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皇帝死後,子孫卻將一國寶拿去典當換錢,差點被日本奪走

不管是古時候還是現代,富戶人家就算沒落了,他們曾經積攢的寶貝也足夠他們應付一陣子,如果他們能改掉大手大腳、奢華鋪張的生活習慣,沒準還能用一輩子。因為富戶家的寶貝,多半價值不菲,對於貧民來說能有一件都相當不得了。

皇帝死後,子孫卻將一國寶拿去典當換錢,差點被日本奪走

但是,那些自來奢華慣了了的富家子弟,特別是皇室後人來說,要改掉這樣的生活習慣恐怕不容易,所以,一些人就把祖先攢下的家當拿去賣了換銀子。其中,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就是一個。

清朝衰敗後,清帝按照袁世凱給的條件退了位,但是他們依然可以留在紫禁城中,民國政府每年也會撥些款給他們當生活費用,等於把這些皇室後裔養了起來,但是,民國政府撥的這些款項,根本無法滿足清帝他們的日常用度。

皇帝死後,子孫卻將一國寶拿去典當換錢,差點被日本奪走

雖已沒落,這些人仍然改不了奢華浪費的生活習慣,所以他們只能拿家裡珍藏的寶貝去當。其中有一件乾隆年間的寶貝,也被溥儀變賣了,那就是耗費巨資製作的金編鐘。

關於金編鐘的來歷,是這樣的。它是乾隆年間所鑄的黃金編鐘,總共花費了一萬一千四百多兩黃金製作而成,金編鐘背後都鑄有“乾隆五十五年造”的字樣,編鐘上的雕刻十分輝煌,有代表皇家的蟠龍躍然其上,十分地尊貴。

皇帝死後,子孫卻將一國寶拿去典當換錢,差點被日本奪走

乾隆年間時,清朝的經濟達到鼎盛,因此,在乾隆八十大壽的時候,他辦了一場盛大的萬壽慶典,並且效仿爺爺康熙帝,用黃金打造了一套金編鐘作為自己的生日禮物。

這份金編鐘,比康熙帝的那套更大,耗費的材料也更多,堪稱歷史之最。但是,在清朝沒落之後,溥儀為了維持昔日奢糜的生活,竟然把這套金編鐘拿去典當。憑著這套金編鐘的價值,許多人都在盯著它,包括民國政府和國外勢力。

皇帝死後,子孫卻將一國寶拿去典當換錢,差點被日本奪走

為了保住這一國寶,銀行的壓力非常大,一直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後來,金編鐘在北京鹽業銀行的消息還是傳了出去,日本人得到消息後,立刻逼迫銀行交出金編鐘。

一直對這件寶貝盡心盡力保護的銀行負責人陳亦侯深感責任重大,於是想盡辦法要把金編鐘藏起來,他甚至有想過,要把金編鐘融化,當成普通的金子就好收藏,但是這樣的話,這套金編鐘就失去了它的藝術價值。

皇帝死後,子孫卻將一國寶拿去典當換錢,差點被日本奪走

最後,陳亦侯找了個民族企業家胡忠文和他一起,找了個隱秘的地方把這套珍貴的金編鐘藏了起來。為了藏好這套國寶,他們費盡了心思,把它們運到儲蓄會大樓地下室的一個小倉庫裡,又弄了一大堆煤把倉庫堵起來,才最終保住了這個國寶。後來,這套金編鐘被送進了故宮。

皇帝死後,子孫卻將一國寶拿去典當換錢,差點被日本奪走

要不是有這些熱心的愛國人士,這些珍貴的文物不知道會流落到哪裡,那麼後人想要看看前人的智慧也沒辦法了。末世皇帝變賣的其他珍貴文物,有許多流落在海外,實在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