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韩国是弱国,秦国为何不先打韩国,却先打巴蜀地区?

珂梦历史人文


秦国攻取巴蜀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决定,后来证明巴蜀在秦统一六国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粮食的供应。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韩国大举攻秦。正在这时,苴蜀两国使者也先后来到秦国。原来,蜀国为了战胜巴国,决定先剪除巴国的党羽苴国。苴国向巴国求救,但巴苴联军还是被蜀国打败。苴国与秦国建立过防楚联盟,于是向秦国求救。秦国张仪和司马错就攻韩还是攻蜀存在争议,张仪认为攻韩可挟天子以令诸侯,秦人势力可逼迫中原,而司马错则认为秦人挟持天子时机未到,更应养精蓄锐以待时日。更重要的是司马错偏向于认为周天子的影响力还在,秦人若是攻打周天子都城附近的韩国,意图过于明显,野心实在太大,有可能遭到诸侯们的联盟攻打。司马错对攻打巴蜀曾经有“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的说法,显然就是要把巴蜀作为秦人对外作战的补给源。事实证明,先攻占巴蜀既可以解决以后进入中原地区时后顾之忧,又有了后勤补给基地,确实比先攻韩国高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李冰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期间,李冰治水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为秦国征战天下提供了源源不绝粮食供应!




米格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灭巴蜀时的国际形势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很快就收复了被魏国占据的河西地区。

收复河西以后,秦军继续东进。紧邻秦国的魏国与韩国首当其冲,遭到秦国的连续打击。

秦国的崛起,引起了东方各国的惊惧。公元前318年,魏国国相公孙衍发动魏、韩、赵、燕、楚五国合纵攻秦,但是被秦军败于函谷关。

而后,损失巨大的魏国单独与秦国订立合约,决定事秦,楚国也向秦国靠拢。

正当秦军与五国联军激战之时,义渠国从背后偷袭秦军,秦国被迫撤军救援,暂时停止了对东方六国的进攻。

正在此时,位于今天四川盆地的巴蜀苴三国发生战乱。

那时的巴蜀地区,处于三国演义时期,较弱的苴国是蜀国的属国,但是苴国一直想摆脱蜀国的控制,于是跟与蜀国交恶的巴国交好。

蜀国进攻苴国,巴国出兵相救,但是被蜀国击败。

无奈之下,苴国巴国的使臣来到秦国,希望秦国出兵讨伐蜀国。

此时,对于是东出函谷关攻秦还是攻蜀,在秦国内部产生了分歧。

秦相张仪认为韩国国弱,应该趁现在魏国、楚国亲近秦国,一起出兵灭掉韩国,吞并东周,夺取象征天下统治权的九鼎,成就秦国的王业。

而巴蜀地区地出偏远蛮夷地区,得到了也没什么用,没有必要浪费力气去征讨。

但是将军司马错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趁巴蜀战乱之际吞并巴蜀。

最终,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伐蜀。

不能灭韩的原因

张仪灭韩的依据是:

魏国、楚国已经亲近秦国,可以与他们联合一起灭韩,让魏国出兵切断从韩国南北的道路,然后再让楚国出兵攻打韩国南部,秦国则进攻韩国的新城跟宜阳,让韩国首尾不能相顾,必定能够吞并韩国,进而掌控被韩国领土四面包围的东周天子,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成就秦国的王业。

客观上讲,在当时的条件下,张仪的灭韩的策略是无法执行的。

其一、当时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地处中原腹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秦国灭韩,唇亡齿寒,其他诸侯国肯定不会坐视不理,肯定会出兵干涉,虽然秦国强大,但是远远没有强大到对抗六国联合的地步。

其二、张仪说联合魏国与楚国,这完全是建立在魏国楚国亲近秦国的基础之上的,如果魏楚改变策略,疏远秦国,张仪的策略就失去了成功的基础。

其三、张仪建议灭掉韩国后直接吞并东周,夺取九鼎,这个很难实现。虽然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但是依然是天下共主,如果灭亡东周,会在道义上站不出脚,必定会受到天下诸侯的讨伐,这种局面秦国无法应付。

进军巴蜀的理由

将军司马错提出要趁机吞并巴蜀地区,他提出了五个理由:

一、现在的秦国还不够强大,要成就霸业,必须积蓄国力,积蓄国力就需要增加土地跟人口,所以必须占领巴蜀之地,得到那里的人力、物力来增加国家的实力。

二、巴国蜀国较弱,打起来比较容易,况且现在秦国出兵是应巴国邀请,师出有名,其他东方六国也不好干涉。

三、蜀地远离中原,位置偏僻,又被中原地区视为蛮夷国家,吞掉巴蜀地区不会引起东方各国的注意。

四、吞并蜀地,可以从西面对楚国形成包围,对楚国形成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对秦国大大有利。

不得不说,司马错的分析鞭辟入里,对当时的形势分析十分精准,提出的策略非常具有前瞻性,是实现秦国富强的战略性意见。

吞并巴蜀

公元前316年秋,秦惠文王命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大军三十万,以帮助巴国的名义经金牛道伐蜀。

蜀王得知秦军来攻,亲自率军到葭萌关迎战秦军,但是蜀军不敌秦军,很快战败,蜀王被秦军所杀。

接着蜀国太子也被秦军所杀,蜀国灭亡。

然后秦军挥师苴国,灭掉苴国。

灭掉蜀国、苴国以后,张仪趁势又灭掉巴国,在巴国故地设置巴郡,巴蜀地区被正式纳入秦国。

结语

秦国吞并巴蜀地区之后,获得了稳定而广阔的战略大后方,并从西面形成了对楚国的包抄。

巴蜀地区物产丰富,大大增加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宋人郭允蹈在其所著的《蜀鉴》一书中说:“秦并六国,自得蜀始”,后来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我有观点


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后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灭巴蜀,而不是在改革壮大后先去进攻软柿子韩国。原因如下

1,韩国作为三晋之一,虽各自为政,但仍有共事一主之缘,比起其他各国,赵魏韩三国关系更近。三国之内甚至一直有势力希望三国合一,恢复昔日晋文时期的风光。因此,若秦攻韩,唇亡齿寒的道理都明白,赵魏必顶力助韩。秦当时无力与三国同时开战。

2,巴蜀之地,物产丰富,盐铁发达,而且,根据地理环境,没有其他势利干预,更容易攻击,胜利果实更为丰厚。韩国境内,山地较多,本国经济条件差,一直居于七雄最后梯队,秦国即使打下来,恐怕还要从本国运粮过来接济,得不偿失。

3秦军进攻中原,由于地理原因,攻韩线路重要城镇涉及到赵魏楚三国,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打通,要考虑后勤,民心稳固,政治等多重因素。

4当时虽然任用张仪,采取远交近攻,孤立三晋,但其他五国也发现秦国的崛起与居心,虽然不齐心,仍拿出连纵来对抗秦国的连横,情势并不明朗。

5秦国初步崛起,二十年前刚被魏国狂虐几十年,赵国又经过胡服骑射,战力飙升,仅仅这两国已经不是秦军能够匹敌。






红胡子老王


前言:春秋末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大国吞小国,小国依附大国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为了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各国都卯足了劲想要强兵富国。好在,魏文侯的李悝变法给了各国一个模版,为各国指引了前进的道路。一时间,变法之风盛行,各国诸侯都在国内开启了变法。秦国有商鞅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赵国有胡服骑射等等。

在这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秦国的商鞅变法了。秦国自此次变法以后,国力大增,很快就实现了弯道超车,并赶上了其余的诸侯国。

眼看秦国的霸业已成,可以尽情地逐鹿中原了,此时却有一个两难的选择摆在了秦惠文王的眼前。

攻韩还是伐蜀

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於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史记·张仪列传》

秦国的东出之心早已有之,但一直苦于没有很好的机会。而秦国对巴蜀的富庶也是早有垂涎,但一直苦于蜀道之难。可以这么说,无论是东出还是伐蜀,秦国都是势在必得的,只不过秦国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来临。

本来无论是韩国大举进犯,还是巴蜀内斗,都是秦国十分乐意见到的,可偏偏这两件事情撞到了一起,这可就让秦惠文王感到头疼了。毕竟秦国只有一个,而此时的秦国也远远没有战国中后期一家抵抗群雄的实力。

因此,攻韩还是伐蜀,秦惠文王必须作出一个取舍。这就是攻韩伐蜀之争。

攻打韩国?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可取

韩国,在战国七雄之中实力算是倒数,哪怕是秦国经历过申不害变法,也仅仅保证自己不受侵犯,足可见韩国之弱小。

与此同时,韩国对于秦国来说十分重要,因为韩国就在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上。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起因就是韩国的上党,秦国不惜和赵国血拼,就是因为上党对于秦国的霸业十分重要。

正如张仪所言:“攻打韩国,能够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此王业也。(《史记·张仪列传》)”

然而,张仪的设想虽然十分美好,却冒了天下之大不韪。理由如下:

  1. 周王室在三家分晋以后,就已经威严全无,只剩下了一个天子的名号。再加上周王室弱小的力量,战国时期的众诸侯随时可以取而代之。可问题是,谁来取而代之呢?毕竟,天子可只有一个。
  2. 韩国虽小,可也是战国七雄之一。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本就实力大增,隐隐有吞并天下之势,这才使得山东六国开始了合纵的策略。眼下秦国一旦选择攻打韩国,夺取九鼎,势必引起强烈的反弹。
  3. 秦国攻打韩国,并非一定会获胜,毕竟韩国再弱小也是战国七雄之一,更别说当时还有合纵之势。一旦失败,秦国不仅会失去夺取巴蜀的机会,还会引得群狼环伺。

因此,攻打韩国看似美好,实则危机重重。

讨伐蜀国?名正言顺,利国利民

蜀国,在战国时期一直不愠不火,但这并不代表秦国对他不垂涎。只是一直苦于蜀地地势的艰辛,秦国才一直没有动手。眼下,蜀国内部发生了内讧,前来像秦国求援,这可是天大的好机会。

正如司马错所言:“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史记·张仪列传》)”

从司马错的口中,秦国攻打蜀国,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1. 蜀国是戎狄之长,被中原诸国所厌恶。秦国消灭蜀国,就像披上了一层正义的外衣。在这层外衣下,秦国可以得到民心,也让中原诸侯找不到借口。毕竟,此时周天子尚存,哪怕只是一个傀儡,至少诸侯们要做给天下人看。


  2. 蜀道艰难,意味着蜀国一直没有受到外界的侵扰,也意味着蜀国积累了数不尽的财富。秦国消灭蜀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并非虚言。 蜀国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乃是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粮仓。这个地方富庶到什么程度呢?《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大概意思就是蜀地土地肥沃,即使不耕种也足够饱腹,足可见蜀地的富饶。

结束语

秦惠文王最后选择攻打蜀国而不是韩国,真乃英明之举。一旦秦惠文王先攻打韩国,就很有可能步入战国后期齐国的后尘,被诸侯们联合攻打。


小云轩谈史


导语

战国时期,列国不断的征伐,上善伐谋,谋略就变的非常的关键。这个事件出自于秦惠文王时代,这个时候已经定下东出之策。这两条计策分别是出自于当时的将军司马错和当时的相国张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包括秦惠文王最后的选择也是。下面来分析一下。


张仪为什么主张攻打韩国

  1. 韩国地处中原核心地段,韩魏赵是属于三晋之地,韩国又是军事要塞,与很多国家接壤,而秦国这个地方地处边远西陲,拿下韩国就很有利于东出之策。

  2. 可以牵制魏国和楚国,韩国接壤魏国和楚国,魏国一直和秦国有世仇,楚国也一直认为秦是虎狼之国,拿下韩国可以钳制这两个国家,在两国中间插了个钉子。

  3. 可破合纵之策,当时五国合纵兵叩函谷,其实对于几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不仅仅是来源于军事上,还有心理上的压力。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国家被灭掉了,对其他的国家心理上会出现动摇和怀疑,而韩国就是最为薄弱的一点,也是最好拿下的一点。

从上面来说,张仪作为一个为国谋划的臣子来说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也符合了秦王的东出之策,其实以当时秦国的军事实力来说实现这个设想是没问题的。

司马错的主张又是为什么呢

  1. 当时正值巴蜀内乱,来秦国寻求帮助,这其实正好让司马错看到了入蜀的机会,本来蜀道偏僻,外来人根本没人找得到,这是个机会,司马错不想错过。

  2. 韩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最为薄弱的一个国家,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怎么样也是一方诸侯,而且最开始也是三晋分出来的强国,并没有那么好攻占。而且诸侯国肯定不能坐视不理,万一引起变动,秦国可能会遭受灭国之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的国家也在惦记着秦国这块肥肉,战略要冲,谁都想要,谁又都不敢冒头。

  3. 巴蜀之地因为抵触偏僻,少有外人进,所以相对中原来说,少有战乱,而巴蜀之地物产丰富,粮仓漫溢。拿下巴蜀,简直是为秦国提供了一个好的大后方,提供了一个天然粮仓。

这么一看司马错其实也很有战略眼光,他是从征战的角度上分析问题,而且征战最为重要的粮草问题也是非常关键,取下巴蜀,相当于闷声大发财。

秦惠文王的想法

  1. 征战韩国,胜负各半。韩国虽然是最弱的国家,但是仍然有外交,有外交就会有其他国家的支持,万一出现六国围攻的局面,到时候他们同仇敌忾,场面难以控制。

  2. 没有绝对实力的时候,暂时不能去实行灭国之战。秦王政可是奋六世之余烈才有的征战六国之战,而且还有之前昭襄王和白起的开疆拓土之功,在当时的秦国显然是不具备这个实力的,楚国齐国实力依然强大,魏国百足大虫,虽死未僵。

  3. 攻占韩国利在当代,攻占巴蜀功在千秋。就算是攻占韩国成功了,其实韩国并不与秦国毗邻,再加上到时候魏国,楚国等从中作梗,即使攻占下来没有绝对的兵力也不能坚守太久。巴蜀就不一样了,坐拥蜀道天然屏障,而且是一个天然的粮仓,后世征战必将用的到。

张仪谋国,司马错谋兵,秦惠文王谋全局。身为决策者必须对秦国的现在和将来负责,所以其实这就是为什么选择攻占巴蜀而不是韩国了。

总结

笔者认为,秦惠文王的眼光是最独到的,当然这也是咱们后人站在历史的肩膀上看前人对于历史的决策。攻占巴蜀功在千秋,正是因为有了巴蜀之地的粮草,长平之战才能有了一个重要的后期保证,在赵国耗不下去的时候秦国的将士依然顶得住。在统一六国的路上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就是我的看法,大家有好的想法可以补充哈~欢迎评论。


历史书写于平凡人


韩国虽弱,但也是山东大国,只是相对于秦国来说弱。吞灭巴蜀的年代是秦惠文王,虽然这个时期,秦国从魏国手里抢回来河西之地,但还没有达到一国单挑六国的程度。只能依靠天险函谷关固守。

苏秦挂六国相印,合纵制衡秦国。打任何一国其他国都会出来帮忙。所以才有了张仪连横,苏秦合纵。说白了,那时候秦国没有实力。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攻击山东六国。

而巴蜀之地不是周天子分封之地,属于化外之民。秦国灭巴蜀山东六国根本不会管。而且李冰没有疏通都江堰时,巴蜀还不是天府之国。

至于司马错和张仪的殿前辩论,东出函谷关还是吞并巴蜀,说白了,东出不把握也没啥好处,弄不好就六国攻秦。还不如吞并巴蜀增强国力来的实在





熊猫哥聊历史聊生活


关于先打韩国还是打蜀国,张仪和司马错有过激烈争论,最终由司马错领军灭蜀。首先,蜀国不属于周朝分封诸侯国,和战国七雄联系不大,偏安于四川地区。消灭蜀国,不会引起中国诸国的干涉,实际上,灭亡蜀国的过场中,就是近在咫尺的楚国也没有出手相救。秦国由此获得四川盆地,获取大量的财富,粮食和人力,而且可以直接征伐楚国。相对于韩国,赵惠文王时期,秦国毕竟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容易引起魏,赵等国的联军对抗,并且韩国地处四战之地,即使消灭韩国,也会被牵制大量的兵力,得不偿失。


子不语乎


说白了就是,要是打韩国有人帮忙,赵魏不会座视韩国灭亡的,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秦国虽已强盛但也不是想灭谁就灭谁的,莫说打不下韩国,就是打下了也守不住,空损国力,还可能引起六国攻秦。

巴蜀就不同了,本就游离于七大国之外,离得远,山东六国也用不上,更何况巴蜀盛产粮食,粮食可是国家的根啊。打仗没有粮草还打个毛,事实证明巴蜀的粮食在后期秦对外战争起了很大的作用,就说长平之战,几十万大军对峙数年,没有巴蜀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过来,能撑那么久?



不贰过者


战国时期,秦惠文采取司马错攻打巴蜀主张,而没采纳张仪先攻打韩国的主张。其一,巴蜀能为秦国提供源源不断地战略后勤资源,其二,若冒然攻打韩国,对当时还不强大的秦国是不利的。一旦攻打失利,落在敌国手中对秦国伤害更大,两权相害取其轻。





文旅揽胜


大家好,我是你莫几道啊我机道啊。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至于为什么没有攻打弱小的韩国而是去攻打巴蜀,首先弱小的韩国对于已经强大起来的秦军根本不会受到影响,虽然此时秦军实力比不上楚军,但是比韩国的军队实力还是绰绰有余的,秦军为了能够统一天下,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根据地啊,如果有一个好的根据就不会担心所谓的后院着火的问题啊。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巴蜀,巴蜀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易守难攻,地形险要,还有我们用一句诗词可以形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秦军主力先把巴蜀攻打下来,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如果是我的话,我也是这么做的。因为地形险要,敌人就不会从后方做为切入点来攻打你。好了,就到这里,如果觉得我这个分析的还不错的话,请点个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