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将领,一开始不被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

不才讲史



《特赦1959》中的女护士梁冬芳让人感觉很突兀,很没必要,但是却引出了杜聿明的一段经历。杜聿明在得知梁冬芳的身世后,之后私下对人说,正是他在围剿鄂豫皖苏区时从红军的侧翼穿插迂回,击败了红军,没想到造成了很多梁冬芳这样的孤儿,但他却用这些人的鲜血换来了他自己发迹的开端,从此后收到徐庭瑶的重用,开始飞黄腾达。

作为黄埔一期生,杜聿明在学校期间并不起眼,和同期的胡宗南,黄维等人相比,他并不受重视,就更不用说像陈赓这种风云人物了。所以,陈赓到功德林看望他们的时候,杜聿明坦陈他和陈赓虽然是同期的黄埔同学,但是并不熟悉。

到抗战开始的时候,杜聿明级别在黄埔一期的同学中并不算很高。当时胡宗南已经是坐镇西北的西北王了,黄维也已经是十八军军长,成为土木系大将,就连陈赓在红军中,改编后也是旅长,王耀武是师长,宋希濂是师长,孙元良是师长,桂永清已经是教导总队总队长,实际上相当于军长,而杜聿明还只是装甲兵团团长。


到率军入缅作战时,原定的远征军总指挥为宋希濂,同样是杜聿明的黄埔一期同学。然而后来临时变化,改为罗卓英担任总指挥,杜聿明只是副总指挥兼第五军军长。不过,这之后杜聿明的晋升就比较快了,到抗战结束时,杜聿明和宋希濂的职务级别已经相当了,虽然和王耀武这种三期学弟相比有差距,但是也已经是中将了,也能够独当方面了。

但是杜聿明的资历仍然在国军中显得太浅了,所以他在东北的时候,只担任保安司令长官,而在他头上另外放了一个熊式辉当婆婆。而且,在他生病期间,因为他抗命,国军统帅部一度有过换将的意图,而这个接替的人就是后来在锦州被俘的范汉杰。杜聿明另外举荐郑洞国代替他指挥,范汉杰才没去东北。

杜聿明从东北被撤换下来后,陈诚去接替他,但陈诚一到东北,就改组了机构,改为东北行营,党政军都由陈诚完全负责,这和杜聿明在东北时的待遇就差得远了。一直到陈诚在东北大败,死乞白赖的请辞,才派了卫立煌,到何应钦上台后,杜聿明才又被派到了淮海战场辅佐刘峙的仍然不是他自己独当方面。


到淮海战役的时候,他实际负责军事筹划和指挥,但是却不是完全负责,在他头上又是安排了一个刘峙,发布命令也是用刘峙的名义。不过,这时候杜聿明和宋希濂的地位终于相当了,国军统帅部确定由刘峙坐镇徐州后,准备给他找个实际负责军事指挥的副手,两个主要人选,一个是杜聿明,另一个就是宋希濂。

在被俘后到功德林聚会时,如果以被俘时的职务来算,杜聿明也不能全是最高的,而是王耀武。因为王耀武是独立负责一个战区,在山东基本上就是他说了算,而杜聿明的角色始终只是救火队员。如果以剿总副总司令来说,那么被俘的国军将领中,宋希濂,黄维和廖耀湘被俘时都带着剿总副总司令的兼职。以指挥两个兵团以上的部队来说,范汉杰在锦州的权限就在第六兵团之上,所以他才敢和卫立煌叫板抗衡。

但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常公觉得信得过的具备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的人,其实又只有杜聿明一个人。比如宋希濂,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放弃了,而且宋希濂解放战争时期基本上没有参加,缺乏对解放军作战的经验,其他人似乎也没有表现出比杜聿明更强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加上何应钦和顾祝同加持,杜聿明就成了三大战役时期国军唯一的救火队员。


萧武



一开始不被看好(默默无闻),后来一鸣惊人的将军,我立刻想到的就是战神粟裕。


粟裕是个老革命,1927年就加入了共产党,同年参加了南昌起义,次年又参加了湘南起义,之后又参加井冈山革命斗争、转战赣南、闽西,以及第一次到第一次反围剿。粟裕是一位经受住考验的优秀将领,也因为战功,相继出任过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在1935年1月的谭家桥战斗失利后,粟裕仅率500余人突破敌人防线,再在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挺进到敌人实力雄厚的浙南地区坚持打了四年游击。抗战爆发后,才加入到新四军序列。



粟裕在抗战期间沉重打击过日寇,指挥过很多有名的战役,例如“七保三仓”,“五保丰利”,车桥战役,南坎战役,以及抗战胜利后的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但相较于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粟裕在抗战时期的表现不算出彩,与彭德怀、林彪、罗荣桓等元帅级别的将领相比,不管是成绩还是资历都被甩开一大截。


解放战争爆发后,才迎来粟裕时代。内战才拉开序幕,粟裕就纵横驰骋在华东大地,历时45天,消灭了国民党军5万3千人,这个歼敌数字是国民党军在华东地区进攻人数的五分之二。而这一仗不但把敌人打蒙了,也让粟裕开始名扬天下。


在华东这个主战场,粟裕先后指挥过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其中的孟良崮战役更是神来之笔,颇有虎口拔牙的意思,打破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粟裕又先后指挥过沙土集战役、开封战役、睢杞战役、兖州战役和济南战役等,使得山东全境基本解放,为之后顺利进行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而淮海战役更是粟裕的神来之笔,歼敌44万,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



淮海战役过后,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可见粟裕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55年授衔时,粟裕凭战功评为了大将军衔。


当然也有人为粟裕评不上元帅叫屈,其实粟裕在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职位都不算高,贡献也没有其他人大。在红军时期,粟裕也仅仅做到了红七军团参谋长的职务;在抗战期间,粟裕也只是做到了新四军的一师师长而已;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大野战军中,粟裕也不是主要领导人,即便当时代理华野司令和代理政委,这个“代”字就有千差万别的差距。


元帅的考量,基本都是“老总”的级别。而粟裕在当时的资历,还是各个时期各个队伍的职务,粟裕都有所欠缺,但也因为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的出彩表现,所以才把大将之首的位置安排给了粟裕,也算是实至名归。



对此,你觉得粟裕是一鸣惊人的将军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粟裕大将就是如此。他一开始不被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共和国的第一大将。

他在解放战争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并不被人所看好。特别是他并没有参加长征,而是留在南方打游击,这对他日后的发展不是很有利。

土地革命期间,相较于天才将领、被誉为“黄埔之鹰”的林总,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博得众多关注,连毛主席都特别看重他。而我们的粟裕呢,不好意思,没多少人在意。他混迹于众多的红军将领中,不为世人所知。

抗战时期,粟裕并没有在八路军部队工作,而是在新四军工作,远离军委总部。他先后担任新四军中担任副支队长、师长等职务。相比八路军和军委总部在在一起,留在新四军工作的粟裕,显然有点落寞。

粟裕在新四军工作期间,多次率部与日伪军激战,在江南地区指挥过不少战役,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战果,但影响力明显不如八路军将领所指挥的战役。这当然不是粟裕能力不行,而是新四军本来就不如八路军受关注,八路军将领打了个什么仗,立刻就会引起轰动,但是新四军将领打了个什么仗,其实没多少人关注。

尽管如此,这个在江南一带进行低调抗战的粟裕,却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打出了威名。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在鲁南战役中歼灭国军五大主力部队之首的整编74师。在济南战役中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他率华东野战军参与淮海战役,在整个淮海战役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因为这样的赫赫战功,粟裕成为新中国第一大将。那个一直默默无闻,不怎么被看好的他,在战争中表现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华,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优秀、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袁卫宇


一个14岁的小孩,偷偷离家跑来参加红军游击队,却被拒绝,最后好说歹说才勉强加入了队伍。而在数年后,正是这个险些与红军无缘的小孩,在抗日战场上率部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名震华夏。他就是开国上将陈锡联将军。

陈锡联是湖北红安人,父亲早亡,自幼随母亲四处乞讨为生,14岁时趁夜里母亲睡熟,偷偷跑到邻村去参加红军游击队,游击队的领导看他年龄太小,个子又矮,就不想要他,但经不住陈锡联软磨硬泡,这才勉强让他留了下来。


这位游击队的领导当时一定不知道,险些被他拒绝的这个穷小子,后来竟成为我军一名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

参加红军后,陈锡联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他作战勇敢,善打硬仗,被人称为“小钢炮”,曾多次身负重伤,与死神几次擦肩而过,并逐渐担任了领导职务,抗战前是红4军10师师长。

抗战爆发后,陈锡联被任命为129师769团团长,在师长刘伯承的带领下,作为先遣团首先奔赴抗日前线。到达东冶后,刘伯承要离开部队去参加会议,临行前,他对23岁的陈锡联叮嘱到“这是我们师首次与日军接触,你独自指挥部队,一定要慎重,首战必须要打好打响”。


师长的嘱托,陈锡联牢牢的记在心里。他率领769团在代县临近战场时,低空飞来飞去的日本军机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调查,在附近的阳明堡镇外果真有日军机场,陈锡联亲自带人化妆前往侦查,摸清了机场的情况,他下决心打掉这个日军机场,给日军一个沉重的打击。

回来后,陈锡联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以一个营袭击机场炸毁飞机,另两个营负责组阻援。他满怀信心的对战士们说“这是我们团第一次与鬼子交火,又是打从来没打过的飞机,我们一定要用勇敢加智慧,战胜敌人的飞机大炮”。


入夜后,769团3营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日军机场外,突然向机场发起攻击,战士们猛打猛冲,一边同守敌交火,一边炸掉飞机。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肉搏战,3营指战员歼灭了100多名日军,炸毁24架飞机,顺利撤出战斗,但23岁的3营营长赵崇德不幸壮烈牺牲。

24架飞机,这在当时是一支不小的空军力量,陈锡联指挥这次漂亮的夜袭战的胜利,震动了全国,极大的鼓舞了抗日军民的信心。

战后,正在忻口前线指挥作战的国军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诚恳的说“阳明堡打掉敌人24架飞机,是战争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我代表在忻口正面作战的将士对八路军表示感谢,感谢”!

陈锡联没有辜负刘伯承师长的重托,为129师在抗日战场拿下首胜。他从一个被人勉强接受的小兵,逐渐成为我军一名优秀将领,更是凭着阳明堡一战声名鹊起,最终众望所归被授予开国上将,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其实这些人有很多,就说一个大家都了解的人吧。

林彪:林彪作为黄埔四期生,因为外形瘦弱,性格腼腆,沉默寡言而不被蒋介石等高层重用。

长征期间:1932年3月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成为红一方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连战连捷的林彪开始引起蒋介石的注意,蒋介石对部下说:“黄埔四期的捣蛋鬼最多!我要特别提醒在座的诸位,要重视那个林彪,不要以为他在黄埔不显山,不露水的。此人胸有丘壑,是当代韩信,这几年交战,更让我有这样的感觉。”
抗日战争:1937年9月25日与聂荣臻指挥所部设伏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各种枪1000余支(挺)、军马50余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取得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出击作战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当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南京时,蒋介石悻悻的说:“可惜,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却折了一员大将。” 明确为林彪不能为自己所用感到惋

解放战争:1949年9月指挥辽西会战,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并使东北部队由出关时的13万余人发展到100余万人;同年11月,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同时在解放南方大片区域中同样战果辉煌。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对那些主张固守沈阳、长春的将领们这样说; “还有一个人未到,花名册里是没有这个人的,但这些年来却又分明同大家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林彪。我要表扬他,他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因为他把他的学长和教官都打败了。我这个校长失职啊,在黄埔对他关心不够,以致他投奔了共产党。我对在座诸位很关心,但是你们却让我非常失望,我很痛心。”

可见蒋介石对林彪的评价多高了。


邪哥


我想起了不被蒋介石看好的徐向前元帅。

说起黄埔军校,很多人知道它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军事人才,极大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革命进程,他们之中的有些人还在校学习期间就已经声名鹊起,引人瞩目,比如有“黄埔三杰”之称的蒋先云、陈赓、贺衷寒。

蒋先云、陈赓都是极为耀眼的人物,在黄埔一期生中是最优秀的学生,在校期间便深得蒋介石的青睐器重,一直想要收为己有。

但还有一些优秀的军事人才,他们并非一开始就璀璨夺目,而是低调内敛,毫无引人注目,甚至被人看低,后来却一鸣惊人。这一类将领的典型代表,就是徐向前元帅。

徐向前元帅于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因为他太低调太内敛,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位十大元帅竟是黄埔一期毕业生。

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对一期生十分重视,他曾亲自逐个接见学生。这些学生为了引起校长注意,无不卖命表现。


有一次,蒋介石接见了徐向前,由于徐向前一直默默无闻,加上性格低调,为人内敛,不爱张扬,所在在蒋介石面前表现地有点“闷”,基本上是蒋介石问一句,他答一句,没有多余的废话,也没有刻意讨好和拍马。

经过这次短暂的会面,蒋介石认定这个徐向前是个闷葫芦,很木讷,没什么文韬武略,将来不会有什么大成就,所以在他刻意拉拢培养的名单中,从来就没有徐向前的名字。

但让蒋介石大跌眼镜的是,最早打出名堂,让他吃到苦头的黄埔学生就是徐向前。

徐向前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很快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红军时期,徐向前是国共两军黄埔生中第一个当上方面军军事主官的,30岁就成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并且在红军战史上第一次指挥消灭国民党一个整师。


十大元帅中,徐向前最擅长以少胜多,以寡敌众,他一生指挥的战役几乎都是以弱胜强。红军时期,徐向前指挥的川陕反六路围攻,作战近10个月,以红军8万对川军20万,歼敌近10万人,是红军取得的最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指挥着最弱的军队解放了整个山西,打赢了最艰难的太原攻坚战。

徐向前的表现让蒋介石后悔不迭,推荐甚至派人到徐向前老家探望徐的父亲,试图拉拢这位军事奇才为自己所用,但却没有得逞,他始终没有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像这样的将军,外国的虽然不是很清楚,但中国历史上还是有好多的。我列举三个大伙比较熟悉的。

1.韩信

韩信起初就只是一介平民,平常也没什么事做,连吃饭都是别人接济的,相当于无所事事,混吃混喝的那种。虽然也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不知如何施展。

后来秦末乱世,烽火连天,韩信去投奔项羽,但没有受到重用,还经常遭受嘲讽。后来又去投奔刘邦,经萧何举荐,刘邦任用韩信为大将军。


虽然韩信做了大将军,但在刘邦的军中,韩信并不受欢迎,好多跟随刘邦多年的老部下不服气,凭什么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来做大将军,还要听他的号令。

当然了,最后韩信也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慢慢地开始发挥他的军事才能。明修栈道暗渡成仓出汉中、背水一战破敌军、四面楚歌败项羽、垓下之围结束战争。帮助刘邦得了天下。


韩信因为用兵如神,而被后人称为“兵仙”。


2.关羽

刘关张三兄弟结义后,前去会盟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国贼董卓,但因身份低微,不怎么受欢迎。后来华雄叫阵,连斩十八路诸侯多员大将,吓得十八路诸侯无人敢出战,只得龟缩在城里。

后来关羽主动请缨战华雄,自报了自己马弓手的职位,被十八路诸侯一顿耻笑和羞辱,还说让关羽这个马弓手出战,丢了各诸侯的颜面。




最后关羽温酒斩华雄,砍了华雄的头,扔到十八路诸侯面前,让人刮目相看,从此名声远扬,天下人人皆知。



3.吕蒙

吴下阿蒙的故事大伙都知道,讲的就是三国东吴吕蒙的事。吕蒙起初只是一介武夫,在东吴孙权麾下就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将军,没有文化学识。

在东吴跟其他将军比起来,就是很不起眼的一个。后来孙权劝他多读书,多学点知识,吕蒙也就勤奋学习,果然没有辜负孙权的厚望,懂兵法、会用计谋。

最后吕蒙在东吴众将中突起,成为东吴的大都督,统领东吴所有兵马,夺得荆州,斩杀关羽,名震天下。


南影小生


其实历史上这样的猛将非常多,我这里给大家列举三位,绝对是一开始不看好,后来一鸣惊人的典范。

01韩信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哥们儿刚出场的时候,就告诉大家,我要做大将军。结果项羽听到以后,哈哈大笑,给他安排了一个执戟郎的职位。这是什么情况?执戟郎其实指的就是站在项羽帐外,给项羽拿兵器的小伙计。

这个出场方式未免有些太高端,韩信一时间接受不了。身边一同来投军的兄弟们个个都在嘲笑韩信,将军没当上,连出征立功的机会都没有了,还不如做一个小兵。

身心俱疲的韩信,受不了在项羽军营中整日被嘲笑的日子,所以就投奔了刘邦。在投奔刘邦以后,韩信依旧不受待见。

到了刘邦这里,韩信扬言要做大将军,樊哙差点把他的脑袋给拧下来,最后高层们研究了一番以后,让韩信去管粮仓好了。

这又是什么情况?韩信无奈之下只好去管粮仓,其实他已经失去了信心,好在这个时候萧何找到了韩信。

萧何听了韩信吹了一番牛逼后,深受感动,认为这种人就算没有真本事,光靠吹牛逼的功夫,也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所以萧何就向刘邦推荐了韩信。

我们都知道,刘邦最初是不信任韩信的,逼得韩信月下逃跑。是萧何在夜黑风高之下,从黑暗中将韩信给捞回来的。

被捞回来的韩信,还是嚷嚷着要做大将军。已经绝望的刘邦索性就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了韩信,刘邦的心态是,反正也逃不出去了,活马当成死马医算了。

结果韩信上台以后,战必胜攻必克,给刘邦带来了一系列的惊喜。萧何这个时候翘着二郎腿,一脸不屑地俯视着那些不看好韩信的人:还不快来拍我的马屁!

02刘秀最开始也是不被看好。

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起兵之前,是出了名的老实人。而且刘秀一边读书,一边种田,鬼能想到这位读书耕田的农夫,将来能够成为帝国皇帝呢?

刘秀起家其实要多亏自己的大哥刘演。当年刘演率先起兵,他本身就是地方上的豪强,有一身的本领,刘秀是跟着他大哥后面混的角色。

这个时候的刘秀就不被大家看好,因为刘秀算得上是一位儒将,压根就没有打过仗,而且乍一看,还是一个文弱书生。

就连大哥刘演都觉得刘秀不适合打仗,但是搞搞后勤工作还是一把好手,毕竟是读书写字的人,这方面是他拿手的地方。

结果刘演在更始帝刘玄的陷害之下,被诱杀。刘秀作为刘演的弟弟,本应该也会受到株连,但是神奇的是,刘秀不仅没有被诛杀,反而得到了晋升,甚至做到了大司马的位置。

这可是刘演当年的位置,那么刘秀是怎么办到的呢?史书上记载说刘秀得知刘演被杀以后,不仅面不改色,丝毫没有伤心之色,反而亲自跑到更始帝刘玄面前请死,这才得到了刘玄的信任。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刘演的死跟刘秀有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这个时候刘秀便开始了自己开挂的人生。

谁也想不到一个文弱书生,打起仗来居然如此勇猛,不管是昆阳之战中对决王莽大军,还是征讨河北时与王郎的搏杀,刘秀都展现出了他天才的指挥能力。

结果刘秀推翻了刘玄的统治,建立了东汉王朝,成为了历史上少见的英明皇帝。不过为什么他如此完美,却不能堪称千古一帝呢?这件事史学家们一直不愿提及,世上哪有完美之人呢?

03东吴大将陆逊,堪称逆袭典范。

关二爷为啥被东吴给害了呢?主要原因就出在陆逊身上。当时孙权和吕蒙在一起商量着该如何对付关羽,这个时候他们想到了任用陆逊为大都督的事情。

陆逊一直都是以文弱书生的形象出现在大众心目中,虽然当时他已经带兵打仗十年之久,但是陆逊的名气一直都不响亮。

关羽听说吕蒙生病了,让陆逊前来顶替,于是就哈哈大笑了起来。而且陆逊还写了各种谄媚的信给关羽,表示自己的仰慕之情,顺便还给关羽释放了一个信号:我是个没什么用处的人,关将军尽管去北伐好了。

关羽果然是被这个没用的陆逊给欺骗了,所以他带走了荆州所有的精锐人马,直奔樊城而去。

可就在关羽和曹军大战的时候,吕蒙带着一大帮人偷偷把荆州给夺走了。不得不说陆逊在这一战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但是这件事并没有改变大家对陆逊的看法,东吴老臣们都拒绝任用陆逊执掌军权。结果刘备杀来的时候,东吴是节节败退,无奈之下,孙权只好启用陆逊,做最后一次拼搏。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陆逊带着东吴的人马,将刘备杀了个片甲不留。要不是曹魏南下的话,陆逊极有可能一股脑儿地把蜀汉帝国给灭了。这样的一鸣惊人,使得陆逊后期长期担任东吴帝国的丞相,出将入相,果然是不一般的人物。


江湖小晓生


优秀的将领,在解放军中就像裤袋里的锥子,只要你有能力,很快就能露出来。典型例子是粟裕、韩先楚、丁伟等将领,因为作战勇敢有勇有谋,在军中有很好任用,发挥了最大潜能,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提前几年实现了。

那么,我们在国民党军队中,能不能找到一个优秀却不被重用的将领呢?

还真能!这个人,就是黄百韬。

现在的人,一说起黄百韬,就能说他是淮海战役中第一个被围歼的国军兵团司令,却很少人知道,黄百韬在国军中从备受歧视排挤,到平步青云众星拱月。

抛开党派成见,黄百韬真的最好的军人,没有之一。

黄百韬是军阀中的老油条了。黄百韬一开始参加军队,就当了直系军阀江苏督军李纯的传令兵。黄百韬获得李纯青睐赏识,还娶了李纯的贴身婢女当老婆。李纯失败后,黄百韬投入了奉系军阀张宗昌的怀抱。到第二次北伐时,黄百韬随徐源泉投靠蒋军,当了师长。

按理说,中原大战前当师长,将来应该前途不错的。但是,黄百韬不行,因为黄埔毕业、浙江人、亲戚中有大官,这些条件黄百韬一个都没有。很快,黄百韬就进入陆军大学第三期学习,成了光杆司令。

国民党的陆军大学,其实是培养嫡系的地方,从这里毕业的人,最差也能在军政部等部门当一个高参,黄百韬的陆大同学郭汝瑰就是这样。可是,黄百韬不行,黄百韬想要亲自带兵,想要成为一方诸侯。

在何应钦的推荐下,黄百韬成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参谋长,到这里,黄百韬总算是有自己的后台了。也是在第三战区参谋长的位置上,黄百韬参与策划并组织了围剿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与共产党结下了血海深仇。新四军的血,染红了黄百韬的顶戴。

按理说,战区参谋长,凌驾在战区内各个集团军之上,如果下放部队,最起码能做一个集团军司令,可是黄百韬不行,黄百韬下部队,只能做一个军长,而且是第三战区最差的一个军25军。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黄百韬的仕途有多么不顺遂,黄百韬这样的杂牌,在国军中被排挤多严重。

黄百韬1944年才当上25军军长,可是通过短短一两年的时间,25军就从最烂最差的杂牌军,成了华东国军中战斗力较强的军队。传统的国军,最怕夜战和近战,可是黄百韬的25军,却最擅长夜战近战,长途奔袭也毫无问题。日本投降后,黄百韬所部换上了一水的日式装备,战斗力再次大大提升。

换装日式装备,代表黄百韬的25军已经成了半嫡系,装备水平在国军中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利用美国援助,国军建立了39个美械师,就是13个美械军,同时另一部分军队也建立了半美械装备,大约是四个半军。戴笠留下的18个总队的交通警察部队也是美械装备。最悲催的国军,连日本装备都配不齐,只能继续使用别的部队淘汰下来的中正式或者老套筒。

黄百韬深知,想要混出头,必须拿实打实的军功出来。可是,解放战争第一仗就吃了一点小亏。这点小亏比起王铁汉整编49军(东北军)和李天霞整编83军,已经算是大胜了。从此,国军中开始流传着“黄百韬是粟裕克星”的说法。

黄百韬25师在华东战场,没机会当张灵甫那样的急先锋,自然也不会被优先歼灭。不过,黄百韬因为善于长途奔袭,成了国军中难得的不坑队友的部队。张灵甫临死前告黑状,差点要了黄百韬的命,从此黄百韬打仗更加卖力了。

孟良崮战役后不久,华野七月分兵,进入了低谷期。黄百韬在南麻临朐两次战役中先后救了李弥第八师和胡琏第11师,逐渐成了山东战场的绝对主力。蒋介石发现,这个差点被枪毙的杂牌军军长,居然这么能打。当华野主力离开山东战场后,黄百韬的25师和黄国梁的64军在胶东发动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大扫荡,内线作战的华野山东兵团差点被他们连根拔起。

此时的中原战场,爆发了豫东战役,胡琏、欧寿年、邱清泉等兵团驰援开封,欧寿年被围困。当时的国军兵团,还大都只是两个整编师的小兵团,解放军胃口越来越好,国军打算成立三个甚至四个整编师的大兵团。当时国军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谁能救了欧寿年兵团,欧寿年兵团的72师和75师就并入谁的兵团!

胡琏背后有陈诚、邱清泉背后有何应钦、黄百韬背后有顾祝同,黄百韬背景最差,打仗也最卖力。距离睢县杞县最远的黄百韬25师只是加入了一个快速纵队就敢往华野的包围圈里面冲,一块都被包围了。

可就是这次,注定了黄百韬能一鸣惊人,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战斗中,黄百韬亲自登上坦克,对解放军发起反击,多次夺回阵地。解放军原本最擅长的夜战和近战,在黄百韬身上又施展不开。随着胡琏和邱清泉在外围越来越近,华野只好撤围而走。

黄百韬就这样救下了整编72师,以日械三流部队的实力,打出了五大主力的战绩。后来72师也如约加入黄百韬兵团。

因为黄百韬在豫东战役中的特殊贡献,蒋介石不仅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还给了一个17号觐见令牌。在国军将领中,从备受排挤到众星捧月,黄百韬是蝎子尾巴——独一份!

树大招风,黄百韬也因为豫东战役成了华野战将台上的第一号人物。

令人郁闷的是,黄百韬战死后,蒋政府十分贴心的送上了巨额抚恤金——10万金圆券,可以买到半斤粮食,不够家里一顿饭吃的。

黄百韬是最好的将领,只是这死的太不值了!


历史知事


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他最开始只是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命令手下小心看好烽火台,但不允许出战,看到匈奴人来了赶紧躲回城里,有胆敢出战者,直接斩杀。于是匈奴人每次来袭,都无功而返,这样过了好多年,赵军也没什么损失。于是匈奴人,赵军都认为李牧是个胆小怯战的人,赵王也很生气,就派人取代了李牧。

之后到来的将领,一改李牧龟缩防守的模式,每次匈奴来袭都主动迎敌,结果赵军不是匈奴的对手,损失惨重。赵王一看还是换回李牧吧,至少没有损失,于是命令李牧回到前线。但是李牧推脱有病拒不赴任,赵王只好亲自去请李牧。李牧看到赵王来了,也说了实话,如果大王一定要我回去,那就一切按我的办法来。赵王同意了李牧的要求。

于是李牧再次回到边关,一切照旧,还是匈奴来了就躲进城。这样又过了几年,匈奴已经完全不把李牧当回事了,而边境的赵军好吃好喝还有赏赐,就是没仗打,都主动要求和匈奴决战,士气十分高昂。李牧等的就是这个时机,于是抓紧备战,每天训练士卒,储备物资。

到一切准备就绪,李牧派人在边境上大批量的放牧,吸引匈奴人来掠夺。果然,匈奴听到消息先派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假装抵御失败,这下匈奴彻底放心了,于是大队人马入侵掠夺。李牧早就设下包围圈,埋伏了大量精兵,匈奴根本没想到李牧会埋伏他们,结果被打的大败,损失了十多万人马。这一仗之后,匈奴十多年不敢入侵赵境,李牧也因此一战成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