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半導體的瓶頸是什麼?

來源:內容由半導體行業觀察(icbank)編譯自「eetimes.jp」,謝謝。

2011年3月11日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 Renesas Electronics(瑞薩電子,以下簡稱為“瑞薩電子”)的那珂工廠(日本茨城縣常陸那珂市)受災。其潔淨廠房(Clean Room)變得亂七八糟,很多設備裝置都遭到了破壞。結果,導致那珂工廠無法再生產車載半導體(即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最終導致豐田汽車無法生產“普銳斯”。

由於僅僅缺少了一顆小小的微控制器,居然導致無法生產汽車?!因此,豐田汽車與電裝合作設立2,500人/天的工作體制,對那珂工廠的復工進行支援。最後,那珂工廠提前3個月復工——6月上旬開始再次生產微控制器。

汽车半导体的瓶颈是什么?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以後的那珂工廠潔淨廠房(Clean Room)內的照片。(圖片出自:瑞薩電子)

現在,來自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疫情向全球迅速蔓延,人們的移動也被限制,對各行各業的供應鏈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就汽車產業而言,日產汽車的九州工廠由於無法從中國調配零部件,不得不停工。(日本經濟新聞2月14日)

由2萬-3萬個零部件組成的汽車,哪怕只差一個配件,也無法生產出完整的汽車,汽車行業陷入了困境。

據說,在如今的汽車行業,CASE(Connected、Autonomous、Shared & Services、Electric)的大潮正一舉湧來,汽車行業正在進入百年一遇的大變革時期。汽車所使用的半導體的數量、半導體的種類每年都在增加,CASE時代的汽車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半導體呢?

尤其是“C”&“A”,也就是對Connected(互聯)汽車來說,哪一塊半導體是其發展的“瓶頸(Bottle Neck)”呢?筆者將會在本文中進行分析,經過筆者深入地思考,發現了某一款半導體將會成為 “瓶頸”半導體。

無人駕駛的級別(Level)

首先,我們來看看無人駕駛的級別。(如表1)

汽车半导体的瓶颈是什么?

表1:無人駕駛的級別。(表格出自:筆者根據日本內閣官方IT綜合戰略室的數據製作了此表。)

“Level0”,由司機進行所有的操作,也就是所謂的“全手動”“Level1”,被稱為“輔助駕駛”,基本上是由司機進行操作,“加速、減速(前後)”或者“方向盤操作(左右)”由汽車的系統進行輔助支援,但是,需要司機進行識別車身周圍環境以及緊急時刻的對應。

“Level2”,被稱為“部分自動駕駛”,基本上是由司機進行駕駛操作,但是,系統可以輔助進行“加速、減速(前後)”或者“方向盤操作(左右)”等多個操作。但是,與“Level1”一樣, 需要司機進行識別車身周圍環境以及緊急時刻的對應。

“Level3”,被稱為“帶有一定條件的自動駕駛”

,系統不僅可以識別周邊環境,而且可以完全進行自動駕駛。駕駛汽車的“主角”從司機轉到了系統,但是,當系統發生故障、脫離固定行駛區域的時候,需要司機駕駛。

德國的Mercedes-Benz(梅德賽斯·奔馳)、Audi(奧迪)、美國的Tesla(特斯拉)、豐田汽車等已經開始銷售Level3,此外,今年本田預計銷售Level3的“Legend”。(約1,000萬日元,約人民幣60萬左右)

“Level4”,被稱為“高度自動駕駛”,系統進行周邊環境識別、操作駕駛、解決系統故障。因此,司機不需要任何操作,幾乎實現了“無人駕駛”。但是,目前,高速公路、允許自動駕駛的場所、地區、自動駕駛空間極其有限。

“Level5”,被稱為“完全無人駕駛”,也就是去掉了“Level4”附加的條件,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實現無人駕駛。

以下內容就以不需要司機的、“Level4-5”的無人駕駛為焦點,來看看自動駕駛車輛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配件和半導體?

互聯車(Connected Car)是半導體的“集合體”

在“Level4-5”的互聯車中,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配件和半導體呢?(圖2)

汽车半导体的瓶颈是什么?

圖2:互聯汽車是半導體的“集合體”,(圖片出自:Waymo)

首先,為了確認汽車周邊的情況,就需要搭載多個毫米波雷達、紅外線雷達。此外,汽車車身四周需要安裝10個左右的內置了CMOS圖像傳感器的攝像頭。在消費電子方面,SONY的CMOS圖像傳感器位居全球首位,美國的ON Semiconductor(安森美)在車載、工業用途的CMOS圖像傳感器方面位居全球首位。

然後,如今的汽車,每一輛都搭載有約100個左右的微控制器,如果是“Level4-5”的互聯車(Connected Car),微控制器的搭載數量應該會更多!其微控制器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由Arm引領標準,基於此,荷蘭的NXP Semiconductors(恩智浦)、德國的Infineon Technologies(英飛凌)、瑞薩電子進行設計、生產微控制器。

其次,為了從GPS獲取位置信息、從主機(Host Computer)下載最新的地圖信息,用於5G(第五代移動通信)的通信半導體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今,能夠設計5G通信半導體的僅有Huawei旗下的HiSilicon(海思) 和美國的Qualcomm(高通)這兩家公司,能夠用最尖端的7nm工藝生產5G通信半導體的僅有TSMC一家公司。

再次,基於位置信息、地圖信息、各種傳感器獲取的龐大的信息,需要具有能夠強化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功能的人工智能(AI),此外,深度學習功能具有瞬間判斷“行駛”、“轉彎”、“停車”的能力。由於AI本身就是一種軟件,因此以下簡稱為“AI(OS)”。因此,能夠作動AI(OS)的AI半導體是不可或缺的。

一段時間,作為AI半導體,很多汽車廠商採用了以美國NVIDIA的GPU為基礎的模組——“DRIVE PX”。但是,最近,Google、Tesla、Apple等公司開始進行自主設計AI半導體。然而,他們都要使用TSMC的尖端工藝來生產。

在PC方面,Microsoft(微軟)的Windows、Intel(英特爾)的處理器獨霸市場,此外,二者還被稱為“Wintel(微軟英特爾,中文名文泰來)”!但是,就AI(OS)和AI半導體而言,哪個才是業界標準(De facto standard),至今還沒有定論。關於勝負的角逐,才剛剛開始。

但是,無論哪一家的AI(OS)、AI半導體成為主流,毫無疑問,都將會大批量地需要高速DRAM、SSD(也就是NAND型閃存)。

完全無人駕駛系統的概要

以前,筆者曾經在某個講座上聽到過說:“NIDIA和Audi在合作構築無人駕駛系統”,以此為基礎,筆者在此簡單地描述一下筆者所理解的完全無人駕駛系統的概要。(圖3)

汽车半导体的瓶颈是什么?

圖3:完全無人駕駛系統的概念。(圖片出自:eetimes)

【1】搭載了充分學習了的AI(OS)、AI半導體的汽車開始投入市場。

【2】汽車開關開啟的瞬間,AI(OS)開始啟動,連接5G網絡,進行互聯。而且,從GPS獲取位置信息,從主機(Host Computer)獲取最新的地圖。此外,AI(OS)也可以更新至最新版本。

【3】假設銷售了1萬輛這樣的無人駕駛車輛。各個汽車一直連接5G網絡,且從GPS獲取位置信息。

【4】此外,每輛車在進行無人駕駛的同時,每輛車的AI(OS)都進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因此更新至更安全、“聰明”的AI(OS)。

【5】但是,每輛車的學習有差異,於是,通過5G網絡,把1萬輛車的學習結果彙集到主機上。

【6】在主機上,以彙集的學習信息為基礎,把AI(OS)更新至最新版本,並利用5G網路分配給這1萬輛汽車。

如此一來,各輛車搭載的AI(OS)就會以終端AI(Edge AI)的形式發展其功能,在主機這邊,一直是“中央集權”的AI能經常更新至最新的AI(OS),併發送給各輛汽車。而且,如果銷售的完全自動駕駛車輛越多,自動駕駛行駛的路程越長,就會彙集越多的學習結果,車輛也就變得越來越安全、“聰明”。

到底需要多大的存儲容量?

在“Level4-5”的完全自動駕駛中,利用最尖端的工藝生產的AI半導體、5G通信半導體都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儲存AI(OS)和各種數據的大容量SSD、高速大容量的DRAM(作動AI半導體的Working Memory)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2019年12月11日-13日召開的科技座談會(Technology Symposium)--“SEMICON Japan”上,針對Level2的無人駕駛,美國的Micron Technology(鎂光科技,以下簡稱為“鎂光”)公佈說,Level4-5的無人駕駛車輛上搭載的DRAM的容量是Level2的10倍,NAND(也就是SSD)的搭載容量是Level2的100-150倍。

那麼,實際上,到底是多大的容量呢?

據美國的調查公司Gartner報道說,1輛無人駕駛的互聯汽車的數據流量(Data Traffic)可以超過280PB(Petabyte)/年,換算下來,一天約有767TB,一小時約有32TB,1分鐘約有533GB,1秒約有8.8GB。

筆者認為,要存儲巨大的AI(OS),並儲存最新的地圖信息、各種數據,應該需要100TB左右大小的SSD。

此外,要高速地處理這樣大批量的數據,鎂光開發了一款規格為“GDDR6”的DRAM,它可以瞬間提高數據傳輸速度(鎂光官網)。

所謂DDR,是“Double Data Rate”的縮略語,DDR2也就是數據傳輸速度是DDR的2倍的DRAM(圖4)。同樣,DDR3是DDR2的2倍,如今主流的DDR4是DDR3的2倍。鎂光開發的GDDR6超過了DDR5,數據傳輸速度是DDR4的4倍。

汽车半导体的瓶颈是什么?

圖4:DDR規格的推移。(圖片出自:筆者根據Cadence Design Systems的Website上的數據製作了此表)

此外,考慮到各種各樣的信息,推測“Level4-5”的無人駕駛汽車搭載了容量約為70-80GB的GDDR6。如今,集成度最高的DRAM為8GB,看了一下DRAMeXchange 的 網站,得知8GB是由8個1GB組合而成的。

因此,假設“Level4-5”的無人駕駛汽車需要的GDDR6為80GB,也就是需要80個DRAM(1GB/個)。筆者也不確定“Level4-5”無人駕駛汽車會在什麼時候普及、普及到何種程度,假設有1,000萬輛無人駕駛汽車,那麼就需要8億個DRAM,假設有3,000萬輛汽車,就需要24億個DRAM。這對DRAM市場來說,將來帶來什麼樣的推動力呢?

DRAM的出貨金額和出貨數量

圖5是DRAM的出貨金額、出貨數量。可以看出,DRAM的出貨金額上下浮動十分明顯,比方說,在Windows 95發售的1995年,迎來了頂峰;在2000年的IT泡沫時期,也看到了頂峰。此外,在2008年的雷曼衝擊(Lehman Shock)之後,一度下跌,最近,從被稱為“Super Cycle”的2017年前後開始,出貨金額開始增加,2018年從頂峰開始下跌(Peak Out),2019年陷入大蕭條。

汽车半导体的瓶颈是什么?

圖5:DRAM的出貨金額、出貨數量的推移(~2019年)。(圖片出自:筆者根據WSTS的數據製作了此表)

之所以出現如此的大跌大漲,是因為DRAM供給不足的時候,價格高漲,供給充分的時候,價格又暴跌。雖然每次的達到頂峰(Peak)的原因都不一樣,但是基本以4-5年為週期,價格呈現高漲、暴跌,這一週期被稱為“Silicon Cycle”(硅週期)。

但是,DRAM的出貨數量卻沒有這樣的週期。直到2003年,其增長都十分緩慢,後來,出貨數量急速增加。進入21世紀,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各國的經濟迅速發展,手機、PC、數碼家電的需求高漲,這些產品的需求帶動了DRAM數量的增加。

但是,2010年以後,DRAM的出貨數量基本保持在150億個左右,其理由是一些DRAM廠家逐個被淘汰。也就是如圖6所示,2011年已經減少至4家,然而,2012年,爾必達(ELPIDA)存儲半導體倒閉,被鎂光收購,因此,2013年以後,Samsung Electronics、SK Hynix、Micron三家公司佔據了市場約96%的份額。

汽车半导体的瓶颈是什么?

圖6:各家DRAM廠商的市場佔比(~2019年第三個四半期)(圖片出自:筆者根據DRAMeXchange、IHS Markit、TrendForce的數據,製作了此表)

這三家公司都深知“如果供給過剩,價格就會暴跌”,因此都一邊“觀察”著其他家的動靜,一邊調整著生產。一言以蔽之,也就是一種“密謀”(但是,不是不可告人的密謀),因此,DRAM年度出貨量就只有150億個了(注:2019年雖然的DRAM價格低迷,但是出貨數量達到了170億個,至今不清楚其原因是什麼)。

尖端DRAM成為“瓶頸” 的時代

2018年的1月剛過,就迎來了真正的大數據(Big Data)時代,圍繞數據中心(Data Center)進行競爭的Amazon、Microsoft、Google等公司都開始了對Samsung的“圍攻”(2018年1月8日 日本經濟新聞)。他們這是為了確保數據中心的服務器需要的尖端DRAM而開始了以上行動。

結果,Google與Samsung簽訂了以下協議:在Samsung擁有的月產能約為45萬個的DRAM產線中,Google買斷其中的2萬個DRAM。也就是說,Samsung的DRAM工廠中,月產能中的2萬個是專為Google供貨的。這是前所未有的新聞。

但是,筆者認為,在“Level4-5”無人駕駛汽車正式普及的時候,仍舊會發生以上這樣的現象。

汽車廠商無法自己同時生產AI半導體、通信半導體、存儲半導體。因此,有必要把尖端AI半導體、通信半導體委託給TSMC生產。此外,汽車廠商真的會向Samsung、鎂光等存儲半導體廠商低頭,並說“請賣給我們高端的DRAM”嗎?

假設一年需要24億個GDDR6,如果1個12inch的晶圓可以生產出1,000個DRAM,那麼1年就需要240萬個晶圓,月產就要達到20萬個DRAM。

這大約相當於DRAM廠商的全球所有產能(約130萬個)的15%,但是,GDDR6不僅規格特殊,還要求滿足車載半導體必須的苛刻的條件。因此,比起Google每月從Samsung採購2萬個DRAM這件事情本身,還有更大的軒然大波會發生。

最後,我們說一下文章的結論,在“Level4-5”無人駕駛真正普及的時候,如何確保尖端DRAM的供貨將會成為關鍵因素(即“瓶頸”)。

汽車廠商們,你們做好心理準備了嗎?“歡迎你們來到Silicon Cycle的世界”!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閱讀日文原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225期內容,歡迎關注。

★中國臺灣會蠶食大陸8吋晶圓代工市場?

★有關MCU的一些科普

★小米造芯這五年

“芯”系疫情|AI|TWS|ARM|存儲|CMOS|德州儀器|MEMS

汽车半导体的瓶颈是什么?

日文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