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历史上,蓝玉的死到底冤不冤?

花非花爱视频


蓝玉冤不冤,要看从什么角度看。

↑蓝玉案牵连甚广,历史罕见↑

1、从朱元璋角度看,他其实并不管蓝玉冤不冤枉,他用绝对的政治理性去估量蓝玉这个人对皇权的威胁。整个蓝玉案过程中,朱元璋仅存的一丝感情,就是把这位儿女亲家由凌迟改为剥皮,据说蓝玉死后一整张人皮都被剥落下来,存放到了蜀王府邸,直到明末李自成攻破蜀王府,仍能找到这张人皮,这一丝丝温情,面目可怖。

2、从蓝玉角度来看,他当然是冤枉的,但是,他恐怕更会感慨自己倒霉!要是朱标还活着,蓝玉恐怕不会死,只要熬到朱元璋翘辫子,蓝玉就可以凭借他和朱标深厚的感情以及利益关联,谋取更高的官位,可惜,老朱太能活,而朱标又没福气,英年早逝。

后世很多文献都记载了蓝玉的嚣张跋扈,似乎说明蓝玉咎由自取,然而仔细想想,蓝玉为什么就敢那么猖狂?一句话——有大靠山!

蓝玉和徐达常遇春等人不同,他应该算是第二代功臣,在明朝立国后,蓝玉和冯胜等人替明朝立下不朽军功,在徐达常遇春等人去世后,蓝玉更是风头无两,被朱元璋倚重,朱元璋此人最喜政治联姻,也因此,蓝玉得以成为太子朱标的舅父。

↑朱标是蓝玉最大的靠山↑

朱标刻意也好,发自真心也好,他和蓝玉的关系非常密切,朱元璋经过认真观察考量,发现朱标可以驾驭蓝玉,于是尽管蓝玉猖狂不法,朱元璋忍而不发。

蓝玉之所以猖狂,并非无脑为之,而是有恃无恐,这个最大的靠山,不是朱元璋,而是太子朱标。在朱标的护佑下,尽管蓝玉有诸多劣迹,但仍然被保了下来,朱元璋发出过非常明确的警告——“梁国公”改为“凉国公”就是政治信号,然而蓝玉算准了朱元璋的软肋,只要保持住和朱标的感情利益关系,朱元璋也拿他没办法。

当朱标死后,朱元璋几经考虑,没有选取燕王朱棣等皇子为继承人,而是选择了朱标之子朱允炆,朱允炆哪能驾驭得了蓝玉,朱元璋必定要斩除蓝玉这样的功臣集团。

↑朱元璋的政治手段是蓝玉根本比不了的↑

此时,即使蓝玉政治嗅觉敏锐,提早意识到大事不妙,也已经晚了,朱元璋通过布局,已经成功把兵权分散到各个皇子手上,蓝玉即使动过造反的念头,也没用,他掌控不了兵权。

蓝玉却也无开国公常升的觉悟,心存侥幸,不肯早早自杀,已图换取家人的性命安好,当然,蓝玉也没有那个时间去算计考量,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初,蓝玉被捕,仅仅过了几天,二月初十就被杀,而常升则是在四月份才被牵连进去,常升此时已经看出朱元璋清楚功臣二代集团的政治决心,于是自杀或者慨然接受赐死(待考证)。

↑蓝玉的下场是无比惨烈的↑

耐人寻味的是,蓝玉被杀后三个月,朱元璋为了给全天下一个交代,发布了《逆臣录》一书,可是这本书中并没有蓝玉和常升这两位公爵的供词!我们可以猜想,其中可能的原因是谋反确无实锤,而蓝玉嚣张强悍,不肯屈打成招,宁死不承认,甚至在已知必死的情况下,破口大骂朱元璋,这些内容哪能记载下来!这本《逆臣录》由于存在太多逻辑硬伤,后来被朱元璋下令收回焚毁,流传于后世的目前仅见两本。

最后,从被蓝玉依仗权势欺压过的人的角度来看,蓝玉死的当然不冤,而是死有余辜。

当他怒冲喜峰关关门的时候,当他强暴元妃的时候,当他纵容恶奴称霸乡里,强占民田,横行不法的时候,可能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自己会有报应吧,而且报应不爽的这一天来的这么快,这么残酷,其子蓝闹儿,蓝太平,其兄蓝荣,侄儿蓝田,全部凌迟而死,蓝家最终被灭族,满地鲜血偿还了受害者的眼泪。


我见青史多妩媚


我们知道,朱元璋时期有洪武四大案,分别是洪武九年的空印案(也有说洪武十三年的),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四大案所牵连的人达十几万。

那么蓝玉是个怎么样的人,蓝玉案是怎么样的情况,蓝玉到底冤不冤,我们细细来说。蓝玉可以说是洪武年间后期最著名的名将。

蓝玉是安徽定远人,他是常遇春的妻弟,蓝玉从军的时候就在常遇春下效力,蓝玉从一开始就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有胆有勇有谋,每次作战都是胜利的,常遇春也经常在朱元璋面前称赞蓝玉。

蓝玉因功先后被升为千户,指挥使,后任大都督府佥(qiān)事,佥事的意思是副职。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蓝玉随征西将军傅友德征四川,攻下锦里(今成都)。

洪武五年,朱元璋北征沙漠,蓝玉隶属徐达的中路军,蓝玉为先锋官,蓝玉兵出雁门关,在野马川打败了扩廓帖木儿的骑兵,又在土剌河再次打败扩廓帖木儿。

洪武七年,蓝玉率军攻克兴和(河北张北),俘虏了元国公贴里密赤等五十九人。

洪武十一年,蓝玉与沐英一起平定了西蕃之乱。洪武十二年,蓝玉被封为永昌侯,俸禄两千五百石,世袭罔替。

洪武十四年,蓝玉担任左副将军,与征南将军傅友德,右副将军沐英率三十万征云南,元朝丞朝观甫保出城投降,蓝玉继续攻下了大理,平定了滇地,蓝玉俸禄增加至三千石,蓝玉之女册封为蜀王朱椿妃。

洪武二十年,蓝玉担任征虏左副将军,随大将军冯胜征元太尉纳哈出,蓝玉率骑兵冒着大雪打败了元军,纳哈出投降。冯胜获罪,蓝玉拜大将军,屯于蓟州(今天津蓟县)。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十五万征讨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的元主,最终俘获了元主的儿子,嫔妃,公主一百余人,官属三千余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牛羊马十五万余头,朱元璋大喜,将蓝玉比作卫青与李靖,蓝玉班师回朝时,被封为凉国公。

徐达和常遇春死后,蓝玉成为大将军后日益骄横,他的很多义子横行霸道,蓝玉还强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并将御史赶史。蓝玉北征南还的时候,半夜到达喜峰关,守关的将士因为没有及时开关接纳。

蓝玉就破门而入,纵兵毁关,朱元璋很不高兴,又有人说蓝玉与元妃有私通,元妃因此羞愧自尽,朱元璋本来要封蓝玉为梁国公,因此将梁改成凉,成为凉国公。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居于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之下,不满的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朱元璋日益对蓝玉不满。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蓝玉谋反,蓝玉被诛三族,牵连被杀的人达到一万五千人,这个就是著名的蓝玉案。

历史简单说


只能说是他自己找死,光是皇帝叫不动他的部下,就够他死几回了。不是每个皇帝都跟汉文帝一样,对手下那么宽容,而且周亚夫的结局也不怎么好。

细柳营的故事可能已经是武将进阶的必修教材,不仅蓝玉干过这样的事,年羹尧也干过。

以前看雍正王朝,当时雍正皇帝那一脸的尴尬,连我这样情商不上线的小渣渣都能感觉到,年羹尧还一幅自己治军有方的样子。雍正气得不行,晚上把气撒到年羹尧的姐姐年妃身上,当时就感觉年羹尧要凉了。

我觉得蓝玉比年羹尧还要狂,捕鱼儿海大捷,消息传到朝廷,朱元璋非常兴奋,准备封他为梁国公。不知道这家伙是不是太兴奋了,连夜抵达喜峰口,守关的将士遵照当时的制度,没有及时开门。蓝玉觉得自己都到家门口了,还要等一个晚上,实在配不上自己的不世功勋。手臂一挥,派部下攻城,竟然把喜峰口攻下来了。

让班师回朝的将士们在家门口坐等一个晚上,确实有点不仁道,蓝玉手下的士兵们估计也是满腹牢骚,攻城时应该也是斗志昂扬的。但制度就是制度,由皇帝亲自制定,你这样不是打他的脸吗。

朱元璋知道后非常不爽,念在蓝玉刚立下大功,只是把原来的梁国公改成凉国公,希望蓝玉收敛一下,结果并没有什么用。

明史对蓝玉的死也做出了评价:治天下不可以无法,蓝宇等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几,又违制节谨度之道,骈首就僇,亦其自取焉尔!


桂西散人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没有什么冤不冤的。

在朱元璋需要蓝玉东征西讨的时候,即使蓝玉做的很多出格的事情,皇帝需要用他,没办法只能忍着,可是一旦天下太平了,蓝玉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蓝玉本行伍出身,言语粗鄙在所难免,但是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容否认的,绝对算的上是个天才,只要蓝玉挂帅出征,绝对不会让朱元璋失望的,不过朱元璋也没有亏待他蓝玉,荣华富贵尊贵至极,只不过蓝玉不知道居安思危,不知道伴君如伴虎,他的功劳越大,离死亡就越近,他太多次的触犯到了朱元璋的底线。如果有朱元璋在的时候,他蓝玉是不敢怎样,可是一旦朱元璋撒手人寰,继任者就很难驾驭住这头猛虎了,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朱元璋在蓝玉做完了他该做的事情以后,就让他去阎王那里给朱元璋打头阵了。


清史宴


蓝玉的死不存在冤死,也不是最有应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听过老师研究过蓝玉的死,其实蓝玉的死极其复杂。

第一 利用价值变小,权力越来越大,朱元璋的恐惧

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对明朝北边边境的压力已经大大减小,蓝玉、傅友德等大将的利用价值逐渐减小,然而他的在军队中的权力却越来越大,朱元璋为子孙后代考虑,即是蓝玉无品行上的毛病,也是难逃一死,权力的赋予者永远不想看到被赋予权力的人过于膨胀,自古便是。

第二 朱元璋封王守边疆的计划实施

这时的朱元璋以及封王子孙,戍守边疆,对于这批武将的利用价值就更加的小了,同时更重要的是,此时朱标刚刚去世,朱元璋看到孙子朱允炆驾驭这批老将的能力不足,朱元璋自然要为孙子斩除荆棘。

第三 为什么刀口选择在蓝玉身上

蓝玉与太子朱标关系密切,可以说黑历史的蓝玉(强奸元顺妃,强闯边关,卖官,封地胡作非为···)被朱标这个保护伞保护了起来,但是随着朱标,徐达,常遇春的去世,蓝玉的末日也就到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蓝玉也参与了老朱接班人的斗争,在斗争中他的所作所为似乎已经激怒了朱元璋。。

综上所述蓝玉之死,并不是冤死,而且政治的必然


抖动徐州


郑晓《异姓诸侯传》称:“蓝玉反,狱上,集群臣廷议。玉强辨,辗转攀染不肯服。詹徽叱玉吐实,无徒株连。玉大呼日:`徽即臣党。’遂并执徽。”可证蓝玉确无供词,且其二月八日被捕,第三天,即二月十日即被匆匆处斩。供词汇编而不载主犯口供,不能不是此爰书的一个致命弱点。 此案另一大疑点就在于蓝玉案约定叛乱的时间,《逆臣录》所收口供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却是相当贫乏。

景川侯曹震的儿子曹炳交待说: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七日晚上,听他父亲说等今年四五月间,我们预备下,“伺候作事业,务要成就。”时间说的很遥远,又没有具体情节。供得最多的是二月十五日皇帝往南郊举行亲耕籍田典礼这一天举事。羽林左卫指挥佥事马聚、戴成供称,正月十三日蓝玉告诉他们:已与各卫头目商量定了,到二月半劝农时下手。这些供词大多只提了这样一个日期。略提一些情节的有府军前卫千户单庆。蓝玉告诉他与本卫孙指挥、武指挥:“我想你府军前卫正守着午门、承天门、端门,如今等江北马军过来时,选着些好壮汉,安插在各门上守卫,外面多摆布些人马接应着,我里头看动静,好下手时,便都开门放进,这事无有不济。 首先,提供这个日期的,没有本次政变的关键人物。公、侯、都督这些核心骨干无有一句话说到政变的策划及行动日期。


如前所述,到二月七日即蓝玉被逮的前一天晚上,景川侯曹震还有所谓“四五月间做事业”的话。第二,稍微提供二月十五政变情节的,只是府军前卫的一些千户。那些同时听到这个安排的该卫孙指挥、武指挥却连口供都没有收录,其他指挥同知、指挥金事等高级将领的口供一概阙如,令人费解。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二月十五劝农日皇帝到南郊去这一天动手,是根本不可能的。 亲耕籍田是周天子实行的一种亲自耕田的礼仪,目的在奉祀宗庙,并寓劝农之意。元朝皇帝把它中断了。明初恢复这种礼制的动议在洪武元年十一月。当时礼官们考据了祭祀先农与亲耕籍田的经典指示与历代实行的情况,最后提出建议:“耕籍之日,皇帝躬祀先农,礼毕,躬耕籍田,以仲春择日行事。”这里说得很清楚,皇帝出宫去南郊祭祀先农(神农氏)并亲自:二犁耕田这个仪式,定在仲春,即二月,至于二月的哪一天,要临时“择日”。这大约与耕田这种礼仪对天气的要求更为严格有关。最好这一天风和日丽,而不要遭遇到狂风暴雨。当时制定历法推定天候的职责归钦天监。为了预测一个好日子,钦夭监不得不十分谨慎。较为聪明的办法,自然是作短期预测,过早的决定这个日子没有益处,也没有必要。但是,即使钦天监奏定了祭祀先农亲耕籍田的日期,朱元璋也未必一定亲自前往。


同时,朱元璋以亲身经验教导他的太子太孙,要“居安常怀警备,日夜时刻不敢怠慢,则身不被人所窥。”又说:“凡动止有占,乃临时之变,必在己精审。术士不预焉。且如将出何方,所乘马忽有疾,或当时饮食衣服旗帜甲杖有变,或匙著失,杯盘倾,所用违意,或烈风迅雷逆前而来,或飞禽走兽异态而至,此神之报也,国之福也。若已出在外,则群察左右,慎防而回。未出即止。恐好者乘此伪为,以无为有,以有为无,窒碍出入,宜加详审。”这时太子新亡,元璋身体虚弱,他不亲去南郊躬耕倒是可能性更大些。这样,蓝玉怎么会在一个月以前就知道二月十五这一天皇帝要亲去南郊?他又为什么一定要把这灭九族的勾当选在一个游移不定、虚无飘渺的日期呢? 因此,蓝玉案是完完全全的一个假案,不但牵连而死的一二万人是无辜的,就是蓝玉本人,也没有谋反的行动与策划。蓝玉案同胡惟庸案一样,都是元璋政局设计与应变中的一个步骤,一种需要,一种手段,是他所拨动的一着棋子。 (所以我认为是冤的) ”


李三万的三万里


蓝玉被朱元璋杀了,其实是罪有应得的。先说说蓝玉跟朱元璋的关系,蓝玉是太子妃的舅父,当时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是当太子的,这样算起来朱元璋跟蓝玉还是亲家,但是蓝玉最后落得一个剥皮填草的下场,尸体还被挂在蜀王府一直到明朝灭亡。

蓝玉到底是哪里得罪了朱元璋 ?最主要还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滥用职权为自己谋福利。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凡是贪污60两白银以上的官员都难逃一死。明代沿袭了历代传统,对盐把控得很紧,当时想要做盐买卖的话,就必须要有“盐引”,有了盐引利润就是很恐怖的,蓝玉利用自己的职权,让家人拿着他利用职权搞来的一万条盐引,去云南衙门直接换取,从而获得高额利润。朱元璋知道后十分生气,但是念在他是大功臣也没有追究到底,而只是将所有非法收入直接没收充公。

二,蓝玉部下将领朱元璋调不动。蓝玉西征回来没多久,四川西部的建昌又发生叛乱,朱元璋知道蓝玉去是最合适的选择,所以朱元璋任命蓝玉为西征大将军,那天晚上想要叫蓝玉单独过来商量一下,但是没脑子的蓝玉就带着他几个重要将领就去找朱元璋了。朱元璋只是想把出兵之策跟蓝玉讲,所以就叫那几个将领先出去,朱元璋挥挥手后那个将领不为所动,这下朱元璋懵逼了,看看了蓝玉,没想到蓝玉挥挥手那几个将领就出去了。这件事让朱元璋高度警惕了,自己身为皇帝居然连蓝玉的部下都不听调遣,这还得了,这就是朱元璋杀蓝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顶撞朱元璋,自以为是。西征回来的蓝玉受封加官进爵是很正常的,但是蓝玉只得到一个太子太傅,这下蓝玉就很不满了,蓝玉认为自己的功劳绝对比冯胜跟傅友德高,但是得到的官位却比他们两个低,蓝玉一个大老粗就直接说道:“上位取我回来,著我做太师,如今又著别人做了”,蓝玉毫不客气地顶撞朱元璋,身为皇帝被自己的手下这样顶撞自然气得牙痒痒了,所以朱元璋本来要封蓝玉为“梁国公”后来就改为“凉国公”。从此以后蓝玉每次上朝奏事,朱元璋都不愿意多听,就随便打发了。

自古以来都是伴君如伴虎,每个官员都是小心翼翼地护着自己的小命,然而蓝玉胆大妄为,自以为是,不断地顶撞朱元璋,蓝玉还以为自己一个人能够颠覆一个大明王朝。身为天子的朱元璋的威严自然不容侵犯,而蓝玉的床,碗筷,杯子都镶嵌都龙,而且房间都是九五之数,这已经是严重惹怒朱元璋。

蓝玉之所以会死得这么惨还是另一个原因的,朱元璋当时为了能够让朱允炆顺利的登上皇位,朱元璋大杀功臣宿将,而蓝玉恰恰就是朱允炆登位的眼中钉,肉中刺。


爱爱爱你爱爱爱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明太祖朱元璋盛怒之下,将蓝玉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甚广,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其中不乏公爵、侯爵、伯爵等军功重臣。“蓝玉案”是明初三大案之一,也是最令人意外的一案。因为在案发前,蓝玉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着力培养多年的中生代将领,在洪武二十六年已是当世第一名将。朱元璋为什么要亲手毁了自己一手培养的名将呢?下面杜少就来解析“蓝玉案”背后的真相。

一.洪武后期第一名将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作战极其勇猛,受到朱元璋的赏识。蓝玉第一次名扬三军是洪武五年,参加第二次北征漠北之战。此战朱元璋分兵三路,每路五万军队,力图横扫漠北,彻底解决北逃沙漠的残元势力。此战之前,中路军主帅魏国公徐达力排众议,选中蓝玉为前锋,当时军中颇有不满,认为蓝玉靠裙带关系获得了先锋之职。但是蓝玉此战表现极为出色,两次打败北元主帅王保保,树立了威信。

洪武十一年,蓝玉受封永昌侯,世袭罔替。十四年,追随付友德、联合沐英率军30万攻下云南。从此云南再也没有脱离过中华的版图。洪武二十一年,蓝玉以主帅身份率军十五万再次北征残元。此战,蓝玉率军冒着缺粮断水的风险,深入大漠,在捕鱼儿海附近一举击溃北元主力,俘获北元王爷、王子、妃嫔、公主、官属三千余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以及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并焚毁其甲仗蓄积无数。太祖朱元璋大喜,将蓝玉比作卫青、李靖。进封蓝玉为凉国公,徐达、常遇春等名将去世后,蓝玉俨然当世第一名将。

二.因功自满,被告谋反

朱元璋靠亲情打天下,尤其是淮泗子弟,这些开国功臣不是其义兄义弟就是其义子。而且,只有淮泗子弟才可称朱元璋为“上位”。而蓝玉在洪武中后期多次统军出征,在军中威望极高,也开始认义兄义子,引起了朱元璋的警觉。屡立大功的蓝玉也越发骄横,强占民田后,为非作歹。蓝玉北征捕鱼儿海大捷后,南下回师,夜间到达喜峰关,守关官吏因为是夜间没有开门,志得意满的蓝玉挥军毁关而入。这一点,本是可以当做谋反处理的,但是朱元璋听后只是很不愉快,本来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结果改成了“凉国公”。“梁”指的是古都开封,封号地位在西北“凉”之前,但封号的变更并未引起蓝玉的警觉,蓝玉在军中肆意晋升将校,培植自己的势力。洪武二十四年,蓝玉统兰州兵马西征结束后,进封太子太傅,而付友德、冯胜为太子太师。但是蓝玉却不满足,耻于居付、冯二人之下,到处宣扬:“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当太师吗?”朱元璋于是决定除去蓝玉。为什么此时蓝玉非要这个太师呢?这个下一节杜少自有分析。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狱词称蓝玉伙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蓝玉被抄家,灭三族。

三.蓝玉讨要“太师”背后隐藏的被杀的真实原因

首先,杜少要说,蓝玉谋反,并非冤枉,而是真的谋反。在“蓝玉案”之前的“胡惟庸”案,最初的罪名都不是谋反(谋反是后来加上的),而是“擅权坏法”。蓝玉案”的罪名就直接定为谋反,是很确凿的。但这个谋反不是谋划已久的,而是被逼的。洪武二十四年,“胡惟庸案”持续了近十年后,蓝玉的亲家叶昇被查出与胡惟庸曾经勾结,被杀。此时,刚刚西征回朝的蓝玉就发生了讨要“太师”事件。一个人的亲家被杀,自己应该怕被株连才对,蓝玉怎么还会嚣张的讨要太师呢?在蓝玉案中,多位蓝玉亲信都诏出了一个事实,就是蓝玉曾多次对他们说,害怕亲家叶昇供出蓝玉同前任丞相胡惟庸私下里有勾结。蓝玉曾对自己的母舅说:“我自从征西回来,见上位好生疑我,必是亲家靖宁侯招出我也是胡党,明日必是不保,到不如先下手做一场。”而蓝玉的侄子蓝田也在供词中提到:“叔父征进回还,因见亲家靖宁侯胡党事发,生怕连累。”所以蓝玉讨要太师,其实是试探朱元璋对自己到底放不放心,如果给了太师头衔,那么就是恩荣不减。但是很明显,朱元璋此时对蓝玉已经冷淡了。蓝玉于是起了自保之心,决定一旦有危险就发兵自保。

其次,蓝玉骄横不是一天两天了,朱元璋为什么要在洪武二十六年这个时间节点非要杀了蓝玉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死了。而蓝玉是太子朱标的亲信。前文已述,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的女儿常妃是太子朱标的正妃。朱标和蓝玉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呢?蓝玉曾经叮嘱朱标小心燕王朱棣,说朱棣不是人臣之相,只不过朱标没有在意。在洪武二十四年的叶昇案中,身为亲家的蓝玉没有被株连,很有可能就是太子朱标力保的结果。如果朱标不死,也许蓝玉还有活路。但是朱标死后,蓝玉另一个尴尬的身份就出现了。太子正妃常妃早死,吕妃转正成为了正妃,因此吕妃生的儿子朱允炆成了嫡子,被朱元璋准备立为皇太孙。但是,蓝玉的外甥女常妃还有一个儿子,是朱标第三子朱允熥。如果不除掉蓝玉,当时已经是武臣第一的蓝玉很有可能会帮助朱允熥争皇太孙位,因此,同一时间,太祖将常遇春系的将领都调离了京城。就算不争,未来的建文帝朱允炆恐怕也是驾驭不了蓝玉的,因为蓝玉还有另一个身份,蜀王的老丈人。这就决定了蓝玉未来的命运,必死无疑。讽刺的是,蓝玉被抄家处斩的当天,其女婿蜀王正好来南京朝拜朱元璋。朱元璋,是故意的吧。


杜少说历史


蓝玉案是洪武年间一次大案,他牵扯的人员多达1500多人。要说蓝玉的死我认为不冤,但是案件牵连的其他人就实在是太冤了。


蓝玉安徽人常遇春的小舅子,他早年跟随常遇春东征西战,因此军事才能深得常遇春真传善于骑兵奔袭。而他最初并不受朱元璋重用心情很压抑。

直到后来他的那些前辈都让朱元璋折腾光了,蓝玉才正式走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心。朱元璋决定派兵彻底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命蓝玉为大军的统帅,在捕鱼儿海彻底消灭了元朝有生力量,蓝玉一战成名。此役明军俘获元朝兵马数万、牛羊无数、还缴获了元朝传国玉玺及皇室成员若干。



捕鱼儿海战役是蓝玉的巅峰之作,从此他就开始走下坡路。

一、在凯旋归朝的路上他把元朝的太子妃给霸占了,这让朱元璋很不高兴,因为他的行为违反了当时朱元璋的名族政策。当年朱元璋为了稳定边疆实行非常平等的民族政策,鼓励游牧民族来内地定居。朱元璋念在他有功的份上也就没有追究。

二、还是在归朝的路上,或许是见到朱元璋没有办他就更加猖狂了,当大军走到喜峰口时因天色已晚城门关闭这时有人前去叫门,而蓝玉确派兵攻打喜峰口直接破城而入。蓝玉啊你是嫌命太长。

三、蓝玉在军权上也开始下手干预,他未经朱元璋允许就安排自己的亲信布置自己的官员,还在公众场合叫嚣闲朱元璋给的官太小“我不堪太师耶?”人要作死谁也拦不住啊。

最后朱元璋终的耐心终于被蓝玉消耗殆尽决定砍了他,罪名是意图谋反。就这样蓝玉案的序幕就此拉开。

总结来说蓝玉就是个粗人做事不过脑子,不懂人情世故,这是他性格的缺陷也是他悲剧的根源所在。蓝玉案为何杀了蓝玉之后还要在牵连那么多无辜之人呢?我认为还是因为朱元璋的“子孙计”,他怕孙子朱允炆压制不住这些功臣导致朝政不稳,所以才借此机会替他洗洗牌,所以这次案件又杀了15000多人。


钟二


史载:蓝玉,安徽凤阳府定远县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他身材魁梧,胆勇过人,有智谋。元末大乱,红巾军兴,起初,蓝玉投在常遇春麾下为将,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被常多次向朱元璋举荐。朱元璋见他剽悍过人,逢战皆捷,也很器重他。从此,蓝玉东征西讨,杀伐决断,积功从管军镇抚一路扶摇直上,后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正三品都指挥使)。

史载,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蓝玉随傅友德征伐蜀地,他率军攻克绵州(四川绵阳)。翌年,他跟随大将军徐达参加北伐,明朝大军兵出雁门关后,在乱山、土喇河等地连败元军。洪武七年(1374年),他独自率军攻占兴和,俘虏元朝国公贴里密赤等59名贵人,立下大功。洪武十二年(1379),蓝玉同西平侯沐英征讨西番(滇西、川西少数民族部落),决战时 , 他一马当先,生擒敌酋“瘿脖子”,歼敌无数,掳获甚多,次年班师回朝,功封永昌侯,食禄2500百石,子孙可袭其爵禄 。洪武十四年(1381),他以副将的身份随颍川侯傅友德讨伐云南,昆明一战,他生俘元平章政事达理麻,元梁王巴匝剌瓦尔密败逃后自尽身亡。

平云南归来,论功行赏,蓝玉功莫大焉,朱元璋下诏增禄500石,并册封其女为蜀王朱椿(元璋十一子)的侧妃,君臣结为姻亲。

不久,有人密告蓝玉与胡惟庸同谋倡乱谋逆,朱元璋念其功大,宽容不问。彼时,明朝的开国宿将已逐渐凋零,战功卓著的蓝玉更获太祖重用。洪武二十年(1387),他同宋国公冯胜一起北征辽东,在金山(辽宁开原)设计诱降了元朝名将纳哈出,从此,元朝的军事实力基本被摧毁殆尽。 不料,当时冯胜犯了“大罪”,大将军印被收回,太祖命蓝玉代行总兵官事。不久,在军中正式拜蓝玉为大将军,率大军驻防蓟州。

之后,元顺帝的孙子脱古思帖木儿登上“北元” 主位,不久就挥兵袭扰塞上。1388年4月,大将军蓝玉奉命率军讨伐北元主脱古思帖木儿,擒获其次子以及后、妃、公主等贵胄130多人,俘虏残元将、相、臣30余人,虏获男女70000余众。

太祖朱元璋闻讯大喜过望,将蓝玉比作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唐朝的卫国公李靖,并准备封其为梁国公。

不久,蓝玉差人进京献俘,有人揭发他曾经私自霸占元妃之事。元璋有些失望,他命人严厉斥责蓝玉道:“无理如此,岂大将军所为哉”!于是将原拟封梁国公改为“凉国公”,并记于铁券上。之后,蓝玉又率兵平定了复叛的西番羌酋和忠建、司南二宣抚司叛乱。之后又讨平了驻军四川的元降将月鲁帖木儿发起的叛乱。蓝玉能征善战,立功无数,于是渐生骄横之心。

史载,蓝玉这人素不好学,性格又有些刚愎自用,居功自傲,专恣横暴。《明实录》中说他私蓄奴婢多达数千人,又仗势霸占东昌大量民田。朝廷派御史前去查勘,他竟将其殴打驱逐,置王法于不顾。征北元归来,他私藏了大量的财宝,当其驮马队路过喜峰口关隘时,守官认为已是夜间,不能开关放行,须天明盘查清楚后,方可入关。蓝玉大怒,竟然命令士兵砸门毁关强行通过。

元璋得知后,召他诘问。蓝玉态度傲慢,始终沉默不语。之后,蓝玉西征回朝,以为自己居功至伟,无人能比,定会受朝廷重赏。后来他被封为太子太傅, 官位远不如傅友德、冯胜等人,他竟公开嫌弃官小, 还当场动怒,拂袖而去。

他私下里大发怨言道:“吾为何不能做太子太师”?后来,他发现自己每次上疏奏事,均被太祖驳回不纳,于是更加怀疑太祖已经猜忌自己了。他对心腹们说:“看来,皇帝佬儿真对我有疑心了。怎么办?咱不如抢先一步,举兵造反吧”!

史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2月,蓝玉暗中联络老部下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都督黄恪、侍郎傅友文、吏部尚书詹徽等,终日聚在一起暗室密谋,最终决定,乘太祖携百官外出“籍田”之时,发兵挟持太祖、百官,再相机自立。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侦知后马上告发上去。太祖异常震怒,当即命锦衣卫逮捕蓝玉等人。经三法司严审,谋逆之举属实。

最后判决如下:蓝玉被凌迟处死,夷其三族 。之后,有司顺藤摸瓜,穷治其党羽,被蓝玉谋反案牵连处死的有:一国公(开国公常升)、十三位列侯(除前列的鹤庆侯张翼等四人外,还有会宁侯张温、沈阳侯察罕、宣宁侯曹泰、怀远侯曹兴、西凉候濮玙、东平侯韩勋、全宁候孙恪等人 )、二伯(东莞伯何荣、徽先伯桑敬)。史载,太祖后来又严追其同谋,被蓝玉案辗转诛连而遭处死者竟多达两万余人。

朱元璋斩草除根,大开杀戒后还意犹未尽的颁布了《逆臣录》,向天下公布蓝玉大逆不道的诸项罪状。直到当年9月,他才正式宣告“自今胡党、蓝党,除已捕在官者外,其余一概不究”。历时十余年的“胡惟庸、蓝玉之案” 方告结束。

朱元璋煞费苦心为子孙“削棘”,经过胡、蓝二场大狱,几乎使为建立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们被屠戮殆尽 ,“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无辜受牵连被诛杀甚至自尽者更多到难以计数。之后,大明庙堂为之一空,功臣的血泪汇聚成河。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功高震主的蓝玉即便真的造反,也是被逼反,以他张扬外露、桀骜不驯的个性,以及赏无可赏的大功, 无论他怎样做都会犯太祖大忌 ,即便象徐达、汤和那样清心寡欲、低调隐忍、不贪恋权位、富贵, 最终也难逃“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的“功狗”宿命。

朱元璋大杀功臣,虽然有利于专制皇权的高度集中,似乎也有利于政令的统一推行和畅通无阻,短期内也有利于天下统一;但他对各种人才的无情摧残和严厉压制,造成了明初军政人才的极度短缺;而且,他处心积虑的为子孙铲除一切障碍,却严重地钳制了广大官民,尤其是制约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才能,从而极大地阻碍了明朝人文科学的发展和繁荣,所导致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综上所述,蓝玉之死,看似理所当然,其实另有玄机 :造反和被“逼”反只一字之差,含义和结果却差之千里 。所以说,他的死看似证据确凿,罪有应得,其实内因还是很值得玩味,颇有冤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