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北宋聯金滅遼,南宋聯蒙滅金!宋朝是如何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

往日崎嶇


【北宋聯金滅遼,南宋聯蒙滅金,大宋的國策為什麼選擇性失憶?】

這裡是宋新社,一個喜歡爆料宋代舊聞的新聞社,有趣有料有靈魂的報社。

許多人認為,大宋是不是傻?驅虎吞狼反受其咎,完了不記教訓繼續作死,還來第二遍,也是醉了。可是如果深入研究,你會發現,這是大宋在社會精英的集體研究之下做出的權衡利弊的無奈結果,很有爭議,甚至藩屬國高麗都反對,但是歷史就是這樣,無法下場,我們只能在岸邊眼睜睜看著乾著急。

㈠北宋聯金滅遼

⑴聯金滅遼的原因

①宋遼和平百餘年,但是大宋痛恨大遼。

首先,雍熙北伐失敗,宋遼“澶淵之盟”,這是宋對外屈辱的開始。大宋在大遼眼中沒有地位,大遼使團在開封相當於上國客人,俯視蔑視宋人,街頭買醉橫衝直撞,瞧不起宋人的懦弱無能。畢竟澶淵之盟是大宋處於軍事優勢下做出不敗而敗的求和協議。可以說大遼從此肆意欺凌大宋,大宋諾諾不敢言。

大宋病夫沒有脊樑骨,只能跪著生,不敢站著死。可悲可嘆可憐!

其次,大遼建國早於大宋,大遼在耶律德光在位的時候得到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大遼騎兵時刻準備著到開封一日遊。戰爭主動權不在大宋手裡,憋屈百餘年。宋徽宗想超越父祖,開疆拓土,恢復漢唐故土;而大太監童貫則夢想有朝一日能收回燕雲封王。兩人一拍即合,誰勸也不好使。

再次,大宋攻略西夏,總是在關鍵時刻,大遼來個警告敲打大宋,掣肘大宋收復西夏故土。著實可恨!

  • 宋遼和平百餘年

還有,大遼經常戰略訛詐,提高歲幣數量,打草谷(掠奪邊地人口財富),嚇唬大宋君臣。此外,大宋經過百餘年的交往,已經認識到大遼的虛弱腐化墮落,大遼皇帝為何總是四時捺缽(巡查部落),因為大遼實行的制度是南北面官制,南官就是漢人的那一套,北官也是遊牧鬆散部落聯盟制。大遼已經深度漢化,甚至連皇后蕭觀音都能作詩彈琴畫畫,契丹人的武勇無畏已經被這些不肖子孫丟棄的差不多了。大宋深信大遼漢民仍然生活的水深火熱,大宋王師一到,必然揭竿而起,簞食壺漿,勢如破竹,勝利指日可待。

②大遼內憂外患嚴重。

此時東北的女真族崛起,建立大金國,威脅遼國。金軍先後攻佔了遼的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上京臨潢府,聲威大震。北宋君臣認為遼必亡無疑,想乘機恢復遼所奪的燕雲諸州,徽宗遂遣使赴金與之結盟,相約夾攻遼國。

⑵北宋聯金滅遼,簽訂海上之盟

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徽宗派遣武議大夫馬政率同高藥師等乘平海指揮兵船,自登州(地處山東半島,自古為遠征遼東之口岸)渡海,以買馬為名,前往金國結好,受到金國響應,於是雙方就展開了宋金之間的秘密外交,此後雙方互派使節,屢次商談。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使趙良嗣等與阿骨打達成協議,決定聯兵攻遼,雙方互換國書,立下盟書,是為

“海上之盟”

  • 燕雲十六州是大宋的執念

⑶遼國、高麗的勸阻,無效

從地域政治觀點視之,儘管宋遼各視對方為敵國,但遼國畢竟是與宋和平相處達百年之久,而新興的女真則更具擴張性,遼國實際上已成為捍衛宋境的屏障。

當時遼國君臣也感到宋、金夾攻遼的嚴重性,“遣肖客、韓昉為使臣,對宋奉表稱臣,乞念前好。遼國派使臣到宋國,表示願意向宋稱臣,希望不要和金聯盟攻遼。韓昉等見童貫、蔡攸在軍中,直言女直蠶食諸國,若大遼不存,必為南朝憂,唇亡齒寒,不可不慮。“貫、攸斥出之。”

宋遼既為“兄弟之邦”也是唇亡齒寒的關係,滅遼後會有更多更大的麻煩。這一點,甚至高麗國王也看得清楚。宋重和元年(高麗睿宗十三年,1118年)遣醫官楊宗立等至高麗為睿宗王俁醫病。王俁(朝鮮語:왕우)特地捎話:“聞朝廷將用兵伐遼,遼為兄弟之國,存之足為邊捍;金為虎狼之國,不可交也!業已然,願二醫歸報天子,宜早為備”。“醫還,奏之,帝不悅”,宋徽宗執意聯金滅遼。

⑷北宋的戰略失誤

  • 大太監童貫出使大遼

政和元年(1111年),徽宗派端明殿學士鄭允中為賀遼生辰使,樞密使童貫為副使,出使遼國。結果大太監童貫被遼人嘲笑,然後童貫就記恨上了。回國後,他便對徽宗說,燕雲十六州的人如何懷念祖國,讓徽宗出兵拯救他們於水火之中。同時,他把燕人馬植引薦給徽宗,向徽宗獻上“聯金滅遼”之策。

對西夏用兵上的小勝,讓徽宗自大起來,一種想建功立業,超過祖先的雄心壯志在他心中蓬勃升起。所以一聽童貫的鼓動與馬植的獻策,立馬衝動起來,賜馬植國姓“趙”,改名“良嗣”,派人與金國聯繫,商討聯合伐遼的事宜。

不過,雄心雖在,表現卻很糟糕。先是在談結盟條件的時候,一天到晚只顧吃喝玩樂的徽宗根本沒做細緻的思考,他寫給金國的信中只提到收回燕京及所轄州郡,而不是收回燕雲十六州。當後來發現這個錯誤,去信修改的時候,金國態度十分強硬,堅決不同意。這為後來兩國交惡埋下隱患。

實際上,金國原本也沒打算和北宋結盟。因為這時候,他們已經拿下遼國都城,遼天祚帝逃入夾山,耶律淳被擁立為天錫皇帝,支撐著殘局。金國只要再鼓一把勁,就可把遼國拿下來的。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垂死的遼國,北宋在和他們的戰爭中還屢戰屢敗,兩次攻打燕京都以死傷慘重結束,最後連燕京也是金人拿下來的。

  • 契丹騎兵實力猶存

宋軍之所以會失敗,根本的原因是宋遼邊境地區百年不識兵戈,軍紀嚴重鬆弛,防禦工事破敗不堪,而武將也沒有什麼能人,再加上童貫獨斷專行,又不懂軍事,瞎指揮。此外,大遼漢人已經自認為是遼人,痛恨宋軍背信棄義撕毀和議,破壞和平的舉措,宋軍深入敵佔區。(以上的原因大都是宋人的遮羞布,宋遼都在糜爛,不過大宋更為糜爛,金兵按照約定打完仗就停下來了。然後作為客軍觀察宋軍攻城,結果幽州城愣是打不下來,宋軍丟人現眼還得厚著臉皮求金兵攻城。這一對比,金兵啥也明白了,原來宋軍比遼國還弱,這下金兵一思量,得嘞,我費費力氣直接滅了大宋,統一全國不就更完美了?)

  • 金兵一人雙馬

北宋宣和七年(1125),金兵大舉南下,宋徽宗效法唐玄宗躲避安祿山的先例,將皇位傳給太子,然後逃往金陵。欽宗登基後,肩負著抗金的重任,他認為汴京無險可守,想先退到襄陽去,避其鋒芒,然後再尋求機會收復失地。

對此,大臣李綱堅決反對,他認為徽宗把社稷付託給皇上,就有了守土之責,不該捨棄都城而遠去,欽宗聽後理屈而無法回答。開封保衛戰勝利後金兵擄掠一番後退去,宋廷投降派對金人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還遣人議和。(和平是打出來的,沒有和談談出來的,宋人還以為金人只是覬覦金銀財寶)

  • 北宋開封城

金人狡詐,讓宋人把金銀財寶美人獻出來,皇子作人質。等宋人完成任務把開封弄的雞飛狗跳,人心惶惶的時候,金人反覆無常,毫無信義,又開始攻城。宋欽宗軟弱無能最後竟然相信地痞流氓郭京神仙作法可以救大宋,天兵天將可以打敗金兵。也是醉了。這樣昏庸無道的朝廷活該滅亡!早死早超生!

⑸聯金滅遼國策施行後果

1126年金兵去而復返,30萬開封人民巷戰,抵抗激烈。金軍佔領開封達4個月,大肆擄掠後於1127年農曆四月撤兵北去,帶走包括徽、欽二帝在內的全部俘虜和財物,北宋至此滅亡,這就是宋代歷史上所謂的

“靖康之難”。

⑹宋新社追評:

當金兵突然反目而南下入侵時,留守汴梁絕非最佳選擇。第一是此城無險可守,第二是準備得過於倉促難保萬全,第三是河北地區迅速崩潰,早已說明宋兵戰鬥力低下,根本就守不住汴梁。

  • 兇悍的金兵,煞氣滿身

金兵兇悍,又是剛剛滅亡大遼的勝利之師,裹挾著大量契丹戰士,既能騎兵野戰,也能排兵佈陣攻城。而且金人覬覦大宋財富,順風戰,人人敢戰,戰利品豐厚無比。

宋軍毫無戰心,大量輜重財富陷在河北戰場(童貫還打算收復燕雲給將士們打賞來著,結果都便宜金人了,這些戰利品也激發了金人更大的貪婪之心),沒有開拔之資,宋廷還對金人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是戰是和爭論不休,宋徽宗沒有御駕親征反而逃離帝都,宋欽宗也是抓瞎,相信天兵天將這樣糊弄人的話。這就是大宋王朝末日的景象。

㈡南宋聯蒙滅金

⑴大宋對金人刻骨銘心的痛恨

二帝被擄,大宋屈辱求和,稱臣納貢,求冊封。大宋宮人嬪妃被金人分贓,剩餘的劃入浣衣院(軍妓,趙構母親韋賢妃就被分配到這裡),二帝毫無人格尊嚴的在金國活著。紹興和議,大宋將給遼國的歲幣轉給金人,同時降格為屬國。

  • 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

②“靖康恥猶未雪”大宋君臣對金人的野蠻和反覆無常印象深刻,對金人恨之入骨。為了一雪百年之辱,南宋的復仇意識再次喚醒,金人皆可殺。

⑵金國內憂外患嚴重,對外戰略頻頻失誤,既有滅塔塔爾扶植乞顏部的失誤,也有疲夏削宋的自取滅亡。

  • 蒙古帝國正在極速擴張,金國內憂外患

蒙古統一,乞顏部鐵木真稱汗,威脅金國邊疆。金朝內部也不平靜,東北有耶律留哥叛變和蒲鮮萬奴建立的東夏國,東有紅襖軍的不斷進攻等,金朝已經面臨三面被困之勢,唯有南邊的宋朝還能保持互不侵犯。

另外金國也像契丹人一樣,進關後迅速腐化墮落,祖先的勇武都丟棄了。金國內部國策搖擺不定,末日王朝的景象也出現了,頻頻出現戰略失誤。金國消滅了塔塔爾人,間接幫助了鐵木真。為避蒙軍鋒芒,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金國舉朝南遷,將兩河、山東地區拱手讓給了蒙古人。不僅北逃的後路被切斷,而且丟失數百里戰略迴旋空間,反而不利於金國的生存。

  • 蒙古矮個騎兵

蒙金戰爭金人損失慘重,卻沒有和大遼一樣求助大宋(面子上掛不住),反而寄希望於劫掠大宋,錯估形勢,將潛在的盟友推向了蒙古一方。(雖然也有金國主和派認為這樣腹背受敵,徒耗國力)

金國南遷之後,就有史彌遠、喬行簡等人支持恢復中斷數年的歲幣,“宜姑與幣,使得拒韃”。但此言論一出即遭到群臣反對,認為這是“召侮之端,致寇之本”,更有太學生痛斥這是賣國行為,要求將喬行簡等人處斬,一時之間史彌遠也沒有辦法。(類似於國內“憤青”抨擊朝政)

  • 金兵三路大軍南下,宋軍節節抵抗

嘉定八年(1215年)金國就派王世安潛入淮南進行顛覆活動,意圖謀取楚州。為了解決金朝國內的危機,也為了懲罰南宋拒交歲幣的行為,於1217年發動了對南宋的戰爭。

這場戰爭一打就是七年。金國不僅未能達到“取償於宋”的目的,反而損失慘重:四川方向,在對蒙作戰中有著出色戰績的名將完顏阿鄰戰死蜀口;京湖方向,猛將黃摑阿魯答被俘;而在兩淮戰區,時全更是“一軍全沒”。

正如《金史》所言:“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近喪”,“樞府武騎盡於南”。雖然宋廷此時還保持著清醒,並沒有對金國落井下石,但宋金聯合的可能性已經不復存在。(金人腦殘,想想人家契丹人是怎麼做的?金人四處樹敵,自取滅亡)

  • 蒙古高大威猛騎兵

另外,此前蒙古進攻西夏時,西夏也曾向金國求救,但金國卻趁火打劫,以致後來入侵南宋時,西夏堅定地站在了南宋一邊。可以說, 金國君臣親手葬送了抗蒙的大好形勢。

⑶蒙古崛起,大宋對此認識清醒

著名文學家洪皓便是第一個注意到蒙古的南宋官員。他曾經在建炎三年(1129年)出使金國時被扣留,在被羈押期間,他了解到很多關於金國的情況,並設法託人將他的書信送到宋廷。其中在紹興十二年(1142年),洪皓就在書信中提到了金國“彼方困於蒙兀(蒙古)”,但此時宋廷已與金國簽訂了“紹興和議”,無意於北伐收復故土的大業,此事便被擱置下來。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發動“正隆南伐”的時候,為了減輕自己的軍事壓力,劉錡、吳璘便傳檄蒙古、契丹諸部共同攻金。但此時蒙古諸部尚未統一,不足以成為一支可以憑藉的力量,再加上金國、西夏的阻隔,南宋方面也一直未能與蒙古取得直接聯繫。

  • 蒙古的強大,同時代未有敵手

到了12世紀末,蒙古諸部開始逐步統一,對金的威脅日益嚴重。但此時部分南宋官員卻開始有些擔憂。早在慶元二年(1196年),時任左相的餘端禮就向宋寧宗指出:“萬一韃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虜酋逃遁,逼近邊界;或恐中原有豪傑。”宋寧宗也對此觀點表示認可,並命餘端禮私書密諭沿邊諸軍加強戒備。

而在次年,衛涇出使金國歸來後,向宋寧宗表達了進一步的擔憂:“一弱虜滅,一強敵生,猶未足以為喜也。”可見,此時南宋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蒙古可能才是未來的勁敵,不得不謹慎應對。

⑷大宋對蒙古滅金的爭議

①扶持金人對抗蒙古

南宋大臣喬行簡認為,“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認為在蒙古人勢力興起的形勢下,金已經由過去的仇敵轉而為今天的緩衝國,只要金能抵禦蒙古人的進攻,南宋繼續向金輸納歲幣也是未嘗不可的。蒙古勢力很強,已經具備了滅亡金朝的能力,等到蒙古滅亡金朝之後,與宋為鄰,對宋朝並不是一件好事。若不與金朝絕交,繼續輸納歲幣,則有利於金人抗蒙,這樣,南宋也有機會舒緩時間,組織力量,對抗蒙古人的南下。

  • 蒙古強大的騎兵

1121年出使金國回國之後,餘嶸向宋寧宗上奏:“今韃靼堅銳,即女真崛起之初,而金人沮喪銷耍,有舊遼滅亡之勢”,並建議乘此時“深詔大臣,講求所以備邊自治者”以應對時局變化。

嘉定七年(1214年)真德秀出使金國後指出金國的滅亡之兆“大抵可見”,然而“習安者易制,崛起者難馴”,蒙古才是未來的心頭大患,因此當務之急仍是“內固邊防,外精間諜”,密切注意局勢的發展。 就在同一年,金國南遷後,權工部侍郎徐應龍也不無擔憂地說:“金人窮而南奔,將溢出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敵,尤為可慮。”

②聯蒙滅金再緩緩圖之

南宋名臣真德秀等人主張"金人於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應該乘金朝遭遇蒙古進攻之機,停止向金人輸納歲幣,並出兵北上收復失地,以報君父之仇。" 認為想以金人為屏蔽是靠不住的,應該乘“虜之將亡而亟圖自立之策,用忠賢,修政事,屈群策,收眾心”。宋朝應該儘快使自己強大起來,既可以改變自己原來在金朝面前的卑弱地位,又可以應付蒙古的進攻。

  • 蒙古戰士和海東青

“今之女真,即昔之亡遼,而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認為聯蒙滅金可能重蹈當年聯金滅遼的覆轍。要謹慎應對蒙古。

⑸宋蒙若即若離的接觸

在金國發動對宋戰爭之後,宋廷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再次與蒙古展開交往,以期減少自己承受的軍事壓力。嘉定十一年(1218年),蒙古再次遣使與南宋接觸,宋寧宗亦表達了與蒙古進一步接觸的意願。

嘉定十三年(1220年),淮東制置使賈涉奉朝廷命令遣趙珙出使蒙古,並受到木華黎的熱情款待。同年,宋廷還派遣苟夢玉出使,並見到了成吉思汗。嘉定十六年(1223年),苟夢玉再次被派遣出使。

  • 蒙古成吉思汗鐵木真

寶元三年(1227年),蒙軍悍然進攻南宋川陝戰區,由於四川制置使鄭損擅自做出了棄守關外五州(階州、成州、鳳州、西和州、天水軍)的錯誤決定,致使自吳玠時代以來南宋經營百餘年的“三關五州”防禦體系徹底瓦解。這就是著名的“丁亥之變”。(蒙軍也是昏了頭,金兵那邊還沒解決,又開闢了川陝戰場,南宋對此冷笑)

由於沒有宋的支持,蒙古對金作戰依然沒有取得進展,陷入了“入關不能,渡河不可”的尷尬境地,無計可施的蒙古人只好另想他法。

  • 蒙古騎兵和大型軍犬

寶元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的時候曾經留下遺言:“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

但成吉思汗的想法過於簡單了,南宋方面早就識破了蒙古的企圖。所以,紹定三年(1230年)蒙古派遣李邦瑞使宋的時候,宋廷直接選擇了拒絕其入境。

由此可見,南宋的外交還是很務實的,與蒙古交往也不過是互相利用的權宜之計,其最終目的還是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 蒙古決意假道伐金

次年蒙古再次假道伐金(實際上是窩闊臺為了坑騙拖雷,藉助宋金的力量滅殺拖雷),被大宋拒絕。但是蒙軍閃電路過四川到達金國三峰山,才發現4萬蒙軍面前是15萬金兵。金軍內部掣肘,蒙金對峙,拖雷等到了一場救命大雪。這場大雪下了三天三夜,金軍自進入中原以來還從未遇到如此寒冷的天氣,以致“僵凍無人色,幾不能成軍”,塞北蒙古人抗凍,趁機大敗金軍。窩闊臺本來是打算坑死拖雷,結果金人不給力,天不亡他,那就只好在會師北返途中親自動手毒死他了。

⑹聯蒙滅金國策的正式形成

紹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蒙軍再次進攻金國的時候,南宋也出兵相助一起圍攻開封,金哀宗逃亡蔡州。

  • 南宋名將孟拱

金國完顏仲德提出過“進取興元,經略巴蜀”,沒想到還沒執行,南宋孟珙就奉命主動出擊,先迫降了鄧州、申州,後又大敗武仙於馬鐙山,“降其眾七萬”,八月十三日攻克唐州,徹底切斷了金哀宗西逃之路。金哀宗只好派人出使南宋希望南宋不要落井下石。史彌遠廷議未決。

史彌遠之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問計於孟珙,孟珙說:南宋尚不具備坐觀成敗的實力,不如趁機“和蒙”,儘量拖延必將到來的宋蒙大決戰,使南宋獲得足夠的準備時間。另外,這樣也可以趁機搶得一些地盤以增加戰略縱深,並向蒙古人展示自己的實力,使之不敢輕視自己。而且,無論南宋出不出兵,金國都滅亡在即,因此此次出兵的重點不是滅金而是“和蒙”,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南宋唯一正確的選擇。

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嵩之最終下達了出兵的命令,孟珙、江海率忠義軍2萬運糧30萬石北上,抵達蔡州城下與蒙軍會師。

  • 蒙古軍隊戰士和隨軍家屬

南宋出兵助糧,固然有“執仇恥”的目的,但最根本的目的,在於“和蒙”,這是符合南宋利益的正確之舉,是南宋唯一正確的抉擇。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了金國最後的據點蔡州城,金哀宗完顏守緒匆忙傳位後自縊身亡,金末帝完顏承麟亦在亂軍中被殺死,金國滅亡。由於宋軍表現突出,最後分得了大部分戰利品,其中就包括完顏守緒的屍體。

⑺聯蒙滅金國策執行結果

在滅亡金國的過程中,南宋收復了壽、泗、宿、毫四州及漣水一軍,加上消滅李全所得之海州,共五州、一軍、二十縣之地,兩淮全境收復。京西又得唐、鄧、息三州十一縣,京東得邳州二縣。從這一點來看,南宋在“聯蒙滅金”這一事件中還可以算是受益者。

  • 大宋需要孟拱這樣的英雄

當年四月孟珙歸來,受到英雄般的禮遇。之後,宋廷以完顏守緒的屍體在臨安祭祖,並以俘獲的金國宰相張天綱等人行獻俘禮,以報靖康之恥。

不管怎麼說,靖康之恥終於得以洗雪,南宋朝野被壓抑了百餘年的精神總算為之一振。或許這也是對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最好回答。

⑻宋新社追評:

對蒙古來說,消滅金朝,只是早晚的事,且根本不需要與南宋建立軍事同盟。而南宋在強大的蒙古面前,並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南宋所能做的,只是守住自己的淮南之地,不使金朝勢力南下。名義上的同盟關係,只是為了讓蒙古在滅了金朝之後,稍微停頓一下南下的步伐,讓南宋可以多苟延些時日。

  • 比金人更加兇悍野蠻的蒙古軍隊

對南宋來說,與蒙古結盟並非多麼高明的舉動,只不過是送走一隻暮年的狼,卻迎來一隻壯年的虎罷了。“宣和舊事”也許會發生,但在當時的情勢下,朝廷上下報仇心切,而金宣宗的南掠政策,排除了金、宋和解及聯合抗蒙的可能,打破了宋廷中企圖藉金為屏障者對金所存的幻想,使南宋關於對金政策的爭論停止下來。

此後南宋為了自身的存亡,遂拋棄了蒙古大舉攻金以後閉守觀望的對北政策,不僅堅決抗擊金軍南下,而且公開招納有相當實力的山東忠義軍,同時與西夏會師夾擊秦州、鞏州,並與蒙古交往以減輕金軍對自己的壓力。

  • 蒙古正在四處擴張

也就是說,大宋的作死前提是金國屢屢作死逼的,為了復仇也為了恢復舊山河,同時為了“和蒙”延緩蒙古南侵的步伐,留足南宋自強的時間,只能權衡利弊做出決定:聯蒙滅金。

至於樓主提到的大宋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關於北宋聯金滅遼確實是作死,畢竟宋遼和平百餘年,兄弟之國,不應該背信棄義撕毀和議。但是南宋聯蒙滅金卻不能一概而論,相反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宋蒙之間大宋沒有主動權,只能被動的選擇,選擇最有利的局面,也是無奈心酸的選擇。

  • 如果你是宋徽宗,你會如何抉擇?
  • 如果你是史彌遠,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宋新社


北宋聯金滅遼目的在於收復幽雲十六州,而南宋聯蒙滅金在於收復中原,更多是出於金宋百年的仇恨。金宋海上之盟,相約攻打遼國,金軍一路勢如破竹,而宋軍攻打卻一敗塗地。所以金滅遼之後一舉拿下北宋,如果不是岳家軍恐怕宋朝江南半壁江山都保不住。北宋忘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當時是聯遼滅金的話也許宋遼都會相安無事,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最後遼和北宋都滅亡了。南宋聯蒙滅金,估計當時南宋的將領和文臣都應該考慮過,也知道蒙古是潛在的巨大的敵人。但是南宋是當時弱勢的一方,而且金宋的仇恨實在是太大了,靖康恥,南宋做夢都想把金人趕出中原,所以最終還是決定聯蒙滅金。當然南宋獲得了短暫的利益,看到金國滅亡時復仇的快感,也收貨了不少物資和城池。但是蒙古滅西夏,滅金,取吐蕃,降大理,形成了對南宋的包圍圈,最終還是在崖山滅掉了南宋。宋朝作死有因有果,北宋犯的是低級的錯誤引狼入室,而南宋則國勢太衰,最終氣數已盡,無力迴天。


言情九日


北宋聯金滅遼和南宋聯蒙滅金區別很大。北宋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背棄了澶淵之盟,與金國聯合。可萬沒想到此次聯合讓金國看到了北宋的底細,在滅遼之後順勢南下滅了北宋。此次聯合北宋可以說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自取滅亡。但南宋不同,南宋聯蒙滅金其實是被金朝給逼的。當時金朝對蒙戰事不利,金宣宗竟然打起了南宋的主意。打不過蒙古就去打南宋,在北邊受了損失,在南邊補回來。逼的南宋與其交戰,南北兩邊同時開戰,再加上西夏。南宋聯蒙滅金不是南宋作死,而是金朝作死。

北宋聯金滅遼

說到北宋徽宗時的聯金滅遼就不得不說說幽雲十六州。五代時期,石敬塘為了得到北方契丹人的支持,不僅認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甚至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給遼朝。從此中原王朝的北大門大開,遼軍隨時可以長驅直入,直搗中原腹地。燕雲十六州的丟失成了此後歷代中原君主的心病,無論是後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還是宋太宗趙光義都沒有放棄收復失地。在滅掉北漢後,宋太宗趙光義更是御駕親征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可惜以失敗告終。

宋真宗時宋朝與遼朝簽定的“澶淵之盟”讓雙方有了上百年的和平相處。然而在北宋官家心中,收復燕雲十六州一直是心中的夢想。

遼天祚帝時期,東北的女真族崛起,建立了金國。金國建立雖短,作戰卻很勇猛。短短時間便先後攻佔了遼的東京遼陽府和上京臨潢府。北宋君臣看金遼兩國的形勢認定遼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於是便有了藉機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打算。很快北宋就制定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

宋徽宗主動派遣使者去金國,商討滅遼事宜,之後雙方互派使者多次協商,最後訂立了“海上之盟”。雙方約定遼亡後,宋朝將原來給遼的歲幣轉納於金,金將燕雲十六州歸還於宋。

想法是好的,但現實很殘酷。宋金聯合讓金國看到宋朝的腐朽與無能。於是在滅掉遼朝之後,金國便有了滅宋的打算。遼朝滅亡兩年之後,金軍便揮師南下,長驅直入,攻破東京,俘虜徽欽二帝,北宋滅亡。

宋徽宗聯合金國,原想著趁遼朝虛弱撈些好處,萬沒想到自己反成了階下囚,還連累了江山社稷及天下蒼生。當他被擄去了苦寒的北方,也只能哀嘆“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身死國滅,好不悲傷。

南宋聯蒙滅金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金國經過了開國時的兵力強盛到了中後期,衛紹王完顏永濟時國力已經衰弱,而此時的蒙古國卻正在崛起。

金大安三年(1211年),金軍主力在野狐嶺、會河堡兩次會戰中敗給蒙古,損失慘重。金貞祐元年(1213年),蒙古大軍第三次攻打金國。內憂外患的金國發生政變,衛紹王完顏永濟被殺,金宣宗即位。金宣宗迫於蒙古軍隊的攻勢,竟然獻出了公主和500童男、童女求和,之後金宣宗畏懼蒙古的威勢,遷都南京(北宋故都東京)。

金宣宗遷都等於放棄了北方,僅依靠河南之地供養龐大的政府開銷及供養軍隊。這時候金宣宗竟然有了“取償於宋”的打算,“吾國兵較北誠不如,較南則制之有餘力”。在北方遭受了損失,要通過南方補回來。

而南宋這邊,鑑於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一開始並沒有與蒙古聯合的打算。蒙古軍隊滅國太多,雖金與宋是世仇,但一旦金國滅亡,南宋將直面蒙古。“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所以金蒙戰爭剛開始時南宋只是在觀望,眼看金國不佔優勢,便先停止了對金國的歲幣。“今之女真,即昔之亡遼,而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南宋朝廷對當時的情況看的是很清楚的。

但南宋自己看的清楚沒用,架不住金國自己作死。金宣宗以南宋“歲幣不至”為理由發動侵宋戰爭,二十多萬金軍在兩淮、京湖、四川三個方向對南宋發動了攻擊。金國的態度徹底打破了南宋以金為屏障的幻想,為了自己的存亡,南宋開始了與金作戰。

宋金之戰一打就是七年,金國不僅未能達到“取償於宋”的目的,反而損失慘重。《金史》中記載:“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近喪”,“樞府武騎盡於南”。

金宣宗駕崩後,金哀宗完顏守緒即位。金哀宗停止了與南宋的戰爭,但此時的金國已經是朝不保夕了。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金蒙雙方在三峰山交戰。15萬金軍精銳人馬被蒙古殲滅,金國的滅亡已經是不可避免了。此時的金國對南宋來說已經沒有任何作為屏障的價值了,聯合蒙古終於被南宋朝廷提上了日程。

金天興元年(1232年),金哀宗逃離汴京,跑去了歸德,之後又逃往蔡州。南宋得到情報後,大將孟珙帶領大軍出擊攻打金軍,切斷了金哀宗西逃的路線。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孟珙、江海率南宋忠義軍2萬運糧30萬石北上,抵達蔡州城下與蒙軍會師。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了金國最後的據點蔡州城,金哀宗自殺殉國,金國滅亡。

綜上,北宋聯金滅遼是作死,但南宋聯蒙滅金真不是作死。要說作死,也是金國自己作死。


華夏曆史閒聊


北宋聯金滅遼,南宋聯蒙滅金!同歷史上很多次的朝代更替有著本質上的相同,即弱肉強食,弱者必被強者滅亡。細究如下。

先看看北宋。北宋一統天下後,遼國國勢漸衰,北宋遂一直攻打遼國欲收回以前割讓給其的土地,主要是燕雲十六州,奈何久攻不下,打打合合,時金國崛起亦屢屢攻擊遼國,遼國疲憊不堪。宋徽宗見狀派宋使趙良嗣渡海以買馬為名與金國協商聯合攻遼。

當時朝中有志之士紛紛上言聯金攻遼之策不妥,遼國也緊急派使乞求宋廷不要做背信棄義之事。事關生死存亡,遼國知道如果宋金聯合攻遼,遼國現在實力衰弱,根本就不是兩國對手,國家很快就會煙消雲散。為了表達誠意,遼國甚至願意自降身份向宋國俯首稱臣。但是宋徽宗一意孤行,終於遼國被兩國聯手滅掉。不過腐朽的北宋軍隊太差勁了,連留守的遼國雜牌軍都打不過,金軍擊敗遼軍主力後,順勢攻取了燕雲十六州,宋徽宗的如意算盤也落空了。在滅遼六年後,虎狼成性的金軍鐵蹄南下,滅亡了北宋,至此北宋滅亡。

再說南宋。南宋末年,蒙古和金人互相征戰討伐金人漸衰。此時,南宋朝廷有些目光短淺的大臣,覺得可以聯合蒙古一起攻金,以雪靖康之恥。一向親金的南宋權相史彌遠等人吸取了北宋海上之盟的深刻教訓,從大局出發不為所動,堅決不同意聯蒙抗金。

誰知金國當權者卻沒有南宋當權者的遠見卓知,反而想通過攻打宋國奪取財物來彌補蒙古人給他們帶來的損失。南宋見金國已到自身難保的境地,不僅不想著聯宋抗蒙自保,反而與宋為敵而不知死活,也只能採取措施堅決抵抗金兵的入侵。兩害相權取其輕,至此,南宋為了國家安危,不得不先和蒙古結盟,聯手滅金了。金國很快被宋蒙兩國聯合攻擊滅亡。南宋負責攻金的大軍指揮孟珙,毫不客氣的把自刎而死的金哀宗完顏守緒屍體帶回臨安城,並將俘虜來的金國丞相張天鋼等人行獻俘禮。滅金之後蒙古發動滅宋之戰,宋蒙戰爭歷經45年,最後南宋在廣東崖山以陸秀夫負帝跳海而結束。

歷史驚人的相似,觀北宋南宋的滅亡,都是聯合強國滅己敵國,後又被聯合過的強國所滅,如此循環,往復不已……。


劉文廣


總有人說北宋聯金滅遼和聯蒙滅金是錯誤的,其實如果放在當時的環境來說,這未必不是一個比較好的戰略選擇。戰略沒錯,錯就錯在宋朝執行戰略時,準備不足。在合作中被人看到弱點。而且就當時的形式而言,就算宋朝不這麼做,也免不了亡國的命運,我們現在之所以不願意接受,是因為宋是被少數民族所亡而已。其實縱觀世界歷史,一個主體民族被少數民族所統治的歷史很多,而且很早就有,像西亞早期的文明。可惜是可惜,但歷史就是這樣。



聊一聊歷史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

北宋滅亡是宋朝自開國以來重文輕武的結果。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出現瞭如冠準、王安石、範仲俺、司馬光、韓琦等名臣。北宋在他們治理下一度出現繁榮景象。

遼朝自遼道宗起,不理朝改,寵幸奸佞,政治腐敗,使遼朝迅速走向衰亡。到天祚帝時期,內亂不止,直至被迅速崛起的金囯滅亡。宋徽宗時期確實與金國簽約滅遼,但基本處於坐山觀虎的位置(若沒宋,遼朝也必敗,此時出兵興許能分一杯羹),關鍵時候出兵,被腹背受敵的遼國打得大敗。正因如此,讓金人看到了北宋軟弱,才有了靖康之恥。

因此聯金滅遼未嘗不可。

南宋吸取北宋的教訓,出了很多有名武將,如岳飛、韓世忠、孟拱、虞允文、餘階等。

可惜宰相方面秦檜、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皆誤國奸相。這些人排除異己,陷害忠良,使宋王朝一步步走向滅亡。當時趙範立主聯金抗蒙,宋理宗未能採納。崖山海戰,宋朝將士多麼壯烈。


普通男人29251927


宋滅亡與當時的國際環境,以及宋庭內部的矛盾都有關係

南北宋在外交上,有驚人的相似,北宋聯金抗遼,遼亡了之後,北宋就被昔日盟友金所滅;南宋聯蒙抗金,金被滅了後,南宋也沒能逃脫蒙古人的鐵蹄。

那麼同樣的錯誤趙家人為什麼會犯兩次呢?為什麼南宋沒有吸取北宋的教訓呢,是南宋昏庸所致嗎?仔細分析,我們發現,結果和我們想的不太一樣。南宋的誕生就伴隨著北宋的血淚,與金可以說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在兩方一百餘年的對峙過程中,除了時不時的摩擦外,大多數時間,南宋和金以叔侄相稱,南宋每年向金繳納歲幣,“孝敬”金人,以維持兩方脆弱的和平,這大概是宋王朝最屈辱的一段歷史吧?

靖康之亂,是南宋揮之不去的夢魘\r

隨著蒙古崛起,再加上與金的世仇,聯蒙抗金似乎是個必然選擇,但是從大的戰略上考慮,蒙古比金人更加兇悍,所謂唇亡齒寒,金亡了,也就意味著南宋也不遠了。那麼南宋真的犯了嚴重的戰略錯誤嗎?並不是,聯蒙抗金是南宋經過慎重考慮,不得已做出的相對最優的決策。

早在1129年,南宋洪皓出使金被扣留,他就注意到了蒙古的存在,彼時蒙古諸部落尚未統一,洪皓在給南宋朝廷的信件中就提到可以利用蒙古牽制金人,以期北伐。此後的數十年,由於蒙古尚未統一,再加上中間金、西夏的阻隔,南宋並未能與蒙古接觸。直到12世紀末,蒙古統一,開始逐漸露出獠牙對金壓制時,南宋還是保持了清醒頭腦的。1197年,衛涇出使金國,上表擔憂“一弱虜滅,一強敵生,不足以為喜也”。表明南宋並沒有因為金人無暇南顧而竊喜,而在擔憂蒙古的崛起。\r

13世紀初,由於有蒙古的牽制,南宋對金髮動開禧北伐,不過隨著北伐失敗,並與金簽訂“嘉定和議”,南宋與蒙古的聯繫再次中斷。\r

對於蒙古對金的蠶食,南宋內部是有比較清醒的認識的。南宋內部主要有兩派,一派認為應該扶持金人對抗蒙古,以金為屏障。另一派主張趁機滅了金,再考慮對付蒙古。這個時候,雖然對金的態度不同,但是對於蒙古,其實意見是統一的,“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很警惕。大臣喬行簡認為,金與南宋唇亡齒寒,如果坐視金滅,恐怕下一個就是南宋,因而建議“宜姑與幣,使得據韃”。但是,由於南宋對金的仇恨實在太深,這樣的建議並沒有被採納。


君意圖南


首先很高興能夠為大家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一起探尋歷史的結果。

下面我為大家進行解答,我個人瞭解以及課堂請教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各位朋友,希望大家喜歡我的分享。

歷史上有一條經常令人津津樂道的話語:"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亙古不變的道理更是印證在北宋王朝的興衰,王朝滅亡的原因許許多多,

但唯一不變的原因就是在於某個時間點做出的戰略錯誤導致的。

也許有人會想問,北宋聯金被金所滅,南宋聯蒙被蒙所亡,南宋有了前車之鑑,難道他們不懂這個道理嗎?

這個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前者北宋是戰略錯誤,而後者南宋是不得已而為之。

北宋統治者戰略錯誤,導致後世不得已而為之

第一,首先在金遼戰爭之前,宋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好長一段時間雖有磕磕碰碰,但一直沒有大規模戰爭,北宋唯一的隱痛是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在宋朝與西夏戰爭中,遼一直乘機要挾劫財,令宋神宗在臨終之前立下遺囑:誓要收復燕雲十六州。

第二,北宋使節童貫於遼朝受辱,回朝慫恿聯金滅遼。宋徽宗貪圖小利,以至於朝中大臣宋昭勸道:“滅一弱國,而與強國為鄰,恐非中國之福,徒為女真之利耳。”意思是說把弱國滅了,而強國則存在我們邊境,這對大宋來說是好事嗎,只是白白對金朝有利罷了。

宋徽宗不聽,以至於為後來的"靖康恥"埋下禍根根。

由於北宋統治者貪圖眼前小利,忽視唇亡齒寒的道理,錯誤的戰略導致遼朝的結局同樣發生在自己身上。導致後來南宋自身實力弱小,就是聯金抗蒙也無法力挽狂瀾,迫不得已聯蒙抗金的悲慘結局。

南宋聯蒙滅金迫不得已

第一,背景發生在日益強大的蒙古,步步蠶食金朝領土的年代,金朝連年與南宋的戰爭,國庫與兵員都大幅空虛,為了彌補自己的經濟來源與縱深防線,對抗北方的蒙古,金朝打算南下出兵滅南宋,由於南宋著名防禦家孟垬的佈防得當,金軍鎩羽而歸,反而實力大大減少,南宋與金朝的關係更加惡化,面對世仇的金朝,南宋怎麼能聯合金朝呢。

第二,蒙古勢力強大,縱橫歐亞,已經是南宋和金無法抗衡的存在,即使南宋聯金抗蒙,也只是杯水車薪,歷史潮流無法阻擋。

所以,基於情感,實力,歷史潮流,南宋弱小的實力只能聯蒙滅金,一洗"靖康恥",苟延殘喘。

總而言之,北宋聯金滅遼是北宋統治者戰略上的嚴重錯誤,導致後來南宋迫於實力無法力挽狂瀾的悲劇結局。

大家如果對於這個問題有更好的回答,歡迎下方一起評論討論。

最後,我在這裡祝願大家開開心心,健康生活每一天,謝謝。


逆旅行人NL


事實並不在遼金西夏和蒙古,這些外族只不過是當時某勢力的打手,就是揍你大宋的,大宋作死是北宋時得罪北方某些勢力,南宋繼續得罪北方和南方某勢力,最後亡國亡天下。明朝的情況大致相同。


流行皇帝


重文輕武,沒有認識到實物的本質。不管聯合的是誰,他們都是想滅掉宋朝。可是宋朝的官員總喜歡耍兩面三刀。最終玩死了自己。和戰國時期的韓國有點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