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清朝時多次反侵略戰爭都以失敗告終?

在鴉片戰爭後中國出現了許多反侵略戰爭,但是這些反侵略戰爭大多數都失敗了。接下來讓我們從中國內部分析其失敗原因。

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及其原因

中國內部因素來分析,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一是經濟技術的落後。而前者則是更根本的原因。因為正是由於社會制度的腐敗,才使得經濟技術落後的狀況長期得不到改變。

為什麼清朝時多次反侵略戰爭都以失敗告終?


(1) 社會制度的腐敗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首先是由於封建統治集團十分反動,他們仇視、壓制民眾,必然在反侵略戰爭中顯得軟弱無力。魏源曾遺憾地指出清政府沒有按照林則徐"民心可用"思想把群眾力量利用起來。他不知道在封建統治階級中,儘管會出現個別的傑出人物和正確主張,但從整體說來,由於他們和人民處於尖銳對立的地位,根本不可能在民族自衛戰爭中把民眾力量組織起來。為了維護封建政權,他們必然推行一條"患不在外而在內" 、 "防民甚於防寇"的反動政治路線。他們的軍隊也必然是"徒有剿夷之名,反有害民之實",對百姓"掠奪"、"姦淫",甚至"私自殺戮,削其骨,食其肉,剖其心"。這樣的政府怎麼能以人民為後盾去擊敗侵略者呢?

其次,掌握政治和軍事指揮權的封建統治集團又多是昏庸無能之輩,像林則徐這樣瞭解外國情況的優秀人物,不僅很少,而且在統治集團中受到排擠和打擊。

大量的是些不學無術、愚昧無知的封建官僚。他們只知中國幾個主要省份,對於一些偏遠的地方就"若疑若昧","若有若無",對於外國則更是"道聽途說,不根無稽",一些"通市二百年之國,竟莫知其方向",甚至連"英夷國都與俄羅斯國都相去遠近"都不知道。在鴉片戰爭中,領兵和英軍打仗的,大多是這些人。

為什麼清朝時多次反侵略戰爭都以失敗告終?


(2) 經濟技術落後

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綜合實力,特別是經濟技術和作戰能力的落後。

19 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經過工業革命,經濟和技術飛速發展,封建保守落後的中國已經被遠遠拋在後面。以中英鴉片戰爭為例。當時,清朝常備軍包括綠營與八旗兵有 80 萬人,而當時英國全國軍隊不過 20 萬,侵華遠征軍最多時僅 2 萬人。但是,雙方的武器裝備、軍隊素質、綜合實力卻相差懸殊。

再就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來看。清軍軍官不通兵法,不熟悉近代軍事指揮。而且清軍八旗綠營分散於各地駐防,缺乏機動性野戰部隊。發生戰爭時,才臨時由皇帝下旨調兵遣將,任命統帥,再從各省抽調軍隊到前線作戰。由於臨時湊集,協同作戰能力低。而且從各省調兵,長途跋涉,往往延誤戰機。後勤供應方面,由於國庫空虛,地方財政虧空,軍餉不足。而且,由於軍事運輸手段落後,軍糧、物資運送僅靠人肩挑揹負和騾馬馱載,速度緩慢,效率低下。相對而言,英軍訓練有素,指揮統一。以海軍艦隊為主,機動性強。海軍、步兵、炮兵、工兵各兵種協同作戰,戰鬥力強。後勤供應可從其殖民地印度、新加坡等地調撥,或者在中國就地搶掠、勒索、購買。

為什麼清朝時多次反侵略戰爭都以失敗告終?


由此可見,在鴉片戰爭中,雖然中國軍隊在總兵力上佔優勢,但在局部戰役、戰場上並不佔優勢。加上軍隊素質、武器裝備、軍隊調動、後勤供應等諸方面的劣勢,中國軍隊的綜合實力、戰鬥能力遠遠低於英軍。這是中國軍隊在戰場上節節失敗的重要原因。鴉片戰爭的情況是這樣,其他反侵略戰爭也有類似的情況。

綜上所述,落後就要捱打,我們要努力發展經濟技術使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才能避免歷史的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