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擁有2500萬的房產,他為何還在焦慮?

這次疫情讓很多中小微企業和有貸款負債(如房貸)的個人一時陷入現金流斷裂的困境。一個教訓不脛而走:少負債、低槓桿、別冒險,一定得儲備足夠多的資金,以防意外。


果真如此嗎?


辦企業,房租、工資、日常開支……處處花錢,對於本就缺錢的中小微企業來說,怎麼可能長期閒置一筆錢作為儲備資金呢?

大城市安居不易,可能買房的首付已掏空了六個錢包,又哪來的閒錢作為長期的月供儲備呢?


有人會說:別冒險創業,得找個工作老實上班拿工資;別冒險擴張,絕不能貸款負債做企業;別貸款買房,月供壓力大影響生活品質。


請問:都不創業,哪來的班讓你上?都不擴張,哪來的經濟增長?都不買房,去哪租房?有房的人生體驗和或明或暗收益如何獲得?


正如一句雞湯所言: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負重前行。積極主動的人是不會為了預防一個不知何時來臨的意外而不負債、不擴張、不買房、並留足夠多儲備資金的。


我們需要的是一些方法策略。


一個困惑


退休的大媽大爺,會因為一個免費的雞蛋在商家門口排隊站立3小時;

剛參加工作的小白領,會因為午餐要不要加一個10元的雞腿而猶豫不決;

城裡的中產,會因為惦記信用卡權益裡的洗車券和觀影券而耗費精力;

……


在錢有限的情況下,人不得不做著取捨,併為此而困擾。


比困擾更強一級的是困惑:


職場新人消費貸買了部8千元的手機,困惑著自己下個月是不是開始要吃土了;

小資們旅遊貸5萬塊體驗了一次“詩和遠方”,困惑著自己是不是陷入了精緻窮;

剛需們按揭貸100萬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窩,困惑著以後的月供能不能還上;

……


你以為只有屌絲草根、小老百姓才會為負債多少而困惑?NO!高資產人士的困惑其實一點也不少。


在一次線下論壇上,我就碰到了這樣一位高資產人士。


按當下的房價算,他的房產總價2500萬,其中貸款1500萬、淨資產1000萬,他問我自己的負債是不是太多了、槓桿是不是太高了。


債務額1500萬,總資產2500萬,負債率就是60%(1500萬÷2500萬),不管是從絕對值(1500萬債務)看還是從相對值(60%負債率)看,槓桿確實不低,但真的能這樣理解負債嗎?


我又做了進一步的瞭解。


他的房產大致如下:1套當地富人區價值800萬的洋房、3套二線城市價值400多萬的市區房、1套價值600萬的海外房產、2套價值600萬的旅遊房產……


這些房子大多是2016年之後買的(房子在他及家人的名下),只有其中的一套房對外出租,月租金1800元,其他的房子要麼已交房還沒有裝修、要麼是還沒有交房,每年的月供款100萬左右……月供款主要來自於生意經營。他所在的行業這兩年生意還不錯,所以月供款沒有問題。


可隨著年齡增大(40多歲),他在困惑自己要不要減輕些債務、降低些槓桿。


一個模型


在回答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假設一個良性的負債模型。


小王是一個樂觀上進的青年,目前在一個二線城市工作,月薪1萬左右,工作這些年存款20萬,家裡能支持約30萬。請問小王能買一套什麼樣的房子?


首先,應從哪些角度著手考慮呢?


要離公司近,所以優先考慮老破小?

要為以後升值考慮,所以最好是次新房?

要想著以後結婚居住,所以得是學區房?

要想著居住舒服,所以應買郊區的大房子?

……


以上統統錯誤!


應從他的月收入去反推能買什麼樣的房子。


月薪1萬,如果去掉生活開銷後還能剩餘6000元,那6000元對應的按揭貸款額是多少呢?大概在100萬左右。貸款100萬的房子對應的房子總價是多少呢?按照30%首付的話,房子的總價款應該在150萬左右。


所以小王應該在150萬房子總價款這個硬約束條件下,有取有捨得去尋找自己最滿意的房子。


現在工作變動頻繁,更不會一個公司幹到退休,所以離公司近就不那麼重要;

第一套房主要解決的是自己的居住,所以升值也沒那麼重要;

還沒有結婚、小孩還遠呢,何況小孩生下來過6年才會上學,這期間的教育政策變化太大,學區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現在年輕還是打拼的時候,應把更多的時間精力用在工作上,所以偏遠的大房子確實不是考慮的重點……


如此一來,選擇範圍是不是大了很多?


為什麼這是一個良性負債的模型呢?因為各方得益。小王提前享受了住房、地產商賣掉房子實現了利潤、銀行安全的放貸出去賺取了利息、政府也因此實現了經濟的增長。


這各方得益的前提是什麼呢?是小王能還得起6000元的月供。


順著這個模型再擴展開來:如果小王月薪2萬,每月能積攢1.2萬,那就能負債200萬,對應就能買近300萬的房子。


如果小王月薪3萬呢?月薪5萬呢?那能負債的金額不是就更大了嗎?


所以能負債多少,我們是有原則可以遵守的。


一個原則


一個人債務是否過多、槓桿是否過高,既不取決於他的債務額、也不取決於他的債務率,而取決於他的現金流。


只要現金流沒有問題,債務就不會違約、槓桿就不會斷裂,就能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只要你到期的貸款本息能還得上就不用怕……不用怕負了多少債、擔了多少槓桿。


就像上文中的那位高資產人士,因為自己目前的收入高、還月供完全沒有問題,所以沒有必要擔心債務額和槓桿高的問題。也許有人會說,他的高收入並不能保證三十年啊,以後收入低了怎麼辦呢?


彆著急,後面會有建議的。


我們很多人會把現金流等同於自己的收入,這也很多好理解……畢竟大多數人都是隻有一份工作的普通人,能獲得的現金流也就是工資了。


這當然沒錯,其實借貸、房租、分紅等都可構成現金流,其中借貸是見效最快的現金流籌集方式了,大家想想信用卡融資的便捷程度就知道了。


當然,工資構成的現金流是最良性、最穩固的。就像上文中的債務模型,首付來自於自己和家人的積蓄,月供來自於工資,這種債務對債務人(借款人小王)來說沒壓力、對債權人(出借人銀行)來說最優質。


如果小王漲薪至2萬,並能留存1.2萬,就能負債200萬買近300萬的房子,這可比150萬的房子選擇餘地大多了。


小王的月供沒問題,難在首付……由45萬(150萬×30%)提升到90萬(300萬×30%),要多掏40多萬。


怎麼辦呢?


如果小王能借到一筆低成本的40萬貸款,並且能用新的貸款去歸還這筆到期的貸款……以此往復循環,是不是就解決了呢?


這種方法叫以貸還貸。再擴展開來,如果小王的首付全是借的、月供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是借的……只要借貸能籌集來錢,那不是也沒問題嗎?


這只是理論上沒問題,這得需要小王有極強的現金流籌劃能力,並且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必須得有一個閉環。


一個閉環


為什麼很多人不敢借更多錢、負更多的債?因為借錢沒啥用、因為沒有投資渠道、因為怕還不上欠款……其本質都是沒有找到一個確定的資金使用閉環。


這個閉環就是,你把錢借進來,再使用出去,從而獲得更大的回報,之後用這個回報去歸還你最初的借款。


上文中剛需者小王,用貸款買了套房,之後自己居住使用,回報是居住的體現和滿足感,就此形成了一個閉環;

貸款做生意的,把錢借進來再去投入生意當中,回報是生意的利潤,用這個利潤再去歸還之前的貸款,以此形成閉環;

貸款炒股的,把錢借進來去買了股票,回報是炒股的利潤,用這個利潤再去歸還之前的貸款,以此形成閉環;

貸款投資房產的,用錢買了房子,等房子漲價後出售變現,再去歸還之前的貸款,以此形成閉環。


好的閉環是回報大於產出、投資收益高於貸款的利息,這就要求消費得起、生意得賺、炒股能贏、房子會漲……而這很多人不能保證啊。


上文中的高資產人士也是擔心這種閉環能否持續或建立——公司的收入會否能一直保持當下的水平?房子的租金以後會否漲、並漲到能覆蓋住月供的程度?房子的價格以後會否漲、並漲到能覆蓋住貸款本息的程度?


這些確實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如果不確定能否服建立良性的資金使用閉環,那怎麼辦呢?要讓購入的資產更具流動性。我給他的建議是,並不一定要減負債、降槓桿,但需要對房產進行優化,優化成流動性更強的房產,一旦出現意外能隨時止損出局。


對於貸款做生意、辦企業的人來說,最好能提高資金的籌集能力,能隨時應對意外、能活得更久更長。


這次疫情中出名的西貝餐飲老闆賈國龍,曾對外宣稱“西貝永遠不上市”,可經此疫後,得到的教訓並不是少負債、不擴張、留更多的儲備資金,而是重新評估西貝上市的可能性……上市才會有更強的現金流籌集能力。


我到底該負債多少錢?看你的收入水平、看你隨時調動一筆錢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