尚、李孝常、李瑗等功臣。被李世民杀害的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其实也是唐朝的开国功臣。

宋太祖赵匡胤的确基本没有杀害功臣,但赵匡胤也杀害了救命恩人开国名将张琼。

宋高宗赵构杀害的最著名的功臣就是抗金名将岳飞。

元世祖忽必烈虽然没有杀害功臣,但也杀害了卢世荣、桑哥等大臣。

至于清朝没有真正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开国君主,但努尔哈赤杀害的弟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其实也是一起创业的功臣,皇太极改后金为清朝,但只是长城以北的地方政权,皇太极杀害的哥哥莽古尔泰弟弟德格类等也是打天下的功臣,顺治杀的叔父阿济格其实也算开国功臣。

真正没有杀害功臣的开国皇帝只有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不仅没有杀害一个功臣,甚至普通大臣都没有杀。司马炎是实至名归的最仁慈的开国皇帝。

综上所述,像刘邦、朱元璋出身贫苦白手起家的皇帝对待开国功臣比较残酷。而嬴政、司马炎、忽必烈这些继承父祖天下的开国皇帝对待开国功臣比较温和。

人往往对来之不易对东西格外珍惜,比如刘邦、朱元璋等都是一穷二白通过自己出生入死打来的天下,但对自己的东西珍惜往往意味着对与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残酷,所谓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

而嬴政虽然是秦朝的开国皇帝,但嬴政能够消灭六国一统天下,是前面多少代秦国国君多少代秦王的努力,并不是嬴政一个秦王的功劳。

司马炎也是坐享其成,西晋王朝的真正开创者是他老奸巨猾的祖父司马懿,司马懿韬光养晦,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然后发动高平陵政变消灭花花公子曹爽夺取曹魏最高权力,为西晋王朝奠定基础。而司马师司马昭又巩固了司马氏在曹魏的统治,司马昭还消灭蜀汉,因此司马炎篡夺曹魏天下是水到渠成,非常容易。司马炎又非常轻松消灭东吴暴君孙皓一统天下。

忽必烈虽然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但众所周知,成吉思汗才是蒙古政权的创始人,后来又经过窝阔台拖雷蒙哥等几代蒙古领袖的开疆拓土,忽必烈水到渠成建立元朝消灭南宋一统天下。

因此嬴政、司马炎、忽必烈都不是真正的创业者,他们打天下相对容易,因此对江山看得比较潇洒,对开国功臣也比较宽容。

就像那些白手起家的富一代往往保持节俭的习惯甚至到了吝啬的地步,对手下的兄弟要求也非常严厉。比如刘邦、朱元璋等。而那些坐享其成的富N代相对来说比较挥金如土,对手下人也比较大方。 比如嬴政、司马炎、忽必烈等。


厚德载物49847


历史上出身卑微的皇帝有刘邦,朱元璋等。其实他们都在一个乱世分裂的年代,在非常时期必须用非常的手段做非常之事。再说刘邦,朱元璋出身贫苦,打下江山当上皇帝不容易,他们杀害功臣和忠臣都是为了保住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他们的接班人都很弱,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身弱善良,刘邦怕他镇不住那些肱骨大臣,刘邦要为他考虑。而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也是文弱书生,如果是他儿子朱标继位的话,他根本不用杀功臣,朱标完全能够稳住局面。

而那些官撩世家出身的皇帝,他们基本上都不杀功臣和忠臣,说明他们对功臣和忠臣所做出贡献都记在心里,从心里感激他们,把他们安排的很好,受到历史上的最佳好评,这样做不让人心寒啊,如果功高震主就得死,要不然人家不放心,那以后谁还努力干工作呢?谁还肯卖力气呀?所以我觉得像秦始皇,赵匡胤,李世民,刘秀等才是真正受人敬重的好皇帝啊,这样的皇帝绝对是历史上的正人君子,对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健康中国1965


历史上,称帝的人不计其数,这些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出生于官僚世家的,另一类是穷人地痞。这两类称帝者不仅出生不同,很多人感觉对待功臣的做法也不同。大家会感觉出生于官僚世家的人往往不会杀功臣,而穷人地痞称帝后都会杀,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位称帝者,秦始皇称帝后,并没有杀掉功臣。而他之所以不杀功臣是因为他能够将这些功臣掌控在手中,不用担心功臣会做出造反的事情,毕竟那些功臣的功劳都大不过他。虽然出身世家的秦始皇没杀忠臣,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却杀掉了功臣李斯。

秦二世胡亥能够登基全靠李斯和赵高的密谋,不然皇位该是扶苏的。然而在胡亥登基后,因为他心中本就偏爱赵高,更为相信赵高的话,在赵高屡次陷害下,胡亥下令杀掉李斯。同样出生世家还是杀掉功臣的还有刘邦,由此可见官僚世家一般不杀功臣也是有条件的。

只有当功臣的地位和威望不会威胁到皇帝的地位,还有并不会对江山社稷造成危害的前提下,皇帝才不会杀忠臣,毕竟哪个皇帝不想要留下千古美名呢?

说到穷人地痞称帝,朱元璋就是典型代表了,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作为开国皇帝,他也确实做了不少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开国功臣。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开国功臣的功劳很大,在朝廷上的地位也很高,再加上朱元璋看中的继承人朱允炆还太小了,如果他们有心反叛,朱元璋没把握能够将他们都拿下。

所以无论是哪个皇帝杀功臣,与他们的出生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当时朝廷是否稳固,皇帝的地位是否可能会被开国功臣威胁。就拿朱元璋和秦始皇做对比,开国功臣对朱元璋的威胁明显要大于秦始皇,为了保证江山不会被改朝换代,朱元璋就算落下残暴的名声,也会杀掉开国功臣。


以史正衣冠


题主得出这个结论大抵是因为史料选取不够广也不够深,倒是屠戮对象是忠臣而非功臣挺值得玩味。事实上如果我们细翻历史的话,不难发现杀功臣或者忠臣是封建帝王的常规操作,没有因为出身而改变,所不同的只是范围而已。

也杀功臣的唐朝

大抵上很多人说世家称帝不杀功臣就拿唐朝举例子,唐朝开国后也确实没有大规模屠戮,但并不能说唐朝皇帝怎么有胸襟气度,只是大臣没威胁而已。世家起兵夺天下的有个明显的特征,兵权大部分掌握在亲族手里。

唐朝太原起兵就是这样,真正掌兵的是李世民、李建成、李孝恭这些宗室,甚至平阳公主都掌兵。外姓武将前期基本没有单独带兵的机会,也没什么太像样的军功,杀与不杀区别不大。

而且不要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唐初可不止姓李的一个世家,很多文臣武将其实也是世家出身,或者与世家有姻亲关系,杀这些人是要付出代价的。拿评书里卖耙子的程咬金举例,这货其实出身东平程氏,又娶了清河崔氏的女儿当老婆,历几朝不倒是有原因的。

但你要是没有世家这个挡箭牌最好轻点嘚瑟,稍不留神脑袋就没了,不管你忠不忠心,有多大功劳。直接劝李渊起兵的刘文静按理说该是最大的功臣了,然而这货因为不满自己封赏不如裴寂,在家拿刀砍柱子玩儿,直接就被李渊给整死了。

如果刘文静的死还可以说是他和李世民走得太近,李渊为了敲打儿子殃及无辜,那李君羡就只能无语问苍天了,他有一个小命叫“五娘子”,还是武安人,又当左武卫将军,值守宣武门,连爵位都是武连县公。听说了“当有女武王者”谣言的李世民面对这么多“武”,毫不犹豫的把他杀了,一点也没念及当年渭桥击突厥的救命之恩。

所以题主说官僚世家不杀忠臣明显是个错误的结论,他们该杀照杀,没杀的也不是因为仁慈,只是杀完了后果太严重而已。

无赖起家也有不杀功臣的

得出穷人无赖起家称帝杀忠臣的大抵是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草根帝王,他们俩屠戮功臣的原因太复杂,吐槽机不想写论文,就暂且放一边。但是我可以举出一个无赖出身又没杀功臣的皇帝,一样能驳倒这个观点。

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幼年父母双亡,由姨母韩氏抚养长大。生逢乱世又没有双亲,郭威很快成了市井中有名的黑道头目,这货爱打架、好喝酒,对赌博也非常热衷,可偏偏有一副打抱不平的游侠心肠。

有一天他听说市面上有个屠夫欺行霸市,喝了点酒后找茬将屠夫打死,具体桥段可以看《水浒传》里鲁提辖的经历。成了杀人犯的郭威被李继韬救出,成了一个凶悍的兵痞子,最终在被皇帝杀光全家后起兵造反,建国称帝。

这样一个人应该很符合题主说的穷人无赖出身,但是当上皇帝的郭威没有报复社会,他崇尚简朴,不肯享受奢华的生活,对结发妻子也一往情深,再没另立皇后。治国方面文武兼用,让国力蒸蒸日上,为后来赵宋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偏巧郭威称帝后就没有屠戮功臣,外姓第一人柴荣非但没杀,还收为养子继承了皇位。枢密使王峻居功傲主,屡次三番的对他出言不逊,最终也只是贬官了事,郭威还得流着眼泪跟大臣吐槽:“王峻欺凌朕是在太过分了,当了宰相又要当节度使朕都随他,这样还喷我,我真的忍不下去了。”

当然,郭威不杀功臣的原因也不单纯是仁慈,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的帝王,他有统一寰宇的志向,在大事未成时杀人必然谨慎。不过从性格上看,郭威不是雄猜之主,对杀戮确实谨慎。


总结起来吧,历史规律的总结没那么简单,帝王出身并不是屠戮功臣或忠臣的凭据。岳武穆、于忠肃这样的千古奇冤可都不是穷人无赖出身的皇帝干的,所以题主这只能算个伪命题吧。


历史吐槽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纵观历史长河,朝代更迭,从商周始直到清末宣传终!

几千年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是:

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

也有: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

不论是谁,改朝换代都少不了四梁八柱的鼎力相助,开国元勋,开国功臣,开国大将都是历代帝王的左膀右臂!按理说为皇帝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理应受到礼遇和厚待!

然而功臣的结局却不尽人意,也各不相同,历史上竟有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出身名门贵族得天下者基本上能善待开国功勋,而草根逆袭者却对功勋大臣大加屠戮!

汉高祖刘邦,亭长出身,类似于当今的乡镇派出所所长的职务,称帝前吊儿郎当,成天和一群狐朋狗友吃吃喝喝,连他爹刘太公都不喜欢他,可是就这样看上去非常搞笑不靠谱的人,却意外地当上了皇帝!

也许刘邦是大智若愚,也许是刘邦确实有过人之处!

这个问题,项羽曾抓住刘邦的妻儿父亲,让刘邦屈服,而刘邦却是:吾翁既尔翁,若烹,请分杯羹!

碰上这样六亲不认的人,项羽也甘败下风!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古今一理!

韩信:大王擅将将!

刘邦有领导才能,统帅才能,这是“多多益善”的擅将兵的韩信所不能比的!

刘邦为了稳定江山社稷,煞费苦心,

传言刘邦有帝王之气,吕雉每次却凭王气异象找到刘邦!

又传言,刘邦是母亲和天上神龙之子。

草根帝王,知道自己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而身边的文臣武将更清楚皇帝是怎样从小人物登上大位的!

皇帝在开国大臣眼中是透明的,没有神秘感,皇帝担心有才能,有威望,有实力,有野心的文臣武将取而代之!

由于皇帝的不自信,和畏惧心理,而产生先发制人,对于皇帝一旦认为某某有不臣之心,会毫不手软,宁可错杀,不可漏过!这就导致了:狡兔死,狗烹尝;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大臣亡!

刘邦这样,朱元璋这样,不自信,自卑,导致不信任!

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出身比较好的帝王,却比较仁慈,能与开国的文臣武将共享天下,礼遇而厚待!

实力强,有能力驾驭这些文武;通情达理,通过多年合作知道每个人想的是什么;有战略眼光,在可控范围里为将来治理国家留下可用的人才!

这些都是传世名君!

刘邦剪除良将后有白登山之围,靠陈平之计勉强脱身!

朱元璋大杀功臣,才有靖难之役而无制衡燕王朱棣之人!


马到成功148659402


皇位是一个人的,但皇权是家人的。

皇帝背景的原因:官僚世家一般都有雄厚的家底,有整个家族支撑,即使本族皇帝突然驾崩,可快速立新帝,家族有能力震慑其他世族,为皇帝重新掌权创造了时间和底气,不至于其他世族轻易造反;而草根皇帝就不同,没有世族撑腰,打下江山确实是皇帝本身才能出众一代天骄,但这种能力不能遗传,为了将来皇权稳固,除掉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老哥们儿才能放心(一是因为开过大臣本身实力雄厚,他们下面的人忠心实际是他而不是皇帝;二是因为开国大臣往往居功自傲,老大哥在的时候很铁很忠心,但轮到大哥儿子要来当主子的时候,必然是心中不悦不服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逢新帝必换血。

对于草根皇帝来说,干掉老臣老世族,起码有两个可以理解的原因。此代表人物如朱元璋。

一方面,作为皇帝,不可能允许身边一直存在着一个有实力干掉自己的人。给子孙铺路,让老弟兄死在自己前面最为稳妥。

另一方面,不干掉老臣,不在朝廷挪出点位子,新皇如何培植自己的亲信。



睁眼看世界的一人


垃圾题目。

都是被一些恶意文人肆意曲解了,一些文人、一些权贵、一些士族为了自己得到更大的社会权益,故意推崇、放大这类使其得到更多利益的言辞,哄着厚道人跟着跑。

任何初创政权成功后都要消灭一批对手遗留势力,都要消灭一批自己不满意的帮手……这是人性决定的。

如果建国初期对文人、士族比较好,那么流传下来大多是歌颂的内容比较多,如果对文人、士族按照普通百姓的待遇,那传流下来责怪的内容比较多。

就拿李唐王朝来说,兄弟都互相铲除,对功臣能有宣扬那么好?而且李唐王朝几乎代代互相残忍互杀,能绕过异己?

个别特殊人才被对手重用是帝王需求,但其不具有普遍性。

杀功臣也和当时环境有过,也和得到江山的难易程度有关,容易得江山的皇帝一般杀功臣少,得江山艰难的皇帝一般杀功臣多……

杀功臣和帝王出生贫富没有首要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