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钱理群:鲁迅杂文

钱理群:鲁迅杂文


今天想和青年朋友一起读鲁迅杂文。因为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家读鲁迅的作品,都读他的小说、散文,这些年又比较关注散文诗《野草》,但很少人读鲁迅杂文。现在中学的语文教材里鲁迅杂文作品越选越少。但是有一个事实却不能回避:鲁迅全集里的小说、散文、散文诗只是第一卷、第二卷的一部分,第一卷、第二卷多半以及从第三卷到第八卷都是杂文,也就是说,杂文是鲁迅创作的主体。那么,忽视杂文也就涉及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学术界也确实有人认为鲁迅杂文不是文学,鲁迅由写小说、散文、散文诗到写杂文是一个选择错误,甚至是他创作力衰退的表现。所以很多人都只承认小说家的鲁迅,散文家的鲁迅,不承认杂文家的鲁迅。还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鲁迅杂文都是时事评论,是对当时的现实发表意见,也许当时是有意义的,但是时过境迁,随着历史的推移,他的杂文就失去意义了。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读鲁迅杂文的理由,就是我们不了解鲁迅杂文的背景,就读不进去,也读不懂。但是鲁迅自己不是这么看的,他一再说,我的杂文“当然不敢说是诗史,其中却有着时代的眉目”。他还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看得出鲁迅是非常看重自己的杂文的。


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认识鲁迅的杂文?在我看来,杂文不但不是鲁迅才华衰竭的表现,恰好是他终于找到的一种最适合他自己,以及他和自己时代关系的一种文体。我们讨论鲁迅杂文,首先要注意他的杂文和时代的关系,具体说就是要注意鲁迅杂文和现代报刊、现代传播的密切关系。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曾经这样回忆鲁迅晚年的写作:白天如果没有客人,他就在书房里遍翻各种各样的报纸和杂志。在翻阅过程中,他受到刺激,有些想法,就开始酝酿写文章。海婴最难忘的,就是鲁迅构思时的神态:经常眯起眼睛,躺着靠着藤椅上打腹稿,反复地琢磨,不说话,这时候谁也不敢打扰他。他考虑成熟了,往往在深夜里提笔成文。有些重要杂文常常通宵达旦地写一晚上。写完以后,过两三天杂文就在报刊上发表了,而且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各种各样的反响。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有人欢喜,有人骂,还有人怕。每年年终的时候,鲁迅要把这一年的杂文全部收集起来,编辑成册,还会有个长长的序言或跋,详尽揭示杂文背后的时代背景。杂文可以说是一种报刊文体,是跟现代传播媒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最具有现代性、先锋性的文体。


其实,杂文很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网络文学,所以大家不要觉得鲁迅的文学很神秘,他的杂文就是今天的网络文学,只不过是发表在纸质上。我曾开玩笑说,大家不要小看网络文学,说不定网络文学作者中将来就会出现一个鲁迅。鲁迅就是当年的现代传播媒体培育出来的。杂文是鲁迅作为一个现代的知识分子,通过现代的媒体和他所处的时代,中国以及世界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现实发生有机联系的一种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鲁迅正是通过杂文,自由地出入于现代中国的各种领域,最迅速地吸纳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然后作出政治的、社会历史的、伦理道德的、以及审美的评价与判断,作出自己的回应;然后又借助传媒影响,而立即为广大读者所知晓与接受,并最迅速地得到社会的反馈。随着现代媒体对现代生活日益深刻的影响,杂文就真正深入现代生活中,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杂文作为媒体写作的一种方式,不仅使鲁迅终于找到了最适合他的写作方式,创造了属于他的文体,而且在一定意义上,逐渐成为鲁迅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大家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在网络时代,网络写作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鲁迅应该是一个先驱吧。


当然,不是任何的媒体写作都是文学,这是我读鲁迅文学的最直观的一个感觉:同样自称是“杂文”,许多人(包括今天一些著名的杂文家)写出来的,在我看来,都只是思想政治文化学术评论,而不是文学;而鲁迅的杂文却是真正的文学。


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鲁迅杂文的文学性表现在哪里?这是一个研究难题,坦白地说,鲁迅研究界至今还没有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鲁迅杂文美学”还是鲁迅研究的薄弱领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同学们有兴趣,可以研究,这是一个极好的博士论文题。


本文系作者2014年8月13日在立人大学的演讲节选,欲览全文,请网络搜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