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历史上的大名府为什么那么出名?为何如今却沦为一个县城?

MoMaek32004723


大名府的兴起与衰落均与北宋息息相关,因契丹的崛起和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大名府的战略地位得以全面提升,然而随着北宋的灭亡,大名府的战略地位便开始迅速下降,自然也就不再被重视。此外,如今的大名县只是明朝大名府旧址,而并非北宋的北京大名府城旧址,北宋的大名府城在明朝建文年间的一场大洪水中已经被冲毁了。

北宋为抵御契丹,大名府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契丹不同于之前的那些部落联盟式的游牧政权,除了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契丹与中原王朝一样,同样是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再加上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据,北宋东北方向几乎无险可守,如此一来,地处黄河和太行山之间的大名府便显得极为重要(如下图)。

△地处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的大名府

北宋初期,宋朝还曾意图收回燕云十六州,然而随着雍熙北伐的失败,北宋最终失去了夺回幽云十六州的机会。此后,宋太宗和群臣开始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对辽策略,终于使得北宋对辽国开始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在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意图南侵。消息传到京师之后,对于该如何应对,文武官员却出现了争议,很多人主张将京师迁至洛阳,另有部分人主张积极与辽国讲和,主战派反而只有少数。

丞相吕夷简因为曾有在大名府为官的经历,对于黄河以北的情况极为熟悉,于是他说道,“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也就是说,如果迁都洛阳,契丹将毫无顾忌的渡过黄河,那时即使有再高的城墙,也难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契丹人是典型的欺软怕硬,匆忙迁都洛阳便是示敌以弱,乃是自取灭亡。应该在大名建立陪都,做出御驾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

△宋仁宗赵祯

于是,大名府便成为了北宋继西京河南府、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之后的第四个京城,史称北京大名府。作为京师的北大门,只要守住大名府,就等于堵塞了敌人难度黄河的通道。故而北宋在大名府的建设上可谓倾尽全力,外城周长达48里,宫城周长也有三里,可谓相当雄伟壮丽。

庆历八年(1048年),北宋又于大名府置大名府路,领北京、澶、怀、卫、德、滨、隶等州军。此时的大名府,可以说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北宋灭亡之后,大名府战略地位下降

随着北宋的灭亡,在金国统治时期,大名府的战略地位便已然开始下降,不过随着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并有意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原因,大名府的战略地位还不至于降低到冰点,因而依然存在单独的大名路大名府。

△元朝的大名府处在绝对腹地

不过,随着元朝的兴起,在先后灭掉金国和南宋之后,大名府的战略地位开始迅速下降。按照元朝的行政区划,大名府隶属于中书省,乃是元朝的绝对腹地。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出现的大名府,随着战略地位的下降,自然也就不再被重视。

明朝建立之后,北元残余势力北返,随着燕云十六州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手中,明朝的战略防线重新北移至了太行山以北的阴山和大兴安岭一线,因东北部有燕山作为阻拦,大名府同样不再具有之前的重要战略地位(如下图)。建文三年(1401年),随着一场大洪水淹没大名府城,曾经雄伟壮观的大名府城就此成为了历史。

△防线北移,大名府战略地位下降

至于如今的大名县城,其在历史上其实也曾是一座府城,不过却不是宋朝的北京大名府城,而是明朝的大名府,北宋的大名府城遗址其实在今天的大名县大街乡。而大街乡的大明街,历史上曾经叫旧城大街,乃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而东门口、铁窗口、南门口、北门口四村,则是这座古城的四道城门。


香茗史馆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论武艺他在梁山中要第一号,这个人就是玉麒麟卢俊义。

为了打败史文恭,宋江派吴用来到北京大名府,假装算命先生将卢俊义骗上山。在当时,北京大名府的名气,也仅次于开封府,说到这,大伙肯定想知道,这个北京大名府,到底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

答案就是——河北省邯郸市的大名县。


邯郸我们都知道,邯郸学步嘛,春秋战国时赵国的首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更换过城市的名称。可这个“大名”县的大名,还真是不够响亮。

我们去搜索一下一下大名县,显示的内容是,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有七十多万人,土地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六百多个行政村,大名县经济发展较慢,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城。

有没有搞错,当年那个大名鼎鼎的繁荣昌盛的大名府,竟然沦落成为了一个贫困县,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具体来看一下大名县的发展史。


大名府,在历史上,两次被定为首都(北宋陪都、卫国五鹿城),曾经繁华一时,街上车水马龙,小商小贩遍布,人们生活富足,和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场景相差无几,在当年,绝对称得上是“一线大都市”。

大名府名扬天下,是在北宋时期,当时辽国兵力强盛,北宋和大辽常年交锋,而攘外必先安内,赵匡胤处处防着手下的将领,搞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让军队的战斗力极度削弱,因此和大辽的交战中,始终处于下风。自从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相让,中原地区就象失去了一道屏障,北方的游牧民族,想侵入中原就变得十分轻松。

宋太宗有心伐辽,但实力却不允许,两次伐辽失败后,眼看燕云十六州再难有回收之日,为了防御大辽的入侵,他只好在燕云十六州的边境布兵驻防,具体位置就在太行山脉上,当时的大名府,与沧州、河间、邢州皆被视为国土重镇,守护着北宋的心脏。


因为大名府更靠近北宋的首都开封,所以就被北宋当做防御的最后一道墙,如果大辽攻破了大名府,那就意味着北宋即将灭亡,因此大名府位置,在当时极其重要,所以北宋就在大名修建陪都,大名府就这样名声鹊起。

当时,北宋总共就建了四大京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府占其一,宋真宗还曾亲临大名府,征战大辽,当然也是无果,不过作为四京之一的北京,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的繁荣景象。

但好景不长,北宋没有被大辽吞下,却被大金灭亡。 北宋灭亡以后,大名府自然就落入金国的手里,鼎鼎大名的大名府,就更名为金国的大名府路。这时的大名府,因不再是军事重地,便渐渐失去了失去昔日的辉煌。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满人治理天下,设立大名府为直隶省会,为大名府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好景不长,直隶省很快又被清政府迁到了保定,大名府就又这样逐渐走向了衰落。

建国以后,因为治理黄河,以及剿匪的需要,政府设立了平原县,平原县分割了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交界之地,大名府的南部地区就划归平原县。

平原县撤销以后,大名府被划走的地区,变成河南地区的涉县、武安、临漳县,这次的划分调整,把大名府直接从一个地区级的市,降为一个小县城,一直延续至今。

大名府的兴衰,历程几转几回,从春秋时期到现在,依然屹立在那里,大名县虽然经济发展的缓慢,但作为一个历史名城,仍保留着非常多的历史古迹。如今的大名县,已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其长久的历史文化,值得大家前去观看。


历来现实


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注意题主所说的今天大名县,虽然也是历史上的一座有名府城,但已经不是北京大名府了,只是明朝大名府。



所谓北京大名府,是宋仁宗庆历二年所建陪都,史称“北京”,《水浒传》中所提到的北京大名府就是指这所陪都,当时人口达百余万,可谓国际大都市。可惜这座府城最终因为黄河改道,被淹没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

大名府广义上就不仅仅指北京大名府了,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座座城池被湮没在黄沙之中,又一座座城池在原地拔地而起。


那么,让我们共同来探探大名府的前世今生吧,为何最终成为一座名不经传的县城呢。

春秋时期,此地属于卫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此外,南方广州被称“五羊城”,都是“禄寿吉祥”之意;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时改称大名府,此为大名府的由来。

五代时期,后唐时称兴唐府,后晋时称广晋府或天雄军,后汉、后周时称大名府。北宋代替后周,继续称大名府,直到宋仁宗时期建为陪都,被史称为北京大名府。之后,黄河改道被淹没。

金朝时期此地被称为大名府路,元朝时期称为大名路,明清时期任称为大名府,但此已不是北宋时期的大名府了。

清朝时期大名府属直隶省,曾一度为直隶省第一省会。民国时期,将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大名府被降为县。

解放后,魏县曾一度被纳入大名县,大名县一直隶属邯郸专区,或者邯郸市管辖。并且于2019年5月5日大名县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实现全面脱贫。



安定郡小书生


1993年7月,北京大名府遗址成为了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处文化遗址,坐落于邯郸市东南方80公里的大名县,整个遗址占地面积约有36平方公里。

现如今,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大名府已经沦为了一座县城,这里曾经是“和朔四镇”之一,从春秋时期至唐宋年间,大名府曾经七为陪都,更是黄河以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繁荣昌盛达千百年之久。

到底是何原因,让这座曾经的北方重镇,古城陪都沦落为了一个县城呢?

大名府

北宋年间的大名府,作为汴梁的陪都,走过了它最辉煌的70年岁月。大明府之所以能够成为陪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

首先就是大名府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名府坐落在黄河北岸,这就让统治者可以南控中原,北望幽燕,东掌齐鲁。再加上都城内又有河水穿流而过,这就为古城提供了便利的水利通道;

河水灌溉土壤,推动了这里的农业发展。整个大名府周围全是地市险要的沙丘、古道,成为了天然的兵家必争之地。以上这些因素,也是历代统治者要在这里修建陪都的重要原因。

大名府连环画

其次,政权的建立,文化的融合,经济的发展,让大明府逐步走向繁荣。早在十六国时期,随着陪都位置的确立,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到了隋朝,由于大运河的开通,直接让大名府成为了南北交通中最重要的一个枢纽,因为它就坐落在大运河永济渠的枢纽中心上。这种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让它一跃成为了北方重镇之一。

唐朝时期,随着藩镇割据的形成,大名府更是成为了藩镇割据的分支中心所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成为了一个单独的、不依附于朝廷的都城。优越的交通位置,分裂割据时代所形成的军事、经济优势,再加上数百年的陪都文化,都让大名府曾经繁荣不已。

大名府

可是这些都只是过往,大明府作为中原地区曾经的军事重镇一度繁荣兴起,然而到了元明清之际,当它的这些优势不在,就注定了大名府的衰落。它由盛转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第一点:自打元朝时期起,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逐渐南移。翻阅历史文献可知,自从元朝开始,大名府的经济已经日趋衰弱,甚至开始退出了全国发达城市的行列。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当地的农业经济饱受多年战争的摧残,导致整座城市的经济元气大伤,恢复起来更加困难。

大名府

第二点:宋朝以后,大名府交通枢纽的位置不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与永济渠自宋以后常年淤积不通有关,这就导致南方货物必须换一条通道到达北方,这样一来,大名府失去了它原有的交通优势,北方重镇的地位一退再退。

第三点:随着水灾泛滥,又有新的城市取代大名府的原有地位。宋代以后,大名府连绵不断的水灾导致人们庄稼尽失、被迫迁徙,同时东部又有新的都市逐渐兴起,取代了大名府的码头和工商业,长此以往,大名府的衰败则成了必然。一座逐渐被历史所抛弃的城市,沦落为县城也就不足为怪了。


鸢飞九天2018


关于大名的遭遇,静夜史只想说沦为县城已经相当不错,至少还是座城。而距离大名不远的“邺城”,南北朝时期名副其实的“东都”,自隋文帝的一把大火后,就一撸到底,永世不得翻身,至今沉寂在田间地头,连村子都算不上。

而包括大名府在内的诸多名城之所以沦落至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河北省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名城名地简直不要太多,尤其是冀中南地区,区县分布极其密集,而这些区县随随便便一座县城,就是千年古县起步。大名作为河北省历史上的州府,有名是理所当然的,而沦落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名城荟萃绝不是大名沦落的根本原因,古往今来任何一座城市的兴衰都和所在地区甚至全国的战略密不可分。

大名府的有名,是因为北宋。

自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世的中原政权就失去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基本屏障,包括后来的北宋。

宋太宗在两次伐辽失败后,彻底断绝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转而在燕云十六州以南的河北平原上构筑防线。具体表现为在太行山前大植柳林,迟滞辽国骑兵锋芒,东部则大量开凿运河,甚至人为改道黄河。

而除此之外,北宋在河北平原上还营建了河间、沧州、真定、邢州、大名等州府,作为军事重镇。而大名相比于其他州府,地理位置更靠近开封,是北宋在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鉴于此,1042年,在辽朝意图南侵的危急时刻,北宋宰相吕夷简提议在大名修建陪都,作为开封北部的屏障,大名由此成为北宋第五个都城,号北京大名府,后置大名府路,领北京、澶、怀、卫、德、滨、隶等州军,显赫一时。

但这一荣耀在1127年北宋灭亡后戛然而止了。由于南宋退居秦岭淮河以南,大名府成为金国国土,设大名府路。由于此时的大名地处金朝腹地,失去了军事防御功能,因此地位逐渐下降。

远超建立后,推行行省制度,凸显“犬牙交错”,大名军事价值更加不值一提。不过大名作为中书省的一部分,开始了隶属河北省的历史。

但由于大名府靠近黄河,这使得大名不可避免要受到黄河的威胁,大名府城也在1401年被黄河淹没,大名府整体被彻底掩埋,今天的大名府是明朝在洪水后重新修建的。

大名府的回光返照,是1644年清朝入关后。1658年,清朝将大名设为直隶省会,但很快就在1660年迁到真定,再后来迁到保定,至此大名府的辉煌再降一级。

大名的沉寂,除了因军事战略价值的失去,更重要的是因为黄河的存在,使大名在被黄河冲刷了一次后,连基本的身家也失去了,这些身家就是大名府下辖的州县。

明朝建立,尤其是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河北省作为直隶省成为著名的京畿之地,而大名府作为直隶最南端的府,经过明清两朝的演变,逐渐形成东西距120里,南北距360里的局面。下辖一州十县,包括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内黄县、滑县、魏县、浚县。大名府向南延伸越过黄河,使河北成为黄河沿岸省。

但这一局面在1949年建国后发生了改变,为了治理黄河及剿匪,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省之间设置了平原省,平原省由河北省南部,主要是大名道南部地区、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的西北部组成,下辖了6区56个县,管辖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历史上的大名府被彻底拆分。

而在1952年平原省撤销时,原来被划走的大名府地区却并未“回归”,作为和河南省的土地“置换”,河北省获得了原属河南省彰德府的涉县、武安市及临漳县,而原属大名府的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等地被划入河南省濮阳地区。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彻底夺走了大名府作为地区市的所有条件,剩余的大名县最终成为邯郸地区的一个县直到今天。

所以,大名府的没落,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大名府成也因其“地理位置”,败也因其“地理位置”。

大名府地处山东丘陵与太行山之间,是扼守黄河冲积平原与海河平原的咽喉要道;穿过大名府,北上直达北京,南下就是洛阳。在古代,扼守大名府,就是守卫王朝中枢的最重要的防线之一。

从春秋时期开始,大名府就开始凸显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当时,大名府隶属于卫国,被称为五鹿城。

一直到北宋,中国的都城大都在长安—洛阳—开封之间转换,大名府作为王朝中枢的北大门,其存在意义不可忽视。

北宋时期,宋仁宗更是在大名府建立陪都,史称“北京”。

建立陪都之后,大名府的人口暴增,一度达到百万规模,在当时世界上,大名府乃是不折不扣的“大都市”。欧阳修、寇准等名臣,都曾在这里任职;“穿越之子”王莽,就出生于大名府。

大名府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北宋之后的多次南下、北伐战中,都未能幸免。比如金军灭北宋、蒙古灭辽、太平天国北伐等等战役中,大名府都遭到攻击。

说到底,冷兵器作战的年代,大名府作为重要的关隘,进可攻退可守。进攻方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将其攻克,对于后勤补给来说,后果不堪设想。

大名府的落寞,也因其地形的制约。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定都北京,大名成了北直隶下边的一个县。在大名之上,还有更重要的顺天府、保定府、真定府;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北京”,成了大名县,级别甚至连真定府都不如。

此时的大名府,真真是感受到了什么叫“尴尬”。

往北,离北京太远;往南,离南京更远。从南京到北京,有京杭大运河,直接绕过大名府,从山东穿过去,比绕道大名更近;而且,此时的大名县地处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更尴尬。

清朝初年,明朝的北直隶被独立出来,成为河北省。

顺治十六年,河北省再次更名为直隶省,大名府也迎来了最后的“高光时刻”——直隶省巡抚驻地设置在大名府,即,河北省第一个省会。

可是,翻开地图仍不难发现,大名府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差!

大名府位于直隶省的最南端,与直隶省北部没有多少联系,与保定联系也不多。因为京城的影响,直隶省大部分地区都归京城直接管辖,大名府的存在感低之又低;而与大名府贴近的河南、山东等地,又不归直隶管辖。

不出所料,大名府在当了几十年省会之后,在雍正时期,还是被撤掉了。

自此,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没能光耀人前。

1898年,京汉铁路规划图出炉,这条从北京到汉口的南北铁路大动脉将南北贯穿,为沿线所有的城市都注入新的活力。可是,如此重要的线路,偏偏没有路过大名府,而是路过了当时的一座微不足道的小城市——石家庄。

从此,直隶省多了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少了一座“北京”大名府。

再后来,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再落,成了邯郸市下面的一个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鹿城、大名府,现如今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大名县。

历史上,与大名府有同样命运的城市还有很多,比如洛阳、开封、君士坦丁堡等等。

可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记者李满


热爱历史,热爱地理,我是史论纵横,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大名府是如何从北宋四京之一,沦为当今一个小县城的。

大名府虽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发展,逐渐形成重镇,但是要说达到巅峰还是在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的都城是东京汴梁(今开封),与此同时又将河南府(洛阳)设置为西京,将应天府(今商丘)设置为南京,后又将大名府设置为北京,从此走上一个城市的巅峰。

在《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因为杀人被流放到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在此受到梁中书的赏识,后来还给梁中书押送生辰纲,就是从大名府出发的。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情况,一个是大名府是军事重镇,因此犯人才会发配到这里充军,另一个是大名府经济状况很好,不然梁中书不可能年年都搜刮出十万生辰纲来。

《水浒传》中描写大名府时用了一句“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可见对其的重视。

大名府的地位上升,被升格为北京,与当年宋真宗的对外政策有很大关系,从唐末五代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崛起,五代时期的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夺权,邀请契丹为外援,不惜 称比自己还小一岁的辽太宗为“爹”,自己也就成了儿皇帝不说,还将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

宋朝建立后,颇有一副重振中原王朝的雄风,尤其赵光义,更是以武将出身的皇帝,当时正值壮年,将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其毕生的愿望,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军事上处于巅峰的北宋初期,面对看似已经行将就木的契丹,两次北伐全都铩羽而归,至此,北宋王朝再也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反而得了“谈辽色变”的恐惧症。

燕云十六州最大的价值其实就是作为游牧民族南侵时的一个地理屏障,燕云十六州不在手,那么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没有可守的战略缓冲之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宋仁宗接受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的建议,在大名府修建都城,防止契丹入侵。

经过重金打造的大名府,外城周长48里,宫城周长3里,颇为雄伟壮丽,由于大明府居于当时黄河之北,成为阻止契丹人南渡黄河的重要屏障,契丹人虽擅长野战,却不擅长攻坚,面对大名府这样的城池,心里还是有抵触的。

澶渊之盟后,宋辽百年无大战,跟设置大名府为都城也有很重要的关系。当然,大名府的衰落也跟此有很大关系。

金国崛起后,先是联合北宋灭掉契丹,随后又攻掠了当时的北宋都城开封,是为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洗牌,南宋政权偏居东南一隅,整个北方包括大名府在内的领土全部沦丧,大名府设立都城的最初意义就是为了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靖康之耻后,在金国的统治下大名府的战略意义已经荡然无存。

可以说,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北京大名府,如同昙花一现,闪耀了几百年,而由于临近大河,在明朝建文时期,又被洪水淹没,将大名府的历史一分为二,淹没前的大名府是有着千百年雄壮历史的古城,而淹没后在明朝重建的大名府,虽然距今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也比较悠久,但是在明朝时期重建的大名城始终没有达到他原来应有的高度,此后的大名府,再也没有那些人文典故。

从明清到民国,经济发展呈现南强北弱;从民国到现在,经济发展呈现临海强,内陆弱,放眼大名府作为河北省下的一个北方内陆县级城市,想要有大发展,还真就不容易。

目前,大名府主打文化标签,大搞旅游业,希望能够有所作为,重新焕发生机。

热爱历史,尊重古城,我是史论纵横,欢迎关注走一波!


史论纵横


先了解清楚大名府的地理位置吧

大名府,他的旧址在今天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东南部。

从历史渊源上看

大名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一直到北宋时期才达到巅峰。经过秦汉、魏晋、隋唐的发展,大名府逐渐成为重镇,但是因为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割据,大名府成为抵抗少数民族的前沿阵线,成为北宋四大京之一的“北京”。

在《水浒传》中记载,青面兽杨志因为杀人被流放到大名府充军,在这里受到了梁中书的赏识,后来还给梁中书押送生辰纲,便是从大名府出发的。

由此可知,当时的大名府一是军事重镇,有大批的犯罪人员被流放至此;二是经济状况优秀,不然梁中书如何能够搜刮处十万生辰纲。

由此可以推断出大名府出名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因素。

由于地处北宋与辽国的交界地带,宋朝与辽国之间的交流沟通比较频繁。处于对外政策的考虑,提升大名府的政治地位,允许大名府能够与金进行外贸通商,于是经济水平也水涨船高。

那么大名府衰弱的原因自然也不言而喻了。

金国崛起后,先是联合北宋灭掉了契丹,唇亡齿寒,金朝发动战争攻陷了当时的北宋都城开封,是为靖康之耻。包括开封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全被金国所掌握,抗金战线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大名府到襄阳城。

而宋朝经过政治格局洗牌,宋高宗赵构上位,选择偏安于临安,莫须有杀害岳飞。等于是放弃了开封在内的燕云十六州所有领土。那么在金国统治下的大名府,它的战略意义便荡然无存,加上战争的破坏,以及后期被河流决堤淹没,大名府只存在于人文骚客笔下的繁华。

宋朝之后,大名府没有了往昔的辉煌,在历史洪流中成为昙花一现的存在,及至今天,大名府早已改名为大名县,主打文化旅游的名片,正在重新焕发活力。


不务斋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北宋的北京,不过当时的北京是河北的大名府。梁山好汉为了营救卢俊义,还曾经围攻北京大名府,但现在没什么人会知道这个地方,因为北宋的大名府已经在明朝初年时被洪水给淹没了。

明朝初年,漳河、卫河发大水,水位高过城墙,整个城池在这场洪水中被淹没,而潮水退后淤泥高达一丈之深,没人可以对这个淤泥进行清理,因此这场洪水后的大名府里面的房屋建设、宫殿布局都保持原来的样貌。

后来的朝代有人在这上面重新生活,但已经不再是原来大名府的模样。从政治意义上将,大名府在元朝之时就已经失去了政治地位,明朝之后的地位更是一路走下坡,导致成了一个县城的存在。

元朝之前的大名府是作为长安的陪都存在,可以用来管辖其他的城镇,所以当时的大名府还是很有政治地位的。在北宋时期,为了阻止契丹人入侵,宋仁宗将大名府改成了都城,那时候称之为“北京大名府”。

因为变成了都城,所以也就成了政治中心,再加上宋朝时期商业极度发达,国家有钱。所以当时的大名府被建造的华丽异常,光是宫墙就达到3里。而城中的经济、商业、人口等一度处于顶峰的状态。

但到了北宋灭亡,大名府被金国占领后,它就完全失去了政治地位,并且金国人不善于运营,渐渐地经济不断衰落,人口也不断流失,大名府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明朝的大洪水更是直接将其淹没,大名府也就彻底的消失在历史中。虽然城镇不在,但行政区域还是存在,所以明朝时又在原来的地址上重建了大名府,但这时候被称为“明朝大名府”,跟原来的宋朝大名府已经不是一个味道了。

近代时期,行政区域又一次被重新划分,大名府直接改成了大名县,而后宋明两朝的大名府彻底消失,只剩下一座印证历史的古城墙。

历史上大名府的消亡主要还是因为北宋灭亡后,它不再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一旦一个地区失去了价值,无法带动经济后,人口就会大量流失。没有政治意义、没有经济价值,那么等待它的只能是被遗弃,成为一个故事。


大国布衣


大名府确实在历史上很出名,全盛时期的宋朝仁宗年间,一度成为北宋王朝的陪都,被称为“北京”。可是,现在的大名府已经沦落到除了大名府小磨香油之外,再也不为人知的一个小地方了。

大名府由全盛时期的宋朝“北京”,沦落到现在靠小磨香油知名的一座小县城,并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是因为历史因素造成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国家不断融合,民族不断融合、疆土不断融合,原有的那些军事重镇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自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历史上出现大名府这个地名是在唐德宗建中三年,五代时期的后唐改为兴唐府,后晋改为广晋府,后汉时期,又改回大名府,从此之后,大名府这个名称才真正得以流传下来。

大名府之所以会出名,主要还是其在军事上的地位所致。

唐朝时的大名府

唐朝兴盛的时期,实际控制版图已经延伸到今辽宁西北部。可是随着“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唐王朝的行政的实际控制能力急剧下降,一些节度使们纷纷割据自雄,这其中有一支非常强悍的割据力量就是位居大名府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

田承嗣本是史朝义的部将,在投降唐朝后,割据魏州、博州、 相州、贝州、卫州、澶州六州之地,被封为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在安禄山和史思明手下都干过,深知安禄山“曳落河”,也就是牙兵的威力,于是,在被封为魏博节度使之后,田承嗣大肆扩编自己的牙军,并把这支军队命名为“天雄”,这也就是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过大名的“天雄军”的来历。

田承嗣死后,后任的历代节度使都秉承着田承嗣的观点,不断扩编“天雄军”,全盛时期,“天雄军”就有八千之众。“天雄军”也不负所望,在藩镇割据的军阀混战中,为历任魏博节度使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天雄军”的待遇也是最好的。历任节度使为了拉拢住这支军队,经常性的大肆封赏,从饮食、饷银各方面的待遇都要远超其他军队。

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历任节度使大肆笼络“天雄军”的同时,也助长了“天雄军”的骄悍之气,稍不如意,就要兵变,随意废立节度使。从田承嗣之子田悦开始到最后一任节度使罗绍威止,除了那位风雪下蔡州的李愬之外,历任节度使无一例外都是靠着“天雄军”上台的。

而历任节度使呢,在利用“天雄军”上台,坐稳节度使的宝座之后,也始终对这支军队抱有着深深地戒心。终于,公元906年,末任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实在不甘于受到“天雄军”的威压,暗地里利用梁太祖朱温的力量,杀死了大部分的“天雄军”牙兵。可是,杀死大部分“天雄军”牙兵的后果马上就体现出来了,在随后的军阀混战中,失去了大部“天雄军”牙兵的魏博节度使战力大减,失去了群雄逐鹿的能力,势力也大幅减弱,由过去雄踞河北三镇之首沦落到称为小藩镇。

宋朝时的大名府

五代时期,自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中原抵御少数民族的天然屏障消失,大名府一线已经成为北宋王朝抵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南下的第一道防御阵地,于是,大名府的军事地位就显得更为重要起来。因此,在宋仁宗时期,把大名府升格为宋朝的北都,称为“北京”,最高官员称为留守,屯聚重兵,成为一座军事重镇。此时的大名府俨然成为北宋王朝在北宋最大的、也最为繁华的一座都市。

北宋灭亡后,南宋底定临安,大名府失去了它在军事上的地位 ,由一座军事重镇变成了一座单纯的行政城市,失去了它往日的辉煌,逐渐沉沦下去。

明朝时的大名府

大名府在元朝时,仅是作为一座城市的存在而已。徐达北伐之时,也仅是把大名府作为北伐的一个驻军点而已。明成祖迁都北平之后,出于拱卫京城的需要,大名府的军事作用又开始凸显出来,但也远未恢复到北宋时期的辉煌。大名府最后作为军事重镇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崇祯末年,名将卢象升为了抵抗清兵南下,在大名府周边招兵,重建“天雄军”,这也算是大名府作为军事重镇最后的辉煌了。

总结

大名府由全盛时期的宋朝“北京”,沦落到现在靠小磨香油知名的一座小县城,并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是因为历史因素造成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国家不断融合,民族不断融合、疆土不断融合,原有的那些军事重镇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自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