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受監管影響,汽車金融風控思路該有怎樣的變化

受監管影響,汽車金融風控思路該有怎樣的變化

汽車金融的監管不斷加碼,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2018年開始我們可以看到汽車金融行業的朋友圈多了幾分涼涼。

1.資金荒

2018年開始,出現某某宣佈暫停放款,某某宣佈放棄汽車金融項目。銀行方面資金全面收緊,汽車金融公司陷入放款難問題,監管趨嚴的勢頭已經蔓延。

2.打擊暴力催收

2018年1月,中央發出了《關於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通知》,從三月起各地陸續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將打擊重點放在了現金貸、校園貸、車輛二押、暴力催收等重點領域,多個地區車貸業務開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3.P2P車貸的洗牌

最近報道指出,到目前為止,涉及車貸業務的P2P平臺數量已經從1741家減少至859家,一半的平臺已經退出。同時沃時貸平臺運營4年,宣佈清盤。

4.騙局的下場

根據2017年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修訂的《汽車貸款管理辦法》及相關規定:貸款人發放的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不得超過貸款最高發放比例要求。全國多地針對0首付、購車返現、套路貸等騙錢團伙,公安徹底進行打擊摧毀,抓捕涉案人員。

目前,國內的汽車金融行業從初級階段正在轉向合規發展階段,當然不排除仍然有很多汽車金融企業處於小、散、亂的特點。也正是因為如此,各家機構都獨自成體系,互不融通,風控環節的缺失,讓許多騙貸者有可乘之機。而汽車金融風控的思路不會一成不變,活下來的企業永遠順應時代的變化而改變。

變化一:不再嚴重依賴線下催收

汽車金融平臺很多都是民間借貸轉到線上,客戶多為在銀行等渠道貸不到款,信用資質較差。在風控方面,平臺往往處於盲批,嚴重依賴線下催收。平臺逾期率居高不下,逾期出現往往通過線下催收的方式解決。

在監管下,拖車清收的團隊成為敏感點,不敢再肆意妄為。原有的一些汽車金融機構往往會因貸款人的逾期,通過繳納高額的罰息獲取利潤,甚至通過拖車變現方式謀取利息。而現在這部分平臺將面臨風控難題,眼睜睜的看著客戶逾期,電話不接、短信不回,只能束手無策,最後壞賬。

變化二:行業二抵現象逐漸減少

掃黑除惡專項行動效果非常明顯,行業二抵現象開始銷聲匿跡,那些專做二抵的車貸公司被迫歇業。以往的雙方平臺為了一輛汽車,各種搶車方法都用上,甚至大打出手。簡單來講,車在誰手上,就歸誰。這樣從汽車金融公司風控角度來講,增加了人員成本,甚至資產損失。汽車金融公司、抵押貸款公司等風控部門對付二抵的這部分精力可暫緩,這場拉鋸戰以二抵被監管打壓而最終結束。

而目前,從汽車金融風控變化來講,原本過度依賴線下催收的公司將完全不適應目前的節奏。貸前的風控審核將成為重點,貸前人的風控層面將分為兩個角度:一是貸款人資料收集,掌握資料越詳細,瞭解的也越多,對於風控判斷准入條件越有幫助;二是平臺風控模型搭建以及大數據處理能力,通過大數據風控模型,建立自身的風控體系,可以有效的在貸前階段將高風險用戶剔除在外。

貸前風險管理來講,主要包含人的信用風險和欺詐類風險。相比較而言,欺詐類風險更加不可控,一旦發生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欺詐風險類型主要包括組團騙貸、代辦包裝、資料信息虛假、虛假交易、用途風險、套現交易、偽冒申請等等,在這條灰色騙貸產業鏈下,欺詐體系讓汽車金融公司防不勝防。

受監管影響,汽車金融風控思路該有怎樣的變化

汽車金融用戶不斷下沉,傳統徵信數據缺失,很多平臺都在強調放款效率,如何快速而精準的剔除欺詐用戶,成為平臺面臨巨大的挑戰。

監管影響下,將更多精力和時間花費在貸前風控審核上,這比起上門潑油漆、24小時跟蹤貸款人、千里迢迢追車等這些手段要好很多。因為催收環節的問題是所有貸款類行業的通病,因為對於常規催收手段無效的不良資產,貸款企業通常會外包至第三方專業催收公司。催收公司參與者眾多,魚龍混雜,野蠻催收很難規避。如今看來掐住貸後催收這道命門,讓很多汽車金融公司無法適應,只能退出這個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