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曹操。你们有喜欢的吗?为什么?

风尘一布衣1


随着历史书籍的普及,现如今的人们更多的是喜欢曹操,而刘备的人设却崩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和刘备有着很大的不同。很多人说刘备是伪君子,而曹操是真枭雄。可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是贬低曹操的。

那么为什么现如今的人们喜欢曹操,而刘备的人设却崩了呢?原因有三点,分别是个人性格、个人魅力以及教育后代。先来看看性格,曹操的性格是受到现代人喜欢的,他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是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曹操的形象在如今就像那些投机取巧的成功者一样,为上位不择手段。虽不光明,却简单粗暴。现代人不喜欢刘备,其实罗贯中先是要背锅的。他在小说中将刘备塑造成了一个爱哭的人。试想一下,一个爱哭的修鞋匠,能成为皇帝?

再来比较个人魅力。曹操是文武全才,对于曹操的武力值,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可是野史中倒是流传了一部分。曹操曾经在一个叫龙亢的地方募兵,当夜士兵谋反,曹操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这样的战斗力够可以了吧?

相反,刘备是不识字的。可是刘备的武力值还算可以。刘备在三国的武将中,可是派上榜。刘备之所以能够夺得江山,靠得肯定是手段,可是三国演义中,却没有将这些表现出来。

最后一点,也算是重中之重,就是刘备和曹操教育后代的问题。像这种人,通常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开始选择接班人了。曹操活着的时候,发生了曹丕与曹植争天下的事,弄得兄弟两人不和睦。

曹操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曹操对后辈的教育这么看重,后辈争气的曹操想被人黑都难。与刘备子女形成向明对比的是,曹操的子女英年早逝但曾举孝廉的曹昂,七步成诗的曹植,著名的神童曹冲,这可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可是刘备的子女却相反。即使是文采不出众的曹丕,在正史中的记载不行,但是在流传下来的史籍中,曹丕的文采不逊于曹植。刘备有三个儿子,但是都不怎么样。最起码与曹操的子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备的长子刘禅,是个在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不过对于他,历史上的评价不高。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乐不思蜀”的事迹了,刘备的其余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算是籍籍无名之辈。





雲飛影视


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绝顶,又愚不可及;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这种本色使他成为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大英雄又同时被看作大奸雄。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嘻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

  

  曹操也实在是聪明的。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可以说,曹操这个家伙,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这就是曹操了。他大气、深沉、豪爽、洒脱、机敏、多疑、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于“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恶的,所以我不称他“英雄”而称他“奸雄”。

这是易中天对他的评价, 至于小说中么 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已经可以说明全部了。





历史的剧本


三国人物中,曹操是最令我尊敬的人。一是其人有英雄本色,敢于担当。他在二十来岁时,曾约起袁绍一同半道抢劫中常寺張让的儿媳,因为听说新娘子非常漂亮。抢劫不成,被卫兵追杀,两人落荒而逃。很快追兵将至,实在跑不动了,袁绍吓得面如土色,曹操却立马横槊,大声抗辩:不就是青年人偶做孟浪之事吗?何至于追杀不舍?来,来,今天与你拼个你死我活。追兵见其勇猛,竟自顾而去。所以,曹操与袁绍后来的结局,从这件事上已看出端倪。曹操"任人唯贤”,心胸宽阔。官渡之战,那些曾给袁绍写过“自荐信"的臣僚很是担心脑袋搬家。而曹操却把那些信件附之于炬,不予追究。纵观曹操一生,无论文学才华、政治抱负,军事智慧等均在三国人物之颠。当然,喜欢他还因为他有个性,有个性之人一般表现在人性上都会令人觉得有赤子之心,单纯可爱。比如"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是这样的表现。"求贤令"写得直截了当,无视儒家的存在也是这种表现。


施东方


我之前在不了解曹操的情况下,我对他并无半点好感。毕竟在三国演义中和流传于世的形象,曹操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窃国贼,一个生性残暴好杀的奸臣,一个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好色之徒。但是,随着了解得越深入,会发现曹操这个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慢慢地越来越觉得曹操是真的有能力,有气魄,有包容等等。会慢慢喜欢这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

我可以简单介绍曹操几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各位看客,肯定也有心目中的曹操,有一句话不是这么说的么,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在这里就借用一下,一千人有一千个曹操。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

1.曹操的求贤若渴。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谋士英才将才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迸发出来,神机妙算的郭嘉,料事如神的贾诩,尽职尽责的诸葛亮等,仿若繁星各自闪耀属于自己的光辉。每位君主都渴求贤士能臣,曹操也不例外。许攸来投,鞋子都不穿,光脚迎接许攸。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曹操对于谋士的的渴求。曹操不仅对于敌方阵营走出的谋士看重,即使,曾经背叛过的人,也能放下之前的仇恨,非常欢迎加入。张绣宛城叛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逝世。张秀而后又再次投降曹操,曹操仍然接受。由这些可以看出曹操对于能臣的渴求。

2.曹操的知人善任。每一位谋士都希望自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谋略。每一位将才都希望征战天下或者固守一方。曹操的知人善任,让每一位手下的将才谋士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曹操这一点可以和曾坐拥十万兵马,四世三公的袁绍比较一下。许攸给曹操带来了乌巢信息,带来了官渡之战的转折,而张郃也是在这场战争中投奔曹操。而在郭嘉更是在官渡之战前从袁绍处投奔曹操。为什么他们都投奔曹操,郭嘉曾给出过答案,因为他们在曹操处可以发挥他们的最大才能。这就是曹操知人善任。


3.曹操的自我反省。曹操在每次战役后,都会做一次总结。不是各位看官想的那样,战败了杀人解气,战争胜利就自我夸奖自己。而是,战胜了归功于他人,战败检讨自己。这样的领导实属罕见。在官渡之战后,袁绍死亡,儿子袁尚,袁熙逃到乌桓,为了真正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北征乌桓,惨胜,回来后,大奖曾经劝阻自己征乌桓的人。作为一位统一北方的首领,可以做到这样,真的不容易。

曹操在晚年可能是一个奸雄,多疑,暴虐,嗜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曹操的前半生是一位不折不扣 的英雄,平定中国北方,结束了北方群雄逐鹿,农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我感觉曹操和秦始皇有很多相似之处,前半生,雄才大略;后半生,过大于功。


隐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好有文彩,鼎盛时期的曹操,将目光望向中原,将中原一统作为己任,好有雄才抱负。

历史上的曹操,雄才大略,统一北方,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开屯田,造福民众,同时首次开启了任人唯贤的大局面。而受三国演义刘姓正统的影响,民间大大的把曹操妖魔化,塑造了一个白脸奸贼。但不可否认,曹操真性情,功大于过。

在我看来,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代枭雄。对于曹操这个出生于乱世的历史人物,在当今社会都有很高的认知度,只所以喜欢这个人物,是因为他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学上都有挺有造诣,是一个全才。

我们从小就听三国演义的故事,看三国演义连环画,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义,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长大后看《三国志>>。电影再现《赤壁之战》惨烈!还听过易中天百家讲坛讲曹操传奇一生及评价。我喜欢和赞许易中天评价。

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后其儿子称其魏武帝,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我们读过曹操的《观沧海》,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虽征战沙场,家教却一刻沒有落下,他颁布《诸儿令》,,,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唯才是用,唯才是举。

这种全能型人物,值得我们民族去学习和留念。!!!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懊悔,这就曹孟德。

至今,人们欣赏曹操的文化价值和文学思想。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曹操墓的发现和发掘,也能间接反映了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的历史价值。

曹操真乃是一代枭雄。......








杏林隐士


做为“三国迷”我很想回答中国问题。首先我的观点是不喜欢曹操,原因有二:一是奸诈,二是狠毒。首先说曹操奸诈,少年时代的曹操已显示出其诡谲奸诈的性格,如他“装疯诬叔”。曹操年少时喜欢飞鹰走狗、耍枪弄棒,其叔父认为他这是不务正业,因而经常在他父亲曹嵩面前说他的坏话,曹操因此多次受到父亲的教训。有次曹操路上遇到叔父,故意装疯,等到父亲来了他又恢复常态。父亲问他时,他故作委屈地说这是叔父因不喜欢他而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从那以后,曹嵩不再听信弟弟的话。显然,曹操这是通过类似“栽脏”的做法而使自己的对头失去了信誉,从而使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自己的变化,这已明显带有使用计谋的色彩。由此,曹操的诡谲奸诈已初露端倪。而且生性多疑,如“许攸问粮”。“……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且“先拜于地”,并谦卑问计。但是当许攸问及军中粮草情况时,他却先说:“可支一年”,继而“有半年耳”,又“可支三月耳”。至此许攸忍不住说了句:“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接着附在许攸耳边继续骗他:“军中止有此月之粮。”许攸大声说:“休瞒我,粮已尽矣!”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书?”……曹操方止。这里先写曹操闻故人来连鞋都不及穿,光着脚丫跑出寝帐欢迎许攸,不顾自己丞相身份先拜于地,并拉着许攸开口问他军中粮草情况时他却又对故人一骗再骗,直到对方亮出底牌方止。表现了他的奸诈多疑,待人不诚实。

二是曹操的狠毒。对于他看不惯的人从来是零容忍。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他们,对不起他们,但现在也挽回不了,没什么用。我现在走投无路,不知道怎么做,就只好是宁愿我对不起他们,我不能让让他们对不起我了。这句话是曹操错杀了吕伯奢一家后说的。九江太守边让素有才名,因看不起曹操的作派多次轻视和贬低曹操。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进入兖州,平定兖州黄巾军,自领兖州刺史。而边让仗着自己的才气,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有边让同乡人向曹操诬陷边让,曹操则让郡中官员将边让就地诛杀,令士人心寒。还有杨修聪明过人能猜到曹操的心思,给曹植些“答教条”付曹操,因此遭忌恨被杀。还有刚正不恶的崔琰,名门望族的孔融都是因为一点小事被杀。可以说级个被杀者都是为曹魏立过大功的人,而曹操不这样想,只要不喜欢或者不听我的就一个字“杀”。全凭个人喜好和价值观来取定,可以说是草菅人命。

他的狠毒残忍更体现在对待敌人和“下人”身上。“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曹瞒传》”

“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未死,杀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曹瞒传》”淳于琼等袁军,你杀了也就杀了,为什么还要割鼻去羞辱他们了,以最残酷的行为去对待敌人一向是曹操的个性。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三国志陶谦传》”

“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后汉书袁绍传》”百姓和投兵何辜?在曹操眼里只是没有利用价值的“敌人”的“资源”。

另外曹操起兵初期,兵饷馈乏,就指示将士盗挖前朝墓葬,窃取珍宝来充军资,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名的摸金校尉,可以说劣迹斑斑。


一半是火焰


很喜欢曹操!

原因如下:1、文学大家,建安七子,三位都出自曹家,所做诗词文章,大气磅礴,流传千古。

2、杰出军事家,平定北方,以少胜多击败不可一世的袁氏集团,以一己之力抵御游牧民族的进犯。

3、绝无仅有的政治家,曹操统治下的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社会相对稳定。

至于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阴谋篡夺帝位我认为一是历史发展地的必然,二是真实的历史背后人别有用心地篡改了,看看号称忠厚仁义的刘皇叔孩子的名字(刘封、刘禅)就知道谁才是想篡夺帝位的人。




胜天半子范


Hello,大家好、我是L先森[可爱]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喜欢

《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却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

曹操在许县,计划迎接天子(献帝)。众人都认为:“崤山以东还没有平定,而且韩暹(音先)、杨奉等人自认为护驾有功,骄横跋扈,不能迅速制服。”荀彧(音域)说:“以前晋文公重耳接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身穿孝服,使得天下百姓诚心归附。自从天子流离在外,将军率先倡导义军,只因崤山以东局势混乱,来不及远行迎接圣驾。如今献帝返回旧京,但旧都洛阳荒废,忠义之士希望能保全根本,黎民百姓也怀念旧的王室,为之悲伤。真该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这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扶助朝廷,弘扬大义,招揽天下英才,是最大的德行。这样一来,尽管四方还有叛逆的贼臣,他们能有什么作为?韩暹、杨奉之辈,有什么值得顾虑!如果不及时决定,使别的豪杰们捷足先登,以后尽管再费心机,也来不及了。”于是曹操派遣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兵向西,到洛阳迎接天子。但董承等人扼守险要阻拦,使曹洪不能西进。

研析

自汉末以来,豪强并起,军阀割据,汉朝的江山分崩离析。在近百年里,烽火在神州大地燃烧着,多少叱咤风云人物,驰骋杀场,斗志逞勇。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局面。

曹操凭着他的文才武略,广罗人才,逐步扩大势力范围。公元196年听取智囊荀彧等人建议,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迁都至许昌(早在曹操举兵之前,袁绍智囊就建议他迎接献帝,但袁绍迟疑未决,所以被曹操抢得先机),在政治上取得优势地位。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二00年)官渡之战打败北方强敌袁绍后,逐步统一中国北部。他南征北讨,确立了北方霸主的地位。然后实行“天下平,礼仪兴”、“得人才得天下”、“论功行赏,唯才是举”、“建铜雀台招贤纳士”等策略。关中一战,更显示曹操的雄才大略。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率军南下,在赤壁和刘备、孙权的联军交战,被打败。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他曾在北方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贡献。他在军事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均颇有成就。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资治通监》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操有十胜:“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而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则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却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








L先森的影单


曹操是我从小就喜欢的人物,尽管三国演义的主观是捧刘抑曹,当时看三国演义,就不喜欢刘备的虚伪的仁义,从曹操身上我发现了他的许多优点,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1.曹操是卓越的政治家

曹操在年轻时便机警而有权术, 被当时名气很大的人物评论家评为: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真的是太切合不过了。

东汉末年,曹操任洛阳北部尉,

《三国志·武帝纪》中提到:“太祖初入尉廨, 缮治四门, 有犯禁者, 皆棒杀之。灵帝爱幸蹇硕叔父夜行, 犯禁, 即杀之, 京师莫敢犯者。”

可以看出曹操年轻时不畏权贵,具有干大事的潜质。

到了建安元年,毛玠就曾向曹操建议:“现在天下分崩, 天子迁移, 民生艰苦, 土地荒废, 饥荒流亡, 官府没有储备的粮食钱帛, 百姓不能安定的生产, 这样很难持久下去。如今袁绍、刘表都是刚愎自用、没有深谋远虑的昏庸之辈, 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现在正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督促耕织、囤积钱粮、训练军士, 倘若如此大业可成。”曹操赞成并采纳了毛玠的谏议。

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后,第一道旨意便是大赦天下、封赏诸侯。从而消减各路诸侯的嫉恨, 安定天下百姓民心, 求得稳定的发展时间。以天子和丞相的名义发布求贤三令。曹操的权谋之术尤可称道。

建安十三年, 他率军南下, 不战而得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打败, 统一全国的计划受阻。但曹操则能表现出一个政治家及军事领导方面的才华, 在战争中从不骄傲和气馁。此后, 他一面发展生产, 恢复经济, 一面强化对朝政的控制。把权力牢牢握在手中。

但是作为当时的政治家, 曹操也富有许多的不良品德, 最明显的就是为人的多疑、奸诈与残暴。这其实压根就不算什么。

2. 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

如果要说汉末最杰出的军事家,曹操是当仁不让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曰:

“该韩白之奇策”,

说曹操有著名军事家韩信和白起之谋略。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详细地记载了曹操一生的军事活动。自初平元年二月与董卓将徐荣战于荥阳汴水起, 到建安二十五年逝世止, 曹操亲自指挥的战役战斗行动多达数十次, 其中胜者占了绝大多数, 败者十中不到一二, 且多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例如, 讨董卓时败给徐荣, 一是兵力太少, 二是操系初次从事军事指挥活动, 缺乏经验。与指挥能力高低无关。相反, 那些获胜的战例, 不仅所占比例极高, 而且有不少赢得十分漂亮。

都充分体现了曹操灵活多变、奇计迭出、长于战役指挥和战术谋划的特点。

3. 曹操是优秀的文学家

曹操不仅政治上和军事上有天赋,文学也丝毫不逊色,他是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

曹操戎马一生,却也不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著名的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等。诗歌里充满了志吞天下的豪情壮志。

虽然他的缺点也多,比如喜好人妻啊什么什么,可是我还是喜欢这个人物。


历史研究课


他的性格的转变应该是在张邈叛变之后。

说到张邈很多玩三国志的人都会觉得非常不屑,但是这个人跟曹操的关系其实是很铁的。袁绍,曹操,张邈,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剑行侠,应该是很合得来的。

后来袁绍曾经要曹操杀张邈,但是曹操当面就回绝了,他说孟卓是自己的亲友,他不会干这种事的。

曹操起兵就是在张邈的地盘上。

曹操在第一次征徐州的时候曾经嘱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来,就去投靠张邈。

董卓西逃的时候曹操要追击,其他诸侯都袖手旁观,唯有张邈助了曹操军马。

这些都说明两个人的关系有多铁。

但是张邈最后却在陈宫等人的策动下背叛了曹操,所以变得多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