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明明是最富有的國家,但是為何史稱弱宋?

浮生—墨白


宋一建立就是統一王朝?宋能統一是在後周的基礎之上的努力奮鬥。問題問的是宋為什麼打不過遼、金、西夏。問題要是問的是宋為什麼能夠統一中國,我肯定說後周給宋打下的基礎好是一個原因。但問題問的是是什麼?宋接了後周的盤,後周給宋打下的基礎,宋的成功肯定有後周的功勞,不止後周,五代各個朝代都在對體制進行修補,宋的成功之處肯定有五代各朝的功勞。

但是宋接的是五代的盤,宋代成功有五代的功勞,難道失敗就可以和五代撇清?這個問題恰恰問的就是宋朝的失敗,懂嗎?事實就是這樣啊,後周要是能建立起來一個體制,孤兒寡母就丟不了天下 了啊,有陳橋兵變這個事實存在,就證明了五代體制建立的失敗,不是說賴後周,而是五代五個王朝,都沒有成功的建立一個體制,去制衡軍隊中的驕兵悍將。

宋欽宗不算沙雕,雖然有過信郭京導致外城失陷的黑料,但是在他爹和他兄弟掣肘的情況下,幾個月內把他爹的勢力一掃而空,剷除六賊,囚禁他爹,算是達到了皇帝的平均線了。他唯二的錯誤一個是上面的信任郭京(考慮到他成長就是在一個信奉道教的環境,似乎並不是不能理解),另一個就是親自去金營求和,然後被扣下了……

沒馬怪大唐,體制不行賴大唐五代。強宋吹果然不要麵皮。漢承秦制而又改秦制,漢初異姓王佔據關東,高祖的意思項羽都讓我幹掉了我不怕你們反甚至要逼你們反以求統一。明承元制而又改元制,太祖的意思文臣不行幹掉,武將不行也幹掉,沒人幹活我自己幹,怕甚?你送太祖,杯酒釋兵權,把王朝初期最能打的給廢掉了,自己懶又怕沒人幹活討好那幫文臣。

別拿宋朝不弱來說事了,有錢不代表強大,宋朝就是弱,弱在武將地位太低。北宋為什麼亡國?禁軍都搶著給上司們打工做活,收留的一幫懶散閒人,這樣的軍隊能不弱?這樣的國家能不亡?岳飛明明能打的贏,非要12道金牌召回,朝廷怕什麼?南宋之所以能對抗蒙古50年,首要原因是蒙哥不採納忽必烈戰略,非要北線功宋,如果按照忽必烈的戰略繞道西南,南宋提前20年亡國。宋不弱靖康之變會以那麼恥辱的方式發展?今年宋朝不弱論都是因為對南宋財政估算的豐厚,但是強弱不由錢財多寡來衡量,人的意志,政權的效率,遠比財富重要,有錢不代表強大。

而且宋“弱”要放到當時的整個中華文化圈來看,再弱也是沒費多少力氣統一了除北邊中國的軍事水平。如果宋算“弱”,其他中國政權的實力又算怎樣?“弱不弱”是要先定參照物,再進行比較,跟秦漢唐清這種大一統王朝比自然比不過(而且關公戰秦瓊很沒意義)。就跟武俠小說裡寫得那樣,嶽不群丘處機他們“弱不弱”?

宋弱根本就是自己的原因好吧……趙宋開局的條件有幾個朝代能比?唯一能怪罪的也就唐的節度使制度帶來的後遺症了。遼國本來就內亂不斷,宋又不是沒有機會,西夏之流更是宋自己放任出來的禍害。

民變坐大需要破壞官方行政鏈,掠奪糧食兵器,捆綁戰亂中破產的百姓滾雪球。漢之張角,唐之黃巢,明之流寇,清之教亂和太平天國都是這個路子,大前提都是縱橫中原一路席捲,到了大宋民變頻率僅次於清,結果中原河北這種流寇溫床被自己搞炸,民變被內部膏腴之地的大片拋荒無人區餓死,反倒是川渝和江南才有足夠空間搞出大新聞。

我覺得大宋真是個奇葩,明明全東亞都知道它就是個肉雞,誰都能來咬一口,自己也到處裝孫子當弟弟,偏偏對內卻一定要擺出一副“天朝上國”的架勢。朝廷怎麼割地了?誰說是割地?不存在的!那是我大宋天子聖明,愛民如子,見邊區戰亂內心不忍,把地賜給別國的!朝廷怎麼又割地了?嗨呀,那是那群蠻夷不知禮數毫無教養貪得無厭,又來問爸爸我要地要錢,爸爸我人好,沒辦法就又賜了他一些。


歷史深度揭秘


在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宋朝給我們留下了幽雲十六州、澶淵之盟、靖康之恥這樣的負面記憶,其積貧積弱、昏聵無能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人們心中。然而,不可否認,宋朝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繁榮程度乃當時世界之最。北宋的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集市通宵買賣、交曉不絕。宋朝與50多個國家通商貿易,清明上河圖描繪的繁榮景象,千年後的今天仍讓西方人驚歎不已。

恩格斯指出,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產又是以整個生產為基礎,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情況,以暴力所擁有的物質資料為基礎的。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是以經濟的條件和資源幫助暴力取得勝利,沒有他們,暴力就不成其為暴力。可見,經濟是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取得勝利的前提條件,然而作為當時最繁榮的大宋王朝,為何在戰爭中屢戰屢敗,其國富軍弱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統治階級崇文抑武

宋朝靠兵變建立,為了防範武將擁兵自重進而威脅其政權,宋朝統治者實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計削弱武將手中的權力,武將地位大大降低,通過實行兵將分離、將從中御,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對行軍打仗,用兵多方限制,極大阻礙了作戰效能。

一是以文制武,武將地位下降。宋太祖趙匡胤多次對大臣說:宰相須用讀書人。不僅在中央許多重要職位由文人擔任,在地方乃至軍隊也都是文人居多。把過去由武將把持的行政、財政、司法權交到文臣手中。文官身居要職,成為領導者,武將見到文臣,不再趾高氣昂,而必須恭恭敬敬,見大臣必執梃趨庭,肅揖而退。

二是建立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削弱武將兵權。樞密院是主管軍事的最高機關,與主管行政的中書省分掌文武大權。凡天下兵籍、武官選授及軍師卒戍之政令,悉歸於樞密院。樞密院權力很大,但不直接統率軍隊。三衙也稱三司,分掌全國所有的正規軍禁兵,凡統制、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其政令。三衙之間相互平衡,沒有隸屬關係。三衙只負責平時部隊的管理,戰時則由皇帝臨時任命率臣率軍出征。朝廷通過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的建立,將兵權一分為三:樞密院掌管兵符,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率臣則由皇帝臨時任命,從而將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有效地削弱了武將的兵權。

三是實行將從中御,違背作戰規律。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賦予前方將帥根據戰場情況不斷變化因地因時便宜行動的權力乃克敵制勝的基本要求,然而,宋代卻反其道而行之。每次出征前,由優居深宮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據主觀臆測,制定作戰陣圖,交給統兵作戰的將領遵照執行,每事欲從中降詔,授以方略,或賜予陣圖,依從則有未合宜,專斷則是違上旨。在當時通信聯絡極為落後的情況下,依靠事先制定的陣圖,遙控前線作戰,實乃軍事上的一大退步,戰敗的結局可想而知。而這也極大抑制了武將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使將帥不思打贏之道,只是簡單遵照執行。勝則是廟堂作戰方針正確,敗則是武將能力不足,使武將不願出征,消極備戰。

統治階級消極防禦,重經濟輕軍事

統治階級有無鬥志、進取心和高明的戰略,是決定國家和民族崛起和成敗的重要因素。從宋太宗開始,過去高度重視和依賴軍事與武力的傳統發生轉變,強軍強國的意識逐漸被追求文治和穩定的思想取代,以和緩戰的思想逐步形成。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大舉南下,宋朝被迫應戰,宋真宗親赴澶州。遼軍在黃河北岸遭到宋軍有力抗擊,雙方交戰僵持不下。宋真宗和多少朝臣抓住遼有意和談的機會,通過議和達到休戰的目的。於是,以付出經濟代價換取遼軍停戰的澶淵之盟就此締結。澶淵之盟的締結無疑給統治者一種啟示:即通過金帛贖買的辦法也能夠消弭邊患,並且比用兵代價更小。

至此,姑務羈縻,以緩爭戰,主和反戰的主張佔據了廟堂的主導地位。在此形勢下,主張加強邊防的呼聲和官員都受到壓制,武將群體進一步被邊緣化。宋朝自太宗後期始,即不再以積極防禦、開疆拓土為能事,軍隊轉而以維護域內統治為主要任務,軍隊與邊防的意義和價值隨之降低,主流意識逐漸對戰爭手段產生懷疑、牴觸和排斥的態度。澶淵之盟的締結,使宋朝統治者自認為一勞永逸地尋找到了化干戈為玉帛之路,從此更傾向於以和的方式解決邊患威脅。

然而,通過片面退讓所得到的和平只能是短暫的表面的和平,沒有強大的軍隊和國防作為後盾,只能長期陷於被動挨打的窘境。宋朝統治者的戰略短視,在經濟大繁榮的背後卻埋下了滅亡的禍根。正所謂一個國家有兩種大的方式:一種像熊一樣大,越大力氣越大,一掌就能把對手打碎;另一種像豬一樣大,越大人家就越惦記著殺了吃肉。

宋朝的兵員素質不高,國雖富而兵不強

宋朝的軍隊的規模不可謂不大,國防投入不可謂不多。然而龐大的軍隊與慷慨的投入卻沒有鍛造出優秀的國防和軍事實力。究其原因,其兵員構成和軍隊組織結構上的缺陷不容忽視。

  • 一是招募。宋代募兵的對象主要是流民和饑民,每逢災荒之年大量招募流民和饑民為兵是宋代的一項國策。

  • 二是抓夫。在軍情緊急、兵員枯竭的情況下,也實現強制徵召。

  • 三是配隸。即讓罪犯充軍。

從中可以看出,宋代士兵的來源多是三教九流之徒,各類人員混雜,士兵地位極低。致使很少有人願意當兵,即使被迫當兵也想方設法逃亡。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成為社會共識。精英階層普遍以學文為榮、以從軍為羞,充斥宋軍的多是諸如無業遊民、招安的土匪、各類犯人等等。同時,罪犯充軍還給軍隊建設和管理帶來惡劣影響。大量囚犯成為士兵,必然把原來的各種惡習帶進部隊,增加了部隊教育、管理和訓練的難度,嚴重影響部隊戰鬥力的生成,導致守不能護疆衛土,戰足以喪師辱國。


大黃扯點歷史


弱宋是因為軍事方面

唐後期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武將自立,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得皇位,宋太祖登基後,對武人十分不放心。於是採取重文輕武的政策。

先是通過杯酒釋兵權,設樞密院,實行更戍法,抽調地方精兵充實中央,地方設通判監督,地方不能再割據反叛。但是軍隊戰鬥力變弱。

重文輕武政策,增加科舉考試錄取人數,文人地位上升,但是武人地位下降,像北宋名將狄青,受朝廷猜忌抑鬱而死。

宋太宗時,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

宋真宗時,遼國入侵,雖然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親征,在澶淵有利於宋的形勢下,真宗畏於遼軍氣勢而就此罷兵,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良、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使宋朝向番方納貢換取和平的惡例開始,導致此後的宋朝君主都一貫如此。

宋仁宗時,主要是宋夏衝突,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戰宋軍皆有失利之處,西夏國力弱小難支,最後兩國和談: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史稱“慶曆和議”。

靖康之恥的發生,金軍攻打宋朝,宋徽宗和宋欽宗去議和,被扣押,金軍在開封擄掠了大量金銀財寶,押送宋徽宗、宋欽宗和北宋皇室成員北上,北宋滅亡。

南宋建立後,岳飛北伐,被莫須有罪名殺害,宋金紹興和議,一、宋對金奉表稱臣,受金冊封為皇帝。二、兩國疆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自淮而西,宋割京西唐(河南泌陽)、鄧(河南鄧縣)二州,及陝西商(陝西商縣)、秦(甘肅天水)二州之半與金。三、宋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

宋孝宗不顧太上皇趙構和部分大臣的反對,發動了隆興北伐,宋軍在取得了幾次小規模勝利之後,大敗於宿州。宋、金與和平談判之後,一項條約簽署了,歷史稱之為“隆興和議”。在這份條約中,南宋仍處於屈辱狀態,還是用屈辱換來的和平。

宋寧宗打算北伐。朝廷的實權大臣韓侂冑也堅持北伐,於是有了“開禧北伐”,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倉促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

南宋的多次北伐均告失敗。

宋朝跟秦朝、漢朝、唐朝、相比,他並沒有完成大一統,對外戰爭多次失敗,沒有像漢朝那樣將威脅的匈奴打敗,唐朝將威脅的突厥打敗。


小小觀歷史


可用三點簡單概括“弱宋”

一、宋朝疆域在軍事防禦上的先天缺陷,二、宋朝缺乏優質的軍事資源三、矯枉過正的制度

對比漢武帝、唐太宗這些建功立業、開疆拓土的有為雄主,宋朝被許多人看作中國歷史上最不堪、最糟糕的王朝之一,“弱宋”也算是這個享國300多年之久、僅次於漢朝410年國運、曾經統治中國大部或一半的王朝給蓋棺定的論。很久以來中國人自認為是中央之國,對大一統的遼闊無邊疆域無比嚮往和認同,漢唐時廣袤無垠的“天朝上國”令無數國人激動、追思不已。到了宋代,國土面積的大量縮水讓人懊惱不已,挫敗感油然而生。宋朝軍隊面對遼、金、甚至弱小的西夏的入侵,大都勝少敗多,多少次被對方打得狼狽不堪、一潰千里、喪師失地、割地賠款,這也是檀淵之盟後屈辱“歲幣”的由來。年年給如狼似虎的遼國“歲幣”贖買平安,還美其名曰御賜,看似握手言歡、罷兵息戰、互通有無、溫情脈脈,其實也是不得已之舉,打不過別人嘛。遼被更為兇悍的金攻滅後,宋朝的噩夢又將再次來臨。幾番較量又多次輸給對手 ,給錢、給糧、給綢緞、美女,叫爺、叫叔不管用,甘詞厚幣還老是挨大金騎兵痛揍。 金國悍將兀朮率軍打到汴京城下, 最後乾脆連皇帝、太子和數千王公貴族都被金軍俘虜了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倖免於難的康王也就是南宋高宗趙構在杭州建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跟我學周易


樓主好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由趙匡胤建立的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

首先的宋朝的在經濟,文化,科學的發展可謂是相當先進的,在宋代很少發生農民起義,也沒有出現軍閥割據的場面。在經濟上的發展也是高度繁榮,其GDP達到人均的450美元,已經超過西歐國家。但是如此強大的宋朝為什麼會被成為弱宋?

①僵化的官僚體質,各級政府官員人員巨多,辦事無法形成效率,而且官員越多所需要的俸祿就越多,到了兩宋後期出現了嚴重的冗官 冗兵 冗費,國家體質嚴重僵化。在軍事體質上也是如此,由於害怕軍閥割據,宋太祖,趙匡胤將兵權收入中央,為保護皇室,將大量的禁軍安排在身邊,為防止地方官兵形成勢力,京城調換官將,打起仗來經常出現,“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力

②既然是弱那肯定是要有對比的,首先,當蒙古的成吉思汗,戰力⭐⭐⭐⭐⭐ 段位,最強王者(西方人稱上帝之鞭) 金國,完顏阿骨打,戰力,⭐⭐⭐⭐ 段位,至尊星耀 (靖康之變可是他家乾的) 遼國,耶律阿保機,戰力,⭐⭐⭐半段位,永恆鑽石 (畢竟給了宋朝澶淵之盟)

宋朝(兩宋合稱) 戰力,⭐⭐⭐,經濟,⭐⭐⭐⭐⭐ ,綜合實力的宋朝其實並不弱,只是在同時期遇到了比他能打的其他國家。


小歷史課堂


當然是大宋成了背鍋俠呀!這可以說這是宋朝最憋屈的事兒了。讓我們來看一個事實:

南宋中後期,中國(僅指宋朝)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左右,經濟總量卻佔到了全球的75%以上;而在今天,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在經歷瞭如此漫長的鬥爭奮起之後,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經濟總量卻只佔全球比例的4%。這還是2019年新鮮出爐的數據。

這樣的鮮為人知的例子我還能舉出許多來,放在結尾再告訴大家。那麼就算如此,為什麼宋朝仍然被稱為“弱宋”呢?筆者覺得大宋就是一個委屈的背鍋俠!


委委屈屈收拾爛攤子,反被人嫌棄

“弱宋”的名頭扣在宋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們普遍認為宋朝軍事力量弱,國土面積小,尤其是幾次著名的戰爭相繼失敗,朝廷不停地選擇和談而不是發動戰爭,給人留下老受人欺負的弱小印象。

可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被“主流”專家們詬病為“軍事軟弱”的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超過了70%,而被認為是軍事最強盛的唐朝卻在對外戰爭中勝少負多。

宋朝的一大遺憾便是始終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幾次伐遼均未能成功,並由此與遼國簽了停戰協議,史稱“檀淵之盟”,後人多以此為恥。

那麼,燕雲十六州究竟是怎麼丟失的呢?可以說,這是唐朝留下的爛攤子。唐朝末期,政權腐朽,藩鎮割據,農民起義等等,讓偌大的曾經耀眼的唐王朝徹底土崩瓦解,整個版圖混亂不堪,五代十國的局面開啟了。


五代十國,正是指唐朝滅亡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五代”,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這5個政權;“十國”,顧名思義,就是在中原地區周圍存在的十個小國,都是當時唐末時期的藩鎮割據政權建立的,分別是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武平這十國。

當時,後唐政權建立後,後唐末帝李從珂封石敬塘為河東節度使,但對他存有疑慮,懷疑他有造反之心,後來石敬塘的確造了後唐的反,舉旗自立為王,想建立後晉政權,後唐派大軍前來圍剿,石敬塘被困,病急亂投醫,竟然向契丹人求助,請他們出兵,約定事成之後將燕雲十六州的土地和人一起割讓給契丹人,引狼入室,契丹人出兵相助石敬塘,在契丹的幫助下,成功擊敗了後唐,於是石敬塘舉辦登基之禮,認契丹(後來的遼國)的遼太宗為父,自稱兒皇帝,並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割讓出去。


割了燕雲十六州,整個北境再無抵禦外侮的天然屏障,只要遼人、金人有想法,就能長驅直入攻打中原地區。

也不是沒人想過收復,後周政權的世宗柴榮就曾親自率軍,想要奪回領地,然而,在勇猛作戰,拿下了六個州地之後,不幸身亡,收復失地一事自然就不了了之了……

907-979年,五代十國亂了72年之後,宋朝開國,建立大宋政權之時,在手上的國土面積本來就遠遠小於唐朝,還要收拾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遺留下來的爛攤子,要恢復生產,軍民休養,重振經濟,還要考慮收復燕雲十六州,可以說是困難重重。所以將宋朝時期的國土面積與唐朝時期的國土面積相比較,得出宋朝軟弱不堪這一結論,本來就是有失偏頗的。


宋朝從建國之初,就把收復燕雲十六州看作是重中之重,開國皇帝趙匡胤專門設立“封樁庫”,打算用銀兩贖回失地;宋太宗為了鼓舞將士們的士氣,率軍親征,親自到燕雲之地指揮作戰,可惜兵敗,匆忙逃回都城。這一次,死傷慘重,減員嚴重,糧食淄重耗損巨大,百姓負擔大大加重,宋朝不論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被戰爭打怕了,物質上短時間內再無法支持一場舉國之力的討伐之戰了,而且,經此一役,人們在心理上也已經不願再有戰爭發生了,只想平平安安,好好過日子才是正經。宋朝當局在1004年,為了宋遼邊境不用打仗就變得安寧,就與遼國籤立合約,由宋朝每年向遼國獻上無數金銀財寶,以保邊境太平,史稱“檀淵之盟”。

就這樣,雙方相安無事地生活了118年,但宋朝依舊沒有停止想要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決心。之後,宋朝與金國約定,兩國聯盟,合力攻打遼國,事成之後,燕雲十六州迴歸宋朝,遼國歸金國(宋朝很天真的這樣想)。當然,1123年,遼國被趕走,宋金兩國大勝,金國將7個州地歸還宋朝。好景不長,僅過了2年,也就是1125年的時候,金國賊心不死,率軍討伐宋朝,可謂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金國攻入中原地區,宋徽宗、宋欽宗都被金國俘虜,北宋至此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1127年,趙構,後來的宋高宗偷偷跑到南方,建立南宋政權,遷都臨安。但是,這裡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整個南宋時期,中國一直沒有定都,臨安府的級別只是“行在”,即陪都。

再加上在燕雲十六州生活的人,經過幾百年的文化交融,血統的更新換代,已經是半戎半漢,他們在遼國的統治下已經非常習慣了,本質上來說,只要能好好生活,他們對宋朝並沒有強烈的民族凝聚力,與此相反,當宋朝與遼國開戰,想要收回燕雲十六州時,與宋朝開打的將軍士兵,有很多是燕雲十六州本地人,只是他們已經自認為是遼國人,並不承認自己是宋朝後代。

另一方面,北宋當時已經滅亡,新建立的南宋政權也曾想收復失地,但民間反對的聲音太大,原因無他,民間之所以反對,是因為擔心收復故土後宋廷會增加江南地區的稅收用來扶植已經被金國女真人嚴重破壞的收復地區,畢竟江南富庶,這相當於從他們身上颳了一層皮下來……

於是,燕雲十六州就這麼被擱置了,直到南宋也滅亡了,也沒被收回來。若由此來看,說宋朝是弱宋,也是有失偏頗的,評判一個國家強大與否,有著諸多的因素要考慮。

小宋當自強,努力生長

根據古月僧的說法:

中國在北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城市化率達到驚人的30%以上;而與此相比,在康乾盛世,這一比例也不過9%,新中國在21世紀初才重新達到這一數值。


再舉幾個鮮為人知的例子:

1.同樣是元豐年間,中國華北地區的鋼鐵年產量達到了15萬噸,什麼概念呢?工業革命後的英國在1788年鋼鐵產量才達到7.6萬噸,對比明顯。

2.整個北宋時期,中國一直在擴張領土,直到“靖康之變”的前一年才停止。

3.南宋時期,熟練僱工的工資高於知府的工資,宋朝知府一般是從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貫以上。至少相當於今天的15萬元人民幣,可想而知,當時的經濟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弱宋弱宋,究竟是什麼樣的評判標準得出的這一論斷?是國土面積小嗎?但那明明是唐末五代十國的歷史遺留問題,與宋朝無直接關係;

是經濟不發達嗎?可宋朝是古代歷史上最富有的朝代了,不僅僅指朝廷有錢,百姓兜裡也有錢;

是文化上嗎?在那重文輕武,文人群星閃耀的時代,文學受眾群體下移,雅俗共賞,這種說法簡直是個笑話;南宋數學家秦九韶最晚在1247年就已經發現了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歐洲人卡爾丹在300多年後才發現,但在中國的課本上這個公式仍是以那個歐洲人的名字命名的。



也許是外交關係上吧……只是不能片面的看待問題啊……我宋委屈,抱抱😝

資料來源:《你不知道的宋明清》,古月僧。


史一下沒事兒


富有和強大之間雖然有相關性,但是並不絕對。一個朝代是否強大,最直接的反映是對外戰爭。宋朝先是打不過遼國,後來打不過金國,甚至打不過西夏。最終抗蒙四十年,成為為數不多的亮點,最終還是逃不過滅國之災。

而我們中國人最喜歡提的強漢和盛唐,對外都是戰績彪炳。漢武帝時期打的匈奴四分五裂,唐朝先後滅掉高句麗和突厥在內30多個國家,降服吐谷渾,威震四海,絕不是割地求和,稱弟納貢的宋朝可比。

檀淵之盟

宋朝本來就得國不正,為了防止有人效仿,自趙匡胤以來,整個宋朝重文輕武。武將時刻受到提防,有統兵之權卻無調兵之權。為了防止武將在軍中的個人影響過大,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導致戰鬥力下降。

戰爭時,戰區最高統領都是由由文官或太監擔任,而且改變戰略必須經過皇帝同意,這又極大地損害了武將的指揮權。戰爭由不懂軍事的人指揮,仗能打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宋朝建立之初,就一直想從契丹手上奪回幽雲十六州,無奈趙光義兩次北伐反而被契丹打得丟盔棄甲。等到遼國發動20萬大軍想滅掉宋,朝廷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提議遷都,還是寇準說服了宋真宗前往澶州督戰。

也是大宋運氣好,一個叫張環的將領用床子弩(一種安裝在座子上的強勁弩弓)射死契丹了主將蕭撻凜,這才讓契丹萌生了退兵之意,於是宋朝和契丹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檀淵之盟”。條款如下:

  1.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雖然後世評價,宋朝只用了很小的一點代價,就換來了百年和平,並因此節省了大量軍費,但是檀淵之盟正式承認了契丹與宋朝平起平坐的地位,再也不是蠻夷,這是之前的中原王朝不曾出現過的現象。

而檀淵之盟一方面開啟了宋朝歲幣的先河,一方面也讓重文輕武的宋朝更加在軍事方面懈怠,終釀成大禍。

靖康之恥

等到遼國衰弱,金人崛起,宋朝又開始圖謀奪回燕雲十六州,於是和金人達到“海上之盟”,一起出兵遼國。

無奈宋軍戰鬥力實在太差,就算是受到兩面夾擊,遼軍還是輕易地打敗了宋軍。雖然最終遼國被金所滅,但是宋朝的孱弱不堪也讓金人起了覬覦之心。

於是隨後金人撕毀盟約,開始大舉侵宋,並順利地打下了開封城,俘虜了徽、欽二帝,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恥”。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宋軍守城之時,朝廷迷信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挑選了七千七百七十七人讓郭京“做法”退敵,結果可想而知,也反映了當時的宋廷有多麼腐朽!

靖康之恥中,無數後宮佳麗和皇親貴族被俘,這些人下場有多悽慘,網上有太多的描述。僅有三位皇室成員得以倖免,一個是宋徽宗第9子康王趙構,另一個是被貶為庶人的宋哲宗第一任皇后孟氏和宋徽宗第34女恭福帝姬。

等到趙構建立南宋,金人成為了他的夢魘。在殺岳飛為條件之下,宋金最終達成議和條件。其盟約要點如下:

  1. 宋對金奉表稱臣,受金冊封為皇帝。
  2. 兩國疆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自淮而西,宋割京西唐(河南泌陽)、鄧(河南鄧縣)二州,及陝西商(陝西商縣)、秦(甘肅天水)二州之半與金。
  3. 每歲金主生辰及正旦,宋遣使稱賀。
  4. 宋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於每歲春季,搬送至泗州(安徽盰眙縣東北)交納。
  5. 金許歸宋徽宗梓宮及高宗母韋太后。

比起檀淵之盟,宋金和議更是喪權辱國,中原王朝破天荒地對外稱臣,還要割地納貢。往後和議又數次修改,但都改不了宋朝羸弱的事實。

宋夏和議

宋朝北方打不過遼國和金國,西邊也打不過西夏。

早在宋太宗時期,西夏尚未立國,其首領李繼遷誘殺宋將曹光實,並佔據銀州,攻破會州,與宋鬧翻。後又搶了宋軍四十萬糧草,並且包圍了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大軍進攻西夏,但是卻都打輸了。

宋太宗死後,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又將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五州割讓給了西夏,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等到李元昊上臺,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夏,又一次觸怒了宋朝,畢竟之前雖然也是事實上的獨立狀態,但面子上還是臣屬關係,現在等於面子也撕破了。雖然為了讓西夏稱臣,宋朝每年需要付“歲賜”白銀萬兩、絹萬匹、錢2萬貫。

此後數年,西夏連續對宋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事,即:延州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結果三戰皆以宋朝失敗而告終。

不過西夏也不好受,打了三場仗,國內已是民不聊生,加上遼國的干預,於是西夏與宋朝簽訂了慶曆和議,和約規定:

  1. 夏取消帝號,宋冊封其為夏國主,名義上向宋稱臣,奉正朔;
  2. 宋夏戰爭中西夏所佔領的宋朝領上栲栳、鐮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邊境蕃漢居住區全部從中間劃界;
  3. 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舊制,下同),絹15萬匹,茶3萬斤;另外,每年還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000兩,絹23000匹,茶1萬斤。

雖然贏了面子,但是宋朝實際上是割地交貢,輸了裡子。

總結

雖然宋朝經濟十分發達,但是軍事上卻十分孱弱,對外戰爭勝少負多,歲幣和歲賜成為常態,因而有了弱宋的名聲。

儘管這些錢對富裕的宋朝來說並不算多,但是正是由於過於依賴和談,導致宋軍戰鬥力低下,軍紀鬆弛。當有一天蒙古入侵,宋朝發現錢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滅亡也就不遠了。

宋朝也是歷代中央王朝中,唯一一個沒有亡於內亂,而亡於外患的朝代。也正是由於宋朝的滅亡,中國迎來了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機智的小熊貓


  雖然宋朝有弱宋的名稱,但是宋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富裕程度遠高於有盛唐之名的唐朝。宋朝的科技發達,政治清明,其滅亡皆是由於外患造成的,這在中國歷史上可是難能可貴的。

  宋朝的開國皇帝乃趙匡胤,在960年時,稱帝建立宋朝,他在位期間,先後滅掉了南平和楚,接著又滅掉了後蜀,南漢,以及南唐三個國家,還沒實現統一天下的願望,在公元976年時去突然去世了,並留下"燭影斧聲"這一著名歷史疑案,其弟趙光義繼承皇位後由於整頓內部局面,統一天下的大事暫時停止。】

  宋是封建社會文化最鼎盛時期,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可以和之相比,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自宋朝!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宋朝開國皇帝杯酒釋兵權後。重文不重武功,注重社會經濟發展 。趙匡胤在位期間,定下一條國策,永不加農賦!要知道古代是農業社會,農稅是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一個國家剛剛建立的時候,農稅可能會比較的少,而隨著時的增加,那麼農稅是會越來越重的,這是很多朝代不可避免的事。可是在宋朝永不加農賦卻是真正的做到了

至於被稱為弱宋的原因一方面就應該要說它軍事力量了,雖然宋朝科技發達,但是軍事力量卻一直都比較薄弱。況且宋朝比較重視文化方面的發展,從而忽略了武力方面的支持,從趙匡胤繼位就是重文抑武,軍事力量自然不能與其他國家相抗衡。另一方面,兩個朝代被滅都是因為外患。

雖然在經濟方面發達,但是一個國家沒有軍事力量猶如沒有武器的士兵,怎麼會不弱呢。


揹包客愛出行


談歷史的人基本上都會知道,宋朝是歷史上最富有的國家,為什麼這麼富有的國家往往會讓別人稱為“弱宋”呢?

根據史料記載,宋朝農民的平均年收入一般是30000文左右,而宋朝的手工業者一般是在1-10萬文左右,而對於一個小縣令來說一般是180000文左右,當然這只是正常工資,而其他的非正常收入比這正常工資高2-3倍。而對於最高的宰相來說,正常工資為3600000文左右(不算其他收入)。從數字大小來說,貧富懸殊很嚴重,宋朝才是正兒八經的“高官厚祿”,從這個方面來看,宋朝的富有是個別的富有,這估計是宋弱的主要原因,我覺得真正的強國是藏富於民。


逆生長的向日葵


宋朝(960年-1279年)

  • 宋朝分為北宋(960年—1127年,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和南宋(1127年—1279年,定都杭州)兩朝。就整個宋朝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狀況,歷史教授楊渭生先生認為:“兩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佔領先地位。”由此可見宋朝的時候中國很富裕,甚至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科技、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從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看出當時經濟的繁榮。

《清明上河圖》

  • 如此繁榮富有的宋朝為什麼後人總覺得是積貧積弱呢?這就要從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說起。
  • 五代後周顯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宋太祖建國時為避免唐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悲劇,宋太祖聽從趙普建議杯酒釋兵權,使兵、將分離,收回對軍隊的統治權,實行重內輕外和重文抑武的國家政策。該國策影響長遠,一方面宋朝內部安定而少有內亂,有利於經濟發展與文化的繁榮;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導致武力積弱不敵北方外敵,年年給外敵送‘歲幣’。
  •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年-976年)
  • 正是因為重文輕武的國策,在軍事上的失敗,使得後人覺得宋朝是一個軟弱無能的朝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