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箴在地方為官幹練,竟被慈禧所忌憚,死因或與慈禧有關

題記:

蓋先祖以為中國之大,非一時能悉改變,故欲先以湘省為全國之模楷,至若全國改革,則必以中央政府為領導。

當時中央政權實屬於那拉後,如那拉後不欲變更舊制,光緒帝既無權力,更激起母子間之衝突,大局遂不可收拾矣。

-----陳寅恪,《戊戌政變與先祖先君之關係》



經過四十餘年的宦海沉浮,陳寶箴(1831—1900)終於成為地方的封疆大吏。光緒二十一年(1895),在榮祿的推薦下,朝廷任命他做了湖南巡撫。等待著他的將是什麼呢?

此時,一場旱災正在湖南肆虐,大批災民急需救濟。陳寶箴到任後,立即嚴令當地商販們,禁止販運糧食出境;此次旱災,以瀏陽等地最為嚴重。有不法之徒乘機興風作浪,他大膽啟用當地深孚眾望的鄉紳歐陽中鵠,由他主持當地賑濟工作;朝廷因為對日戰事失利,能撥付的賑災款項有限,陳寶箴於是利用在官場的人際關係網,向臨省官員求援;晚清官場,貪墨成風,這大大增加了賑災的難度。陳寶箴久歷宦海,深知吏治的重要性。他大力整飭官場,裁撤了二十多名不稱職的官員,啟用了一批腹有才略的賢士。正是在他們的襄助下,湖南的災情得以緩解。

陳寶箴服膺曾國藩的治國之道和郭嵩燾的維新思想。對湖南人,他評價很高:"其士人率果敢,負氣可用",加上湖南"煤鐵五金之產畢具",如用心加以經營,完全可以成為整個中國的富強根基。時不我待,災情被控制後,陳寶箴立刻將大部分投入到湖南的維新事業中。


陳寶箴在地方為官幹練,竟被慈禧所忌憚,死因或與慈禧有關


1896年2月,他在長沙設立了礦務局。在開辦各種現代化工,同時廠出臺一系列舉措,鼓勵民眾投資工商業。又在湖南首設電報局,搭建了到湖北的電報專線,這些舉措為湖南日後的騰飛打下基礎。

1897年3月,《湘學新報》(後更名為《湘學報》)創刊,唐才常、譚嗣同等為主筆。該報在介紹西方科學知識以外,還宣傳君主立憲政體,陳寶箴飭令各州縣訂閱,以開風氣。

為了開啟民智,陳寶箴又創辦時務學堂,以熊希齡為提調,又聘請梁啟超為教習。三湘子弟,如蔡鍔、章士釗、楊樹達等人先後就讀於此。

戊戌變法期間,各地方上的總督、巡撫大多對變法持觀望態度。陳寶箴是唯一一個支持光緒的地方督撫。想當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陳寶箴正好在京城的一個酒樓上飲酒,眼見火光沖天,不禁拍桌號啕,旁邊的人無不為之動容。"其後治軍治民,益知中國舊法之不可不變"。 此後,他又結交了出使英倫的郭嵩燾。當時,郭被守舊的士大夫視為漢奸國賊,人人慾殺之而後快。陳寶箴卻對他欽佩不已,認為他的見解遠勝流俗。1884年,他還為馮桂芬倡議變法的著作《校邠廬抗議》寫了序。甲午戰敗的消息傳來,陳寶箴更是痛哭"無以為國矣",屢次上疏痛陳利害得失。

但和康、梁、譚等人不同,陳寶箴曾與曾國藩、張之洞等名臣共事,有著數十年的從政經驗,他雖然支持維新,也理解皇帝主張快變、全變的急切心情,改革絕非一蹴而就之事,他所主張的,是在不變更國體下進行有限的、穩健的變革。這一點,陳寅恪在《讀吳其昌撰梁啟超傳書後》說得很清楚。他說,當時參與變法的人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思想源流,一派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激進派,"治今文公羊之學,附會孔子改制以言變法"。另一派就是從郭嵩燾到他祖父、父親這些務實派,"歷驗世務欲借鏡西國以變神州舊法者",兩派不可混為一談。


陳寶箴在地方為官幹練,竟被慈禧所忌憚,死因或與慈禧有關


轉眼間到了戊戌年。

這年3月,《湘報》刊登了時務學堂學生易鼐的《中國宜以弱為強說》,裡面激進的論調引發軒然大波,湖廣總督張之洞亦專門致電陳寶箴要他解釋。

陳寶箴雖然康有為在內心深處不贊同激進變革的思路,不過,兩人畢竟同處維新陣營,為大局計,他還是會維護康有為等人。那時,京城裡對康有為的爭議正沸沸揚揚,起因就是他的《孔子改制考》。這年5月,陳寶箴上了摺子,康有為之言雖然不當,然而"當此百度維新、力圖自強之際,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所以他奏請皇上降旨康有為,令其自行銷燬《孔子改制考》,"既因以正誤息爭,亦借可知非進德"。在附片中,他表示自己與康有為素未謀面,但了讀他的論說,認為他是個"通達時務之才"。

同年8月,慈禧太后再度訓政。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康廣仁等六人遇害身亡。陳寶箴因為舉薦過譚嗣同、楊銳等人,也被罷官撤職,回到江西閒居。他苦心經營的湖南新政事業付之東流。

湖南新政的親歷者黃遵憲,在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時說:"幾百年積下的病,要慢慢治。這次失敗主要是新派人求快招致的。如有一班有學問、有辦法、有經驗、有涵養的老輩出來主持,一定不會如此。"


陳寶箴在地方為官幹練,竟被慈禧所忌憚,死因或與慈禧有關


被罷黜的陳寶箴,帶著一家人回到了江西。僅一年多時間,他就猝然離世,享年69歲。對父親的死,陳三立曾有"孤兒猶認啼鵑路,早晚西山萬念存"的詩句,彷彿有難言的苦痛。後來經過學者考證,陳寶箴是被慈禧太后賜死的。因為他做過地方巡撫,曾是一個實權人物,尤為慈禧所忌憚,非要肉體消滅才能心安。當然,陳三立在日記中也記載,父親卸職回鄉之後一直就有疾在身,所以也可能是因病而亡。陳寶箴之死,至今仍是一個待解的歷史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