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历史上温序是如何不屈服,不向敌人投降,而为汉室尽节而死的?

铁面人解读人物


温序死节发生的时间是建武六年,也就是公元三十年。温序,字公次,又字次房,是太原祁人,任职护羌校尉,巡行所属部域到陇西时,被隗嚣部下挟持,想要活捉他,逼迫他投降。史书称“为嚣将苟宇所获,迫令降嚣”,苟宇也作荀宇,此人是隗嚣别将,在《后汉书》中称为“苟宇”。

苟宇在跟踪攻击汉军时,俘获了温序。苟宇对其言,“你我要是齐心协力,可以图谋天下”。苟宇的意思很明确,要让温序投降。温序大怒而斥责苟宇,你怎么敢威胁胁迫汉将?于是用手中符节击打杀死了来抓捕他的人,众贼想要往前走进,一拥而上杀死温序。这个时候,荀宇制止他们说,义士要守名誉和气节而死,这义士想要保全忠诚和贞操而死,给他把剑让其自尽吧。就赐给温序一把剑,让他自己考虑决定。温序将那把剑接过手中,口衔着胡须,感叹说道:“不要让我的胡须被泥土污染弄脏”,就用那把剑自刎身亡,从事王忠护送他的棺柩回到洛阳。

东汉世祖汉光武帝刘秀同情他,把他送到洛阳城边安葬,为他筑造坟墓。温序大儿子温寿,赐封为印平侯。有次,他梦到父亲温序托梦他说,一直在外居住,很是想念故土。温寿于是辞掉了官职,上书请求让骸骨送回到家乡安葬,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温序墓在现在的并州祁县西北。温序的事迹记载于《后汉书.独行列传》中,温序自刎而死后,温序的下级主簿韩遵和从事王忠把他的尸骨运送了回来。这里有一个典故,即“温序须”,温序在自刎的时候,为何要把胡须鬓发给拨开,是为防止胡须阻碍自己自刎;把胡须衔在口中,是为了不损威严的仪容举止。忠、勇、义在温序身上都有一个很好的体现。


晓雨历史观2号


“温序被擒,愤而自刎”的忠义故事,在坊间广为流传,那么温序是如何不屈,如何为大汉尽忠而死的呢?且听小便娓娓道来:

话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各路诸侯拥兵自重,不仅不为国分忧勤王救驾,还割据一方称霸称王。光武帝刘秀在这乱世之中,自立为帝,一点一点平定判乱,收复西汉故土,他深感忠义之士的重要,也深恶痛绝那些变节之臣。此时温序出现了,温序当时是在边关任职,一次外出巡视时,被当时的割据一方的隗嚣擒获。隗嚣早就知道,温序一位难得的将才,屡次劝说他归降为己所用。可是,温序面对美女佳肴金银财宝的诱惑,一直不肯投降,并且最终拿剑自刎以示对汉朝忠义,死了以后怒目圆睁屹然挺立。

在那个超纲混乱,叛臣贼子横行的年代,温序的忠义气节,不仅震撼了敌人,也感动了光武帝刘秀,刘秀命人厚葬温序于洛阳,还把他的子女安排到京城任职。后来温序的儿子梦见父亲想回家,又把墓穴迁到老家祁县。

温序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特别感动光武帝刘秀,刘秀为他歌功颂德,让世人永远记住这位忠君爱国的君子。

这便是温序宁死不屈,为汉尽忠的故事。


中国地名故事汇


温序(?~30),字次房,汉朝太原祁(今祁县)人。先任州从事,有谋略胆识。东汉建武二年(26),经领兵平定北州的骑都尉弓里戌上疏推荐,得光武帝越级提拔,授官侍御史。后改任武陵郡(今湖南淑浦)都尉,因病免官。建武五年(29),任护羌校尉。巡视至襄武(今甘肃漳县),被凉州割据者隗嚣部下将领苟宇劫持,并劝其投降,共图天下。温序反驳说:“我受国家重任,万死不辞,怎能贪生背德?”苟宇仍不死心,反复劝说。温序顿生怒火,以所持铜节击杀数人。隗嚣部下遂授之以剑,令其自裁。温序接剑后,对左右的人厉声说:“既然为贼所逼杀,不能让我的胡须被贼土玷污。”口衔胡须,自刎而死。

温序的遗体由他的部下运回洛阳。光武帝为表彰他的节义,特赐京城边地葬之。并给家属厚恤,任命三个儿子为郎中等官。长子温寿,后任邹平侯国相,夜梦其父言:“久客思乡里。”立即要求退休,将父尸骨运回故里,葬于祁县祖坟。


歪嘴说历史


温序,字子房,汉朝太原祁县人,曾任州从事。

建武五年,温序任抚羌校尉。巡视襄武时,被凉州割据者隗嚣部下将领苟宇挟持,并劝其投降,共图天下。温序说:我受国家重任,万死不辞,怎敢偷生背德?苟宇仍不死心,反复劝说。温序顿生怒火,以所持铜节击杀数人。隗嚣见奈何不得,乃给剑,命其自裁。温序接剑后,对左右人厉声喝道:既然为贼所副杀,不能让我胡须为贼土所玷污。便 口衔胡须,自刎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